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到黃埔去

  • 黃埔傳奇
  • 劉本森
  • 10312字
  • 2016-07-08 15:35:42

特殊的考試

一彎冷月在天,清光遍地。月光下一棵棵樹的模樣看得分明,雖然是光禿禿的,但是直刺天空的枝椏,倒也顯出一絲不屈不撓的生氣。

這是1924年3月初的一個夜晚。湖南長沙的3月,夜晚還有些涼意。當時的湖南,處于軍閥趙錫恒的統治之下,趙錫恒盡管宣稱推崇“聯省自治”,但實際上仍依附于北洋軍閥。在他的統治下,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都無法進行公開活動,一切都是地下的。此時,在長沙清水塘一所看起來與周圍沒有什么不同的房子里,正在進行著一場特殊的秘密考試。這里是中國共產黨長沙清水塘區黨部。正在搖曳的燈光下進行答題的是一個名叫蔣先云的青年。他是湖南心田人,時年22歲,畢業于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蔣先云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也是湖南著名的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領袖,曾與劉少奇等人一起領導過安源路礦工人罷工。

考試的題目只有一道,叫做“試述報考黃埔軍校的志愿”。蔣先云略加思索,便將他如何想要打倒封建主義、打倒軍閥的想法寫了出來。原來這里進行的是一場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的招考初試。自從孫中山決定成立軍校之后,他便一面籌備建校事宜,一面開展招生工作。在1924年初的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孫中山認為當時有了一個“難得的機會”,“革命黨成,革命軍起”。改組國民黨后的孫中山成立革命軍隊的心情非常迫切,因此迫不及待地委托國民黨一大的代表回原籍替軍校招生。當時除了廣州之外,其他地方都不適合公開招生,故而多采用秘密招考的形式。招生的標準很高,程序也多。報考者一般要參加三次考試,先是全國19個省區分別進行的招生初試,初試合格后再參加第二輪考試,也就是大地區范圍內的復試,最后是在廣州進行的軍校總復試。

軍校還分配了在各省的錄取名額:擬定招生名額為324人,其中直隸、山東、山西、陜西、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14省每省12人,共計168人;東北、熱河、察哈爾共計50人;湘、粵、滇、豫、桂軍5個軍各15人,共計75人;國民黨先烈家屬20人;留有9個人的名額作為機動。另招備取生30人至50人。[4]

蔣先云所在的湖南省,負責黃埔軍校招生這一任務的是共產黨員何叔衡。負責招生,實際上就是負責推薦和擔保。要擔保肯定要信得過,自從孫中山改組中華革命黨[5]之后,這種政治和個人傾向就成為重要的標準。當時正值國共合作,大批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國民黨的力量,尤其在中部和北方還比較薄弱,因此很多共產黨員擔任了國民黨的主要領導。像何叔衡,他是湖南寧鄉人,是老資格的共產黨員,參加過中共一大,時任中共湘區委員會委員,國共合作后擔任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執行委員、監察委員。何叔衡在湖南秘密通知了黨團成員和進步青年,分批到長沙清水塘進行秘密選拔考試,蔣先云就是其中一員。考試結束的幾天后,何叔衡告訴蔣先云,他已經被錄取了,需要到清水塘辦手續、填表領路費。此次湖南錄取的名額是正取15人,備取3人。領路費是為了去上海參加復試,為避人耳目,他們分批秘密乘船或乘火車到上海。

當時上海及周邊臨近各省通過黃埔軍校初試的人都要到上海大學去辦理報名、投考、復試等事宜。之所以到上海大學,是因為這里是一塊“紅色陣地”。上海大學是1922年10月由私立東南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擴建而成。該校名義上由于右任兼任校長,實際主持校務的是代理校長共產黨員邵力子。1923年,共產黨員鄧中夏、瞿秋白分別到該校任校務長、教務長,還有一批共產黨員在校內任職,是中共儲備和培育人才的重要陣地。

1924年,毛澤東和惲代英在上海大學負責主持黃埔軍校一期生的復試工作。蔣先云等人便是拿著公函、錄取名單和介紹信找到了他們的湖南老鄉毛澤東。毛澤東告訴他們,此次到上海參加復試的人非常多,全憑成績高低錄取,因此要抓緊復習。匯聚到上海來的,除了像蔣先云這樣由各省參加國民黨一大的黨員秘密選拔保舉的考生之外,還有一些是自己來投考的。比如山西的徐象謙(即徐向前)便是在《新青年》雜志上看到了黃埔軍校的《招生簡章》,于是悄悄約上幾個同鄉,從山西到上海趕考的。

