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絕圣棄智
【原文】
絕圣棄智①,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②,故令有所屬③:見素抱樸④,少私寡欲。
【注釋】
① 絕:拋棄,拒絕。圣:在這里指聰明之義。
② 文:理論之義。
③ 令:使。
④ 見:表現之義。抱:保持之義。
【今譯】
拋棄掉聰明和才智,人民可以獲得百倍的好處;去除仁和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拒絕機巧和利益,盜賊就不會出現。這三個方面用來作為理論是不夠的,所以還應當使人民的認識有一個總的歸屬,那就是:表現單純,保持樸實,減少私心,降低欲望。
【解析】
放棄仁義智巧
這一章的講述是緊承上一章內容的,既然是“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那么統治者應當怎樣來做才是正確的呢?——“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在《莊子》的外篇和雜篇中,立場很鮮明地反對“圣”與“智”、“仁”與“義”。《篋》一篇說:“故絕圣棄智,大盜乃止;
玉毀珠,小盜不起。”這與老子的提法是基本一致的,第三章說:“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而“
玉毀珠”,正是與“不貴難得之貨”相對應的,把珠、玉這些珍貴的東西都搗毀、敲碎,這樣,世界上只剩下石頭、土塊兒,到處都是,隨處可取,也就沒有人去偷盜了。而在《莊子》中,還將盜竊的行為分作了“小盜”與“大盜”, “小盜”呢,只需要“
玉毀珠”就可以止住了,而“大盜”呢,則非要“絕圣棄智”不可。
關于如何“使民不為盜”這一問題,《篋》這一篇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所謂“
篋”,也就是撬開箱子的意思,指的就是盜竊的行為。篇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圣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圣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圣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為之斗斛以量之,則并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并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則并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并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圣智邪?故逐于大盜、揭諸侯、竊仁義并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過也。”
上面這段話的意思是:圣人已經死了,大盜也就不會再興起,天下也就會太平而沒有變故了。圣人不死,大盜也就不會終止。即使讓整個社會都重用圣人來治理天下,那么這也會讓盜竊之徒獲得很大的好處。給天下人制定斗、斛等器具來計量物品的多少,那么盜賊就會連同斗、斛一起盜走;給天下人制定秤錘、秤桿來計量物品的輕重,那么盜賊就會連同秤錘、秤桿一起盜走;給天下人制定符、璽來取信于人,那么盜賊就會連同符、璽一起盜走;給天下人制定仁、義來規范大家的道德和行為,那么盜賊就會連同仁、義一起盜走。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那些偷竊腰帶環鉤之類小東西的人會受到刑戮和殺害,而竊奪了整個國家的人卻會成為諸侯;諸侯之門方才存在仁義。這不就是盜竊了仁義和圣智嗎?所以,對于那些追隨大盜、高居諸侯之位、竊奪了仁義以及斗斛、秤具、符璽之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祿的賞賜也不可能勸勉,即使有行刑殺戮的威嚴也不可能禁止。這些大大有利于那些盜竊之徒而不能禁止他們的情況,都是圣人的過錯啊。
這段話非常明達而深刻地指出了“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的道理,圣、智、仁、義是因何而生的?是用來制約人的不軌行為的,可是這些理念和規范出來之后又怎么樣了呢?是邪惡之徒將這些理念和規范也一同給盜走了,所謂仁義,完全成了虛名,它不僅沒有起到制約盜賊的作用,反而為盜賊所利用,讓盜賊打著仁義的幌子來做齷齪的事情,這也就是所謂的“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紅樓夢》中的賈府,號稱“鐘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可實際上賈府的那些主子們都做了些什么光彩的事情呢?作者借柳湘蓮之口毫不留情地一語點明:“只有門口那兩個石獅子是干凈的。”這是多么嚴厲的諷刺啊!有個成語叫做“沐猴而冠”, “沐猴”,也就是獼猴,獼猴帶冠,意味著什么呢?冠,原本是象征著人間禮法的,可是卻被猴子盜了去,頭頂著冠,來冒充人。如果沒有這冠呢,大家一看,就知道它是猴子而不是人了,而現在呢,有了這頂冠,猴子也就有了一件護身符,將很多人都給迷惑了,大家都以為它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了。這頂“冠”,也就相當于老子、莊子所講的圣、智、仁、義等禮法、規范,有了這些,其結果只能是讓壞人打著一個堂皇的名號去做骯臟的事情。所以,老子和莊子說,全不要這些,大家都回到最為樸素的狀態去好了。這樣的看法未免片面和偏激,但其思想的鋒芒無疑是異常鋒利的,它帶給人們以深刻的反思和猛烈的警醒。
