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千年帝國的結晶
紫禁城是如何建成的?
永樂四年(1406)閏七月,以工部尚書宋禮為首的多位大臣,離開首都南京城,分赴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等地。他們奉命到當地督民采木、燒造磚瓦,征發人力和物資,為一項即將開始的國家工程做準備。
這項工程就是在距離南京千里之遙的北京城,修建一座恢宏壯麗的宮城!
這座宮城凝聚著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的夢想,寄托著朱棣治國理政的宏偉規劃與深思遠慮。作為一位從侄子手中奪得皇位的原藩王、一位剛剛經歷了血雨腥風的內戰洗禮的新皇帝,“得位不正”的夢魘始終縈繞在朱棣的心頭。這個噩夢不僅是精神道義上的,更表現為實實在在的局勢不穩。朱棣希望逃離侄子建文帝的故都,遷都到自己的龍興之地北平。早在奪位的第一年,朱棣便下令將北平城改名北京,透露出了明確的遷都信號。當然,他擺在臺面上的理由是元朝殘余勢力盤踞在蒙古高原,“天子守國門”,遷都北京有利于對抗北元。他要效仿父皇朱元璋,建立不世功業,名垂青史。在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朱棣強力壓制反對遷都的聲音,將各種資源持續輸送到北京城去。
一座配得上朱棣政治藍圖的偉大宮城,呼之欲出!
工部尚書宋禮奉命砍伐嘉木良材之時,不會預料到原材料收集工作會持續10年之久。他們深入原始森林,尋找陽光下最好的金絲楠木。這種楠木高大堅固,香味雋永,且不怕蟲蝕、不易糟朽,是宮殿梁柱的絕佳材料。楠木最大的問題是生長周期長達300年,到永樂年間只存在人跡罕及的怒濤懸崖之處。宋禮帶領的伐木隊伍,“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將近一半的建設者沒有看到宮城開工的那一刻。這些歷經危難、采自西南深山層巒的巨木,借助長江水力,順流而下,“一夕自谷中出,抵江上,聲如雷”。它們將一路呼嘯,在兩岸官民的驚訝目光中,抵達遙遠北方的北京城下。
在如今的保和殿后方,御路正中的石陛是一整塊艾葉青石,石長17米,寬3米有余,厚1.7米,重200多噸。這塊巨石采自北京西南良鄉的大石窩。且不論挖掘之難,單就運輸當年就征調了數萬名勞工。即便是數萬人也搬不動如此巨石,只能選在寒冬臘月,先在道路兩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再從井中汲水潑地建成冰道,然后前拉后推,用了28天才將石頭運到工地,最后雕成石陛。
宮殿的地磚來自魚米之鄉蘇州。蘇州一帶土質好,燒工精,明初負責修建宮殿的蘇州工匠們紛紛推薦家鄉的產品。工部最終選定江蘇省蘇州市陸慕鎮余窯村生產。余窯村土質優良、燒制有方、產磚顆粒細密,“敲之有聲,斷之無孔”,朱棣賜封此地為“御窯村”。御窯所產地磚得名“金磚”。黏土磚為什么冠名金磚?一種說法是金磚成品質地堅硬,有金屬質感,敲擊時發出金屬聲響,因此得名金磚;另一種說法是金磚生產嚴格、制作考究、工序繁復,從取土練泥到出窯磨光需要一年半時間,光燒窯就需要上百天。出窯的成品必須體質細膩,棱角完好,有一絲瑕疵就棄之不用。每一塊運到工地的金磚都極為昂貴,價同黃金,故名金磚。此外,山東臨清生產建筑用磚。
每一項建筑原料,無不慢工細作,無不精益求精,十年光陰不知不覺中便流逝了。
“傾天下之力”,莫過于此。
在此期間,朱棣的宏偉藍圖漸次鋪展開來,北伐草原、西下南洋,建章立制、破立有道。永樂十四年(1416),朱棣君臣統一了遷都思想,正式選定“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的萬世之都——北京為大明王朝的新首都(《明會要》)。萬事俱備,只欠動工了。第二年二月,以泰寧侯陳硅為主,柳升、王通為副的新首都營建工程正式開始。
古老的中華帝國積淀數千年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明都將凝聚在北京城,朱棣畢生的宏圖偉志和所有參與者的所學所思都傾注在了即將拔地而起的宮城之上。
如果說都城是帝國的精華,那么宮城就是其中最炫目的結晶。
一座偉大的宮殿,是一個文明最重要的物質載體;一座偉大的宮殿,是一個文明發達程度最顯耀的明珠。
大明帝國在朱棣的指揮之下,在前期十年的準備之下,開足馬力改建北京城。中國都城形制在五帝時期是“單城制”,發展到夏商周時代實行“雙城制”(宮城與郭城),北魏首都洛陽城首開了“三城制”(宮城、皇城、郭城),一直延續到朱棣時期的首都設計。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城市日趨繁榮,北京城發展為了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朝堂煊赫、四民聚集、百業興旺,是彼時文明的中心。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明確了北京三城,最外側是由內城和外城構成的“郭城”[1],護城河環繞著高大的城墻。其范圍就是現在北京二環路以內地區。前三門大街劃分內外城,大街南側為外城,也稱北京“南城”;大街以北是內城。內城南墻開三門,東西北各開兩門,一共九座城門,皇城就在內城中南部?;食且詢?,匯聚著朝廷衙署和所有與皇室有關的機構?;食悄掀痖L安街,北至地安門大街(時稱北皇城根[2]),東到東皇城根,西抵西皇城根。四條大街原本圍成一個規整的南北豎長矩形,由于西南建有元代大慈恩寺,所以皇城在西南角凹進一個小矩形,也就是現在府右街和靈境胡同西南的區域。民間以“皇城根”代稱北京城。
皇城開辟四個城門,正門是南端的承天門(天安門),北門名為地安門,東西分別為東安門、西安門?;食怯兴膫€城門,內城有九個城門,民間也以“四九城”代稱北京城。
陳硅等人將皇城之內建筑騰空、居民外遷,開始鋪設各種街道、修造各處衙署,并在核心的中南部大興土木,興建宮城。皇帝為上天之子,奉天承運,替天牧民。從秦漢至盛唐,人間帝王所居的宮城都模仿上帝所居的紫微垣,將宮城稱為“紫宮”;皇帝居所為禁區,官民不得無故禁入,也稱“禁城”。計劃中的宮城便得名“紫禁城”。紫禁城的名號,沒有法定文字,也沒有公開匾額,但在皇權的加持和民俗的流傳之下,深植中國人的內心。
