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十章 獨異于人

【原文】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兆,如嬰兒之未孩,?,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注釋】

① 唯:應諾、答應的聲音,引申為奉承。阿:“訶”的假借字,呵斥的聲音。

② 去:距離。

③ 荒:荒遠;又說,荒唐。

④ 央:結(jié)束。

⑤ 熙熙:興高采烈的樣子。

⑥ 太牢:祭祀時牛、羊、豬三牲俱備的最為豐盛的筵席。

⑦ 春:春日。

⑧ 泊:淡泊。

⑨ 兆:征兆,表象。

⑩ 孩:嬰兒的笑聲。

? :頹喪失意的樣子。

? 遺:通“匱”,缺乏、不足之義。

? 沌沌:混混沌沌。

? 察察:嚴苛。

? 悶悶:與“察察”相對,為寬宏之義。

? 澹:遼遠的樣子。

? :疾風,這里指飄蕩的樣子。

? 以:用的意思。

? 頑:頑劣。鄙:鄙陋。

? 食:養(yǎng)育之義;又說,應作“德”,與“得”相通,得到的意思。

【今譯】

拋棄了知識學問就沒有了煩憂。奉承與呵斥,相差有多少?善良與邪惡,相差有多少?眾人都畏懼的,就不能不畏懼。荒遠啊,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到現(xiàn)在也還沒有結(jié)束。眾人都是一副興高采烈的樣子,好像參加太牢般豐盛的筵席,好像在明媚的春日登上高臺遠眺。唯獨我是淡泊的,對這些沒有任何的反應,好像還不會笑的嬰兒;一副頹喪失意的樣子,好像無家可歸的游子。眾人都綽綽有余,而唯獨我好像有所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思啊!一副混混沌沌的樣子。世人都是那樣的明白清楚,唯獨我是這樣的暗昧糊涂。世人都是那么的嚴苛,唯獨我是這么的寬宏。遼遠啊,就像大海一樣;飄蕩啊,就像無處止息。眾人都有一副本領,唯獨我頑劣而又鄙陋。我所要的,就是要與別人都不同,我所看重的是生民之本啊。

【解析】

無知亦無憂

“絕學無憂”這一句在本章顯得較為孤立,而與前一章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一些,因此很多學者主張將這一句歸于十九章,但當前的通行本大都還是依仍舊例,將其置于第二十章。

這句話不僅它的位置有爭議,更為重要的是有關其含義的爭議,焦點就在這個“絕”字上,其一可解為棄絕,另一可解為超絕。那么,到底哪一種解釋符合老子的本義呢?其實這一點并不難辨析,因為從前面所提到的“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等句子來看,“絕”都是與“棄”互用的,也就是說,“絕”的意思也就是“棄”;并且,從老子一貫的思想立場來看,很顯然,老子從沒有表述過擁有了超絕的學問就可以免去憂煩一類的觀念,所以,“絕”字在這里也應當解釋為棄絕之義。但是這樣來闡說也并非是圓滿無缺的,因為“絕學”還可能有另外一種指向,那就是“道”, “道”者,正是一種超絕的學問,如果一個人真正地領悟了大“道”,將一切都看得通達了,還會有什么值得煩惱憂愁的呢?這樣解釋也是未嘗不可的。不過,如果將這一句放在第十九章之中,從文意的連貫角度來看,則似乎將“絕”字理解為棄絕的意思更為妥切。

如此來講,“絕學無憂”所要說的就是拋棄掉了知識,也就不會有所煩憂。如何來理解這句話呢?人世間有著各種各樣的煩惱,煩惱的來源各不相同,但是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由知識所引起的。我們知道,動物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但是動物們也沒有煩惱。人類與動物相比,擁有了知識和智慧,但是人也就因此有了煩惱。據(jù)《圣經(jīng)》記載,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在沒有偷吃禁果之前,生活在伊甸園中,整天過著無憂無慮的快樂生活。但是,自從夏娃受到蛇的誘惑,吃了禁果——智慧之果后,擁有了智慧,能夠辨別出是非,判斷出善惡,區(qū)分出男女,便被上帝逐出伊甸園。他們不僅要為吃穿操勞,而且要面對夫妻關系、家庭關系、人際關系,生出無窮無盡煩惱來。這個故事,實際上也就說明了,智慧和煩惱是一對雙生子,他們相伴而生,不可分割。而且,知識越多的人,煩惱也就越多。大詩人蘇東坡本人是個聰明人,可是卻仕途坎坷,人生蹉跎,他感慨不已,寫下這樣一首詩:“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他的這個想法,正是對老子的“絕學無憂”思想形象化說明。

《西游記》中,煉就了一雙火眼金睛的孫悟空可以一眼即辨出經(jīng)過了偽裝變幻的妖怪,可是肉眼凡胎的唐僧卻看不出來,但是看得出妖精的孫悟空卻往往會因此而給自己惹來麻煩。這在“三打白骨精”一段有著典型的體現(xiàn)。

