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梅杜薩之筏

法國浪漫主義美術

浪漫主義思想的形成與18世紀進步的啟蒙主義思想有著緊密的聯系,他們對于受壓制的個性和天賦人權給予特別的注意。

浪漫主義思想反映在藝術創作中就是對于人精神世界的表達和個性的描繪,主張具體的、具有特征的描繪和情感的傳達,重視熱情奔放的自由描繪,以光和色彩的強烈對比為基礎的飽滿的色調、流暢而奔放的筆觸為特征。

1814年3月反法同盟的聯軍進入巴黎,4月6日拿破侖被迫下詔退位。路易十八隨即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就此復辟。在復辟年代里,一些苦悶的知識分子在文學和藝術上掀起了浪漫主義運動。

在19世紀20~30年代,法國的浪漫主義已經開始形成和發展了。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法國啟蒙運動的啟示,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所喚起的人民群眾的解放運動、反封建主義和民族壓迫的斗爭的刺激、廣大階層對于革命結果的失望和不滿以及反對拿破侖法國的民族解放戰爭的影響,都促成了浪漫主義在法國的形成和發展。

法國的積極浪漫主義是在復辟時期和七月革命時期與官方學院派古典主義的頑強斗爭中形成和壯大起來的。席里柯就是法國浪漫主義美術的第一位代表人物。

真實的悲劇

這幅出自浪漫主義畫家之手的《梅杜薩之筏》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我們也許會想,席里柯是如何畫出這樣震撼人心的畫的呢?其實,這是發生在當時一件轟動社會的悲劇事件。他通過《梅杜薩之筏》,表達了對法國資產階級的強烈不滿。

事隔160多年以后,“梅杜薩號”三桅戰艦的殘骸居然被找到了。1980年冬季,法國三艘機帆船帶著精密的探測儀器從德羅什福爾出發,根據航海資料記載,來到“梅杜薩號”遇難地點:北緯19°53′42″,西經19°20′34″,離毛里塔尼亞海岸50千米的地方尋找確切的證據。自1980年11月4日至1981年1月5日,他們在布朗海峽附近先后打撈起一大堆戰艦的殘骸,有老式的鐵錨、鉛制的甲板泄水孔、18世紀的銅船釘和青銅炮,還有不少磚塊。

據當時脫險人員回憶,1816年6月30日夜晚,“梅杜薩號”艦船上的面包爐引起了火災,船上的人把爐子給搗毀了。這些磚塊如今終于重見天日,成了歷史的見證人。此外還發現好多碗碟的碎片和沉甸甸的壓艙石。在所有打撈上來的寶貝中,最有說服力的是一枚銅船釘,上面銘刻有FR(即Fozges德·羅什福爾鐵匠鋪),根據某些航海史學家記載,“梅杜薩號”是1810年在德·羅什福爾建造的,是一艘長50米的三桅戰艦,航行平穩安全,航速又快,拿破侖曾一度想搭乘這艘艦船逃到美洲去。

歷史上的某些時間,總不容人忘記的!1816年6月17日,法國政府的巡洋艦“梅杜薩號”掛著白色信號旗,乘載著400多名官兵開往非洲的塞內加爾。船長肖馬雷是一個昏庸無能的逃亡貴族,他對航海一竅不通,對其他水手的意見充耳不聞。他在船上瞎指揮,在途經西非海岸布朗海峽時不幸擱淺,經過兩天混亂而無效的努力之后,人們只好棄船而逃。

這個昏庸的貴族船長帶領高級軍官乘救生船逃命,剩下的150名船員和軍人只好緊急制作大木筏。當他們跳上木筏的時候,他們高興得歡呼:“國王萬歲!”可是,經過連續無望的顛簸、饑渴和酷暑的折磨,許多人開始說胡話,陷入虛幻。機械工程師覺得自己在意大利平原上旅行。一位軍官說:我給總督寫了封信,馬上就有人來救我們了。面包師卻深信沒有獲救的可能,投入了滾滾波濤中。有幾個人撬開酒桶,灌醉自己,企圖忘掉死亡的痛苦。不料,他們瘋狂起來,砍斷纜繩,叫大家一塊完蛋。人們去阻攔,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搏斗。有個叫多米尼克的機械工,被扔進海里后,哀嚎求救。工程師可憐他,跳下水,抓住他的頭發,將他拖回木筏上。但這個忘恩負義的家伙,蘇醒后的當天夜里,又加入第二次暴動。待前后三次暴亂平息后,筏子上尸體橫布。筏子漫上海水,士兵們的傷口被咸水浸泡,慘叫不絕。

15位最后獲救的人,在陸地上生活了多年,他們年年植樹,據說是為紀念死者,也據說是準備做木筏,因為他們始終沒有安全感。

這宗海難事件激起法國人的強烈不滿,受到社會各界輿論的譴責。船上的兩名幸存者——醫生亨利·薩維恩和工程師亞歷山大·克雷亞德不顧當局的禁令,詳細記錄了沉船的整個過程。不久,這些文字就被翻譯成英文和德文,并得以公開出版。