復試是在普通入學考試的名義下進行的。考試分為國文、數學、物理、化學四門,國文考了兩個題目:一是你為什么要投考黃埔軍校,二是試述你的國防觀。此外還進行了體檢。從考生需要推薦保舉以及考生的題目來看,黃埔軍校從開始招錄便十分重視學生的思想傾向和政治素質。這也是黃埔的一大特色。當然,并不是所有參加復試的人都能進入下一輪。像湖南的15人中,在復試之后進入下一輪的只有8人。

經過上海復試后,被錄取的考生領到了證明和路費,又一路風塵仆仆地趕赴當時革命的大本營廣州,接受最后一次總復試。

軍校的籌建

三四月份的廣州,已是春意盎然、鮮花怒放,一派南國之春的好風光。不過,自從1924年1月24日,“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成立以來,委員們就沒有一天閑下來的日子,此時總復試、軍校開學在即,他們更是無暇體會這好風光了。

創辦軍校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更何況這所“陸軍軍官學校”承載了如此多的期望卻又創辦得如此急切。在經費沒有到位、尚未確定校址、缺乏教員與教材的情況下,軍校就已經確定招生并于當年5月份開學。籌建軍校的工作千頭萬緒,籌委會的委員們早已忙得焦頭爛額。然而,在孫中山等人面前,困難不是問題,問題在于同志是否努力。

從1924年1月24日到2月8日,這短短兩周的時間里,懷揣“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想法的孫中山等人馬不停蹄、雷厲風行地邁出了第一步。這兩周里,他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成立“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蔣介石任委員長;

委任王伯齡、李濟深、沈應時、林振雄、俞飛鵬、張家瑞、宋榮昌等人為軍校籌委會委員;

孫中山選定廣州黃埔長洲島作為校址,“黃埔軍校”校名由此而來;

廖仲愷任大本營秘書長,協助籌劃軍校開辦事宜;

委托參加國民黨“一大”的與會代表回原籍選拔革命青年報考軍校;

邀請蘇聯4人軍事顧問小組參加軍校籌備工作;

成立“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籌備處”,分設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5部;

召開第一次校務籌備會;確定分配各省區招考學生名額……

隨后,籌委會組織力量對黃埔長洲島上原來的廣東陸軍學校與廣東海軍學校校舍進行大維修,修葺房屋、清除荒草,使校舍面目一新。

籌建工作有條不紊,事情好像在向著好的一面發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同志都在努力,此時一個意外突然出現了:軍校籌委會委員長蔣介石撂挑子不干、跑到上海逍遙去了。2月21日,蔣介石突然向孫中山提出辭去軍校籌委會委員長職務并離開廣州。得知消息的孫中山、廖仲愷趕緊采取了勸說措施:孫中山在蔣介石的辭職書上批復“不準辭職”,雖然已經于事無補——因為蔣介石已經離開——但是孫中山的批復表明了一種態度。蔣介石離職,但軍校籌建工作不能停,于是孫中山委任廖仲愷兼理軍校籌委會委員長。又過了一周,孫中山給蔣介石發電報,催促他回廣東復職,并責問到:“辭呈未準,何得拂然而行?”[6]次日,廖仲愷也給蔣介石發電,催促他回廣東,并且提醒他不要辜負了遠道而來的考生,以致有損黨的聲譽。4天后,蔣介石才給廖仲愷回信,表示不相信國共始終合作,仍沒有答應復職。3月21日,孫中山指定成立入學試驗委員會,以蔣介石為委員長,表示他仍然信任并重用蔣介石,因為蔣介石辭職未歸,因此暫由李濟深代理。隨后,廖仲愷多次電催蔣介石,讓他決定是否回來復職,語氣里逐漸有了最后通牒的味道。蔣介石又以擔心經費不足為借口推脫,廖仲愷稱經費不缺,請他回來安心辦學。幾個電報來回,軍校的籌備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后來,在孫中山派許崇智到蔣介石的老家勸說后,蔣于4月21日回到廣州并謁見孫中山。孫中山仍任命他擔任陸軍軍官學校校長,還讓他兼任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此時,軍校已經萬事俱備,只等正式開學了。蔣介石離職的兩個月,正是軍校籌創篳路藍縷之時,他卻到上海、回老家置身事外,回來后卻又撿個現成,真是得了個“大便宜”。