孫悟空摘桃回來,見到了來給唐僧送齋飯的村姑,他一眼就認出那是個妖怪,朝妖怪劈臉就是一棒,那妖怪留下了一具假尸體,而自己則化作一縷輕煙逃跑了。悟空本是除妖,可這在一旁的唐僧看來,他這純粹是誤傷好人,因此對他大不悅起來。師徒繼續(xù)趕路,見到了一個拄著拐杖的老婦人,悟空認出又是剛才那個妖怪變的,又是當頭一棒,妖怪還是留下了一具假尸體,再次脫身逃走。這次唐僧不由分說,立即就念起了緊箍咒,而且一口氣念了二十遍,在悟空苦苦哀告之下,唐僧方才住口。不多時,前面又出現(xiàn)了一個老翁,聲稱前來找的他的妻子和女兒,悟空見又是那個妖怪變的,好不惱火,急欲上前去打,卻害怕再被師父誤解,于是先悄悄喚來了眾神,讓他們在空中為自己作證,然后才過去把那妖精打死了。這次妖精是真地被打死了,地上只留下一堆骷髏。

試想,如果孫悟空不識得那妖怪,又如何會遭受唐僧的緊箍咒之苦呢?這豈不是由知識惹來的麻煩嗎?類似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科學家布魯諾因信奉哥白尼的日心說,在飽受牢獄之苦后,更是被施以火刑。他看到了地心說的謬誤,可其他人卻看不到,這與孫悟空看出了白骨精,而唐僧卻看不出是何等的相似啊。

其實,老子的這句話也是要倡導人們返回到智識尚未開化的蒙昧時代,人們都沒有知識,對事物也就不會有什么高低貴賤之分了,就像管寧對待金子那樣,如果人們根本就分辨不出金銀銅鐵之間的價值大小,又有誰會去爭搶它們呢?如此一來,豈不是就沒有了煩惱?如果人們的頭腦中根本就沒有什么“日心”還是“地心”的概念,又哪里會有這般紛爭呢?布魯諾又何須為科學與真理而獻身呢?

當然,這仍然是一種后退的思想。這種思想,我們應該辯證看待。作為一種思想,“絕學無憂”自有其價值在。但是,在存在競爭的社會里,領導者或統(tǒng)治者抱持這種態(tài)度,極有可能會給自己,給國家?guī)頊珥斨疄摹S捎趥鹘y(tǒng)政治哲學的原因,古代中國一直在民間推行愚民政策,在沒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確實有利于統(tǒng)治。但是,1840年以后的歷史,徹底顛覆這種“絕學無憂”思想。因為民智不開,統(tǒng)治者自己也變得愚昧起來,中國幾乎亡種亡國,只是后來國人猛醒,才使中華國脈得以延續(xù)。

能有多大差別

老子反問道:“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意即,奉承與呵斥,相差有多少呢?善良與邪惡,相差又有多少呢?問的是相差有多少,實際表達的意思是差不了多少,這就又提到了相對性的問題,在第二章,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在這個世界上,事物之間的差別很大,但其中又蘊含著很大的一致性。從自然界而言,高峻的山峰,與平坦的土地,乍看上去,區(qū)別很大,但是從土壤和巖石的構(gòu)成成分上看,沒有太大的差別。如果你從更高層面上看,山石和土壤共同構(gòu)成了地球的巖石圈,它們同屬一個圈層。從人類社會上看,世界上存在那么多的國家和民族,又有不同的歷史進程,但在馬克思看來,所有國家的歷史都是沿著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你看,這一切能有多大差別。

在治理國家或者處理事情的時候,許多人覺得自己比別人高明。但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來看,相差無幾。看這個故事,梁惠王在會見孟子的時候說:“寡人對于國家,也可以算得上盡心盡力了,河內(nèi)地區(qū)發(fā)生饑荒的時候,就將百姓遷徙到河東,而將糧食運往河內(nèi),但是,河東也同樣有著饑荒的現(xiàn)象。看一看鄰國的政治狀況,那些國君都沒有像寡人這樣用心的,可是鄰國的百姓沒有變少,寡人的百姓卻沒有增加,這是怎么回事呢?”