紫禁城選定的區域,大部分與元朝皇宮重合。元朝覆滅后,就藩北平燕王的朱棣依托元皇宮的基礎,修建了燕王府。燕王府沿用了諸多元皇宮建筑,略加改造。如今規劃中的紫禁城,肯定不能如藩王府一般因陋就簡。
陳硅等人需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徹底壓制元朝的“王氣”。
人們徹底銷毀了燕王府,元朝舊建筑也連帶著煙消云散。即將崛起的紫禁城,將整體覆蓋在元朝的皇宮之上。王朝更迭,以一種略顯夸張的原始方式,呈現在了此處。
毀掉地面建筑以后,接著刨掉了元朝皇宮的基礎,重新做一遍夯土地基,然后人工回填。這種整體重做地基的方法,俗稱“滿堂紅”,新地基稱作“一塊玉”。元朝舊地基整體挖走,民工們一層三七灰土、一層碎磚進行回填,反復交替。所謂“三七灰土”是將生石灰、黏土按照3:7的比例配制而成。為什么不全部回填灰土呢?碎磚與灰土層層疊疊地夯實,可以降低日后建筑物的沉降隱患。此外,新地基還不計成本,在搭配好的三七灰土上潑灑煮好的糯米汁加白礬。黏稠的糯米摻入灰土之中,增強了地基的整體性和柔韌性,使得新地基成為一塊堅硬的整體,完全避免了日后建筑的不均勻沉降。
紫禁城建筑在一塊巨大的、完整的人工地基之上。經測量,新地基最淺處3~3.5米,最深處達8~8.5米。核心建筑下部的地基較厚,其他地段相對較薄。這種層層疊疊夯實的地基,人們用鎬鍬都很難削平。成吉思汗子孫的“王氣”便封印在這層厚厚的硬土之下。
在地基的四周,人們挖掘了方正的護城河,取名“筒子河”。搬離的元皇宮舊地基和新挖的護城河泥土,土方數量相當大,再加上建筑廢料,人們在北護城河北部中段壘了一座山脊東西向的山丘,取名“萬歲山”(煤山、景山)。萬歲山南北狹窄,就像一面屏風,屏護著南邊的紫禁城。萬歲山巔峰,正對著皇宮的中線,既是北京內城的幾何中心,也是全城的制高點。該處建有萬春亭,站在萬春亭平臺上可以俯視皇宮,極目九城。
萬歲山不是一座單純的假山,而是實現多重目的的精巧設計,既處理了建設土方和廢料,又給前朝的王氣加了一道緊箍咒,而且優化了紫禁城的風水。紫禁城就建設在萬歲山南部、筒子河圍繞的陽地之上,是背山臨水、負陰向陽的上佳宅地。此外,紫禁城從西北角開石砌券洞,引筒子河入內為明河。按舊時說法,這條河自西北八卦中的乾方流入,從東南巽方流出,回歸筒子河。五行方位以西為金,北為水,又因居于宮城內,故名“內金水河”。內金水河好似紫禁城身上的白飄帶,蜿蜒曲折,飄逸靈動,進一步優化了紫禁城的風水。
如今如梭的游人光臨萬春亭,幾乎沒有人注意,這座人工假山的底下就是元朝皇帝寢宮延春閣。明朝皇帝用一座廢料山丘,正正方方地壓在前朝皇帝的床榻之上,鎮伏敵人。萬歲山又有“鎮山”之稱。那么,除了延春閣,元朝宮殿的舊址大致在哪兒呢?在如今的慈寧宮花園地下,曾考古發現元朝皇宮的部分遺址;1964年中科院考古所在紫禁城文華殿和武英殿勘探取土,證明文華殿、武英殿的東西平行線應該是元皇宮的金水河。紫禁城較元皇宮北縮近400米,南擴近500米,東西宮墻位置基本相同,總體面積略有增加。元皇宮南大門崇天門大致在紫禁城太和殿位置,北門厚載門在今景山公園少年宮南側。[3]
文字難以描繪建造者的辛勞,后人也難以想象工程量之大。
直接建造紫禁城的是二三十萬征發的民工和衛所官兵,如果算上周邊參與者,紫禁城建設隊伍總人數當超過百萬。史載“以百萬之眾,終歲在官供役”。原始建材運抵京城后,皇城內外還建造了五座二次加工的工廠,采用場外加工的辦法減輕紫禁城的壓力。這五大廠分別是神木廠、大木廠、臺基廠、墨窯廠和琉璃廠,持續向紫禁城輸送半成品。它們的身影至今還留在北京城。
紫禁城的設計師是誰呢?這是圍繞在紫禁城身上的諸多問題中的一個。
宋禮、陳硅等人是奉命指揮修造紫禁城的朝廷命官,不是設計師,更不是一線建造者。
有人提及紫禁城是太監阮安設計的。阮安來自交趾(今屬越南),永樂初年選為閹童。他聰明能干,對中國傳統營造法式有研究,有巧思,營建北京城時奉命設計城池、宮殿及百司府廨。史載,阮安“目量意營,悉中規制,工部奉行而已”,他受蛐蛐籠啟發設計紫禁城角樓的故事是許多紫禁城建造故事中的常見版本。阮安對紫禁城設計貢獻良多,但紫禁城的宏觀布局并非他一人之力所能夠設計的,還要受到朱棣個人意志和中國皇權禮制的深刻影響。阮安對具體宮殿的設計,也是汲取了傳統營造法式的養分。阮安的貢獻,集中在微觀層面。
還有人說蘇州蒯氏家族是紫禁城的設計師。北京城營建之初,蘇州建筑師蒯思明帶著兒子蒯福、孫子蒯祥離開了家鄉吳縣來到北京,成為紫禁城最初的建造者。當時,蒯思明已經是小有名氣的皇家建筑師,參加過洪武年間南京皇宮的修建,成為朱棣欣賞的御用建筑師。其子蒯福擔任紫禁城的“木工首”,類似于建筑工匠的首領。蒯福的家鄉——太湖之濱的吳縣香山盛產能工巧匠,技術精湛細致,自古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的俗語。蒯福組織了以老鄉為主的建筑大軍,建造了北京西宮、午門、奉天門、仁壽宮、萬春宮、長春宮、景福宮、奉天殿,等等。這批“香山幫”蘇州匠人,是修繕明清兩朝紫禁城的主力。
蒯福年邁還鄉后,蒯祥子承父業,出任了木工首。蒯祥生于洪武末年,卒于成化十二年,在京40多年。紫禁城建成后,很快遭遇了多次嚴重火災,三座大殿和后宮毀于一旦。蒯祥奉命復建這些重要建筑,成為正統、成化年間復建工程的主持者,還修建了長陵、獻陵、裕陵等明前期帝王陵寢。他精通尺度計算,工程竣工后的實景與施工前的設計分毫不差,榫卯骨架細微相扣,獲譽“蒯魯班”。蒯祥還將江南建筑藝術渲染到了北京皇家府第,富麗堂皇的殿堂樓閣增添了許多溫婉精致。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源遠流長,技藝豐富,積淀深厚。紫禁城工程為匠人、民工、兵丁們提供了實踐的舞臺。比如,工匠們根據北京冬夏季日影的角度,科學測算出“柱高一丈,出檐三尺”,即宮殿出檐為柱高的1/3,最能達到夏至前后屋檐遮陰、冬至前后室內充滿陽光的理想效果。此外,厚重寬大的人字形頂,嚴絲合縫的磚石墻壁,再加上匠人們在屋頂木板基層之上分層鋪墁的厚達30厘米的泥背層,使得紫禁城房屋冬暖夏涼。這些都是中國建筑智慧在紫禁城的體現。