蔣介石撂挑子的這段時間,籌委會進行的最主要工作是招考和挑選下級干部。3月24日軍校舉行了下級干部考試,參加考試的都是各方舉薦的優秀人才。另外,軍校又從一些講武學堂畢業生以及警衛隊中選拔各學生隊分隊長、副分隊長。因為認識到這所軍校的性質和將來的作用,警衛隊的衛士們十分渴望到軍校去,于是積極應考。有些衛士為了有更大的考取把握,不僅參加了軍官考試,還同時參加了學生的考試,給自己上了雙保險,以便在軍官考試未通過時,能夠以學生的身份進入軍校學習。像孫中山的衛士侯又生便是如此。備考期間,侯又生還特地請在廣東高師讀書的叔叔幫助輔導、經常看《廣州民國日報》。考試放榜的時候,他竟兩邊都考中了。而與他同去的30多名衛士中,只考中了3名。

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籌備,到3月底,學校章程、校址校舍、教官、教材、訓練裝備等都已經基本完備,而最后一輪的總復試也已經近在眼前了。

總復試

1924年3月27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招考總復試正式開始。參加考試的除了已通過上海、重慶等大地區復試的考生外,還有廣州當地的報考者,據當時廣州的報紙報道,一共有700多人參加了考試。由于人數眾多,軍校以廣東大學、廣東高等師范學校為試場,連考3天才考完。考試先進行資格審查,然后是筆試。筆試的考題是參與籌建工作的共產黨員張申府與蘇聯顧問商量制定的。第一門開考的是作文,題目是“論述中國貧弱的原因和挽救之良策”,此外還有數學、歷史、地理等科目的考察。

資格審查的主要內容已經在《招生簡章》中有規定,比如年齡要在“18歲以上,25歲以內”,這倒不是問題,決定報考的人,如果年齡不夠或超出,肯定已經在報名冊上做了手腳。然后還要進行體檢,比如身高、肺活量、視力、聽力、體重等都要檢查。體檢首先就是身高檢查。

聽到要檢查身高,考生們不敢怠慢,立刻按照要求排起了長長的一隊,等待考官的檢查。哪個不合格,考官就把他揪出來。在長長的隊伍里,有個不足1.60米的小個子,比站在他前后的人都矮了一頭還多。他不僅長得矮,身體也瘦弱,像一根豆芽菜似的。考官走到跟前,一把把他從隊伍里拉了出來,毫不客氣地說:“你根本不是當兵的材料。”這也就是說,他被取消了考試資格。

這個小個子,名叫胡宗南。

胡宗南,1896年出生于浙江寧波農村,其父在村里經營一家小藥店。他自幼聰慧,小學、初中畢業時,成績都在全縣名列前三。后來因家境窘迫輟學,曾擔任小學的國文、歷史、地理教員。1921年夏,他游歷北京、天津、山海關等地,憑借敏銳的洞察力,他預言10年后中日必有一戰。看到黃埔軍校的招生簡章,他報名應征,在上海通過考試后,來到廣州。

沒想到體檢一關就被擋在門外,一看自己失去了機會,胡宗南又急又悲,竟然“嗚嗚”地哭了起來。哭了一會兒,見沒人理他,胡宗南火冒三丈,要把事情鬧大。生活中,有時候需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也有時候,需要小事化大。對此時的胡宗南而言,大事化小肯定意味著他失去機會,而將事情鬧大,或許還有些轉機。

上來脾氣的胡宗南,沖到把他揪出來的考官面前,氣勢洶洶地沖著他大吼:“憑什么不讓我參加國民革命?革命是每個年輕人的義務!個子矮怎么了?拿破侖的個子也不高!孫中山先生的個子也只有1.68米,校黨代表廖仲愷先生更矮嘛!國民革命怎能以個頭取人呢?”連珠炮似的質問一下子把考官問住了,考官一時竟說不出什么。胡宗南越鬧越兇,嗓門也越來越大,在考場上顯得格外突出。