孟子答道:“大王喜好戰(zhàn)爭,就讓我用戰(zhàn)爭來比喻吧。軍鼓響起,雙方白刃相接,在這個時候,有些士兵丟掉鎧甲和武器,只顧逃跑,有的跑回了一百步,有的跑回了五十步,跑回了五十步的士兵嘲笑那些跑回了一百步的,這可不可以呢?”梁惠王說:“這當然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一百步罷了,但都是逃跑啊。”孟子說:“既然大王知道這個道理,那也就不用期望百姓多于鄰國了。”

孟子的意思是,梁惠王雖然自以為對國家是盡心盡力的,可實際上只是做了一些浮淺的表面文章,與其他的國君相比,也不過就是逃跑了五十步與一百步之間的差別罷了,實際上做得都不怎么樣,而使自己國家的百姓多起來,令國家的實力強大起來,最為根本的還是要施行仁政。孟子講的“五十步笑百步”這個譬喻,與老子所問的“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所蘊含的道理是一樣的。很多事物,看似差別很大,可實際上都是差不多的。

這種“相去幾何”,一種是程度之大小的差異,而還有一種則是表與里的差異。清朝滅亡之后,在北京大學授課的辜鴻銘依然留著辮子,這引起了學生們的嘲笑,而辜鴻銘對學生們正色說道:“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這一句話,令原本嘻嘻哈哈的學生們一下子全都靜默起來。是的,頭上有形的辮子,如果想剪掉的話,拿起剪刀來就剪了,可是那心中的無形的辮子呢,如果想剪,哪里會有那樣一把利落的“心剪”呢?

魯迅先生有過這樣的比喻:“中國大約老了,社會上事無大小,都惡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無論加進什么東西去,都變成漆黑。”表面上看來,民國成立之后,中國的變化真可謂是翻天覆地,然而,這些都只是表象上的新鮮而已,中國人的骨子里卻依然是腐舊得很,那頭上的辮子不見了,可心中的“辮子”卻還在牢牢地生著。君不見,那清朝的內(nèi)閣總理大臣袁世凱,不就是搖身一變,而成為了中華民國的大總統(tǒng)嗎?再過了幾天,他就又成了中華帝國的洪憲皇帝了。因此,中國的科學與民主之路,是極為艱辛而漫長的,需要幾代人為之付出艱苦卓絕的巨大努力,而決非武昌城中的幾聲槍響就可以將任務完成的。

從人事上來看,也是如此。《菜根譚》云:“烈士讓千乘,貪夫爭一文,人品星淵也,而好名不殊好利;天子營家國,乞人號饔飧,位分霄壤也,而焦思何異焦聲?”意思是一個重視道義舍得把千乘大國拱手相讓的人,與一個貪得無厭連一文錢也要爭奪的人,就人品而言有天淵之別,但前者對名譽的渴求,和一后者對錢財?shù)呢澢螅诒举|(zhì)上并沒有什么不同。皇帝治理國家,乞丐叫討三餐,從地位上說,他們有天地之別;但皇帝的焦思苦慮和乞丐的哀求乞討,在痛苦情形又有什么差別呢?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老子提示我們,看事物,要透過表象看其實質(zhì),只有這樣,才能認清事物的真面目,而不為其紛亂的表象所迷惑。

保持獨特的自己

老子說道:“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眾人都畏懼的,就不可不畏懼。這句話的深意在哪里呢?在于隨順。很顯然,老子的思想是超脫豁達的,在很多地方與常人的見解是不相同的,但是這種差異,并不需要時時處處都表現(xiàn)出來,在許多情況下還是要有所收斂的。

“荒兮,其未央哉!”“荒”,是很遼遠的樣子;“未央”,就是沒有終了。這句話是說,諸如“唯之與阿”“善之與惡”之類的差別與爭辯,是永遠沒有盡頭的。這是一種意味深長的慨嘆。

明代崇禎年間,有人拿著一幅畫來請當時的高僧蒼雪大師題字,畫面上有一棵松樹,樹下有一塊大石頭,石頭之上,擺著一方棋盤,棋盤上面疏疏落落地布著幾枚棋子。除了這些而外,再沒有其他的東西了。蒼雪大師略一觀瞻,即深會其意,提筆寫道:“松下無人一局殘,空山松子落棋盤。神仙更有神仙著,畢竟輸贏下不完。”人世如棋局,輸贏下不完。這就是老子之嘆:“荒兮,其未央哉!”

《菜根譚》中說:“遍閱人情,始識疏狂之足貴;備嘗世味,方知淡泊之為真。”何謂“疏狂”? “疏狂”就是豪放,不受拘束。何謂“淡泊”? “淡泊”就是恬淡素樸,不看重名利。眾人在參加盛大的筵席時,歡喜得不得了。但是得道之人呢?他不是這樣的,他對這些,完全沒有反應。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己的心志已經(jīng)超越了世俗的價值,因此也就無所謂悲喜了。莊子在妻子死去之后能夠?qū)庫o怡然地鼓盆而歌,這不是因為他對自己妻子的情感很淺薄,而是因為他已經(jīng)做到了對于生死的達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就是眾人熙熙攘攘的狀態(tài)。但是在于得道之人,就全然不同了,他對于名啊、利啊的,持有的是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就像一個還不會笑的嬰兒一樣。長大了一些的孩子,聽到了有趣的事情,就會哈哈笑起來,可是很小的嬰兒,你對他講再好笑的笑話,他也不會笑的,因為他聽不懂,在他最為樸素的頭腦中,全沒有笑話的概念。這就又體現(xiàn)了老子“見素抱樸”的觀點,如果人們能夠保持最樸素的思想,粗茶淡飯與享用太牢又有什么差別呢?這樣,大家也就不會因為餐食不佳而苦惱,也就不會因為享用太牢而興奮不已了,也就不會這樣患得患失、忽悲忽喜的了。