蒯祥祖孫三代,幾乎將畢生都奉獻給了紫禁城,締造了“香山幫”的傳說。蒯氏家族是難以計數的能工巧匠的代表,他們是基層、一線的建設者,傾注心血將紫禁城建筑譜寫入中國建筑史中。但是,他們也不是紫禁城的設計者。
中國數千年積淀的思想觀念、旺盛的皇權禮制,才是紫禁城的規劃師。
那些傳承中華技藝、默默付出的無名工匠,才是紫禁城真正的創造者。
永樂十八年(1420)十一月,紫禁城城墻、左祖右社、主體建筑建成,標志著紫禁城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大明會典》記載,紫禁城平面呈南北豎長方形,東西二百三十六點二丈(753米),南北三百零二點九五丈(961米),占地72萬平方米,面積約等于內城面積的1/50;現存院落上百座,建筑980余座(其中90余座如今還保持明初的格局),房屋8707間,建筑面積163000平方米。[4]
廣義的紫禁城,除了筒子河包圍的城池之外,還包括北部的萬歲山、東南部的太廟、西南部的社稷壇,也包括與紫禁城功能、歷史密切相關的西苑、東苑。
西苑在紫禁城之西,包括北海、中海、南海及其周邊園林,為明朝初年在元朝大內太液池、瓊華島的基礎上擴建而成。三海沿用皇家御池的古稱,統稱太液池。中海西側有萬壽宮建筑群,明朝嘉靖皇帝遇刺逃生后,晚年常居于萬壽宮。晚清光緒皇帝曾長期幽居于中南海上的瀛臺。萬壽宮亦稱“西內”。
東苑在皇城東南部、太廟之東,永樂年間為皇家“觀擊球射柳”的場地,明宣宗在此修建了齋居別館。東苑也稱“小南城”“南內”。土木堡之變后,明英宗先為蒙古人俘虜,釋放回國后軟禁于東苑。明英宗復辟成功后,在此大興土木,形成中、東、西三路宮殿和眾多亭館。南內遍植四方所貢奇花異木,空地種上瓜蔬,注水于甕,宛若村舍。春暖花開時,在此宴請內閣儒臣,太監作陪。明清鼎革之際,南內成了攝政王多爾袞的府邸。多爾袞死后遭清算,王府改為普度寺,招待番僧喇嘛之用。南內偏西南部建有皇史宬,巨石大室,專門儲存皇家檔案,為現存無梁殿室建筑的珍貴標本。
1420年的那個冬天,姍姍來遲的紫禁城終于揭開了面紗。她將成為明清兩代中華帝國皇冠上的明珠,光耀世界六百年的珍寶。
24位皇帝的“家”
從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入住開始,到1924年宣統皇帝溥儀為國民軍“請”出后宮為止,在長達504年的時間里,紫禁城住進了24位主人。其中明朝皇帝14位、清朝皇帝10位。
14位明朝皇帝分別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熾、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明英宗正統(天順)皇帝朱祁鎮、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鈺、明憲宗成化皇帝朱見深、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垕、明神宗萬歷皇帝朱翊鈞、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其中,朱祁鎮、朱祁鈺是親兄弟,朱厚照、朱厚熜是堂兄弟,朱由校、朱由檢是親兄弟,14位皇帝是11代人。
10位清朝皇帝分別是:清世祖順治皇帝福臨、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燁、清世宗雍正皇帝胤禛、清高宗乾隆皇帝弘歷、清仁宗嘉慶皇帝颙琰、清宣宗道光皇帝旻寧、清文宗咸豐皇帝奕、清穆宗同治皇帝載淳、清德宗光緒皇帝載湉、宣統皇帝溥儀。其中,載淳、載湉是堂兄弟,10位皇帝是9代人。紫禁城的24位主人跨越了鳳陽朱氏和愛新覺羅兩大家族、20代人。
紫禁城的每個主人平均在位21年。最長的是康熙皇帝的61年,其次是乾隆皇帝的60年,接著是萬歷皇帝的48年和嘉靖皇帝的45年。巧合的是,他們恰好是兩對祖孫皇帝。乾隆皇帝以祖父康熙為偶像,不愿超過康熙的在位時間,于乾隆六十年除夕退位,之后以太上皇的名義繼續擔任了4年紫禁城的主人。如果以實際控制年份計算,乾隆皇帝是紫禁城在位時間最長的主人。此外,泰昌皇帝在位僅一個月就暴病而亡,是在位最短的皇帝;明仁宗在位一年駕崩,位居倒數第二。
唐以前,中國皇帝以謚號為尊稱;唐以后,人們以廟號尊稱皇帝。從明朝開始,幾乎每位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人們開始以年號代稱皇帝。年號取代廟號在明清時期有個過程,早期仍以廟號為主,后期才普遍采用年號。紫禁城的締造者朱棣,可以稱永樂皇帝,但更常用的尊稱還是明成祖。但到明朝末年,天啟皇帝、崇禎皇帝的稱呼就比明熹宗、明思宗要普遍得多了。清朝皇帝更是稱年號而很少用廟號。
明清皇帝以紫禁城為家,他們的好惡給這座宮城涂抹上了不同的色彩,他們的作為在各處殿堂刻下了不同的印記——一如天下所有家庭的主人。
皇帝畢竟不是一般的一家之主。他盤踞在帝國金字塔的頂端,擁有無上的權力,享受無盡的榮光和全天下的供給。可是,責任與身份相伴隨?;实垴{馭天下,也在天下的驅使之下身不由己。紫禁城在方方面面保障和烘托著皇權,也強迫皇帝遵守這座城池的清規戒律,不能為所欲為。明清皇帝就像紫禁城的“高級囚徒”,戴著鐐銬工作與生活。他們的一生只能奉獻給紫禁城,沒有退路,紫禁城既是他們的舞臺,也是他們的囚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明清皇帝同時要維護普天之下的安寧、保障率土之濱的溫飽,時刻處理任何突發事務,是一生都行走在鋼絲上、睡臥在懸崖邊的孤獨貴族。
24位高級囚徒兼懸崖邊的貴族中,既有雄才大略、好大喜功的雄主圣君,也有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守成之人,還有舉止失措、可悲可嘆的亡國之君。不同的性格塑造不同的命運,不同的帝王都擺脫不了同一座紫禁城。
