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的歷史悠久而璀璨。在早期,東南亞文明的建立與外來文化具有非常緊密的關系。不管是中國還是印度,都在東南亞的歷史中留下了重要一筆。之后,歐洲人以槍炮打開了東南亞的大門,讓東南亞進入了漫長的殖民統治時期。經過不斷的反抗和斗爭,直到二戰后東南亞各國才紛紛獨立,掙脫了殖民枷鎖。
1.東南亞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王國?
東南亞地區歷史悠久,在公元前就出現了早期的國家和文明。在東南亞這片土地上不斷有古國興起又衰落。那么,有哪些著名的古國在東南亞歷史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呢?
首先,我們不得不提的就是高棉帝國,也就是常說的吳哥王朝。“高棉”指的是現在的柬埔寨。早在公元1世紀,中南半島就出現了古國,被人們稱為“扶南”,后來被高棉人建立的真臘所取代。真臘的積淀和發展,讓高棉人擁有了足夠的實力,在真臘衰落之后,他們趕走了乘虛而入的爪哇,建立起了吳哥王朝,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高棉帝國。
吳哥王朝是整個東南亞延續時間最長的,先后出現了25位君主,可見它的統治之穩固。在吳哥王朝最繁盛的時期,國王的軍隊驅使著幾百頭大象,征服了周圍大多數的小國和地區,用發達的文化書寫了吳哥文明的篇章。但是,這樣龐大的帝國也難逃衰落的命運。1432年,暹羅入侵者趕走了高棉的統治者,這意味著興盛一時的吳哥王朝在歷史上徹底消失了。
暹羅國是泰國在古時候的稱呼。在暹羅的歷史上,出現過速古臺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還有現在仍存于世的曼谷王朝,但是“暹羅”在記載中通常都是指速古臺王朝。公元1238年,速古臺王朝在人民起義中建立起來,脫離了他國的控制,并且創造了泰國的“黃金時代”。速古臺國王創立了早期泰文,頒布了法典,引進了佛教,可以說一步步帶著泰國人摸索著開啟了泰國文明。
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占城稻”的名頭,它在古時候就像雜交水稻一樣,以高產聞名。占城稻源自占城國,占城曾經是秦漢時的一個縣,后來當地人自立為王,史稱占城,屬于后來的越南。因為地處連接各地的海上要道,所以占城人致力于開展海上貿易并且因此發家致富,是東南亞航海者的代名詞。
緬甸在歷史上也曾經有過輝煌的王朝——東吁王朝。占山為王的占城國與古代中國摩擦頻繁,東吁王朝則正好相反,在明朝時期與中國的外交相當融洽。當時的東吁還有中國的宣慰使,也曾多次派遣“外交官”來中國交流,明朝滅亡后,南明皇帝還曾經逃亡到東吁尋求庇護,兩國關系之密由此可見一斑。
東南亞歷史上的王朝數量多、情況復雜,在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2.湄公河產生了什么文明?
大河文明可以說是最早出現的人類文明。有河流的地方,人類才能繁衍生息,才能用智慧創造出文化。而在東南亞地區,最長的河流就是湄公河。那么湄公河又孕育了怎樣的文明呢?
在湄公河沿岸產生的是典型的稻作文明。根據科學家的探索,稻作文明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南方,當時人們還處于早期原始社會。稻作文明,其實就是種植水稻這樣一種生產方式,逐漸產生的對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響。
水稻在中國南方栽種以后,逐漸傳向了東南亞地區和日本、朝鮮等國。所以說東南亞的稻作文明來源于中國是有道理的,畢竟東南亞文明出現的時間稍晚,當東南亞人剛有“國家”的概念時,中國早已步入大一統時代了。
也許在日本、朝鮮,人們只覺得水稻是一種不錯的作物,但是在東南亞地區,人們卻覺得這是天賜的禮物。沒辦法,誰讓東南亞的氣候簡直就是為種植水稻而生的呢?東南亞地勢平坦、水源充沛,東南亞的大河流域、沖積平原逐漸發展成為水稻的重要產區,所以湄公河理所當然成了稻作文明重要的搖籃。
稻作文明的烙印體現在很多地方。首先,種植水稻絕對是個體力活,尤其是在沒有推土機、播種機,連個好用的犁都沒有的古代,更是需要全家老少齊上陣。這就導致水稻生產區——河流沿岸平原聚集了大量的人,當地人的數量不斷地增長,形成了聚集區和“城市”的雛形。其次,水稻的出現直接改變了東南亞人的物質生活,不管是衣食住行,還是社會形態結構,都能看到農耕與水稻的烙印。最后,東南亞流傳的很多習俗,同樣屬于稻作文明的一部分。古時候,人們為了預防天災,會求助于神靈,這就讓東南亞出現了很多與水稻有關的節日和神話故事。
當古老的農耕文明因為現代化而逐漸消失的時候,東南亞地區,尤其是湄公河流域成為了保存稻作文明最完整的地方。人們還是保留著許久以前的耕作習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家戶戶以稻米為主食,在特殊的節日進行祭祀企盼豐收。這些都讓東南亞人發自內心地對先民和古老文明充滿敬意。
3.東南亞歷史上有哪些著名君主?