這吵鬧聲驚動了在房間里的廖仲愷。廖仲愷出門看了一會兒,明白了情況,對著胡宗南大喊:“這位同學,我批準你參加考試。”他回到房間里,專門寫了一張字條:“國民革命,急需大批人才。只要成績好,身體健康,個子矮一點也是應該錄取的。”于是胡宗南樂滋滋地拿著這張字條參加了筆試。他也沒有浪費機會,順利通過了考試,以備取生的身份被錄取。無論是廖仲愷、還是胡宗南,都沒有想到,這次小事化大的風波,改變了胡宗南的一生,也造就了一位名將。[7]

因為當時孫中山急于抓軍隊,急需辦軍校培養人才,所以對于到廣州報考軍校的熱血青年,只要不是特別差,能錄取的盡量錄取。所以軍校的總復試,并不是特別嚴格,因此在考試中發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例如冒名的問題。在考中的一期生第二隊里,有兩個黃鰲,一真一假。真黃鰲是湖南臨澧人,假黃鰲名叫鄭洞國,是湖南石門人。原來,當鄭洞國看到黃埔軍校招生簡章,趕到廣州的時候,報名日期已經截止了。正在鄭洞國郁悶時,他的同鄉黃鰲給出了個主意。黃鰲初來廣州時,擔心一次考不上,先后報了兩次名,不料他一考便中,于是空出了一個名額,他建議鄭洞國頂替他的名字去應考。結果兩人都考中了,還都分在了第二隊,這就有意思了。有信件寄來時,發信人一喊黃鰲,兩個人便爭著上去領信;有時候別人對著鄭洞國喊黃鰲的時候,他卻反應不過來。后來教官點名,兩人一起應聲出列,教官去查,發現資料一模一樣。這才搞清楚了來龍去脈,鄭洞國得以恢復真名。

再如報名材料造假的事情。像前面說的胡宗南,報名時已經是29歲,超出了當時規定的“18—25歲”,于是他就將自己的年齡改小。除了改年齡,還有改籍貫的。因為當時報考的青年中以南方人居多,從北方來的青年較少。出于政治目的的考慮,軍校在招生中特別注意招收來自北方的青年,從山西來的徐向前等10多名考生就全都錄取了。得知這一內幕的考生,也就在這上面做文章。像周士第(1900—1979),籍貫本是廣東省,報考的時候,他考慮到廣東省的考生太多,不易錄取,于是就將籍貫填成河南省,直到被錄取之后,他才告訴身邊人自己是廣東人。

還有一些參加補考的。陜西的考生杜聿明、閻揆要(閻奎耀)、關麟徵、張耀明等人,從《新青年》雜志上看到黃埔軍校招生簡章后,急匆匆地從陜西趕到廣州應考。但緊趕慢趕,到了廣州的時候也已經過了考期。他們找到了陜西同鄉、同盟會元老于右任,在于右任的推薦和擔保下,這幾人得到了補考的機會。并且他們受惠于軍校特別重視招收北方青年的政策,全都被錄取。

以上的這些例子說明了兩個情況,一是當時的考試程序并不是特別嚴格,二是報考的青年們積極性非常高,也非常渴望能夠進入軍校。

渴望進入黃埔軍校的,還有其他軍校中的學生。像陳賡、宋希濂等人,他們原先報考的是大元帥府軍政部部長程潛主辦的“湘軍講武堂”。在1924年1月的時候,他們已經到廣州入校學習。3月份,黃埔軍校的招生布告貼滿了廣州的大街小巷,陳賡、宋希濂等在沿珠江長堤散步時看到了《招生簡章》。盡管他們剛剛進入湘軍講武堂學習,但卻對黃埔軍校充滿向往。當時,陳賡想,“革命青年不應分散力量,甚或為私欲者所利用,而應集中黃埔訓練。”[8]于是他們退出湘軍講武堂,報考黃埔并順利考取。湘軍講武堂的其他學生發現了他們的行為之后,也想到黃埔軍校學習,于是堅決要求轉學到黃埔軍校,因此半年后湘軍講武堂停辦,150多名學生全部轉到黃埔軍校,其中就包括抗日名將左權。

考后一個月的4月28日,軍校發榜,共錄取正取生350人,備取生120人。此處需要額外交代一句,前面的主人公蔣先云順利通過了總復試,以總分第一名成功考入黃埔軍校,成為軍校的一期生。在第一期錄取生中,約有共產黨員近60人,占學生總數的1/8。