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十九年一月在紫禁城舉辦了新春盛典,正式成為紫禁城的第一位主人。四月,紫禁城大火,君臣解讀為是對朱棣不當行為的“天譴”——皇帝既為上天之子,自然要敬天畏地。這造成朱棣似乎不太喜歡居住在紫禁城,多次御駕親征蒙古高原,并于三年后駕崩于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西北)。朱棣創建了紫禁城,深知紫禁城的地位不在高大的磚瓦,而在皇權的穩固,在天朝威服四野的實力。紫禁城的興衰與帝國的實力,關系猶如水與源、木與本。朱棣戎馬倥傯的一生,給紫禁城奠定了最扎實的基礎,盡管他駕崩之時紫禁城核心區域一片焦土。
明仁宗、明宣宗父子寬容溫和、休養生息,父子倆都沒有修復紫禁城,更沒有新建宮室。在他們統治下,明朝逐步進入“仁宣之治”,政治制度和宮廷章程日趨成熟。之后繼位的明英宗一心效法曾祖父明成祖,修復了紫禁城核心區,還多有營建。仁宣之治給明英宗的大興土木奠定了物質基礎,明英宗貿然御駕親征遭遇的“土木堡之變”則將祖宗的江山社稷推上了下坡路。北京保衛戰、奪門之變,以及明英宗明代宗兄弟相殘的大戲緊隨其后發生,紫禁城進入第一個多事之秋。
宮廷制度導演了明憲宗明孝宗父子相認的鬧劇,也造就了明朝最后一位相對賢明且有所作為的皇帝——明孝宗朱祐樘。朱祐樘對紫禁城罕有營建,卻開創了“弘治中興”。其子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一個活潑率性的鄰家男孩,只是與紫禁城的森嚴、僵硬格格不入。他不斷撞擊“家”的枷鎖,卻頭破血流。紫禁城不能接受一個普通人當皇帝,坐在龍椅上的每個人都要拿出正常的人生和情感交換權勢與地位。朱厚照用一生演繹了“不合格”的皇帝與日臻完美的宮廷制度迎頭相撞、兩敗俱傷的悲劇。
明武宗無嗣,興王朱厚熜以外藩入主大統,引發“大禮議之爭”。紫禁城建筑格局受此影響,同時嘉靖皇帝崇道,嘉靖朝大規模擴建、創建宮苑。紫禁城的這一波建設高峰,似乎耗盡了明朝的國力,之后從隆慶朝到崇禎朝,紫禁城極少營建。嘉靖、萬歷祖孫二人是紫禁城的超級宅男,自我封閉在后宮超過半個世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紫禁城沒有主人極少露面,甚至無人出面主持典禮。可是,宮廷依然照常運轉,制度的慣性在推動著紫禁城的運轉。它甚至產生了獨立的邏輯。嘉靖、萬歷祖孫倆恰好是與強大的宮廷制度格格不入,自我逃避。除了逃避,紫禁城的主人們既不能擺脫宮廷的束縛,更不妄想打破高墻。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內城,崇禎皇帝朱由檢在萬歲山東側自縊身亡。
永樂皇帝朱棣建造紫禁城,一大心愿是“天子守國門”。他的十世孫、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在祖宗堆砌的萬歲山,給大明王朝畫上了“君王死社稷”的句號。他們倆在冥冥之中遙相呼應。
李自成兵不血刃進入紫禁城,登上了最高的奉天殿(太和殿),俯視戰利品,隨后選擇西南側的武英殿處理政務。李自成選擇入住一座偏殿,不知是否感覺到了危機四伏?四月,李自成率軍東征吳三桂,大敗于吳三桂與清朝的聯軍。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倉促登基稱帝,卻不愿意當這座輝煌宮城的主人,竟然在當天傍晚下令放火焚燒紫禁城及九門城樓!
李自成敗軍在紫禁城的熊熊火焰中,奪門而逃,退出北京。這場大火造成了紫禁城歷史上最大的謎案:李自成燒毀了哪些宮殿?
南明史書《爝火錄》記載:“是夕,焚宮殿及九門城樓……出宮時,用大炮打入諸殿。又令諸賊各寓皆放火。日晡火發,狂焰交奮……門樓既崩,城門之下皆火……日夕,各草場火起,光耀如同白晝,喊聲、炮聲徹夜不絕?!薄冻r李朝實錄》說紫禁城“宮殿悉皆燒盡,惟武英殿巋然獨存,內外禁川玉石橋亦宛然無缺。燒屋之燕,蔽天而飛”。根據他們的說法,紫禁城幾乎毀于一旦。還有說法,除武英殿、建極殿(保和殿)、英華殿、南薰殿、皇極門(太和門)和四周角樓幸存外,其余建筑全部被毀。也有人認為,文官士大夫書寫的史料,字里行間懷有對農民起義軍的偏見與污蔑,夸大了李自成大火的災難,其實這場大火燒毀的建筑有限,紫禁城的絕大部分相對完好地留存了下來。
穿越戰火與烈焰的親歷者,于事后并沒有留下火災的第一手記錄。所有對李自成大火的評估都是推測與猜想。當代研究者根據紫禁城各建筑物的用料、油彩的年代,倒推將近四百年前那場大火的災難面積。嬪妃后宮的多處建筑保留著明代的油彩,佇立著明代特有的材料,可以證明李自成大火并沒有摧毀后宮全部;前朝保和殿、中和殿兩座大殿的梁架大多是清朝已不采用的楠木,梁架結構也是明代特色,可以證明那場大火也沒有摧毀這兩座大殿;其他清代重建的建筑如今已經無法判斷其原型到底是毀于李自成大火,還是清朝的那幾場火災了。不過,這些證據已經足以下結論:李自成大火對紫禁城造成了嚴重的傷害,但完全燒毀的建筑并不多,多數建筑只是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傷,主體梁架尚存,少數建筑則完全幸免于難。
在這少數幸運的建筑中,武英殿是最突出的一座。李自成的這座寢宮,在兩天后(五月初二)成了清朝睿親王多爾袞的駐地。多爾袞率軍占據北京,在武英殿處理政事。他否決了清朝將帥們劫掠紫禁城的提議,還力主清朝由盛京(沈陽)遷都北京。
九月十八日,順治皇帝福臨由盛京抵達北京,成為紫禁城新的主人。十月初一,六歲的福臨在太和門詔告天下,宣稱自己是整個中華帝國的皇帝。
福臨對紫禁城的主要貢獻是十幾年如一日,斷斷續續修復殘破的宮室。當時百廢待舉,財政困難,順治皇帝無力全面修復紫禁城,部分宮殿改換用途,部分工程質量低劣,紫禁城進入三十余年制度混亂期,直到康熙中期才恢復制度嚴明。彼時,江山大定,康熙皇帝也進入了施政的旺盛期,到康熙三十四年左右紫禁城基本抹去了李自成大火的痕跡。
皇權乾綱獨斷程度越強,皇帝身上的枷鎖就越多,坐在龍椅上的代價就越高昂。清朝紫禁城呼喚一個放棄個人空間和情感的超級工作狂,雍正皇帝恰好符合皇權要求,或許是最適合做紫禁城主人的人選。他沒有給紫禁城留下宏偉建筑,卻創制了新的集權專制的制度,強化了皇權對紫禁城的控制。