之前我們已經說了,東南亞歷史上的王朝數不勝數,每個王朝又一般會傳承至少三五代,所以在東南亞的史書上,“國王”的頭銜的確沒那么稀罕。可是,這當中也有一些君主,或生而逢時,或能力卓越,最終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受人敬仰,被人銘記。
比如泰國的蘭甘亨大帝。這位速古臺王朝的君主,被人敬稱為“泰國之父”。那些對他稍有了解的人也許會說,蘭甘亨之所以能獲得這樣的稱呼,是因為他在位期間讓泰國的國土面積增長了10倍。這種說法可不對,只會武力征服的帝王,恐怕大多留下的都是殘暴之名。蘭甘亨大帝之所以被人敬仰,是因為他在強大武力之外的睿智與寬容。他利用已有的文字創立早期泰文,讓泰國人能第一次寫下自己的歷史,他還引進了佛教,頒布了法典,用寬容的政策對待泰國的少數民族……當這種種事跡集合在同一個人身上時,他的光輝自然不可忽視。因此,蘭甘亨大帝在位時期成為泰國的“黃金時代”。
除了蘭甘亨大帝,還有一個泰國君主值得一提,那就是泰國鄭王廟中供奉的吞武里大帝——鄭昭。創建了吞武里王朝的鄭昭,從名字就能看出是華裔。他的父親出生于中國廣東,后來在暹羅娶妻,生下了鄭昭,泰國人稱他為達信。1767年,緬甸人入侵暹羅,鄭昭帶人防守。然而,當時的大城王朝早已日薄西山,很快滅亡了。但是鄭昭并沒有放棄,依舊組織抵抗,最終光復國家,建立了吞武里王朝。如今,每年的12月28日,人們都會慶祝鄭王節,來表達對這位反抗侵略、收回國土的國王的崇敬之情。
老撾的法隆王也是東南亞歷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君主,他創立了老撾瀾滄王國。作為最先統一整個老撾的帝王,法隆王的經歷十分具傳奇性,因為他的王位不是從父親手中接過來的,而是他自己打回來的。少年時他也曾經是王子,卻因為祖父不喜歡自己的父親,而被迫逃亡高棉。這種落差雖然讓人難以接受,但是法隆王卻成功“逆襲”,一路打回了自己的故土,并在瑯勃拉邦登基,創建了瀾滄王國。這樣的經歷,簡直可以拍成電影。一直到現在,老撾人還會用節日來紀念這位傳奇君主。
4.宗教與東南亞歷史有什么關系?
在東南亞,宗教的氛圍是非常濃厚的。不管佛教還是伊斯蘭教、基督教,都對東南亞的歷史有著很深的影響。下面我們就分別來看一下。
首先,佛教和印度教在早期就傳入了東南亞。當時,東南亞各國統治者正迫切地發展中央集權制的國家,正如中國利用儒家思想加強中央集權一樣,東南亞各國也需要一種信仰和思想來更好地引導人民,而他們接受的就是佛教與印度教。佛教與印度教都非常推崇神權,東南亞的統治者就將神權與自己的王權結合在了一起,一邊宣傳讓人信仰這些教派的神,一邊表示國王乃是天命神授,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贏得人們的尊崇。
我們這樣說,似乎顯得統治者的手段非常粗糙,但是對于有信仰的人而言,這種信仰上的約束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宗教的加持,東南亞的國王成功地維護了自己的統治,提高了自己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而很多宗教內部的領導者也通過這個渠道,開始施展自己在政治上的影響力。所以在東南亞國家的歷史舞臺中,總能看到印度教或佛教僧侶的身影。
這一點在緬甸的蒲甘王朝被發揚光大了,他們的國王都有著另一重身份——僧侶。除此之外,國王還會以宗教的名義發動戰爭。蒲甘王朝一位名叫阿羅隆多的國王,就因為尊崇上座部佛教而不惜發動戰爭,名義竟然是為了搶奪一本經書!當然,如果我們深入解讀一下就會發現,這是阿羅隆多通過鞏固信仰,間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伊斯蘭教也影響了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尤其是位于馬來群島的國家。15世紀,馬來群島的滿剌加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伊斯蘭教的蘇丹還兼任國家元首,既享有精神上的崇拜,又掌管國家事務。當時,滿剌加國遵照的法律都是以宗教制度、《古蘭經》為出發點的,整個國家都被信仰統治著。
如果說佛教與伊斯蘭教等早期教派維護了國王的統治,基督教的傳入則代表著傳統王國的瓦解。基督教是伴隨著西方的入侵者大規模傳入東南亞的,就像當地國王借助佛教、伊斯蘭教維護統治一樣,基督教的傳播也成了西方侵略者在信仰上的一種統治手段。不管如何,漫長的殖民史過去之后,東南亞確實還有相當一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宗教,從來都沒能從東南亞的歷史中剝離出來,一直在影響著東南亞的政治和生活,甚至左右著很多重要歷史事件。由此可見宗教在東南亞的影響力。
5.“神王合一”的觀念在東南亞是怎么形成的?