5月5日,新生陸續入校編隊,進行入伍教育。正取生編為三個隊,備取生編為第4隊。[9]

入校的黃埔一期生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來源廣,除了新疆、西藏、外蒙、吉林之外,全國各地都有。二是出身復雜,有些學生有軍旅生涯,像范漢杰、李文亞已經當兵多年,甚至當過粵軍支隊司令和團長;有些學生是知識青年,從事過教育文化事業,像胡宗南就當過報社主任;有些學生參加過工人運動和革命運動,是中共黨員。三是學歷不一,有留過洋的,如在日本讀大學肄業歸來的宣俠父;有各類專科學校的畢業生,有高中畢業生,也有小學畢業生,總體文化程度不高。這一批學生里有很多志向明確、目光敏銳的青年,因為他們一眼就看透了這所軍校的與眾不同,再加上在軍校里的學習,黃埔一期中能將星閃耀,也就不足為奇了。至于以后的歸宿各異,從黃埔一期生入校時的特點也能找到原因。

“躍馬談兵之地”

5月5日,隨著黃埔一期正取生的三個隊進入島上,黃埔島“一變而為躍馬談兵之地”。

一期生進駐黃埔島的時候,軍校的各種設施都不完善。比如學生的教室、宿舍,很多都是臨時搭建的葵棚(一種用蒲葵、毛竹和蘆席搭成的棚子);再比如管理人員、教員、武器等,一時也都沒有到位;各種規章制度,也沒有完善。更為嚴重的問題是,有些軍閥對新成立的軍校虎視眈眈、既妒又恐,大有除之而后快的想法。為了以防萬一,軍校從一開始訓練就采取了戒備措施,每天晚6點到第二天早6點都派一隊士兵在江邊巡邏;外出訓練必須全副武裝;節假日只能有三分之一的人到廣州,4小時內必須返回,另外三分之一的人可以在本島游玩,聽到警報要立即返回,最后三分之一的人要留校看守,以防敵人突然襲擊。

不過敵人想要突襲,也并不容易。因為軍校的地址選得非常好。

要突襲軍校,唯一的方法是乘船駛近黃埔島。黃埔島,原稱長洲島,在廣州市東約15公里,位于珠江口的江心位置,它是一座孤島,只有水路可以抵達。島的面積不大,不足12平方公里。如果坐汽船的話,從廣州市東郊碼頭到島上,需要一個多小時。島上環境很好,林木蔥蘢,環境清幽。這里在清朝中期就已成為一處軍事要塞,鴉片戰爭時期,林則徐曾在這里修建炮臺,清末,島上曾設有陸軍小學堂。

孫中山把黃埔島選為軍校的校址,是費了一番心思的。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這個地方比較安全。孫中山在心底對盤踞在廣州的滇、桂軍閥還是不信任的,萬一他們哪天突襲軍校,他的一番心血可就白費了。因此,軍校選址第一要確保安全。黃埔島位于市外,并且是一座孤島,島上還有炮臺,易守難攻、適于講武,是一個辦軍校的好地方。其次,島上有以前軍校的舊址,校舍、炮臺仍在,稍加修葺就可以使用,這可以節省大筆資金。這對于經濟上捉襟見肘的軍校而言,無疑是一大優勢。

駛近黃埔島,能看見一個石碼頭,這是島上與外界來往的唯一通道。下船上島后,便能見到碼頭旁有一座木制牌坊,牌坊上面有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再往前走,是軍校的正門。這是一座歐式大門,門并不寬,兩根圓形門柱架起一座小門樓。門樓上寫著“陸軍軍官學校”幾個字。兩旁的門柱上,也貼著對聯,這個對聯時常更換,如建校初是“嘉賓戾止,我武維揚”,孫中山逝世后改成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這些對聯,很容易讓人熱血沸騰,激發學生的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情懷。

學生們進入軍校后第一次集體感受到熱血沸騰是在6月16日,那天是黃埔軍校的開學典禮。中國人自古就信奉這樣一個樸素的道理:形式也是內容。所以開學典禮是一種形式,但更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禮義廉恥被稱作“國之四維”。而“禮”是第一位的,禮的外化就是“儀式”。通過儀式,可以體現出差別,達到明尊卑、定秩序的效果。

