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如何贏得別人的認同(1)
- 人性的弱點(中小學生必讀叢書)
- 卡耐基
- 5000字
- 2016-08-17 14:05:29
規則6:讓別人覺得自己很重要!
1.你不會在爭論中受益
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我在倫敦的某一個晚上獲得了一個極有價值的教訓。在那個時候,我是羅斯·史密斯先生的下屬經理。在戰爭期間,羅斯先生是澳大利亞的王牌飛行員,被外派到了巴基斯坦執行任務。在和平消息被宣布出來之后,他因為在30天之內飛行了半個地球的壯舉而轟動了全世界,這從來還沒有人嘗試過呢,可想而知它所造成的轟動。澳大利亞政府給了他5000美元的獎勵,英國國王授予了爵士封號。于是一段時間之內,他成為了英國境內家喻戶曉的人物。一天晚上,我參加了一個授予羅斯先生榮譽勛章的宴會。在晚宴上,一位緊挨著我坐的先生講了一個很幽默的故事,這個故事正好應驗了一句老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這位善于講故事的先生提到,這句話出自《圣經》。但是他記錯了,我非常肯定它的出處,這是毫無疑問的。于是,為了顯示我的博學并得到在場的關注,未經同意我就站出來糾正他,當然這樣的做法是很討人嫌的,但是他堅持自己的說法。“什么?出自莎士比亞?那不可能!簡直太荒謬了!那句話是出自《圣經》。”他信心十足。
這位講故事的先生坐在我的右手邊,而我的一位老朋友,佛蘭克·伽蒙則坐在我的左手邊,并且伽蒙先生致力于研究莎士比亞文學已有多年了。因此,我和講故事的先生都同意將這個問題交給伽蒙先生作評判。伽蒙先生靜靜地聽著,在餐桌下用腳踢了踢我,然后回答道:“戴爾,你錯了,那位先生的回答才是正確的。那句話確實是出自《圣經》。”
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對伽蒙先生說:“老實說,你明知道那句話是出自莎士比亞。”
“是的,那當然。”他回答道,“出自《哈姆雷特》第五幕的第二場。但是你別忘了,親愛的戴爾,我們只是一次宴會的客人,為什么非要證明一個人所說的是錯誤的呢?那樣做難道會使他喜歡上你嗎?為什么不給他留點面子?他并沒有征求你的意見,不是嗎?而且他也不需要你的意見。為什么要跟他發生爭執呢?應該永遠都要避免和別人發生正面的沖突。”“永遠都要避免和別人發生正面沖突”,伽蒙先生所說的這句話給了我一個永生難忘的教訓。我不僅給講故事的先生造成了難堪,又將我的朋友置于尷尬境地。如果當時我沒有那么急于爭辯,那么情況肯定不會那么糟糕。
對于我來說,這是一個慘痛的教訓,因為我向來就是個固執的辯論者。在青少年時期,我和我的哥哥就全天下所有的事進行爭論。當我進入大學,我又學習了邏輯學與辯論學,并且參加了許多辯論比賽。我出生在密蘇里州,后來,我又在紐約大學教授辯論知識,另外,我曾打算出一本有關這方面的書籍。從那時起,我就聽過、看過、參與過數千次的辯論比賽。通過以上的所作所為,我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天底下只有一種方法可以贏得辯論——盡力去避免它,就像避免毒蛇和地震一樣去避免辯論。
十次中有九次辯論的結果是,辯論雙方都比以前更加堅信自己的想法是絕對正確的。
你贏不了辯論。因為如果你輸了,當然就輸了:如果贏了,你還是輸了。為什么呢?假設你跟別人辯論贏了,你把對方辯得體無完膚,毫無招架之力,證明他一無是處,那又怎么樣呢?你自我感覺良好。可是他呢?你只會讓他覺得受到了屈辱,而且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他會憤恨你的勝利,另外“一個人即使口頭上認了輸,但是心里也是不服氣的”。
數年前,帕特里克·海爾曾參加過我的培訓。他雖接受過很少的教育,但是他是那么地熱愛爭辯!他曾是一名雇用司機,他來找我是因為他改行推銷汽車后,雖然一直很努力,但是卻收效甚微。我只是稍稍詢問了他幾個問題,問題的癥結就顯示出來了,帕特總是與他的顧客發生爭執,并冒犯他們。一旦一位顧客對帕特所銷售的汽車挑剔毛病,那么他就會難掩怒火,沖著對方大聲爭辯,把對方駁到啞口無言為止。那時,帕特確實贏得了許多次的爭辯。后來他對我說:“我常常從辦公室里出來,對自己說‘我可把那個家伙教訓了一頓。’的確,我教訓了別人,但是我卻什么也沒推銷出去。”