老子繼續(xù)講述得道者與眾人的不同:“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眾人都有很多富余的東西,可是唯獨我,好像什么都不夠。為什么這樣說呢?莊子曾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眾人追求的是功名,是財富,是有形之物,因此會有豐盈之狀;而老子追求的呢,是知識,是“道”,是無形之物,因此總是匱乏的,是永遠也不會豐盈的。

接著,老子感嘆道:“我愚人之心也哉!”意思是,我真是愚人的心思啊!在第四十五章,老子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同樣,這個“愚”,非乃真愚,而是“大智若愚”。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有一個關于洞穴的寓言,這個寓言是用來形容蘇格拉底的處境的。他說,人類社會就如同一個黑暗的洞穴,在這個洞穴里面,人們的手腳都被綁住,坐在椅子上看前面的墻壁。墻壁上有什么呢?有很多影像,這些影像是椅子后面的道具通過光線投射到墻壁上的。影像中展現(xiàn)出很多的故事,大家都在很認真地看著,以為影像里發(fā)生的事情全是真實的。然而,有一個人就產(chǎn)生了異端的想法,他在心里質(zhì)問道:“這些難道的確是真的嗎?”于是,他就想辦法,將綁縛他的繩子弄開,然后跑到椅子后面去探看。這一看,他恍然大悟,原來墻壁上的那些影像都是騙人的。他沒有就此打住,而是繼續(xù)尋找光線的來源,終于,他尋到了洞口,見到了外面光明的世界,而這里發(fā)生的事情才是真實的。他感到非常快樂,但是他又想到,有這樣的快樂,怎么可以獨自一個人占有呢,應該和同伴們分享才對啊。然而,當他從外面光明的世界中再趕回黑暗的洞穴之中,就看不清里面的道路了,因此行動起來顯得十分笨拙。他對那些同伴們講,你們看到的那些,都是騙人的啊,外面另有光明的世界,真理在另一方土地上。可是那些同伴們根本不相信他,嘲笑他說,你在這種假的地方都站不穩(wěn),跌跌撞撞的,怎么能找到更為光明和真實的地方呢,你這不是在說謊嗎?這個找到光明的人就是蘇格拉底。

然而,這種發(fā)現(xiàn)光明的人在現(xiàn)實社會中卻是會屢屢碰壁的,美國作家房龍有一本名著叫做《寬容》。在這部書的序言里,他也講述了一個寓言,在寓言中,一個為同伴尋找幸福的新世界的先驅(qū)者因為受到同伴們的敵視而慘遭不幸。文章的開頭這樣寫道:“在寧靜的無知山谷里,人們過著幸福的生活。”有一天,那個先驅(qū)者說:“我已經(jīng)找到一條通往更美好的家園的大道,我已經(jīng)看到幸福生活的曙光。”可是他的同伴們是怎樣回答他的呢?同伴們說:“他已經(jīng)喪失了理智。”結(jié)果,這個先驅(qū)者就被同胞們用石塊給砸死了。這一面是先驅(qū)者的不幸,而另一面也是守舊者的悲哀。

老子對這一點看得非常明確,他說:“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就是這么一副混混沌沌的樣子啊。世人都是那樣的明白清楚,唯獨我是這樣的糊里糊涂。世人都是那么的嚴苛明察,唯獨我是這么的大大咧咧。我這種情懷啊,是那么的遼遠,就像大海一樣;又是那樣的飄泊,好像無處止息。眾人都有一副本領可以依靠,唯獨我是如此的頑劣而又鄙陋。

這是一種多么鮮明的對立啊。然而,老子對自己的表現(xiàn)感到很坦然,他明確地講出:“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我不是與眾人都不同嗎?但我并不以此為不然,而我所想要的,恰恰就是與眾人都不同。我與眾人之不同最為根本的地方在哪里呢?在于我所看重的是生民之本,我看重的是萬物的本原,是最為博大精深的“道”。

人們都見到了蘋果是往地上掉的,而只有牛頓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人們都知道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和壓榨,而只有馬克思揭示出了剩余價值規(guī)律;人們都做過夢,而只有弗洛伊德創(chuàng)立了精神分析學說……老子之言,即如此類。這就是偉人與眾人的不同之處,眾人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偉人卻能看到表象之下所隱含著的事物的本原。