宗教,尤其是印度教、佛教對東南亞歷史的影響非常深遠,這一點我們之前已經介紹過。在東南亞的宗教中,有一種非常重要的觀念叫“神王合一”,那么,這種觀念到底是怎么形成并成為一種制度的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神王合一”。這種觀念最早出現在印度,也就是佛教等宗教的發源地。那時候,印度人認為君王天生就有神圣的力量,他們不同于普通人,不是那種感冒發燒就會死掉的凡夫俗子,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而這種“神力”是存在于血統中的,這樣就保證了印度統治者的地位。如果隨便有“凡人”揭竿而起,恐怕民眾根本就不會承認他,誰讓他身上沒有“神”的血統呢?
不管是這種印度教中所闡述的“神王”,還是佛教中所說的“法王”,其含義都是差不多的。而這正好符合了東南亞君主的統治需求。當歷史演進到一定程度時,集權國家必然會出現。從印度而來的諸多教派就是在一個最合適的時候傳入了東南亞。這些教義大肆宣揚對神的崇拜,而東南亞的君主們個個都擔心自己的臣民不夠崇拜自己,這下好了,只要將自己與神扯上關系,不就輕松解決這個問題了嗎?抱著這樣的心態,佛教、印度教等就在各國統治者的積極宣傳中推廣開來了。
舉個例子來說,因為東南亞的國王們非常崇拜印度帝王所享受到的尊崇和權力,于是效仿印度也雇用了大批印度教的信仰者,大力地宣傳印度教所闡述的觀念和禮節,試圖讓更多的人信仰印度教。等人們相信了之后,他們則會將國王本人描述為神王的化身,要求人們祭祀神王。所以在很多古代的東南亞人家中,都會將國王的塑像當作“神”一樣來祀奉。而在進行一些重大儀式的時候,國王也會按照印度教的要求舉行,以此讓神權更好地與自己結合起來。
隨著時間的推演,不僅普通人相信了國王的“神性”,就連貴族乃至于國王自己都深信不疑,頻頻為自己建廟塑像,“神王合一”的觀念就這樣形成了。“神王合一”就如同中國古代推崇的“君權神授”一樣,本質上是統治者穩固統治地位的工具。但是,如果單純地說統治者僅是利用宗教的影響力又不對,因為統治者又何嘗不被宗教所影響呢?
6.印度和東南亞有什么關系?
如果說印度在東南亞的歷史上沒有扮演什么角色,那著實令人不敢相信。一直到現在,我們還能在東南亞看到很多與印度相似的習俗,相似風格的建筑。但是,從東南亞的歷史來看,印度并不是唯一與其交流頻繁的國家,也不是在東南亞進行過殖民統治的國家,那么,為什么印度的烙印在東南亞如此之深呢?
這些都是印度文化對東南亞造成的影響。在公元紀年以后,海上交流變得日益頻繁起來,印度文明也越過海灣傳到了東南亞。東南亞人深深地被印度的社會制度和政治理論所吸引,在統治者有目的的引導下,東南亞人也迅速地接受了印度傳來的宗教,一時間出現了“學習印度好榜樣”的熱潮。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東南亞出現了很多“印度模式”的國家,在淘汰其中大部分之后,剩余的發展成了大帝國,將印度的文明一代代傳了下來。這些帝國曾被人稱為“遠印度”,可見其與印度一脈相承的關系。
印度文明在東南亞的流行,勢不可當。從近現代東南亞人的生活和文化中,依舊能看到印度的烙印。比如現在的馬來語和泰語,很多詞都是人們借鑒梵文創造出來的,泰語就連書寫都是模仿印度的字。而東南亞的王權,也都符合印度教宣揚的政治理論,深受印度教或者佛教的影響。甚至在一些地方還保留著印度本土都已經消失了的習俗。
那么,是什么契機讓印度文明植根于東南亞的呢?大多數人都認定,公元前印度與東南亞有過密切的接觸。曾經有人一度猜測,是否是印度大規模移民到了東南亞呢?但是這種說法最終被否定了。根據已知的資料,最可能的就是阿拉伯人在兩地之間的貿易中順便傳播了印度文化,但是并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這種猜測的真實性。
雖然我們很難考證印度文化到底是如何傳播到東南亞的,但是東南亞的歷史發展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是無可否認的。出于東南亞人對先進文化的渴慕和君主統治的需要,在長久的努力下印度文化終于植根于東南亞地區,并且影響至今。
7.中國對東南亞歷史有影響嗎?
