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法律篇》:西方政治理論的思想源泉
- 彪炳史冊的學術名著(話說世界)
- 林之滿 蕭楓主編
- 1326字
- 2016-09-24 23:33:03
[古希臘]柏拉圖 著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為: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柏拉圖。有關他的生平,本書前面已經作了介紹,這里再作一些補充。
柏拉圖從20歲起,跟隨蘇格拉底學習了8年。蘇格拉底的學識、品格和哲學思想都深深感染了柏拉圖,他曾不止一次地稱蘇格拉底為“人類中最智慧的人”。蘇格拉底死后,柏拉圖悲痛地離開雅典,開始了漫長的旅行生活,這一時期他學習、研究了愛利亞派和畢達哥拉斯派的哲學與數學。公元前395年,他回到雅典,創辦了一所學校,即著名的“柏拉圖學園”,這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所正規、固定學校。柏拉圖主持學園40多年,培養了大批人才,包括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一邊廣收門徒,培養人才;一邊著書立說,宣傳其哲學和政治主張。此后40多年,除了兩次短暫的敘拉古之行外,柏拉圖一直在雅典主持學園工作。其大部分著作均在這個時期完成。
內容精要
(1)法的概念及作用
法律是一種社會行為準則,是正義與公道的象征,是人們協議的結果。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為達到既不得利,也不受害的目標,必須有一個行為標準,這個行為標準就是法律。凡法律規定的就是公道的、合理的,否則就是不公道的、不合理的。法律是公民的行為準則。
法律還是理性的體現。因為人們在行動中“都要服從我們內心那種永恒的素質,它就是理性的命令,我們稱之為法律”。
如果國民人心皆善,只須通過教育人們就會和諧相處,法律也成為多余。但人性是自私的,人的心靈充滿了邪惡,因而人的所作所為就不會符合正義。在這種情況下,法律是必要的。
(2)法律的制定、修改和監督
不同的政體需要不同的法律,因此統治者必須根據國情制定法律,否則法律便不會生效。法律應不斷地修改和補充,使之不斷完善。必須由專門的委員會制定法律,委員會不受法律的限制。
為保證法律的順利實施,要做到:(1)國家應設立“法律監護官”;(2)應挑選好的法官和審判人員。
(3)刑法思想
刑法的目的是要消除犯罪者心中的惡,恢復善和正義。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應處以不同的刑罰。不同身份的罪犯也應處以不同的刑罰。如果出于正當防衛而殺死了人,應免于刑罰。刑罰種類應分為:死刑、監禁、不榮譽、剝奪權利、鞭打、流放、罰款等。
學術評價
柏拉圖不但是優秀的哲學家,還是頗有造詣的法學家。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法律思想,又含有亞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他提出的一系列法律思想,成為西方法律思想的淵源,奠定了西方法律思想的基礎。《法律篇》是柏拉圖晚年創作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其最長的一部對話體著作,共12卷,195章。
書中包含了柏拉圖對法學、倫理學、教育學等最成熟的看法。這篇著作的風格迥異于柏拉圖的其他作品,其早期作品人物栩栩如生,到處了充滿了隱喻、明喻、神話、諷刺甚至插科打諢,這部書卻將“戲劇成分縮減到最低程度”,并“嚴格地注重實際”,“更直接涉及寫成它的時代的政治生活”。這種轉變體現了柏拉圖晚年思想的飛躍。
總之,《法律篇》的影響是巨大的。首先,它不僅在柏拉圖的思想發展中,就是在整個希臘政治法律思想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其次,《法律篇》對后世的立法,特別是對羅馬法有重大影響。最后,在某種意義上說,《法律篇》是西方法治理論的思想源泉,其學生——古代西方法治論的系統倡導者亞里士多德從柏拉圖的《法律篇》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