殘酷的浪漫

早年,席里柯曾師從于委爾奈和葛蘭。可是席里柯不滿于美術學院的傳統教學,于是他來到盧佛爾鉆研古畫。1816年他又到意大利臨摹古畫。

1817年,席里柯從羅馬回到了巴黎,當時,街頭巷尾都在議論“梅杜薩沉船事件”。席里柯是19世紀一個有志于創新的畫家,他的理想是在現實生活中取材,繼承文藝復興盛期的畫風。席里柯從那些記錄中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繪畫題材。

于是歸國后,他就開始著手創作《梅杜薩之筏》。

畫家為了描繪這起真實事件,閱讀了生還者的回憶文字,并訪問了幸存的那幾個人,請他們作指導,還自己做了一只類似“梅杜薩”的木筏,親自在海上漂泊,以獲取真實的環境、氣氛和對大海風浪變幻的體驗。他構思良久,先后構圖多幅。為了能真實地再現當時的情和景,他親自到病院觀察垂死病人的情態,為了描繪死者的肉體色彩,他將解剖的尸體浸于海水中觀察其色彩變化,他還請黃疸病人為他做模特兒,據說法國的一位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在病中就曾做過他的模特兒,他的藝術觀和創作直接影響了德拉克洛瓦。

最后,席里柯鉆進木棚畫室閉門作畫,他花了一年工夫終于完成了這件作品。

這幅畫描繪了遇難者呼救的緊張瞬間,他們攀高呼喊遠方的救生船。畫家有意在背景上畫一風帆,逆風將木筏往后吹行,這就造成了遇難者向往救生船的心情和逆風逐漸將木筏往后吹的現實造成對立的緊張氣氛。激情正是浪漫主義精神所在,但畫中那座人體構成的金字塔不免有古典主義的遺風,在這幅畫中浪漫主義的激情和古典主義的造型交織在一起,構成由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過渡的杰作。

這幅畫巨大的畫面,結構宏偉,氣勢磅礴;情節激動人心,構思大膽富有戲劇性,構圖嚴謹充滿律動,畫中人情感激越;人體塑造堅實有力度,光影對比強烈,整個色調陰森沉郁,顯示出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

在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到,人群擠在狹小的木筏上,每個人都瘦弱、蒼白,在這之中,有人痛苦絕望,有人已經長眠不醒,木筏搖搖晃晃,右下方還有一個人一腳勾在木筏上,軀體則已經浸泡在水中;木筏的小帆灌滿了風,后方有一個大浪即將拍來,仿佛在下一秒鐘,所有的人都將會被浪花卷走。盡管是在這么危急的狀態下,在畫面的右側,仍有一群人拼命要墊高身體,他們揮舞著手中的衣物,努力向遠方求援。

這幅作品,如此劇烈地呈現出希望與絕望的情感。整個畫面驚心觸目,攝人魂魄。

1819年《梅杜薩之筏》在法國沙龍展出,轟動一時。路易十八拄著手杖,步履蹣跚地來到展廳,在這幅長7.16米、寬4.94米的巨幅油畫前佇立良久,然后轉身對作者說:“席里柯先生,船舶失事不會像你們藝術家所描繪的那樣可怕吧……”

事實上,出于政治上的謹慎,當時作者把這幅作品取名為“遇難圖”,后來卻以另一個名字盛傳于世,即“梅杜薩之筏”。

這幅杰作的問世,開辟了浪漫主義的藝術道路。法國歷史學家彌列什贊揚說:“席里柯獨自一人憑自己的力量把船引向未來,法蘭西本身,我們本身在《梅杜薩之筏》上都被表現出來了。”

可是這幅史無前例激動人心的作品也曾受到古典主義畫家猛烈的攻擊。安格爾看了以后說:“我真希望把那幅《梅杜薩之筏》從盧浮宮博物館內剔除出去,我不想看這種東西,這只能算是解剖學的表演,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死尸樣的人物,實在敗壞觀賞者的趣味。”

在當時最能理解這幅畫的是一位比席里柯小7歲的青年,他在自己的日記中曾這樣寫道:當席里柯在畫他的《梅杜薩之筏》的時候,允許我去看他作畫,他給我這樣強烈的印象,當我走出畫室后,我像瘋人一樣跑回家去一步不停,直到我到家為止。這個人就是被譽為浪漫主義之獅的德拉克洛瓦。

席里柯通過《梅杜薩之筏》將那個時代詮釋得淋漓盡致。面對這個光明中有黑暗、和平中有戰爭、美好中有殘酷的世界,還是讓我們相信光明、和平、美好,這樣我們才能在生命的梅杜薩之筏上發現遠處的帆影在光明的映照下熠熠生輝。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春市| 九龙县| 舟山市| 隆昌县| 章丘市| 晋中市| 萨嘎县| 泰安市| 五台县| 华亭县| 哈密市| 丰顺县| 东山县| 兰州市| 竹山县| 宁陕县| 西城区| 天长市| 河源市| 防城港市| 兰坪| 和龙市| 甘肃省| 同仁县| 宝丰县| 奉节县| 贡嘎县| 弥渡县| 介休市| 太谷县| 错那县| 衡山县| 炉霍县| 广宁县| 石城县| 车险| 陇南市| 都匀市| 白山市| 游戏| 延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