東南亞歷史除了深受印度的影響外,還與古代中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古代的中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傲視全球的大帝國,這樣的實力和發達的文明自然也影響著中國的鄰邦——東南亞。縱覽整個世界的發展史,東南亞與中國之間的交流早在很久之前就開始了。
早在中國西漢時期,朝廷就已經在邊境設立了交趾部,以加強與東南亞的交流。在政治上,不少東南亞的國家都自愿成為中原朝廷的屬國,向中原稱臣納貢,并且獲得承認和支持,剩下的國家也大多與中國這個鄰居保持著和睦友好的關系。這一點在明朝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的泰國、滿剌加國、爪哇國、錫蘭(斯里蘭卡舊稱)……以及后來的安南(后改稱越南)、老撾等,都承認中原朝廷為自己的宗主國。這樣的關系自然是源于東南亞諸國對中原實力的仰慕,所以它們在政治制度、軍事上都多多少少地學習了中國朝廷的經驗,比如越南。越南與古中國在政治和軍事上的交流十分頻繁,越南的社會制度和人民的習慣,都與中國非常相似,這就是交流學習之后產生的影響。
除了政治上的密切聯系,東南亞各國還與中國進行著貿易上的頻繁往來。中國與東南亞進行經濟交流同樣始于西漢時期,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遠銷國外,深受東南亞人的喜愛。東南亞不僅逐漸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部分,還是貿易的中轉站。要知道,中國不僅與東南亞進行貿易往來,與遠道而來的阿拉伯商人進行交易也大多是在東南亞的土地上。頻繁的貿易和交通樞紐的地位,讓東南亞各國的經濟快速增長,其中以馬來群島上的國家經濟最為繁榮。
經濟的交流和外交的融洽,促進了中國文化向東南亞的傳播。從漢唐時期開始,先進的中華文化和發達的技術就傳入了東南亞,現在東南亞不少地方還深受儒學影響,比如越南。而“占城稻”傳入中國,也是文化技術不斷交流的成果。
中國移民也為東南亞的歷史發展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因為與東南亞頻繁的交流以及中原改朝換代產生的動蕩,在宋、元、明等朝代,不少中原人陸陸續續移民到了東南亞生活,扎根于此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比如我們之前介紹的吞武里大帝——鄭昭,就是中國移民的后人。
在東南亞,我們能看到數量眾多的華人、與中原相差無幾的思想文化、典型的中原習俗,這些都是過去中國與東南亞頻繁交流、互相影響的證據。
8.吳哥王朝是如何興起和衰落的?
吳哥王朝是東南亞古代一個相當輝煌而著名的王朝,不管是軍事實力還是經濟發展程度,抑或文化和藝術造詣,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現在我們看到的吳哥寺,就是吳哥王朝留下的“藝術品”。這樣輝煌的吳哥王朝,究竟是如何在東南亞興起,又是如何衰落的呢?也許通過對吳哥王朝的了解,我們也能間接看到其他東南亞古國的興衰。
在吳哥王朝出現之前,那里最早的國家是扶南。扶南后來被自己的一個屬國——真臘取而代之。而吳哥王朝,就是在真臘之后出現的。
公元8世紀末年,爪哇人入侵了當時的真臘,他們不僅將統治者趕出了都城,最后還殺掉了國王。本來就已經衰敗的真臘,因此消失于歷史。不過,出逃的真臘王子阇耶跋摩二世,就是后來吳哥王朝的建立者。如此看來,真臘還是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了下來。
約802年,爪哇人被趕了出去,但是阇耶跋摩二世并沒有延續真臘的統治,反而“重打鼓,另開張”,在吳哥地區建立了新的都城,掀開了吳哥王朝的新篇章。
吳哥王朝在建立早期,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修建基礎設施上。都城幾乎要“從無到有”興建起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水利工程和重要的宗教寺廟也都不能少。這些設施一直到11世紀才相繼修建完成。而進入11世紀之后,吳哥王朝解決了基礎設施的難題,沒有了后顧之憂,就開始向外擴張。這時期的國王是個“內外兼修”的人,一邊在國內忙著修宮殿,一邊在國外忙著征服老撾、湄公河等地區的國家,讓它們納貢稱臣。
隨后,吳哥王朝迎來了最為繁盛的時期。1145年,吳哥王朝打到了占婆的都城,軍事實力傲視整個東南亞。12世紀末,其國土已經是空前的廣闊,不僅將現在的泰國和馬來半島的絕大多數疆土囊括其中,還與中國接壤,疆域直達湄公河三角洲。
但是,吳哥的強大卻給人民帶來了痛苦。因為強大,吳哥王朝的國王難免有控制不住的欲望,所以他們過度征伐,大規模修建佛寺、宮殿,讓人民苦不堪言。當其他國家國力上升的時候,吳哥王朝卻迎來了衰落。
13世紀中期,暹羅國,也就是現在的泰國逐漸興起。因為吳哥王朝的壓迫和征討,暹羅國與其關系非常緊張,爆發了多次戰爭。本來實力強橫的吳哥王朝漸漸輸多贏少,甚至在后來還被攻陷了首都。1432年,吳哥王朝的國王因為不堪戰火,被迫遷都,這宣告了曾經稱霸一時、烜赫無比的王朝的結束。
9.越南歷史上有什么改名風波?