黃埔軍校舉行開學典禮這一天,廣州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的軍政要員們起了個大早。凌晨6點,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就已經動身,隨行的有胡漢民、汪精衛、譚延闿、林森、許崇智等黨、政、軍高級官員,還有蘇聯顧問鮑羅廷等人,他們乘坐“江固”號軍艦直駛黃埔島,“江漢”軍艦隨同側翼為護衛艦。7時40分,軍艦抵達黃埔島。此時,軍校校長蔣介石、校黨代表廖仲愷早已率領全體師生在校門前碼頭列隊迎接。孫中山攜宋慶齡下船上岸。那天孫中山穿著白色的中山服,戴一頂白色盔式帽,非常精神。而宋慶齡則是一襲黑裙,優雅地陪在孫中山旁邊,美若天仙。許多年以后,很多學生回憶起此次見到宋慶齡時,還對她的氣質和美貌贊不絕口。

孫中山在黃埔島待了整整一天。登島后,他略作休息,便在眾人的陪同下到校長辦公室查看并了解基本情況,比如教職員的情況,軍校的教學計劃等。隨后他接見了全體教官和學生隊長,然后巡視了軍校教室及學生寢室等地。

上午9時30分,開學典禮在軍校俱樂部的大禮堂舉行,國共兩黨人士和軍校師生500多人列隊參加。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走上講臺,他看著臺下一張張堅定而稚嫩的面孔,心中感慨萬千。回顧中國革命,孫中山坦承以前的革命都是失敗的,直到“今天也還是失敗”,革命十幾年來,“只得到一個空名”。現在這個官僚和軍閥把持的民國,遠不是自己心中理想的民國。而今天,終于有了一個嶄新的起點,那就是要“重新創造”革命事業,成立革命軍。而這一張張年輕而堅定的面孔,就是革命軍的骨干,就是未來他所依靠的主要力量。他不斷勉勵學生們向先烈學習,要以一當百,不怕犧牲。他還號召學生“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救國救民的事業”。[10]孫中山做如此號召是有依據的,辛亥革命后,當時的革命黨人以為革命已成,于是紛紛辭去官位、歸隱山林。已有論者指出,這是對辛苦得來的勝利果實拱手相讓,是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

事實正如想象中那樣,孫中山演講后,會場上眾人備受鼓舞、掌聲雷動、口號震天。其中有一個口號是:“孫總理萬歲!”這里需要講一個傳播廣泛的故事。故事說辛亥功成、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之后,一位老人到總統府見孫中山,納頭便拜,口稱老爺,孫中山將其扶起,告訴他革命之后,就沒有老爺、下人之分了,這些不平等的糟粕都要廢除。不知“某某人萬歲”是不是也在故事里所說的廢除之列,還是故事就只是一個故事。“孫總理萬歲”的口號始于何時,估計已不得而知;而孫總理對這個口號的態度,史籍中也沒有記載。

11時半,全體師生在大操場集合,舉行開學典禮儀式。這是最神圣的時刻。主席臺很簡陋,只有一張鋪著白布的桌子。主席臺正中央掛著校訓“親愛精誠”,兩旁有一副對聯“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孫中山站在主席臺上,旁邊有夫人宋慶齡、校長蔣介石、黨代表廖仲愷。開學典禮儀式由黨代表廖仲愷主持,全體人員先向黨旗行三鞠躬禮,再向軍校校旗行三鞠躬禮,后向孫中山行三鞠躬禮。然后由總參議胡漢民代表孫中山宣讀總理訓詞,汪精衛代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讀賀詞。整個過程顯得莊嚴神圣。

不過對于有些學生來說,還是能從這種枯燥的莊嚴中找到樂子。據說,胡漢民宣讀總理訓詞的時候,總是帶著濃厚的廣東客家官話口音。學生隊伍中,很多人聽不懂。來自陜西的杜聿明聽到第一句就發懵了:“三味煮雞,蘿卜大蔥”,于是悄悄問旁邊的同學:“哎,臺上那老漢兒說的是什么?要吃三味煮雞、蘿卜大蔥?”但接著就被班長訓斥。他一肚子狐疑,迷迷糊糊地進行完儀式,事后看到貼在墻上的訓詞,才恍然大悟。那不是“三味煮雞,蘿卜大蔥”,而是“三民主義,吾黨所宗”。這段子很快傳開,有些人會相互調侃,“今天的菜是三味煮雞,蘿卜大蔥”。這個段子成為學生們心目中對這次典禮最深刻的記憶之一,而很多莊嚴的東西,反而忘記了。