乾隆皇帝在紫禁城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僅次于締造者朱棣和毀滅者李自成。他青年繼位,迅速進入主人角色,在漫長的六十多年光陰中調整了紫禁城的格局,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改建,極大豐富了紫禁城的珍寶藏品。乾隆皇帝幸運地趕上了從康熙朝開始的百年盛世??登⑹乐谱辖桥实巧狭顺墒?、璀璨的巔峰。乾隆的紫禁城,滿漢融合、色彩艷麗、裝飾華貴,堪稱盛世華章、天朝冠冕。
乾隆皇帝或許是紫禁城最稱職的主人,他好大喜功,且有好大喜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乾隆皇帝完全融入紫禁城及其宮廷制度,身體每一處、生命每一刻都在守護并完善它們。
乾隆皇帝的文治武功,透支了子孫后世的國力。在他晚年,帝國已經陷入不可逆轉的衰落,厄運降落到了兒子嘉慶皇帝身上,并在孫子道光皇帝時期以中外戰爭的形式爆發出來。金字塔不再穩固,紫禁城自然光輝不再。乾隆朝以后,紫禁城皆為修修補補,甚至部分院落閑置不用、毀壞不修。而開始于雍正朝的北京西郊離宮苑囿經過百年耕耘,在清朝晚期規制完備,后來居上,大有與紫禁城分庭抗禮的架勢。晚清帝后每年遷往圓明園、頤和園居住、聽政長達半年以上。
1912年2月,愛新覺羅家族放棄了江山社稷。與之配套的《清室優待條例》允許退位的溥儀留居紫禁城后宮,并繼續擁有京郊的離宮別院,直到1924年馮玉祥國民軍驅逐溥儀出宮為止。1916年,袁世凱篡國復辟,在前朝的太和殿當了短暫的83天皇帝。當時的紫禁城,前后兩帝并存。一年后的1917年,張勛擁戴溥儀復辟。紫禁城在之后的12天內,又有了一個君臨天下的皇帝。皖系段祺瑞討伐張勛,討伐軍飛機低空掠過紫禁城,投下了三枚小炸彈,炸傷了紫禁城東六宮的延禧宮。這是東亞歷史上的第一次空襲轟炸,竟然在古老的紫禁城上演。
溥儀退出紫禁城后,民國政府成立“清室善后委員會”,接管皇宮?;始医L開始向黎民百姓開放。1925年10月10日,超過兩萬名為生計奔波的普通人涌進了500多歲的紫禁城。紫禁城從皇帝的“家”變成老百姓的博物館。在這一天,紫禁城也有了新的名字——故宮?!肮蕦m博物院”正式成立,成為管理紫禁城的專職專責部門。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故宮博物院于1933年啟動文物南遷行動。人們在數月間遴選出文物、圖書、檔案一萬多箱,分五批南運避敵。此后十多年,紫禁城珍寶在上海、南京、洛陽和西南等地開始了傳奇般的輾轉流離。眾多工作人員拋家舍業,自我犧牲,守護著紫禁城流出的民族瑰寶。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時,紫禁城破敗蕭瑟,多處宮殿倒塌,垃圾廢料成堆。幸運的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文化事業的發展,紫禁城在最近幾十年迎來了全面發展,不僅重現了昔日的皇家品相,更成為游人如織的中國文化名片。
1961年,紫禁城毫無疑義地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故宮保存的文物約占全國文物的六分之一,是中國最大的博物館。
1987年,紫禁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紫禁城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最大的木制建筑群。
四門與角樓
紫禁城剛剛誕生,波斯帖木耳王朝訪華使團于永樂十八年(1420)十一月初十抵達北京,向明成祖朱棣遞交國書,呈獻波斯國王米爾咱·沙哈魯贈送給中國皇帝的禮品。使團成員蓋耶速丁留下了一本日記體的《沙哈魯遣使中國記》,其中一半以上篇幅詳細記載了在北京的所見所聞。這是現存的關于紫禁城的最早的信史記錄。[5]
使團自南向北,沿著正陽門、大明門、承天門(天安門)、端門,一路向紫禁城走去。
這一道直路,就是北京的中軸線。核心與中軸的概念,在中華民族誕生之初就牢固植入民族的血液之中。古人認為有一條貫穿宇宙的中軸,日月星辰都圍繞它運行。中軸線如同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思想信念,人無思想信念則不立,宇宙無中軸則天崩地裂。中國,中央帝國,天下的中心,中國人定貫穿南北的子午線為天下的中軸線。首都北京占據這條中軸線的北極,如同天上的北極星固定在宇宙中軸的北極一樣,巋然不動。北極星動則天庭混亂,北京淪陷則江山社稷動搖。從內城正南門正陽門,經大明門穿越紫禁城直到皇城北門地安門的南北直線,就是紫禁城的中軸、北京城的中軸,也是天下的基準線。
大明門和長安街上的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圍成了一個“T”字形的廣場,范圍大體是現在天安門廣場加天安門東西地鐵站之間的地區。這塊廣場主要為紫禁城出入、頒旨秋審等重大政事所用,因此有人將它歸為皇城的一部分。但主流意見還是以廣場北部正中、正對大明門的承天門(天安門)為皇城的正門。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最隆重、最煊赫的皇城門戶,是帝國中軸線的重要節點。浩浩蕩蕩的御駕隊伍,冬至前往南郊天壇祭天,夏至去北郊地壇祭方澤,孟春到先農壇親耕祈谷,都必須由天安門出入。御駕親征或大將出征,皇帝選擇天安門前祭路、祭旗,宴送征人。科舉掄才大典、皇帝大婚娶后、大軍凱旋獻俘,還有就是外國使團朝貢入朝,也由天安門進出。天安門代表著高規格的禮遇。
蓋耶速丁跟隨使團,有幸進入了天安門。彼時的皇城,城池周圍仍在營建,呈現在蓋耶速丁面前的是十萬根粗壯的竹竿搭成的架子,還在進行最后的修繕。
從大明門到午門,兩旁的衙署、墻垣圍成一個南北狹長的廣場。天安門前,廣場兩側是灰黑色的千步廊,連綿不絕;天安門后兩側還是連綿不絕的圍房,規制統一,似乎一眼望不到頭。行走在這條四五里長的磚石路上,肅穆、莊重外加些許壓抑,涌上心頭。波斯使團越向前走越不敢有絲毫松懈倦怠。他們不知道,逐次通過的大明門、承天門、端門是皇城三大中門,日常只有皇帝鹵簿乘輿、皇太后慈駕、皇后大婚鳳輿才有資格從三大中門逐門通過。
跋涉完漫長、逼仄的三大城門,一座高大的城樓聳立在前路。紫禁城到了!