越南過去并不叫“越南”,一直到清朝嘉慶年間,我們還稱其為“安南”,直到后來才改名為越南,這一點我們從史書上很容易看出來。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安南改了名字呢?也許從嘉慶年間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得到答案。
在嘉慶皇帝即位之前,乾隆帝與安南的關系并不好。要知道,當時乾隆帝派遣軍隊征討安南,還將其當作自己重要的政績來炫耀,安南國王能咽得下這口氣才怪!雖然乾隆皇帝后來去世了,安南國王也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但是這個結并沒有因此而解開。
所以,嘉慶皇帝即位后,安南變得動蕩起來。當時的安南國王阮光纘不僅在國內跟廣南王后代阮福映爭權奪利,引起內戰,還不忘給清朝“添添堵”,為父親出口氣。當時廣東地區海盜猖獗,就是因為背后有阮光纘的支持。
而等到阮光纘與阮福映打得“熱火朝天”時,他們又都想起了爭取清朝的支持,這樣自己不就勝算更大了嗎?于是,二人先后示好嘉慶皇帝,并專門抓了一些海盜送交清廷懲辦。但是,天朝上國卻沒有任何反應,嘉慶皇帝似乎覺得穩坐釣魚臺、坐山觀虎斗更好,所以并沒有干涉安南的內亂。
直到1802年,這場斗爭才落下帷幕,最終是阮福映奪走了皇帝的寶座。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遣使節朝見嘉慶,要求改國名。阮福映希望能以“南越”作為自己的國名,因為他發家的地方叫越裳,所以覺得要加上一個“越”字才有紀念意義。不過,這回嘉慶皇帝可沒有繼續保持沉默,而是立刻拒絕了他。
為什么呢?原來,“南越”之名自古就有。阮福映想改國名為“南越”,難道是覬覦除了安南以外的清朝領土嗎?這下嘉慶皇帝可警惕起來了,命令軍機處密切關注安南的動靜。
結果證明,這就是阮福映的“懷舊”心態在作祟。嘉慶皇帝明白真相后,倒也好說話。但是他也不能給自己留下隱患,所以就讓阮福映改名為“越南”。當然,嘉慶皇帝明面上的理由是,誰讓阮福映先占據的是越裳之地呢?總要有個先來后到吧!最后,兩者都得到了滿意的結果,“越南”之名就此保留到了現在。
10.哪些國家曾經侵略過東南亞?
在東南亞的歷史上,曾經有漫長的階段陷入殖民統治中。強大的西方國家看中了東南亞富饒的物產和資源,用炮火打開了東南亞的大門。那么,都有哪些國家侵略過東南亞呢?