桃花源
東晉太元年間(太元是晉孝武帝司馬曜的第二個年號,使用時間為376~396年),一個以捕魚為業的武陵人某一天沿著溪邊行船的時候,逐漸忘記了路的遠近,忽然見到了一片茂美的桃花林。兩岸數百步之間,都沒有其他的雜樹,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甚是美好。漁人感到很驚異,就接著向前面走,想要穿過這片桃花林。
漁人尋到源頭,看到一座山,山下有個洞口,里面仿佛有光的樣子,他便離開船,走進了洞里。一開始,里面非常狹窄,剛剛能行走一個人,走了幾十步,才豁然開朗起來,呈現在漁人面前的是一片平曠的土地,而房屋都很整齊,良田、美池、桑竹之類俱備,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而男女的衣著都與外面很不相同,仿若世外之人;老人和孩子都怡然自樂,氣氛十分地和諧融洽。
里面的人見到漁人,也很吃驚,問他從哪里來。漁人回答了自己的來歷,就被邀請去做客。人家待他非常熱情,設酒殺雞地款待他。而村子里的人聽說有個外來人到此,也都過來問訊。他們說,先人為了逃避秦朝的亂世,才率領妻子、兒女以及鄰里鄉親來到了這個不通人煙的地方,此后就再沒有出去過,于是就一直與外界隔絕了。漁人問他們當今是何世,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因此,漁人就將這些年來外面所發生的重要事情一一都對他們講述了,他們聽了,都很嘆惋。此后,村中其他的人也都紛紛邀請漁人到家里做客,并且同樣非常熱情地招待了他。這樣,漁人在此停留了數日才離去。那里的人告訴他:“這個地方是不值得跟外面的人說的。”
出來之后,漁人又見到了自己的船。沿著原路返回的時候,為了記住路線,他沿途都做了記號。然后,漁人來到了郡里,將這件奇怪的事情跟太守說了。太守隨即遣人與他一同去尋找那個神秘的村落,漁人按照自己先前做的標記來尋路,但還是迷失了,無法找到村落的所在。
這是我國晉代偉大的文學家陶淵明所虛構的一篇故事,故事中為人們描述了一個沒有任何擾攘紛爭、男女老少盡享天倫之樂的“世外桃源”。在那里,沒有圣智和偽詐,人們的思想完全是樸素和真誠的,那里的世界是異常美好的。可以說,“桃花源”就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理想型”,它不是現實中可能存在的。所以,陶淵明寫道,人們再去尋找它的時候,就無法找到了,漁人的奇遇,就是作者的慨然一夢,夢醒之后,就只有現實了,想要再回到夢中的情境,是無法做到的。盡管“桃花源”是一種不現實的存在,但是它畢竟寄寓了世人的一種理想,作者在末尾講了號為“高尚士”的劉子驥去尋找“桃花源”,但是還沒有得到結果就病歿了,而此后再也沒有去尋找“桃花源”的人了。這暗示著,世人已經忘卻了對于理想的追尋,這豈不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悲哀嗎!
【為人之道】
清心寡欲才長久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老子說,“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這三個方面用來作為理論是不夠的,所以還應當使人民的認識有一個總的歸屬,那就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素”是沒有經過染色的白色的絲;“樸”是沒有經過雕琢的木頭。“素”和“樸”指的都是事物未經改造之前的本來的樣子,“見素抱樸”,也可以說成是返璞歸真。而“少私寡欲”其實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人們本來是沒有那么多的私心和欲望的,就好像動物一樣,它們只求吃飽、睡好,也就會感到很滿足了。可是人類就不同了,人創造出了那么豐富的文化,這是一件好事,代表著人類的進步,然而與此同時,問題也產生了,就是人們因此而生出了太重的私心和太多的貪欲。
古希臘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次被他的學生們慫恿著去商品琳瑯滿目的集市上走了一遭,回來之后,蘇格拉底頗有感慨,他感慨什么呢?他說:“原來,這個世界上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東西啊!”蘇格拉底就是一種具有老子所倡導的“少私寡欲”之精神修養的人,但是大多數人達不到那樣的境界。
據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次住在長江邊上的金山寺,他看到長江上的船只往來穿梭,十分繁忙,就問寺中的一位高僧,這奔波往回于長江之上的船只有多少。這位高僧答道:“只有兩條。”乾隆聽了感到很奇怪,明明是那么多的船,這個老和尚怎么說只有兩條呢?高僧解釋說:“一條為名,一條為利。”這就是所謂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是熱衷于追名逐利的,人們因此而喜悅,但更因此而苦惱。可是在動物界卻沒有這種現象,為什么呢?因為在動物的世界里,根本就無所謂名和利,它們至多也就爭一爭食物和配偶,從這一點來說,人類的煩惱可是比動物多得多了。
