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史記》:我國紀(jì)傳體通史
- 彪炳史冊的學(xué)術(shù)名著(話說世界)
- 林之滿 蕭楓主編
- 2181字
- 2016-09-24 23:33:03
[中國]司馬遷 著
作者簡介
司馬遷(公元前145~公元前90),字子長,西漢中期夏陽人(今陜西省韓城南)人,他既有少小時躬耕隴畝的農(nóng)村生活經(jīng)歷,又有長大后縱橫天下的壯游生涯,既師從大儒孔安國、董仲舒等,又在太史令任上翻閱到國家圖書館和檔案館的一切材料,既有隨帝封禪、太歷新政的眾人注目的經(jīng)歷,又有因替李陵辯解而入獄乃至受宮刑的折磨,但司馬遷接受了一切。
司馬遷經(jīng)歷了莫大的苦痛與心靈的拷問,終于超越了自己,實現(xiàn)了終極意義上的升華,《史記》也隨之進入了一個更恢弘、更深沉、更澄澈、更莊嚴(yán)的層次與境界,它已成為人的歷史、事的歷史、心的歷史的復(fù)合體,有人說《史記》是太史公司馬遷之哭泣,毫不過分,司馬遷將自己的心血、靈魂和一切的生命、激情澆鑄在《史記》中了。在二十五史中,這樣的作品,惟此一部。所以魯迅先生又將《史記》稱為“無韻之離騷”。
內(nèi)容精要
司馬遷以自己厚重、睿智而又深情的筆觸開拓了一個更廣大的天地世界。
在這個世界中,最光彩奪目的是一批充滿豪氣的悲劇英雄。他們是英雄,但往往帶有悲愴、蒼涼、壯烈、激昂的悲劇色彩,當(dāng)然正是這種悲劇命運使英雄們更加可歌可泣,令人景仰。同為帝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但因晚年的錯誤招致悲劇下場;項羽24歲起事,在7年的時間里睥睨天下,縱橫萬里,以狂飆巨瀾的氣魄號令諸侯推翻強秦,自封西楚霸王,真正曠古未有,但就在第7年卻演出了一幕垓下悲歌烏江自刎的人生結(jié)局;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看起來功成名就達到了人生頂峰,但心境的惶恐不安、寂寞孤獨,同樣是“無處話凄涼”。同為將相,伍子胥輔佐兩代吳王稱雄東南,最后竟死于吳王賜劍之下;信陵君為戰(zhàn)國四君子中最賢者,當(dāng)時公子無忌威震天下,秦兵不敢出攻魏國,但最終因他人讒毀魏王疑忌,憂郁而死;屈原正道直行,滋蘭樹蕙,追求美政,致力改革以振興楚國,但同列的貴族詆毀他,兩代楚王疏遠他,踽踽獨行的屈子只能懷沙自沉汨羅;韓信一生破敵立功無數(shù),為漢高祖打下江山,但天下大定后見疑于劉邦,被殺于呂后之手;李廣將軍一生與匈奴七十余戰(zhàn),最終自刎而死……他們的成功、榮耀與悲慘命運成為永恒的對照。有的悲劇英雄為了堅守節(jié)操或某種信念而從容赴死,義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在首陽山采野菜充饑終于餓死;為關(guān)于趙氏孤兒的鄭重承諾,程嬰自殺了。有的悲劇英雄見義勇為打抱不平,為解救國家和朋友的危難而奮不顧身,荊軻感燕太子丹知遇之恩,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寫下壯士一去不復(fù)還的永恒的頌歌;為了魏信陵奪軍救趙的成功,侯贏北向而自剄;為了繼續(xù)朋友未竟的事業(yè),樂師高漸離不顧安危將灌了鉛的筑投向了秦始皇。更有一生困頓壯志難酬的孔子、孟軻,更有推動歷史終遭不測的商鞅、晁錯,這一系列的悲劇英雄在《史記》中相遇、交織、碰撞,散射出最眩目最撼人的鋒芒。
在司馬遷營造的這個世界中,有著最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最令人低回的場景。遠古的五帝幽涉的行跡,最近的楚漢相爭的過程在這個世界中展開,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吳越相覆、湯武革命,連橫合縱、百家爭鳴,俠客之游、刺客之行,刀光劍影、明爭密計,宮廷的政變、內(nèi)闈的廝斗、市井的傳奇、朝廷的發(fā)跡、邊塞的掌故、西域的遠行,都在這個世界中紛至沓來,令人目不暇接,擊節(jié)稱快。
那些穿插于這一系列故事中的場面則更令人驚心動魄、心折骨驚了。項羽長歌的悲壯瀟灑、伯夷叔齊首陽山下臨終作歌的激越悲切、飛將軍李廣自刎興嘆的無奈蒼涼、漢高祖劉邦還沛作《大風(fēng)歌》的落寞悲愴、劉邦面對太子已得商山四皓自己已無力更易繼承人的境況與戚夫人作楚歌伴舞時的惆悵隱痛,都使這一部歷史變得纏綿深沉充滿情味,涌動著無限的感染力。
然而天才的司馬遷縱橫千里的筆觸并未到此為止,他將目光投向更深邃更廣遠的天地之中了。正如他自己以《史記》向漢武帝這樣一位政治史上的英雄發(fā)起挑戰(zhàn)并在文化的層面上突出了“文化復(fù)仇”一樣,在《史記》中,他記錄和盛贊了一大批以孔子、老子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為他們立傳,為他們高唱,儼然以他們?yōu)橹袊鴼v史上隱形的君王或教主,從文化的角度與政治相抗衡,這就使《史記》具有一種深沉的厚重的質(zhì)感,將歷史推向了文化。
司馬遷知道,社會不僅僅是天朝大國、帝王將相,流氓刺客、求簽問卜,同樣是社會的大事件,而貪官污吏、奸臣酷吏、富商大賈、宦官戲子、后妃妻妾也同樣是在人類活動中發(fā)生著作用的分子,那四方的少數(shù)民族,那異域的奇特情調(diào),那遠方的葡萄、苜蓿、天馬,那市井的熙熙攘攘,那經(jīng)濟狀況的起起伏伏,都是這個世界的有機成分。所以司馬遷筆下的歷史,又走向了社會,是全面的社會,骨子里的社會。
學(xué)術(shù)評價
《史記》被稱為中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至少有兩方面的原因。歷史的敘述最艱難的是形式的選擇,在《史記》之前,有人以年代編寫歷史,但易流于瑣屑的記賬簿子,有人以國別分述歷史,但難以處理復(fù)雜的事件與關(guān)系,《史記》則以紀(jì)傳體的形式,包括本紀(jì)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構(gòu)成的主體以及書8篇、表18篇形式的合理補充,縱橫交錯,經(jīng)緯相綴,全面、詳細、真實、形象地向我們講述歷史,此其一。
第二個原因在于《史記》之前的史書時間跨度多為斷代,而《史記》則將筆觸向上延伸到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時代,向下截流在作者司馬遷生活的漢武帝太初年間,以3千年的大時間跨度向后人講述中華民族的早期歷史,故稱“通史”。
《史記》體例一出,后世官修史志都以此為準(zhǔn)則,所以魯迅先生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