最早到達東南亞的殖民者是早期的海上霸主——葡萄牙和西班牙。16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這兩個海上強國在殖民活動中“獨占鰲頭”,大規模地擴張自己的海外勢力。這兩國同屬于伊比利亞半島,因此這段時期也被稱作“伊比利亞階段”。物產豐盈的東南亞作為西方人眼中“黃金大陸”的一部分,自然很快遭受了侵略。這一時期,在葡萄牙、西班牙兩國王室的推動下,殖民者粗暴地用炮火轟開了東南亞的大門,除了掠奪東南亞的各種財富、爭相占領貴金屬礦和香料產地外,還大肆屠殺原住民,嚴格控制海上貿易……總之,早期的殖民活動充斥著血腥和野蠻,讓東南亞人的生活苦不堪言。
1588年,西班牙的艦隊覆滅,意味著這個國家將再難保住自己的勢力。兩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迅速被荷蘭、英國、法國等占領。
18世紀的產業革命是歐洲各國勢力的大洗牌,“日不落帝國”開始崛起,英國的殖民活動逐漸頻繁起來。1811年,英國入侵爪哇,并成功獲得了統治權;1819年,新加坡淪為英國東印度公司領地;1824年,英國和緬甸爆發了侵略與反侵略的戰爭……英國頻繁發動殖民戰爭、瘋狂掠奪海外領土的行為,預示著歐洲開始進入另一個殖民時期。這一時期,美國也成為進入東南亞“分一杯羹”的國家。
這些國家的侵略目標從單純的“掠奪”轉變為“控制”。過去,殖民者為了資源不顧一切,對土著則是野蠻鎮壓與屠殺,毫無顧忌。然而,因為工業發達起來,各國對殖民地的需求不再僅局限于資源,而是需要更多的廉價勞動力、源源不斷的原料和傾銷商品的市場。所以,殖民者開始通過欺騙、鎮壓反對者等各種手段來控制殖民地的人民。東南亞各國開始漸漸失去自己原本的主權和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東南亞的殖民歷史進入了最后也是最痛苦的階段。日本軍隊強勢侵入東南亞,逐漸趕走了鞭長莫及的西方殖民者,建立起了一個由日本單獨統治的新秩序。二戰期間,日本在東南亞的殖民統治更加血腥,其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給東南亞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二戰之后,東南亞各國才紛紛擺脫殖民統治,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它被殖民的歷史之漫長的確罕見,原本正常的發展也因此受到抑制。然而,過去的苦難,更顯得東南亞如今的獨立和平等來之不易。
11.泰國為什么沒淪為歐洲國家的殖民地?
從16世紀開始,東南亞各國相繼淪為歐洲國家的殖民地,幾乎無一幸免。但是,其中有一個國家卻是例外,那就是泰國。泰國的國名意為“自由之地”,就像它的名字一樣,這個國家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從沒有淪為任何一個國家的殖民地。
泰國曾經被稱作“暹羅”,在將近800年前,暹羅出現了第一個較為統一的王朝——速古臺王朝。我們之前也介紹過了,自速古臺王朝起,泰國才算真正進入了文明社會。而后,不管是取而代之的大城王朝,還是在趕走侵略者之后建立的吞武里王朝,雖然戰火不斷,但都沒有被他國完全地占領并殖民。即使在元朝時期,中原朝廷擴張和發展之心強盛,包括泰國在內的東南亞國家都俯首稱臣、歲貢不斷,但是泰國依舊是一個獨立、完整的王國,并不能歸于殖民地。
古中國雖然擁有強大的實力,卻從未有過殖民他國的想法,這就與16世紀開始入侵的西方諸國有所不同。這一時期,泰國送走了葡萄牙人又迎來了荷蘭人,緊接著英國人和法國人也摻和了進來,泰國幾乎時時處于將要淪為殖民地的緊張之中。在千鈞一發的關頭,決定泰國是否能保住獨立地位的兩個事件發生了。
首先是19世紀末泰國國王進行的社會改革。當時曼谷王朝的皇帝拉瑪五世意識到泰國正被虎視眈眈的西方國家覬覦,就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實施改革。比如修建鐵路、改革政府、廢除奴隸制等,從各個方面學習西方的先進之處。這些做法都是在試圖獲得西方的認同,向西方證明“泰國也是個先進文明的國家,不能成為殖民地”。而這也的確產生了一定的效果,西方殖民者對泰國的態度的確比對其他國家和緩多了。
其次是當時英法在爭奪殖民地時簽訂的條約。當時緬甸屬于英國,印度支那則被法國占領。它們的勢力在泰國產生了沖突,英法兩國又互不相讓,一時間僵持起來。兩國一看,這可不能不解決啊!于是,1896年,兩國簽訂了條約,將泰國定為殖民地中間的緩沖國。泰國不屬于任何一個國家,自然就不會有殖民者就這個問題“打架”了。所以可以說,是這一條約挽救了泰國的命運。
沒有成為過殖民地,對泰國人來說絕對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而拉瑪五世也因為對泰國不朽的貢獻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12.泰國國王是怎樣靠知識拯救國家的?