那么,人類如何才能消除這樣的煩惱呢?老子給人們開出的藥方就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就是老子的社會理想,他想要人們退回到蒙昧荒古的原始時代,那是一種接近于動物社會的狀態,如此,也就可以消卻掉這些人類特有的煩惱了。然而,殊不知,如果那樣的話,人類的煩惱是沒有了,但人還是真正的人了嗎?人與動物的差別又體現在哪里呢?這一方法,就如同胳膊上生出了病痛,而將這條胳膊都砍掉了一樣,如此,病痛是沒有了,但胳膊也不存在了。
盡管如此,老子的這一主張仍然不無可取之處,適宜地保持樸素、淡泊的心地還是很有必要的,在當代這樣一個空前繁華和浮躁的社會中尤其具有重要的意義。只是,提倡“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不應當以返回到原始、落后的社會狀態為依歸,而應當將目光放在前方,令人們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不是企圖消滅一切財富,因為那實在是一種同歸于盡的辦法。
【從政之道】
“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龍
于成龍(1617~1684),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寧(今呂梁離石)人,少有大志,但生逢明清易代之際,44歲才開始做官。
清朝順治十八年,即1661年,接受朝廷的委任,遠赴荒蠻的廣西羅城擔任縣令。羅城地處邊鄙,民風自與中原不同,加之剛剛歸屬清朝不到兩年,人心尚不穩定,此前清朝委派的兩任縣令,一個不幸身亡,另一個則逃之夭夭。因此,家人都勸阻于成龍,謂此行兇多吉少,但是于成龍下定了決心,表示“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一定不負國家重望,將羅城治理好。
于成龍甫到羅城之時,景象甚是凄涼。偌大的一個縣城,只有六戶人家,縣衙也只有十分簡陋的三間破舊不堪的茅草房,根本住不得,他還得暫且棲身于關帝廟中。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與他同來的五名仆從或者病死,或者逃走,只剩下于成龍孤零零的一個人。但他憑著堅定的意志,強撐著病體,在這里留了下來。
于成龍知道,單純在這里生存下來并不是目的,朝廷派自己來是寄望于自己能將羅城治理好的,而如何開展工作,的確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當時的羅城,真的就是百廢待興的狀態。但是,無論如何,總要理出個頭緒來,而這個著手之處,也就是治安和生產。于成龍采取了“治亂世,用重典”的辦法,在城鄉全面建立了保甲制度,對于緝獲案犯,嚴懲不貸。然后,于成龍又通過訓練民兵,設置聯防,基本平定縣內治安問題。同時,于成龍大力招募流民以恢復生產,他深入田間訪察農事,對勤勞者予以獎勵,而對懶惰者予以勸勉。這樣,人民進行勞作的積極性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就被調動起來了。于成龍還為人民修建宅院,同時建設學校,修筑城墻,如此等等。三年之后,羅城大治,由原來的一片不毛之地,迅速地轉變為人民安居定業的一方樂土。
于成龍的突出政績受到兩廣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視,后來,金光祖升任兩廣總督,而于成龍則在他的舉薦下擢升為四川合州知州。于成龍雖然令自己治下的百姓過上了富庶的生活,但是他自己卻一貧如洗,為官數載,沒有為自己留下一點兒財產,甚至連趕往四川赴任的路費都沒有。當他離開羅城的時候,百姓們傾城而出,攔住了道路,呼號痛哭,送著于成龍走出了幾十里,才哭著返回來。場面可謂感人至深,聞者無不隕淚。
四川號稱天府之國,但在明末清初的大規模戰亂中,人口銳減。于成龍前往赴任的合州遭受戰亂的破壞尤其嚴重,可謂舉目皆是荒涼之狀。于成龍在合州任上更是嘔心瀝血,功夫不負,兩年之間,合州即景象大變,人口驟增,生產與生活都得到迅速的恢復。以此,于成龍又被擢升為湖廣黃州府同知。于成龍在黃州府任同知四年,又繼任知府四年,由于他德能兼備,不僅恪盡職守,而且施政有方,因此不論是治盜理訟,還是平定叛亂,無不功績顯赫,黃州境內可謂天清月朗,人民皆相稱頌,呼之為“于青天”。
而后,于成龍又遷任湖廣下江陸道道員,再遷任福建按察使,又晉升為福建省布政使。康熙十九年(1680年)春,于成龍升任京畿重地的直隸巡撫。第二年,康熙皇帝召見于成龍,欽贊其為“今時清官第一”。不久,于成龍又出任兩江總督。在總督任上,于成龍不僅自行清廉,而且極力將這種廉潔的作風推廣到官場之中。他舉優劾貪,寬嚴并濟,時人說凡于成龍所到之處,“官吏望風改操”。
于成龍雖然官位越來越高,但是艱苦廉潔的生活作風卻一直沒有改變。在饑荒的年月,他甚至會以糠代糧,而將自己節省下來的糧食用于周濟受難的百姓,平日也是粗茶淡飯,與仆役同食,絲毫沒有特殊化,而且很多時候吃得比一般百姓還要差,竟然達到了“終年不知肉味”的程度。他穿的衣服也都是粗布做的,不僅自己如此,于成龍還要求自己的屬僚也都能夠成為廉官。據說,當他徙任兩江總督的消息一傳出來,南京的布價立時大漲,因為那些官員們為了迎接于成龍的到來,都要換下原來那一身的綾羅綢緞,而改著布衣。于成龍每次遷徙之時,從來都是一卷鋪蓋而已,的的確確稱得上是兩袖清風。而當他于兩江總督任上辭世之際,家中所有,亦不過一點兒相當微薄的糧食和幾件破舊衣服,幾乎沒有存下的金錢和其他財物。
得知于成龍逝世的消息,南京城中,無論男女老幼,咸皆痛哭,為他奉送香火者日以數萬計,而康熙皇帝也破例親自為于成龍撰寫了碑文,對這位可欽可敬、一生廉潔的大臣表示了深切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