本章的一個核心表達就是“獨異于人”,老子顯然是在說明,追求大“道”者,必須做到“獨異于人”。當然,“獨異于人”并不總是好的,根據(jù)正態(tài)分布規(guī)律,最差的那一部分也是“獨異于人”的,然而,另一方面,最好的那一部分,卻也一定是“獨異于人”的。要想做到最好,就必然要擺脫泛泛的大多數(shù)。

【為人之道】

“鐵屋”中的吶喊

魯迅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與革命家。魯迅的身上體現(xiàn)了這樣幾種最可寶貴的品質(zhì):政治遠見、斗爭精神和犧牲精神。

1922年,魯迅在為自己的第一部小說集《吶喊》所寫的序言中說道:“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xiàn)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shù)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這就是20世紀中國文學和思想領域最為著名的“鐵屋子”的譬喻。

事情的背景是這樣的:1911年,中國爆發(fā)了辛亥革命,第二年,中華民國成立,清帝遜位,在中國運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到此告終。然而,中國并沒有就此走上獨立富強的道路,革命果實迅速為北洋軍閥袁世凱所竊取,他們依然與帝國主義相為勾結(jié)。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成幾個派系,各個派系分別尋找不同的帝國主義國家作為靠山,彼此之間征戰(zhàn)不斷,儼然一個個的土皇帝,而廣大的人民則流離失所,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熱之中,中國依舊是多災多難,步履維艱。

但是,新的氣象還是有的,自從清季中國被迫打開國門以來,民族先烈們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向外探索、求新圖強的步伐,從最早的林則徐、魏源等人的開眼看世界,到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領導的洋務運動,再到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fā)起的維新變法,一番接著一番的社會和思想的大變革可謂此起彼伏,然而在中國近代史上,令國人思想產(chǎn)生了最為廣泛、最為深刻之劇變的,則當首推新文化運動。

魯迅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是有原因的,他曾是滿懷救國熱忱的青年。21歲時自題:“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然而,國人實在是令他過于失望了。在日本求學期間,發(fā)生了令魯迅的靈魂不得不感到劇烈震顫的“幻燈片事件”:“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jù)解說,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魯迅先生在這里用了極具諷刺意義的“賞鑒”一詞,而這種“賞鑒”,日后也成為魯迅在自己的小說中反復表現(xiàn)的主題之一。

他說:“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y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事,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這就是魯迅先生棄醫(yī)從文的經(jīng)過。

1909年,魯迅回國,開始了自己的講師生涯,同時兼任教育部職員。這一時期,中國歷史舞臺上的大事一樁接著一樁,可謂高潮迭起,精彩紛呈:辛亥革命爆發(fā),中華民國成立,清朝覆亡,袁世凱篡權,繼而復辟稱帝,而反對袁世凱倒行逆施的二次革命、護國運動接連興起,袁世凱在一片唾罵聲中死去之后,局勢變得更加混亂,1917年,張勛率領自己的辮子軍再次導演了一出復辟丑劇,而北洋軍閥分裂成三大派系,為了爭奪權力和地盤,直皖戰(zhàn)爭、直奉戰(zhàn)爭相繼爆發(fā),而南方的軍閥也是各據(jù)一方,為了一己私利而毫無道義可言,誠如孫中山所指出的那樣:“南北如一丘之貉。”當此之際,中國雖然新事不斷,但底子卻是萬分陳舊的,其亂可謂極矣。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魯迅對于國勢的運轉(zhuǎn)是深感悲觀失望的。

他說:“我感到未嘗經(jīng)驗的無聊”, “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長大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驅(qū)除的,因為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種種方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使我沉入于國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來也親歷或旁觀過幾樣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為我所不愿追懷,甘心使他們和我的腦一同消滅在泥土里,但我的麻醉法卻也似乎已經(jīng)奏了功,再沒有青年時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這就是先覺者的苦痛與悲哀!然而,終于,一份刊物的出現(xiàn)打破了魯迅長期的沉寂。那時,錢玄同等人正在辦一個刊物,名叫《新青年》,但是社會上響應者寥寥,不單是贊成者無幾,就是反對者也尋不到幾個,而對于一份新出的刊物來說,這恰恰是最為糟糕的處境,因此,錢玄同想請魯迅出山來助陣。

于是,魯迅說了前面引述的那段話,講了自己對于國情與時局的認識,當時的中國,就仿佛是一間鐵屋子,而里面的國人都在沉睡著,他們不久就都要悶死了,然而他們并不知覺,因而也就并不感到痛苦,可是倘若有那么一個人,大吼一聲,驚醒了幾個雖然睡著但是較為清醒的人,讓他們來面對這就死的悲哀,難道就是對得起他們嗎?因為,他們是沒有力量將這鐵屋子打破的。魯迅的這一認識,誠然是悲觀的,但不能不說是極為深刻的。

被驚醒的人是痛苦的,而魯迅豈不是這間“鐵屋子”中最早醒來而最感苦痛的人嗎?