在與西方人打交道方面,泰國國王做出的貢獻絕對是不可磨滅的。他們作為國王生逢其時,在危難之中力挽狂瀾,讓曼谷王朝延續至今。其中,不僅僅是被尊稱為“大帝”的拉瑪五世被泰國人尊重,他的父親拉瑪四世也同樣英明,是一個靠自己的知識拯救了泰國的君主。
拉瑪四世的一生頗富傳奇色彩。作為王位第一繼承人,年僅12歲的時候就被任命為掌握全國武裝的總司令,可見他的父親也是看好他的。然而,就在他剛出家不久(泰國有“僧王合一”的觀念,很多國王都當過僧人),父親就去世了,而繼位的卻是他的兄長。
這時期,拉瑪四世用了大量的時間周游全國,體驗普通人的生活,同時也接觸了西方的知識和思想。身為“學霸”的拉瑪四世從外國傳教士那里學會了英語和拉丁文,還懂了不少天文知識,他后來在天文學上的成就大概就是從這時候起步的。
當拉瑪四世的兄長去世之后,他就繼承了王位。這時候殖民者的威脅已經迫在眉睫,拉瑪四世立刻確定了自己的策略——傳播西方知識、進行改革,向西方靠攏來爭取認同。西方殖民者認為東南亞人都是落后的“野蠻人”,所以他們的殖民堂而皇之,打著“教化”的旗號。拉瑪四世就帶頭向西方人證明——泰國人并不野蠻,西方人也就不能那樣理直氣壯了。
他能用流利的拉丁文和英語與西方官員交流,對近代的科技也有所了解,其在天文學上的造詣更是贏得了很多西方科學家的尊重。所以,拉瑪四世得到了相對平等的對話機會,他與駐扎當地的總督、大使之間的友誼也為泰國贏得了喘息之機。
這還不算是“用知識改變未來”嗎?看到這兒,不知道有多少東南亞的國王在捶胸頓足,后悔自己沒有好好學學知識技術了。
拉瑪四世還給自己的兒子找了一位英國女教師,讓他能夠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這也給拉瑪五世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1866年,“天文學家”拉瑪四世預測在8月的某天有日食,于是就邀請了英國總督與一些科學家去共同觀看。這一次日食的發生情況果然與拉瑪四世的預測分毫不差,但是卻出現了一個意外——他感染了瘧疾,并因此而去世。
后來,拉瑪四世的兒子,15歲的朱拉隆功繼位。他也延續了父親積極學習西方知識的做法,不斷接觸新鮮事物。這位國王還去過其他國家周游取經,見識到了殖民統治的模式,成了第一個“出國旅游”過的泰國國王。后來,就是他大力革新,迎來了泰國的現代化,引進了西方的經濟體系和政治制度,最重要的是廢除了延續多年的奴隸制。
這樣看來,泰國國王簡直是“知識改變命運”的最佳代言人。他們改變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命運,更是整個國家和無數人民的命運。
13.東南亞經歷了哪些民族運動?
有侵略就有反侵略,有殖民就有民族運動。東南亞眾多國家在漫長的殖民歷史中,發起過很多爭取獨立的民族運動。
從全局來看,因為各國情況不一樣,它們的民族運動性質也各不相同,最終導致現在東南亞諸國互不相同的發展方向。比如,大多數國家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族運動,比如印尼、緬甸等,而柬埔寨的民族運動卻是貴族領導,越南更是由工人階級領導。
不過,即便運動的性質不太一樣,大家的心卻是相同的,都是為了爭取獨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深受殖民和壓迫的東南亞人民以各種形式反抗著、斗爭著。1926年,印尼人為了趕走荷蘭殖民者發動了起義;1930年,越南義安、河靜出現了蘇維埃運動,同時國內還掀起了反法民族解放運動的熱潮;同年,緬甸各黨派分別領導了農民起義、工人罷工和學生運動,反對英國殖民;1935年,菲律賓人起義,甚至一度在局部地區成立了共和國……
從不停歇的抗爭,是東南亞人不屈的意志。雖然,民族運動的浪潮對上西方的殖民武裝力量,幾乎就是浪花拍打著礁石,很快就摔碎破滅,但是礁石總有被侵蝕的一天,東南亞人在這些民族運動中不斷成長,為日后的獨立積累了經驗。
而泰國政權因為一直在王室手中,所以相對比較和平,僅僅在1932年發生了政變,最終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并延續至今。
當日本取代西方殖民者入侵東南亞后,二戰爆發了,東南亞的民族運動進入了高潮時期。為了反抗日本的殖民侵略,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各個國家都開展了漫長而激烈的武裝斗爭。過去的東南亞民族運動持續的時間并不長,幾乎都是不超過一年就被鎮壓。但是,東南亞的抗日活動卻一直堅持到日本投降,可見其決心之堅。作為反法西斯戰爭開展的重要地區,東南亞人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和犧牲。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民族運動讓東南亞人更緊密地連在一起,同心協力抵抗外侮,為獨立奠定了基礎。這些抗爭向我們證明:沒有一個民族可以用武力真正地征服另一個民族,也證明了如今的和平來之不易,且行且珍惜。
