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原籍祁(今山西祁縣),后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開元進士科第一。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后兩京收復,降職為太子中允,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
王維的詩、畫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詩著名,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他還善畫人物、叢竹、山水。蘇東坡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著作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后人將他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王維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并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并提。以思想內容而言,王維的詩遠不能與李、杜相提并論;而在藝術方面,王維確有其獨特的成就與貢獻。唐劉長卿、大歷十才子以至姚合、賈島等人的詩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維影響。直到清代,王士禎標舉神韻,實際上也以王維詩為宗尚。但這派詩歌,往往陶情風景,缺乏社會內容。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生于安西都護府碎葉城,幼年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是我國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在藝術上,李白的詩想像新奇,構思奇特,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流轉自然,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而且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李白與杜甫并稱“大李杜”。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現存李白詩900余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高適
高適(701—765),字達夫、仲武,滄州(今河北景縣)人。他自幼失去父親,生活貧困,性格豪放,喜歡交朋友,有游俠之風,并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游歷長安,后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永泰元年(765)卒,終年64歲,贈禮部尚書,謚號忠。有《高常侍集》《中興間氣集》等傳世。
高適是盛唐時期“邊塞詩派”的領軍人物,與岑參并稱“高岑”。他的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雄渾悲壯”是他的邊塞詩的突出特點,他的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其詩歌尚質主理,雄壯而渾厚古樸。艱難的生活環境和豐富的人生經歷,加之其豪爽正直的個性,使得高適的詩作反映的層面較廣闊,題旨亦深刻,結構上則多直抒胸臆,或夾敘夾議,較少用比興手法。
他的詩歌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觀,故很少單純寫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時伴有寫景的部分,因此這景帶有詩人個人主觀的印記。在語言風格上則用詞簡凈,不加雕琢。如《別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技巧上看來全不用力,詞從意出,沒有刻意辭彩修飾。
崔顥
崔顥(約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進士。他才思敏捷,長于寫詩,系盛唐詩人,《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歷史上對他的記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關他的傳說和故事流傳下來,舊《唐書·崔顥傳》里非常簡略,連他文學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崔顥的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按流傳下來的42首詩的內容分類,大致可分為三類:描寫婦女的詩為一類、邊塞詩和山水詩為一類、贈言記事等詩為一類。《黃鶴樓》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
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祖父是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另外,他因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而被后世尊稱為“詩圣”。
杜甫一生寫詩1400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言、七言古詩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言、七言律詩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岑參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與高適并稱“高岑”。原籍南陽(今屬河南新野),遷居江陵(今屬湖北)。他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親也兩任州刺史。但父親早逝,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20歲至長安,獻書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后來兩次出塞,在邊塞生活了六年,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以后轉起居舍人等官職,大歷元年(766)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以后罷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參詩歌的題材涉及述志、贈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邊塞詩寫得最出色,“雄奇瑰麗”是其突出特點。岑參兩度出塞,寫了70多首邊塞詩,在盛唐時代,他寫的邊塞詩數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岑參以好奇的熱情和瑰麗的色彩表現塞外之景。在立功邊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將西北荒漠的奇異風光與風土人情,用慷慨豪邁的語調和奇特的藝術手法,生動地表現出來,別具一種奇偉壯麗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詩寫邊地苦寒和士卒勞苦的傳統格局,極大地豐富拓寬了邊塞詩的描寫題材和內容范圍。
韋應物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長安人。15歲起,就以三衛郎的身份成為玄宗的近臣,出入宮闈,扈從游幸。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出逃,韋應物流離失所,于是開始立志讀書。先后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
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其詩風恬淡高遠,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聞名,后人以“王孟韋柳”并稱。其山水詩景致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深意。而《西塞山》一詩,景象壯闊,則顯示韋詩雄豪的一面;其田園詩實質漸為反映民間疾苦的政治詩。代表作有《觀田家》;此外,他還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憤之作。部分詩篇思想消極、孤寂低沉。
韋應物對各種詩體都很擅長,其中又以五言古詩成就最高,其五言古詩以學陶淵明為主,但在山水寫景等方面,受謝靈運、謝朓的影響。風格沖淡閑遠,語言簡潔樸素。但亦有綺麗秀逸的一面。此外,他偶爾也作小詞。今傳有十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十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
孟郊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代詩人。早年貧困,曾游兩湖、廣西,無所遇合,屢試不第。46歲始中進士,50歲為溧陽尉。貞元十七年(801)始作溧陽尉。元和初年(806),河南尹鄭余慶推薦為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4歲時貧病而死。
孟郊專寫古詩,現存詩500多首,以短篇五言古詩最多。其中有的詩反映現實,揭露藩鎮罪惡,如《征婦怨》;有的關心人民疾苦,憤慨貧富不均,如《織婦辭》;有的表現骨肉深情,如《游子吟》;有的刻畫山水風景,如《游終南山》;有的寫仕途失意,抨擊澆薄世風,如《落第》;還有的自訴窮愁,嘆老嗟病,如《秋懷》等。但總體看來,大多描寫民間疾苦和世態炎涼。
孟詩的藝術風格,或長于白描,不用辭藻典故,語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淺易;或精思苦煉,雕刻奇險。這兩種風格的詩,都有許多思深意遠、造語新奇的佳作。但也有些詩過于艱澀枯槁,缺乏自然之趣。他和賈島齊名,皆以苦吟著稱,唐人張為稱他的詩“清奇僻苦主”,而蘇軾則稱“郊寒島瘦”。后來論者把孟、賈二人并稱為苦吟詩人的代表。
人們曾把孟郊與韓愈并稱“韓孟詩派”,主要是因為他們都尚古好奇,多寫古體詩。但仔細區分來看,二者還是有差異的。孟郊所作,多為句式短截的五言古體,用語刻琢而不尚華麗,擅長寓奇特于古拙,而韓愈的七言古體最具特色,氣勢雄放而怪奇瑰麗。他們的詩都很有力度,但韓愈的力度是奔放的,孟郊的力度則是內斂的。他更多地學習了漢魏六朝五言古詩的傳統,因此,與大歷、貞元詩人相比,他更接近漢、魏風骨;而與他之后的韓愈、李賀相比,則又較多地保留了大歷、貞元詩風的痕跡。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焦作孟州)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韓愈3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雖孤貧卻刻苦好學。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歲后,他先中進士,后任四門博士。36歲后,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歲后,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后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57歲終。政治上較有作為。
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韓愈的詩力求險怪新奇,雄渾而重氣勢。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韓愈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中期著名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有“詩豪”之稱。他一生坎坷,四處漂泊,直到晚年,才居于洛陽,后逝于洛陽。劉禹錫說自己是“客居江南”,世稱“劉賓客”。
劉禹錫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他沒有自甘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創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其詩現存800余首。
他的詩歌,以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的居多,題材廣闊,風格上吸取了巴蜀民歌含蓄宛轉、樸素優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擊鎮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其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跡。詞作亦存40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劉禹錫在洛陽時,與白居易共創了《憶江南》詞牌。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曾祖時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北)。白居易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有“詩魔”和“詩王”之稱,是“新樂府運動”的領袖,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均有廣泛影響。晚年白居易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號“香山居士”,去世后就葬在那里。
白居易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60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雖然他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著紀念他的白堤。晚年白居易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晚年與劉禹錫友善,稱“劉白”,提倡歌詩發揮美刺諷喻作用。其詞極有特色,以分格明麗見長,為后世詞人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