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上下五千年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于海娣編著
- 1521字
- 2019-01-03 14:21:30
千古第一帝
秦朝以前,統治者最高的稱號是王。商、周時君主都稱為王。后來周王室衰微,群雄并起,各諸侯國君也相繼稱王。但是,經過10年左右的兼并,其他六國的國王都成了階下囚。秦王面對自己取得的成就,深感“王”的稱號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地位。于是,秦王下令說:“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伐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其議帝號。”
于是王綰、馮劫、李斯等人與博古通今的博士們商議后,對秦王嬴政說:“以前五帝時,不過統治方圓千里之地,而且周邊的少數部落只是時向時離,但是天子也沒有辦法。現在,陛下興義兵,平定天下,這是自古以來沒有的功業,三皇五帝也沒法與陛下相比,所以請陛下尊稱秦皇,自稱為朕,命令稱為詔。”但嬴政認為應采用上古帝位號,稱“皇帝”,并立即制命天下。在制命中,嬴政決定自稱始皇帝,后世繼承皇位者以數計,為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傳之無窮。這樣,秦始皇就成為秦王嬴政的稱號,皇帝也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專稱。
為了神化皇權,秦始皇在議定帝號后,還規定了玉璽制度。由秦始皇下詔,李斯書寫,后由工匠制成的玉璽,上面勾交五條龍,方四寸,其文為“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成為皇權的象征。

陽陵銅虎符
此符是秦始皇調動軍隊的憑證,用青銅鑄成臥虎狀,可中分為二,虎的左、右頸背各有相同的錯金篆書銘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意為此兵符,右半存皇帝處,左半存駐扎陽陵(今陜西咸陽市東)的統兵將領處;調動軍隊時,由使臣持右半符驗合,方能生效。
在確定皇帝的稱號后,秦始皇為了加強集權,對原來的中央和地方管理體制進行了變革,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在地方實行郡縣制,官吏都由皇帝任命。
泰山封禪
封禪泰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人們對于自然山川的崇拜,但是最早有歷史記載的封禪活動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封禪是一種祭祀性的禮儀活動,“封”是在泰山上堆土為壇,祭祀天神;“禪”是在泰山下掃去一片凈土,祭祀土神。凡是“受命于天”的帝王,均須到最接近天神的泰山之巔,積土為壇,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歸于天;然后再到泰山之前接近地祗的梁父等小山丘設壇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廣恩厚以報地。帝王登封泰山是國家鼎盛和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因此聲威卓著,成為“奉天承運”的真龍天子。秦始皇以后,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帝王都曾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記功。
秦朝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是百官之長,它的職責是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秦丞相多設左、右二人。秦朝建立之初,分別以隗狀、王綰為左、右丞相,后來則有右丞相馮去疾和左丞相李斯。在秦始皇統治時期,不但丞相的任免完全由皇帝決定,而且各項政事的處理,也完全取決于皇帝,丞相并無決斷之權。
御史大夫,負責監察工作,同時還要幫助丞相處理政事。在秦朝以前就有御史一職,但只是很低微的一種官職。秦始皇為了牽制相權,加強監察,于是改設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太尉的職責是協助皇帝處理軍事事務,是中央政府中的最高軍事長官。太尉在戰時有領兵作戰的權力,但是沒有權力調兵,軍隊的調動權只屬于皇帝一人。
在三公下,秦朝還設有九卿(但是數目不只是九),分掌朝廷和國家的不同行政事務,分別受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的領導,并直接聽命于皇帝。秦朝的九卿主要有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輿馬的太仆、掌刑辟的廷尉、掌諸義蠻夷的典客、掌親屬的宗正、掌谷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的少府、掌列侯的中丞、掌皇后太子家的詹事。
以三公九卿為主的中央行政機構,是秦朝封建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核心,是絕對聽命于皇帝的最高權力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