這座城樓就是午門,城樓鮮亮巍峨,是方正規整的紫禁城城墻上最重要、最絢麗的建筑。事實上,城墻由筒子河環繞。筒子河寬52米,周長3840米,水深5米,斷面呈蚩口形,河底夯筑灰土,兩邊用長1.2~2米的花崗巖條石灌白灰漿砌陡直的駁岸。岸上有護河矮墻。城墻四面各開一門,正南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午門,北門初名玄武門,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清代避康熙皇帝名諱改名神武門。東西城墻各開東華門、西華門,位置不是正中,而在東西城墻南部。四門前沒有橋梁跨越護城河,而是平坦的磚石路。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路面下各有涵洞連通河水,午門前土地完整,沒有涵洞。因此,護城河并不是貫通的。
四座城門的功能各有分工。午門最正式,是皇帝的御用門戶,進出重要儀仗,文武百官遇到隆重大事才能進出午門;東華門和西華門才是文武百官出入的門戶,也是帝后往來東西苑的門戶,隨扈的妃嬪和宮女可以出入,否則即便貴妃也不能進出東西華門;神武門主要供后妃、秀女出入宮禁之用,也是工匠、差役出入的主要門戶。皇后行親蠶禮,由神武門進出?;实壑挥袕碾x宮別院回鑾,和侍奉皇太后出入宮禁時才走神武門?;实蹖こ3鰧m,從午門出入,后妃們單走神武門。不同場合行走哪個城門,不是行走方便的問題,而是重大政治問題。明武宗駕崩后,興王朱厚熜兄終弟及,從湖北安陸趕到北京準備繼位。禮部準備迎接朱厚熜入東華門,居文華殿。這不是新皇帝入宮的路徑,而是迎接皇太子的禮儀。朱厚熜堅持:“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雙方僵持不下,最后是皇太后令群臣上箋勸進,朱厚熜從大明門、午門的三大中門進宮,入奉天殿即位。
四座城門都建立在人工增擴的地基之上,底部為漢白玉須彌座[6],大紅色城臺,城臺辟門洞三券,臺上建有城樓。城樓都是重檐廡殿頂,上覆黃琉璃瓦,四出圍廊,漢白玉欄桿。城臺內側都有左右馬道(蹬道)與地面相連,馬道寬達數米,足以行車跑馬。
四門中最為高峻雄偉、氣勢威嚴的,當屬午門。
紫禁城正門因為居中向陽,位當子午,得名午門。午門高37.95米,正面開有“一門三道”,并置暗闕,實際上是“明三暗五”。古代宮城宮門起初是一門三道,從唐朝長安城開始擴為一門五道。午門在正面左右二門之外各開辟了一座掖門,稱為左掖門、右掖門,形成一門五道。
午門之所以開辟多個門道,是禮制的需要。不同身份地位的群體,出入不同的門道。午門正門及穿越其間的中軸線上的御道,是皇帝專屬道路。其他人除了皇后大婚、進士傳臚等極少情況,不得踩踏一步。左右門道和左右掖門,是宗室王公、文武百官們的通道。午門因為是大型典禮的必經之地,出入人群眾多,所以開有一門五道。一門三道的規格,中道依然是御道,旁門一般按照文左武右的標準進出。對于單門,則通過細分路面來符合禮制。比如紫禁城內內右門、遵義門等單門建筑,都鋪有三路磚、兩邊栽牙子?;实蹚闹械肋M出,王公百官走兩邊,宮人、雜役貼著門邊走。此外,單門往往配有影壁、屏風,后者除了遮擋外部視線外,還將入門的人員分流兩側,間接起到了多門道的效果。
午門城臺基本保留著明初建筑,是一個“倒凹字型”的墩臺。墩臺左右兩側向前突出,形成雙闕。墩臺正中建有城樓,面闊9間(約60米),進深5間(約25米),建筑面積約1572平方米,符合“九五之尊”之意。東華門、西華門規制更低,面闊5間,進深3間;神武門規制還要低,面闊5間,進深才1間。不過,四座城樓都是重檐廡殿頂,覆黃琉璃瓦?,F存的建筑都是清代重建的。午門城樓東西各出明廊三間,墩臺轉角處建有方形、重檐攢尖頂的亭子,一為鐘亭,一為鼓亭,鳴鐘敲鼓指揮地面進出和儀式。前出的雙闕,在南端又各建有方形、重檐攢尖頂的亭子,稱為東西兩觀。兩觀與鐘鼓二亭之間有13間閣道相連。午門城樓有五座主要建筑,主次分明,如飛鳥展翅,俗稱“五鳳樓”或“雁翅樓”。
午門城樓是中國現存最完好、規制最高的宮城樓闕建筑。
明清文武百官在午門前廣場待朝。每年臘月初一,朝廷頒布第二年歷書的“頒朔”禮,在午門舉行;大軍凱旋后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在午門舉行;明代每年端午節,皇帝向朝臣發給粽子,朝臣吃粽子,也在午門前進行。此外,明代著名的廷杖也在午門前廣場外側行刑。但是“推出午門斬首”不是在午門行刑,明代死刑在內城西市執行,清代死刑在菜市口行刑。
與午門相呼應的是紫禁城北門神武門,神武門類似于小一號的午門。高度、面闊、進深都低于午門。
神武門城樓置更鼓,用以起更報時。每天黃昏后,神武門鳴鐘108響,然后敲鼓“起更”,也就是初更開始。之后,每一更神武門城樓都敲鐘擊鼓,啟明時再鳴鐘報曉。神武門城樓類似鐘鼓樓,它與地安門北的鐘樓、鼓樓,并稱三樓。北京城在三樓的晨鐘暮鼓中開始一天的作息。負責天象、歷法的欽天監每天都有一名博士在神武門輪值,保障計時準確。
神武門與護城河之間狹長的東西空地上,明代設有“內市”,每月逢四開市營業,京城商賈們帶來琳瑯滿目的商品,供宮人和官員們采購。市場的力量,通過這塊不大的場地,持續滲透入紫禁城,塑造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清代也有內市,慈禧太后居住西苑時,下令在北海團城旁,開設市場,供銷百貨。
除了城門,紫禁城垣的另一大明星是四隅的角樓。