14.二戰后東南亞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東南亞地區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雖然戰爭讓東南亞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從另一方面講卻也間接給東南亞帶來了全線解放。戰后的東南亞,不管是政治還是經濟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從政治上看,東南亞從二戰前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狀態中脫離出來,紛紛走向了獨立,建立起了各自的政治制度。戰前,除了泰國是半殖民地以外,其他9個國家都被西方列強,如英、法、美、荷控制著。二戰打破了這種傳統的格局,東南亞人借此機會真正站了起來。有趣的是,在這片土地上竟然出現了極其多元化的政治制度,像老撾、越南為社會主義,泰國、文萊卻仍舊保留著君主,其他國家則大多為資本主義議會制。這樣復雜的政治制度為何會在東南亞集中出現呢?這是因為東南亞長久受到殖民國家的影響,同時抗戰領導者的階級性質不同,走向獨立的歷史也不一樣,所以東南亞各國建立起的政治體制簡直是天差地遠,未來選擇的發展道路自然也不同。
從經濟上看,二戰后的東南亞也像中國一樣,進入了加速推進工業化的時期。畢竟,這些傳統的農業大國工業基礎都非常薄弱,加上很快爆發了二戰,更阻礙了其工業現代化的發展。而且很多東南亞國家長期處于被殖民狀態,國內的工商業依附于宗主國存在,發展不均衡。工農業就像兩根不一樣長的筷子,配合起來總是有點別扭,更需要將其發展到同一水平。
20世紀50年代,擺脫戰爭陰影的印尼、菲律賓、泰國等開始進行工業變革,開始以進口為主,很快轉為出口型的工業。不過,雖然先推廣工業化的是菲律賓等國,但是新加坡卻是最早進入經濟大發展的國家。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就成為了國際經貿中心,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而其他東南亞國家基本都是在20世紀80年代才快速發展起來的。
緬甸、越南、老撾這些國家之所以經濟較為落后,就是因為它們實施經濟改革和推動工業發展的步伐慢人一步。當20世紀80年代中期,其他的東南亞國家發展一路“飄紅”的時候,這些國家才看到了工業化的好處,邁出了第一步。但是最好的市場和機會早已被前人瓜分,后來發展的國家就只能找到些殘羹冷炙了,不知道這些國家會不會因為慢人一步而捶胸頓足呢?
15.現代東南亞發生了哪些具有影響力的事件?
現代東南亞發生過很多影響世界的大事,除了我們之前介紹過的抗法、抗美戰爭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之外,東南亞在近些年還發生過不少有影響力的大事。
比如,1967年東盟的成立。雖然東南亞各國的實力單獨拿出來都不算強,但是俗話說“團結就是力量”,只要能將各國凝聚起來,必然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力。這一點從歐盟的建立就可以看出來,當歐洲各國結成聯盟的時候,不僅在經濟、政治和人民生活的交流上更加頻繁,也提升了各國的地位和實力。東南亞各國看到歐共體的巨大影響力后,為了更好地保障自己的安全和利益,變相提升各國實力,于1967年8月正式成立了東盟。
對世界來說,東盟就此成為新崛起的、不可忽視的組織,因為它代表的是東盟成員國共同的利益訴求。最開始的東盟只是進行經濟文化上的交流,但是在1976年簽署過《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之后,各國開始進行更加復雜、全面的合作,甚至包括政治和軍事方面的合作。這一決定當時吸引了世界的關注。
雖然東盟不如歐盟那樣高度一體化,但是這些年也對推動經濟增長、維護東南亞和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是東南亞最重要的區域組織。
如果說東盟成立是東南亞的“大喜事”,那么同樣影響世界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東南亞的“大悲劇”了。1997年7月,一場出乎意料的金融危機從泰國開始,迅速席卷了亞洲各國,并最終影響了世界。
這場金融危機起源于商業巨頭索羅斯對泰銖的大量拋售。大量涌入市場的泰銖擊垮了泰國與鄰國的貨幣市場,進而影響到了股市等其他資產。隨即,這場危機傳到了韓國、日本,當時的韓國大財團至少半數迅速垮塌。當這場金融危機影響整個世界的時候,大規模的經濟衰退就開始了。
本來面臨騰飛的“亞洲四小虎”,即泰國、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四國,因為經濟危機差點一蹶不振,經濟增速從8%一下跌落到不到4%,第二年更是呈現負增長。負增長不僅發生在東南亞各國,日本、韓國和中國香港同樣籠罩在了這片陰云之下。而這場經濟衰退不可能僅僅籠罩亞洲,緊接著俄羅斯就遭殃了。然后,俄羅斯又連累了巴西等國,進而使西方貨幣市場動蕩起來,歐美等國股市一路下跌,經濟增長也好像踩了急剎車。最后,這場“連鎖反應”終于給了世界金融體系狠狠的一擊,讓人談“經濟危機”色變。
不論是好還是壞,這些事件對東南亞的影響都很深遠,只希望未來的東南亞能夠更加平穩、快速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