然而,錢玄同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說:“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這令魯迅產(chǎn)生了另一角度的思考,他應允了錢玄同的請求。

“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于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于是我終于答應他也做文章了,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

那個時代的的中國,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昧于外情,過著“絕學無憂”的生活,但是,正是這種生活,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成為列強掠奪的對象。正是有了嚴復、康有為、梁啟超、陳獨秀、胡適、魯迅之類的“智者”,喚醒民眾,中國才有了新的氣象。

槐安國之夢

唐德宗貞元年間,東平有個叫淳于棼的人,是一個仗義行俠的勇士,嗜好飲酒,性情豪爽,不拘細節(jié),頗有聲名,而家中積累了巨額的財產(chǎn),蓄養(yǎng)了不少豪俠之人。他由于精通武藝而被征召到淮南軍中擔任副將,但是因為酒后使氣而冒犯了主帥,被削掉官職,趕出了軍中。淳于棼一時感到非常落魄,整天以縱酒為事。

這天,忽然有兩個紫衣使者來找他,聲稱是槐安國王派來邀請他的。于是,淳于棼就整點衣裝,隨同使者來到門口,見到一輛由四匹馬駕駛的青色小車,車旁還有七八個侍從。他們將淳于棼扶上車,車子卻向他家南面的那棵古槐樹上的洞口奔過去。淳于棼感到奇怪,但是也不便開口去問。很快,車子就駛進了洞里。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里的山川、景物、草木、道路等等,與自己此前見過的都不一樣。行了大約幾十里的路,來到了外城。他見到朱紅的城樓上題著金色的匾額,上面寫著四個大字:大槐安國。

稍后,有一個人騎馬趕來送信,說道:“大王顧念駙馬爺路途遙遠,令您暫且在東華館歇息。”淳于棼聽了,甚是驚訝。他跟隨使者來到了東華館,館中陳設奢華至極,為淳于棼前所未見,他不禁心中大為喜悅。

一會兒,有人稟告:“右丞相前來拜訪。”淳于棼趕緊迎接。這右丞相禮儀極恭,原來,他是國王派來求親的。禮讓過后,他隨同右丞相去面見國王。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華貴威嚴的國王竟然把女兒許配給他。隨后,國王為淳于棼舉行了異常隆重的婚禮,而許配給淳于棼的金枝公主,十分美貌,這使得淳于棼心花怒放。二人婚后的生活非常和美,而他的地位也格外地高貴,日常用度、行止威儀,僅次于國王。

一天,妻子忽然問道:“難道夫君不想做官嗎?”淳于棼說:“我放蕩慣了,不懂得如何處理政務。”妻子說:“你盡管放心地去做好了,我會在一旁輔助你的。”于是,國王聽從女兒的請求,委派淳于棼出任南柯郡的太守。

臨行前,國王為淳于棼舉行了隆重的踐行儀式,公主與母親灑淚而別。此后,淳于棼在南柯太守任上居職常達二十年,政績頗善,百姓無不交口稱頌,為他建祠立碑,而國王更是對他越來越器重,賞賜給他的封地和爵位與丞相的品級是相當?shù)摹2粌H他本人榮華富貴,他與公主所生的五子二女,也個個都顯耀無比,家門之盛,國中無人能及。

這年,檀蘿國來侵犯南柯郡,淳于棼派舊友周弁進行抗擊,不料戰(zhàn)事不利,周弁大敗而歸。不過,敵人在得勝之后,也暫且撤兵了。淳于棼上奏國王,請求處分,但是國王沒有怪罪。可不久之后,周弁即發(fā)毒瘡而死。緊接著,妻子金枝公主也害了重病,不出十天就亡故了。淳于棼因此上奏,請求交卸太守職務,扶公主靈柩回京。國王應允。

淳于棼回到京都之后,京城的那些豪門顯貴都爭相與他結(jié)交,他的威勢越來越大,這使得國王對他有點兒不放心了。這時,又有人上奏說:“國家將有大難,而禍患必由外族挑起。”眾人藉此都議論說,是淳于棼威高震主,因而才有此禍。于是,國王就下令削去了淳于棼的侍衛(wèi)人員,并且不允許他與人來往,命他只住在自己的宅院里,不準外出。

淳于棼覺得自己居官二十載,從未有過失職的地方,而今卻受人誹謗,被軟禁起來,心中頗感委屈,整天郁郁不樂。國王也知道淳于棼心里的想法,就過來安慰他,準他回歸故里探親。昔時,淳于棼欲探望父親而國王未允;而今,國王令他回鄉(xiāng)省親,他卻不愿走了,說道:“這里就是我的家,我還要回到哪里去呢?”國王笑著說:“卿本人間,家非在此。”淳于棼聽了,驟然間覺得有昏睡之意,懵懂良久,才倏然醒悟,想起了以前的事情,于是痛哭流涕,請求回鄉(xiāng)。