儀式禮畢后,孫中山在島上與學生共進午餐。下午,孫中山又在操場上舉行了閱兵式。檢閱完畢,已經是下午5點多。盡管開學典禮還沒有完成,但孫中山已經完成了該扮演的角色。剩下的活動,比如與學生喝酒聯歡,孫中山反而不適宜出席。孫總理要維護形象,這種形象是一種精神象征。精神象征應該有神秘性、有威嚴,不宜與學生打成一片。就像是前朝的皇帝,在大臣們面前,他高高在上、威嚴端莊,但是在見慣了他吃喝拉撒的近侍眼里,皇帝就是普通人。吃吃喝喝的事情,有蔣介石、汪精衛他們在場就行了。于是,在師生們的列隊歡送中,孫中山攜宋慶齡乘軍艦離開。

當天晚上,皓月當空、惠風和暢,珠江江面波光瀲瀲,黃埔島上歡笑喧天。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和廣州市黨部正在宴請黃埔軍校教職員工及全體學生。胡漢民、汪精衛、廖仲愷、張繼、譚延闿、林森、孫科、吳鐵城、馬超俊、鄧演達等與學生一起開懷暢飲。宴會的地點就是軍校后面的操場上,軍校師生近600人,席地而坐,波濤陣陣、林木蕭蕭,旁邊有師長、摯友相伴,大碗喝酒、酣暢淋漓,談理想、談未來。對這一幫渴望拿起槍支為國家民族做一番事業的熱血青年來說,很有幾分快意恩仇的酣暢淋漓。

席間氣氛高漲,有汪精衛和孫科分別代表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和廣州市黨部的致辭,也有學生的表態,他們高呼“三民主義萬歲!孫總理萬歲!中央執行委員會萬歲!”,豪氣沖天。

最后,校長蔣介石總結發言,他的發言沉重而又富有號召力。學生們盡管已有醉意,也能深深記住那幾句振聾發聵的話:“汝等今日所飲之酒,不啻飲血,本黨當此財府奇窘之際,一絲一粒,實不知費幾許血汗得來,汝等切勿忘記”。“此后須以此身為本黨作臨陣之犧牲,方不負中央執行委員會廣州市黨部諸同志之厚望”。[11]

喧囂散去,日歷翻過1924年6月16日。第二天一早,黃埔島上響起這些稚嫩的青年訓練時的喊殺聲。一個新的生命誕生了。

這一群稚嫩的學子,在后來的25年里,深深地影響和改變了中國。而黃埔軍校,尤其是國共合作的1924到1927年間,成為無數進步青年的夢想所在。

“當時全國的青年有一個口號就是‘到黃埔去’。凡海內外的同胞,無論東西南北革命的青年,熱血奔騰的時代青年,都喊出這一個口號,就是‘到黃埔去’。”黃埔軍校成為當時青年人心里最熱烈的向往。據黃埔六期生謝冰瑩回憶,當他們百余名湖南青年男女通過長沙初試后,要乘火車到武漢參加復試。[12]盡管那是一趟沒有座位、沒有車窗的貨車,黑咕隆咚的,但黑暗和艱苦絲毫抵擋不了他們激動的心情。他們席地而坐,在黑暗中放聲歌唱,“要慶祝新生命的開始,要慶祝光明燦爛的前途,每個人都像瘋了似的在狂笑、在高歌、在跳躍!”[13]一群群有信仰的熱血青年,在歌聲中奔向黃埔軍校。

從1924年到1949年,黃埔軍校一共招收23期學員,培養了30萬名黃埔軍人,其中包括一大批優秀的軍事家和政治家。黃埔軍校由此也成為了中國軍事教育史中的一段傳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梅州市| 正安县| 上林县| 牡丹江市| 塔河县| 天长市| 南川市| 轮台县| 霍邱县| 色达县| 葵青区| 乌拉特前旗| 云龙县| 大埔区| 眉山市| 芜湖县| 阜阳市| 夏河县| 双柏县| 龙岩市| 鞍山市| 舒兰市| 荣成市| 龙泉市| 定州市| 迭部县| 依安县| 胶州市| 兴隆县| 上高县| 左贡县| 白玉县| 三明市| 阿拉尔市| 卢龙县| 临泉县| 普洱| 砚山县| 吉林市| 夏河县| 曲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