四座角樓都坐落在須彌座上,周邊環以漢白玉欄桿,中間聳立著方亭,面闊進深各3間,四邊分別突出抱廈,進深1間,朝向城外的兩面抱廈較淺、面向城內的兩面較深,因此角樓平面輪廓大致是曲尺型的。
角樓的構造繁復而精巧。從地面到寶頂,角樓由多個歇山式屋頂疊加而成,各覆蓋黃琉璃瓦。最高層樓檐為十字相交、四面顯山的歇山頂,正脊交叉處放置銅鎏金寶頂。整個建筑檐角曲折多變,翼角飛揚,一共有28個翼角。角樓一共有72條脊,其構造中線與空間中線并不在一個角度。神奇的是,建筑采取減柱造法,室內省略了四根立柱,空間面積大增。房屋構架采用扒梁式做法,檐下梁頭不外露,更加突出裝飾效果。人們傳說角樓是太監阮安從京城的蟈蟈籠得到的靈感,或許就因為角樓非常像一圈秸稈編織成的、精巧玲瓏的工藝品。蟈蟈籠也沒有突出的梁柱。角樓的裝飾可遠比蟈蟈籠精美典雅,金色與青綠交錯的彩畫、三交六椀菱花的精致門窗,再以波光粼粼的護城河或者金碧輝煌的宏偉宮城為背景,完全是一道人間勝景。
角樓的原始功能是瞭望塔,承擔紫禁城的警戒任務。紫禁城的一大神奇之處就是給所有的建筑在功能性之外附加了政治與藝術的光芒。角樓就是一大例子。
城垣角樓,在600年后成為紫禁城最熱門的打卡地。
皇權照耀下的宮室
波斯使團騎馬來到午門前。紫禁城四門都有“下馬碑”,蓋耶速丁等人被要求下馬,徒步穿越午門悠長的門洞。根據蓋耶速丁的記載,門洞盡頭站著十頭大象,左右各五頭,長長的象鼻伸向半空。使臣們穿過象鼻,就正式邁入了皇宮。
紫禁城是皇權的棲息地,權力彌漫在這里的每一處空間、滲透進這里的每一道磚縫。無論是建筑、裝飾,還是用器、吃穿,都是權力的載體,明尊卑爵秩等級,定高低上下身份。
古代中國的宮殿,融各種權力載體于一身,集中實踐傳統政治觀念和制度,夸耀無上的皇權和昌盛的禮制。紫禁城又集歷朝宮殿制度和成就于一身,當屬精華中的精華。
紫禁城的黃瓦紅墻、彩畫護欄,乃至雕刻、草木都是皇權的物化、制度的載體。
前三節已經提到了廡殿頂、琉璃瓦、開闊進深等諸多建筑樣式,它們蘊含哪些深層的意義?還有哪些建筑樣式,同樣彰顯尊卑貴賤?建筑樣式和規格,又是如何表現禮制的?
在進入紫禁城,徜徉各處宮苑之前,我們簡要回顧一下明清宮殿建筑的規制。
紫禁城最明顯的建筑規制是屋頂。最高等級的屋頂是“廡殿頂”:屋頂最上方是一條正脊,正脊兩端各有兩條坡脊斜著延伸至屋檐四角。廡殿頂一共是五條屋脊,因此也叫“五背脊”建筑。廡殿頂只用于殿堂建筑,是皇權的專屬。第二等的屋頂是歇山頂:上半部是一條正脊加前后各兩條垂直向下的坡脊,下半部是類似廡殿頂的四條斜坡脊。歇山頂有九條屋脊,是朝廷衙署的建筑規制。第三等的屋頂是懸山頂:它是歇山頂的上半部,兩側突出于山墻,多用于民居、倉庫。第四等的屋頂是攢尖頂:一個突出的尖頂取代了正脊,屋檐的各角上延攢于尖頂。攢尖頂又根據平面的不同,分為圓攢尖、四角攢間、三角攢尖及八角攢尖等,基本用于亭臺樓閣。最著名的攢尖頂建筑是天壇。第五等屋頂是硬山頂:屋頂兩側與山墻等齊的懸山頂。第六等屋頂是盝[7]頂:頂部是一個四條正脊圍成的平頂,下面再接廡殿頂。井亭及現代許多仿古建筑的屋頂采取這種形式。最低級的屋頂規制是卷棚頂:顧名思義,卷棚頂沒有中間的正脊,屋頂是一個弧形的棚頂。終日為生計奔波的百姓,只能住卷棚頂民居。
古人又用第二重屋檐來增加屋頂的規制,重檐頂等級高于單檐頂。第二重檐通常比上一重略突出。綜上,傳統建筑屋頂的規制由高到低分別為:重檐廡殿頂,重檐歇山頂,重檐攢尖頂,單檐廡殿頂,單檐歇山頂,單檐攢尖頂,懸山頂,硬山頂,四角攢尖頂,盝頂,卷棚頂。紫禁城只有9座建筑享有最高的重檐廡殿頂,4座是紫禁城的四門,其余5座是城內的重要建筑:太和殿(奉天殿、金鑾殿)、乾清宮、坤寧宮、奉先殿、寧壽宮皇極殿。
紫禁城建筑的第二個規制是屋頂的脊獸和角獸,通常由琉璃塑造。這些琉璃瓦構件的出現,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禮用合一”:將實用性與禮制合二為一。屋脊作為屋頂突出物,其上的瓦件容易在自重作用下逐漸下滑,同時雨水滲入。為了防止瓦件溜滑,工匠就用釘子固定脊背的瓦件。但是,固定的釘子裸露在外,既不美觀,而且容易銹蝕,同樣容易導致雨水沿著銹蝕處滲入屋頂。聰明的古代工匠就給釘子戴了“帽子”:一個個琉璃小獸的造型。小獸保護了釘子,也增加了屋脊的重量,相應增加了屋脊上下摩擦力,有效防止了瓦片下滑。小獸逐漸與屋脊的瓦件塑造成一個整體。建筑學家梁思成、林徽因曾評價屋頂脊獸“使本來極無趣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整個建筑物美麗的冠冕”。自然,美麗的冠冕只有宮殿才有可能享有。
脊獸為正脊上的小獸,最突出的形象是龍吻。角獸是四周屋脊的小獸,按照單數(陽數)1、3、5、7、9排列,角獸數目越多,建筑等級越高。紫禁城太和殿是個例外,作為最隆重的皇權象征,太和殿有角獸10個。角獸的具體形象與含義,我們留待介紹太和殿時詳說。乾清宮是皇帝寢宮,角獸有9個;坤寧宮是皇后寢宮,角獸就降為7個;妃子住所,角獸再降為5個;次要角門的角獸最少,只有1個。
紫禁城建筑的第三個規制是臺基。基本原則是級數越多,等級越高;漢白玉材質高于其他材料;有圍欄的大于無圍欄的。最高級的臺基是幾層須彌座疊加、上帶漢白玉圍欄,一般用于高級殿堂和敕建寺廟正殿。紫禁城三大殿就建立在高達數十米、三層漢白玉須彌座、圍欄雕龍刻鳳的高臺之上?!洞笄鍟洹芬幎ǎ汗钜韵?、三品以上,建筑臺基準高二尺;四品以下到士民,準高一尺。