淳于棼拜辭了國王,見到來送他的還是那兩個紫衣使者。來到大門外,看見給自己乘坐的車子差得不成樣子,左右一個侍從、仆人也沒有,因此心中非常嗟嘆。淳于棼上車之后,走了幾里,就出了外城,山川景物,一如來時,所不同者,是送他的兩個使者一點兒威勢也沒有了,這與當年來的時候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他的心里更加地不痛快了。

車到了家門口,兩個使者扶他下車,進了院門,走上臺階,淳于棼忽然見到自己的身子躺在客堂東面的廊檐之下,一時又驚又怕,不敢走上前去。兩個使者大聲地呼喚了幾次他的名字,淳于棼遽然之間醒了過來。

他看見家里的仆人正在拿著掃帚打掃庭院,兩個朋友正坐在榻邊洗腳,斜陽照在西墻上,東邊窗臺上的杯中還有剩余的酒。

原來,淳于棼那天在家宅南面的大槐樹下與兩個朋友喝醉了酒,朋友將他從座位上扶到客堂東面的廊檐下,對他說:“你先睡一覺吧,我們在這里喂喂馬,洗洗腳,等你好些了,我們再走。”淳于棼醉得迷迷糊糊,解下頭巾就睡著了,沒想到做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槐安國之夢”。淳于棼醒來之后,感嘆不止,將夢中的經(jīng)過對兩個朋友一一做了詳細的講述,兩個友人也覺得很為驚奇。他們一起來到了大槐樹下面,淳于棼指著那個洞穴說道:“我就是從這個洞口去的大槐安國。”兩個朋友以為可能有狐貍精或者樹妖在作怪,就找人挖開了洞穴,想探看一下里面的究竟。

他們在洞穴的旁邊挖進去了一丈多,發(fā)現(xiàn)一個大洞,里面非常寬敞,可以放得下一張床。洞底堆積著的泥土,做成了城墻、樓臺、宮殿的樣子,有數(shù)不盡的螞蟻聚集在那里。原來,這就是夢中的“大槐安國”啊!那土堆中間有個朱紅色的臺子,臺上有兩個大螞蟻,白色的翅膀、紅色的頭,全身長約三寸,周圍有幾十個大螞蟻護衛(wèi)著,別的螞蟻都不敢走近。這兩個大螞蟻當然就是國王和夫人了,而此處也就是槐安國的京都。

他們在大槐樹向南的樹枝四丈多遠的地方又挖到一個洞穴,這里的通道非常曲折,中間有塊方地,也有土城和小樓,同樣有一大群螞蟻集聚在里面。顯然,這就是淳于棼治理的南柯郡了。往東距離一丈多,又找到一個洞穴,老樹根彎彎曲曲,像盤蜷的龍蛇一樣,中間有個小土堆,有尺把高。這就是淳于棼安葬妻子的盤龍岡。

淳于棼看到發(fā)掘所見到的蹤跡,一一都與夢中相合,回想起夢中在槐安國的經(jīng)歷,心中感慨萬端。他不忍心讓兩個朋友去破壞它,立刻吩咐照原樣將洞穴填蓋妥當。

這天夜里,起了暴風驟雨。天明之時,淳于棼去察看洞穴,發(fā)現(xiàn)全部螞蟻都不見了,不知遷到哪里去了。夢中有人預言“國家將有大禍,京都要遷移”,這就是它的應驗啊。

淳于棼又想起檀蘿國來侵犯的事,就請兩個朋友同去找那地方,發(fā)現(xiàn)住宅東去一里有條枯干的山澗,邊上有株大檀樹,樹上纏繞著藤蘿,大樹把陽光都遮蓋住了,樹旁有個螞蟻洞,也有許多螞蟻聚集在里邊。檀蘿國,難道不就是這里嗎?

這真是,榮辱興衰,轉(zhuǎn)瞬之間,浮生若夢,孰真孰幻哪!

淳于棼想起夢中所見的兩位朋友,遣人去打探消息,結(jié)果也如夢中一樣,一個已經(jīng)得急病死去,而另一個也臥病在床。

由此,淳于棼大徹大悟,完全了卻了紅塵之戀,遠離酒色,過起了清淡素樸的生活。

三年之后,他生病死去,也跟夢中之語相為吻合。

上面就是唐代小說家李公佐在傳奇《南柯太守傳》中所講述的故事。作者說,自己在貞元十八年(802年)秋天八月從吳郡到洛陽的路上,偶然遇見了淳于棼的兒子淳于楚,向他問起了這件事,然后自己又親自去當?shù)匾灰缓瞬椋l(fā)現(xiàn)全部屬實,就寫成了此篇。雖然事情離奇,但卻頗可令熱衷于名位的眾人引以為鑒。“后之君子,幸以南柯為偶然,無以名位驕于天壤間云。”也就是說,那些功名富貴啊,來得都是很偶然的,它們原本是不值得驕傲、不值得炫耀的。