我的首要任務不是教帕特里克·海爾如何與人進行交談,而是訓練他如何克制自己不要講話并且盡量避免口頭上的爭執。
海爾先生現在已經是紐約懷特汽車公司的一名明星推銷員了。他是如何成功的呢?下面就是引自他的原話:“如果現在我進入一位顧客的辦公室,并且他說道:‘什么?懷特汽車?它們可不怎么樣!你白送給我,我都不要。我準備買某某牌汽車。’那么我就會說:‘某某牌汽車確實不錯。如果你買那種汽車,無疑是明智的選擇。那家公司的產品質量不錯,銷售人員也很稱職優秀。’”
“之后他就無話可說了,因為沒有和我爭論下去的必要了。如果他說某某牌的汽車是最好的,那么我就會說,是的,是這樣,那么他只有住嘴不說了。既然我已經同意了他的觀點,那么他就沒有必要整個下午都說‘某某牌汽車是最好的’。于是,我們就不再談論某某牌汽車,轉而開始跟他談懷特汽車的優勢了。”
“若是把這事放在以前,當他說第一句話的時候,我很可能就已經大發脾氣了。我就會對某某牌汽車大加攻擊,那么造成的結果是,我越是挑某某牌汽車的刺,我的顧客就越會賣力替它辯護,并且他越辯護,就越會堅信并喜愛我的競爭對手的產品。”
“現在回想起來,我是如何真正開始推銷的呢?以前,我把許多時間都耗費在與人爭辯、抬杠上了。現在我已經可以緘口莫言了,這很是有效。”
正如睿智的本杰明·富蘭克林過去常說的:“如果你爭強好勝,喜歡與人發生爭執,并且善于反駁他人,那么有可能你會取得一時的勝利,然而這樣的勝利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你永遠也不會得到對方的好感。”
因此,自己好好想一想。到底哪個才是心中想要的,一次毫無實際意義的、表面上的勝利,還是一個人的好感?二者是不可兼得的。
《波士頓謄本》曾經刊登了一首意味深長的打油詩:
這里躺著的是威廉的尸首,
他死去時還固執己見——
他是對的,絕對的正確,
但當他匆匆離去時——
他是死的,正如他是錯的一樣。
當你與人發生爭論時,你可能是對的,絕對的正確。然而,對想要改變一個人的想法而言,那是徒勞的,正如你錯了一樣。
弗雷德里克·帕森斯是一名所得稅高級顧問,曾經與一名政府稅務稽查員發生爭執,并激烈爭吵了將近一個時辰,原因是因為一項9000美元的賬目發生了問題。帕森斯先生認為這9000美元實際是筆壞賬,永遠也不會收上來,所以不應該征稅。“壞賬?你當我眼瞎!”稽查員諷刺道,“這稅非征不可。”
“這位稽查員非常冷漠,又傲慢又固執,”帕森斯在課堂上講述這段經歷時說道,“講事實、擺道理對他絲毫沒有作用,我們爭論的時間越長,他就越固執。所以最后,我決定轉變話題來避免爭執,并且給他些贊賞。”
“我說道:‘我覺得與你所要處理的那些重要且困難的事務相比,我這件簡直不值一提。我自己也曾研究過稅務,但是我學到得都是書本上的知識。有時候,我真希望有一份跟你一樣的工作,那樣就可以學到更多知識了。’”
“于是,那位稽查員在椅子上伸直了腰,向椅背上一靠,開始談論起他的工作來。他告訴我他曾發現的許多在稅務上巧妙舞弊的花招。逐漸地,他的口氣變得友善起來,接著他又跟我講起了他的孩子們。臨走時,他對我說,他會進一步考慮我的問題并且在幾天之后給我答復。”
“三天之后他來到我的辦公室,通知我說,他已經決定就以原來納稅申報單上的賬目為準,那就意味著9000美元的稅不用征了。”
這位稅務稽查員正表現出了一種人類最常見的弱點,他需要自重感。只要帕森斯先生與他爭論不休,那么他就越會通過努力維護他的權威來獲得這種自重感。但是一旦他的權威獲得到了承認,那么爭論立即就偃旗息鼓了;自重感得到了滿足,那么他就變成了一個富有同情心與善良的人。
佛曰:“恨由愛止,而非恨止。”另外,一場誤會只能通過技巧、交際、撫慰以及從他人立場出發看事情的同情眼光來消除,而不能通過爭論來結束。
林肯曾訓斥過一名不顧紀律與同事發生激烈爭吵的年輕軍官。“凡是下定決心想要獲得成功的人,”林肯說道,“都不會把時間花在私人爭執上,并且爭執的結果也是他不能夠承擔的,這其中包括對他的性情以及自控能力的損害。如果你們雙方都有正確的方面,那么不妨就多作些讓步。即便你完全正確,也不妨向對方作些讓步。給一只狗讓道,總好過為了爭辯對錯而被狗咬傷吧,因為即使把狗殺了,對于傷口的愈合也無濟于事。”
《零碎》中有一篇文章,就如何避免爭論給出了一些建議:
歡迎分歧。記著這句口號——“如果一對搭檔總是意見一致的話,那么其中一個是毫無用處的。”如果有些觀點你從沒思考過,那么就為你能想到而感到欣慰吧!或許這些分歧就是能夠使你避免作出重大失誤的一個契機。
對你的第一直覺持懷疑態度。在令人不快的情況下,我們的第一反應都是自我保護。因此,要當心,并保持鎮定,留意自己的第一反應,它很可能是最糟的,而不是最好的反應。
控制自己的情緒。記住,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忍耐力來測試他的度量大小。
先傾聽。給對手講話的機會。讓人把話說完,不要打斷、辯解或爭論。否則,只會增大雙方之間的分歧。試著在雙方之間搭建理解的橋梁,千萬不要增高雙方誤會的壁壘。
尋求共通之處。當你聽完對方的觀點,首先思考那些與你意見一致的方面。
誠實豁達。尋找到自己出錯的地方,并且勇于承認錯誤,這可以使你的對手解除武裝,化解分歧。
真心感謝對手的參與。所有與你就某事發生爭論的人,都表明在某件事上,他們跟你有相同的興趣。把你的對手想成是那些真心想要幫助你的人吧,那樣對手很可能就變成友人了。
歐博·皮爾斯——他已經結婚近50年了——曾說過:“我和我妻子在許多年前曾簽下過一個協議——我們兩人之間,無論生對方多大的氣,都必須要遵守這個約定——如果一個人大吵大鬧,那么另一個就必須一聲不吭,靜靜聽著。因為,如果兩個人都大喊大叫,那么就毫無溝通可言,只剩下噪聲和劇烈的振動了。”
規則1:贏得辯論的唯一方法就是避免辯論。
2.如何避免樹敵
當西奧多·羅斯福入主白宮的時候,他曾坦言,如果他的正確決定能夠達到75%的話,那么就已經達到他所期望的了。
如果這就是20世紀最杰出人物對自己的最高期望,那么又何況你我呢?
如果你做事能夠有55%的把握的話,那么你就可以直接去華爾街,一天賺上它100萬美元。但如果你不能保證有55%的把握的話,你又憑什么說別人錯了呢?
你可以通過眼神、語調、手勢來指出一個人的錯誤,這些做法的效果與言語上的表達是一樣的。但如果你認為指出了一個人的錯誤,就表示他會同意你的意見?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你已經給他的智慧、判斷力、自豪以及自尊心造成了直接打擊,這只會讓他想要反擊,卻不能改變他的想法。即便你用柏拉圖式或者康德式的邏輯與之辯論,你也無法改變他的觀點,因為你已經傷了他的感情。
永遠不要以下面這句話開頭:“我要證明給你看什么什么……”那只會把事情搞砸,就相當于在說:“我要比你聰明,我要告訴你怎樣怎樣來改變你的想法。”
這簡直就是在挑釁,不但激起了對方的反感,很可能會在你開始說之前就要對你大打出手了。
即便是在最溫和的條件下,想要改變一個人的想法也是很難的。那為什么還要去給自己添麻煩呢?
如果你想要證明什么事,不要讓任何人覺察到。通過熟練巧妙的技巧,讓別人感覺不到一點痕跡。這就是亞歷山大·蒲柏所推崇的:
教導他人時,不要讓其發現是在受教誨。
對他人講解知識,要認為他們將知識忘記了,而不把其當做無知的人來對待。
300多年前,伽利略說過:
你不能教授人們,只能引導,讓其自己找到答案。
正如洛德·切斯特菲爾德對他兒子的教誨:
盡可能地比其他人睿智,但是不要告訴他們。
如果覺得有人說的話有錯,而且你明白確實是說錯了。那么這樣說會不會更好,“嗯,不過,我是那么想的,當然也許我錯了,而且我經常出錯。如果我錯了的話,還請你指正。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吧。”
“我可能錯了”,“我經常出錯”,“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吧”,這些句子具有非常神奇的積極效應。
全天下所有的人都不會對你所說的——“我也許錯了,我們一塊來探討這個問題吧”——而提出反對意見。
哈羅德·雷恩克,一位蒙大拿比隆的汽車經銷商,他是我班里的一名學員。他就曾用以上的方法來處理與他顧客之間的事務。他提到:“由于長期汽車銷售的壓力,在處理顧客投訴的時候,我總是一副剛硬冷漠的面孔,而這給我帶來了脾氣易暴躁,顧客不滿意和生意銳減的糟糕后果。”
“認識到這么做對我沒有任何好處,我開始嘗試一項新的銷售策略。我這樣對顧客說:‘非常抱歉,我們確實犯了許多錯誤。如果在與您的業務里也有錯誤的話,請您一定要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