第四個規制是踏道,其中最常見的是臺階。最低級的臺階由石頭從大到小、由下至上疊砌而成,一面臨門三面行人,用于一般房舍出入口及重要建筑的旁門側道。第二級臺階由長寬一致的石條砌成,左右兩邊垂直鋪設長條石塊,一面臨門一面行走,另兩面閑置,也叫作“垂帶臺階”。第三級臺階在垂帶臺階的兩側加上欄桿,用于比較高級的建筑。最高級的臺階叫斜道,也叫輦道或御路,坡度平緩可以行車。斜道根據坡面材質又細分為兩種,一種是表面光滑或者鋪設印花方磚,一種用磚石露棱壘砌而成。高級殿堂之前往往三階并列,中間的斜道為皇帝專有,兩旁供大臣進退。殿堂立于高臺之上,加之斜道坡度平緩,長度往往很長,就給工匠們留出了豐富的創作空間,臺階與欄桿雕龍刻鳳、裝云飾浪,成為又一個“禮用合一”的例子。
第五個規制是面闊和進深的開間。面闊是建筑物橫向寬度,進深是縱向厚度。開間指的是4根柱子圍成的空間。建筑物的開間通常是單數,開間越多等級越高。面闊9間、進深5間通常是最高等級,為皇帝專用。明代紫禁城午門和奉天殿就是九五開間。明朝規定,公侯府第,大門面闊3間,前廳、中堂、后堂各7間;三品到五品官員廳堂7間;百姓的正房面闊不能超過3間。[8]中國人用“高門大戶”來形容上層家庭,就是建立在禮制基礎之上的。
第六個規制是建筑斗拱。斗拱是中國特有的傳統建筑構件,由方形的斗、矩形的拱和斜昂組成,相當于屋頂與梁柱的過渡結構,減輕屋頂的部分荷載,降低屋內梁柱的壓力。判斷斗拱等級的原則是有斗拱的高于無斗拱的,斗拱多的高于斗拱少的,層次多的高于層次少的。
第七個規制是裝飾彩畫。這又是一個禮用合一的構件,彩畫在裝飾房屋的同時,也給木材增加了保護層,防潮防蟲。明清彩畫的等級由高到低為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重要殿宇采用和璽彩畫,和璽彩畫又可分為金龍和璽、金鳳和璽、龍鳳和璽、龍草和璽等。全部繪龍的是金龍和璽,三大殿描繪的就是金龍和璽;金鳳凰彩畫為金鳳和璽,多繪在皇家次要建筑上,比如月壇、地壇;龍鳳相間圖案的龍鳳和璽一般畫在寢宮上,寓意龍鳳呈祥;龍草相間的為龍草和璽,繪于敕建寺廟的中軸建筑上。和璽彩畫的色彩特點是在明間和梢間上藍下綠,次間上綠下藍。旋子彩畫,因藻頭繪有旋花圖案而得名,突出特點是繪有各種幾何對稱的花朵。蘇式彩畫注重寫實,內容有云冰紋、葡萄、蓮花、牡丹、芍藥、桃子、佛手、仙人、蝙蝠、展蝶、福壽鼎、硯、書畫等,用在園林建筑上。
第八個規制是門窗。紫禁城的重要宮殿僅在正面(南立面)開鑿門窗,背面(北立面)除了正中開門(隔扇門),其余墻體封閉。因為宮殿坐北朝南,南部多門窗有利于夏天采暖;北部大體封閉,有利于冬天御寒。正面的宮門是實榻門,類似于左右兩扇的推拉門;背面的宮門一般為隔扇門,主要由抹頭、隔芯、裙板組成。隔芯的紋飾最能體現工匠的藝術水準和建筑的等級?!叭涣鶙盗饣ā痹⒁馓斓厣f物,“斜交方格”寓意財源滾滾,“直方格”寓意公平正直,“古老錢菱花”寓意招財進寶,又是禮用合一的例子。紫禁城的窗戶一般為檻窗:安裝在矮墻上的窗。檻窗類似于沒有裙板的短隔扇,外形和開啟方式與隔扇門相同。
實榻門使用的堅厚、寬大的木板,通常用好幾塊木板拼接而成,然后在木板里穿木帶,最后釘上釘子,防止木板散落。釘子外露,有礙美觀,工匠們就將釘帽打成泡頭狀,涂抹成金黃色,稱為門釘。這又是一項禮用合一的創制。門釘的最高等級是,每扇門9排、每排9顆,一共81顆。紫禁城午門、神武門、西華門每扇大門都是九九八十一的銅鑄鎏金門釘。東華門及其側門,午門左右掖門的每扇門釘只有8排,每排9顆,共72顆。清朝規定親王府正門面闊5間,門釘縱九橫七;郡王以下至輔國公府邸,門釘縱橫皆七;侯爵以下至男爵為五排五顆。
紫禁城建筑的第九個規制是用色。
顏色是明尊卑貴賤的醒目標準。從隋至明,官員通過官服顏色區分品級。中國人對顏色的認知,從尊到卑一般為黃(金)、赤(紅)、青、藍、黑、灰。天玄地黃,黃色是大地的顏色,是最正統、最美麗的顏色,從隋朝開始成為皇帝的專用色。紫禁城的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大多數是黃色?;实鄯?、御用品也大量采用黃色;紅色也是紫禁城的主色之一。紅色,給人溫暖、充實的感覺,是中國人公認的喜慶色。紫禁城的墻體、支柱、門窗采用紅色。柱子支撐建筑,墻體保護房屋,屬于建筑的主要構件,紅色寄托了穩定建筑、護衛皇家的期望。古代文學作品中形容宮廷的“丹楹”“朱闕”“丹樨”“朱榬”等詞,也證明了紅色在宮城的使用之廣;屋檐裝飾常用青綠色。青色是中國特有的顏色,屬于藍綠之間的過渡色,給人以寧靜、遼闊之感,可以中和屋頂的厚重感,并且增強建筑的空間感;紫禁城的臺基和欄板都是白色的,基本采用漢白玉材料。白色代表純潔高雅,增強了建筑本身的高貴典雅氣息。同時,白色是百搭色,白臺基可以與黃頂紅墻形成鮮明對比,烘托出主體建筑的厚重尊貴;紫禁城室外地面為灰色,室內地面多為灰黑色?;疑谴u的顏色,黑色是室內地面鋪設時潑灑的黑礬水造成的?;液谏亲畹驼{的顏色,可以與各種顏色相融合,達到良好的補色效果。此外,紫禁城的墻壁和花園中還裝飾有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彩繽紛的琉璃,極大豐富了宮城的色彩,給人以炫彩奪目之感。
身份是認知中國傳統社會的一大關鍵詞,身份上附著著權利與義務、擔當與作為。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在明確與突顯不同人群的身份。上述九項建筑規制,彰顯皇權尊榮的同時也在時刻提醒著帝王的責任與擔當。
黃金屋頂、青綠梁枋、朱紅墻柱、赤紅門窗、白色欄桿和低沉灰黑的地面,配以碩大的斗拱、精細的藻井、連綿的過道和點綴其間的建筑小品,構成了紫禁城的物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