篇末記載了前華州參軍李肇的贊辭:“貴極祿位,權傾國都,達人視此,蟻聚何殊。”

【經(jīng)商之道】

“紫牛”與“藍海”

2003 年,美國的營銷學家賽斯·高汀提出了這樣一個誘人耳目的新名詞:“紫牛”(Purple Cow,即“紫色的奶牛”,簡稱為“紫牛”)。何謂“紫牛”呢?大家都知道,奶牛一般都是黑白兩色相間的,如果在一群黑白色的奶牛之中有一頭紫色的牛,那么它就一定會極大地吸引人們的視線,而這也正是“紫牛營銷”的奧妙所在。高汀指出:如果想要讓你的商品闖出名氣,就應該讓它足夠顯著,走與眾不同的獨特路線,就像一群奶牛中唯一閃亮的紫牛,這樣才會引起注意與討論。

他更是進一步提出了這樣頗具顛覆性的觀念:企業(yè)必須改掉傳統(tǒng)的依賴媒體營銷的做法,而應當把以往用來制作和購買廣告的高額成本,盡量投資到設計和制作“紫牛產(chǎn)品”中來,一旦產(chǎn)品成為“紫牛”,它便很容易被消費者發(fā)現(xiàn),藉由“紫牛”內(nèi)植的“創(chuàng)意病毒”,以引起“噴嚏者”(即“紫牛產(chǎn)品”的早期接受者)主動將產(chǎn)品的名聲傳播出去,這樣,就會不依靠大眾媒體和廣告而一樣取得轟動的效果,在口耳相傳之間由那小部分的早期接受者進而擴散到其它族群。

關于“紫牛營銷”的必要性,高汀舉了這樣的例子:在數(shù)年之前,“瑜伽”對人們來說還是一個新潮的概念,瑜伽圖書的市場也是一片空白,所有的出版社都希望自己能夠發(fā)現(xiàn)一本好的瑜伽書,而當時學習瑜伽的人們也迫切地希望得到一本好的瑜伽教材。在那個時候,整個市場的瑜伽書籍就只有那么三四種。然而在今天不同了,一個規(guī)模大些的書店里可能有500種以上關于瑜伽的書,無論一個人的精力如何旺盛,時間多么充沛,又是怎樣地喜歡著瑜伽,他都不可能在決定購買一本書之前去把那500本以上的書都瀏覽一遍。所以,如果你寫了一本有關瑜伽的書,將面臨著嚴峻的市場考驗,這還不僅僅是因為市場上有著大量的競爭者,還因為在當今,瑜伽書已經(jīng)沒有先前那樣大的吸引力了。高汀將這種情況稱之為“營銷末日”。在這種非常不利的局面之下,如何才能夠脫穎而出呢?唯一的選擇就是:讓自己的產(chǎn)品成為“紫牛”。

簡言之,“紫牛營銷”的基本涵義就是:采取與眾不同的市場策略,讓自己的事業(yè)因此而遠離平庸與失敗。

在營銷學界,與“紫牛”相類似,還有一種“藍海”的提法。2005年,圖書市場上出現(xiàn)了一部題為《藍海戰(zhàn)略》的書籍,它是由韓國的W·錢·金和美國的勒妮·莫博涅聯(lián)合寫作的。二人都是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著名教授,“藍海戰(zhàn)略”是他們歷經(jīng)15年,收集了跨度長達百年以上的浩繁資料,再予以精心的研究而提出的一種新型的營銷法則。

什么叫做“藍海”呢?“藍海”是相對于“紅海”而言的,人們常常將商品銷售市場比作海洋,而競爭異常激烈的市場則是充滿血腥爭斗的海洋,在爭斗中流出的血將海水給染紅了,也就成了“紅海”。而“藍海”呢,它不是紅色的,因為在這片海洋里沒有那種殘酷的流血般的競爭,它提示著商家,可以從硝煙彌漫、血肉橫飛的“紅海”中撤離出來,去開拓更少競爭的新的市場,令自己的商船駛向平靜而安全的“藍海”。這實際上也就是一種“獨異于人”的思考方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芦溪县| 景德镇市| 襄汾县| 罗江县| 郎溪县| 蓬溪县| 郯城县| 安达市| 阜南县| 泰安市| 汶川县| 南汇区| 武穴市| 河西区| 龙岩市| 巴楚县| 大连市| 清涧县| 昆明市| 南雄市| 甘孜县| 德庆县| 汶川县| 梁平县| 八宿县| 库车县| 安国市| 安国市| 全州县| 丹凤县| 湟源县| 南漳县| 鄂伦春自治旗| 徐州市| 交口县| 周口市| 盐源县| 原平市| 仁化县| 平乐县| 靖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