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不爭無尤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②,故幾于道③。居善地④,心善淵⑤,與善仁⑥,言善信⑦,正善治⑧,事善能⑨,動善時⑩。夫唯不爭,故無尤? 。
【注釋】
① 上善:最高的善。
② 處:停留。惡:厭惡。
③ 幾:接近。
④ 善:善于。地:選擇適宜的地方,這里即指趨向低下之處。
⑤ 淵:深邃沉靜。
⑥ 與:施與,又說為交往之義。仁:仁愛。
⑦ 信:誠信,含有可以進行驗證的意思。
⑧ 正:即“政”,為政之義。治:治理。
⑨ 事:處事,行事。能:發揮效力,達到效果。
⑩ 動:行動。時:選擇合宜的時機。
? 尤:責怪,怨恨。
【今譯】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善于幫助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而讓自己停留在人們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水是很接近“道”的。居處善于選擇合適的地方(即卑下之處),心思善于沉靜,施與(或交往)善于仁愛,言談善于誠信,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達成既定的效果,行動善于選擇合宜的時機。正是因為不爭,才不會遭受責怪和怨恨。
【解析】
上善若水
在這一章,老子用水來比喻善的品格。所謂“上善若水”,意思就是最高的善好像水一樣。那么,水又有什么特點呢?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安粻帯保@就又點出了老子的“無為”的立場,“不爭”的表現,就是“無為”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但是,我們以前也不止一次地提到過,老子所倡導的“無為”不是一無所為,而是不妄為、不亂為,在這里,“不爭”,就并非是單純的“不爭”,它是以“善利萬物”為前提的,只有“善利萬物”,才談得上“不爭”。這就是老子思想主張中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不爭”,另一方面是“善利萬物”。
老子接著又說:“(水)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薄皫子诘馈保簿褪墙咏说?。道,是一種非常高尚和圓滿的境界,那么,老子因何稱譽水接近了這一境界呢?因為水停留在人們都厭惡的地方。這是與“善利萬物而不爭”相承續的,由于“不爭”,所以水才甘心居于大家都不愿意待的地方,而這正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美好品德。在中國,“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孔融在吃梨的時候,自己專揀小的吃,而將大的留給哥哥們,這種做法備受家人的稱贊,并且流傳開來,成為傳頌千古的美談。人們為什么對孔融如此贊美呢?因為孔融在分享好處的時候先人后己,將好的留給別人,而將差的留給自己,絲毫沒有爭奪之心。而這,不正是一種“處眾人之所惡”的精神嗎?所以說,“處眾人之所惡”,這是一種美好的品質。
其實,以水來喻道,在《老子》一書中,此例并非僅有,而是見于多處,例如,在第六十一章,老子說:“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倍诘诹?,老子又說道:“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边@兩句中雖然沒有出現“水”字,但是所提到的“流”和“江?!倍际撬谋憩F形態,其內涵與水是相同的。我們先來看第六十一章中的這句話,什么叫做“大國者下流”呢?人們或許很容易將其理解成這樣的意思:大國的品行是很低劣的。其實,“下流”在這里與我們當今通常說的“下流”,其含義是不同的。我們現在所講的“下流”,一般采用的都是其比喻義,意為品性不佳。但是在古代,特別是在先秦時期,“下流”的本義還是被運用得比較多的,在這句話中所采用的就是它的本義,也即河流的下游之義?!按髧呦铝鳌?,也就是說,大國居于江河的下流?!疤煜轮颉保f的是大國居于天下雌性的位置,而雌性則代表著柔弱。“天下之交也”,即為天下所歸附之義??偲饋碚f,這句話講的是,大國居于卑下和柔弱的地位,然而卻為天下所歸附。第六十六章的一句說的是,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歸往之處,是因為他們善于處在低下的位置,這樣百川才都來歸附江海。這一句與第六十一章中的那句話所講的道理是完全一致的,這兩句中都提到了一個“下”字,而“下”,正是為老子所首肯的水之所具有的最接近于“道”的品質。
人們常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將人與水區分開來,肯定的是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而老子卻恰恰肯定的是水的這種“往低處走”的品質。事實上,水為什么要往低處走呢?因為它受到重力作用的牽引。同樣,人也是受到地球引力約束的,但是人為什么與水不同,不是只能一味地往低處,而還可以往高處走呢?因為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這種強大的主觀力量驅使著人克服外力的束縛而爭求一種更好的結果,這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項根本的因素。而老子卻剛好相反,他告誡人們,要向水學習,水是無意識地處下,而人則應當有意識地自處卑下,往那些大家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去。老子的用意何在呢?在這一章的最后,老子指出:“夫唯不爭,故無尤?!边@與老子前面所講的“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等話語是一脈相承的,因為只有不爭,才可以避免別人的怪怨。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蘇轍在注解這句話的時候提到:“有善而不免于人非者,以其爭也?!边@句話恰好是老子之語的反面表達,意思是,有優點卻仍不能避免遭受非議的人,是因為他與別人相爭。蘇轍又說道:“水唯不爭,故兼七善而無尤。”相反,水就是因為不爭,所以身上具有那么多的優點卻不會招惹他人的非議和怨恨。有句俗語,叫做“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對利益的追逐就像鳥爭求食物、就像昆蟲趨光一樣,正所謂“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人們在利益的誘惑面前,往往只見到了它的好處,卻忽視了它的害處,就如同水中的魚兒只見到了食餌,卻沒有注意到食餌之中還包藏著會令其致命的鉤子。而人們不僅自身為了爭奪利益而瘋狂,還會對與其爭利的同道們以仇敵視之,俗話說,“同行是冤家”,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老子才說出這樣意味深長的話語:“夫唯不爭,故無尤?!睊仐墵帄Z之心,正是全身遠禍的根本之法。而不爭奪,就意味著要將利益讓與他人,將好的位置奉獻給別人,而自己則“處眾人之所惡”,待在最為卑下的地方。水正因為具有這種特點而為老子所青睞。
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泰勒斯曾提出一個著名的命題:“宇宙的本原就是水?!彼f:“水生萬物,萬物復歸于水。”而泰勒斯更將下面一句話作為自己的格言:“水是最好的。”這與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簡直是如出一轍。那么,泰勒斯又是根據什么得出這樣的結論呢?是什么令這位偉大的古希臘先哲對水如此地厚愛呢?
泰勒斯為什么說宇宙的本原是水呢?因為水是人們生活當中的一種最為基本的物質,一切生物都不能離開水而存活,泰勒斯還細心地發現,每次洪水退后,都會留下肥沃的淤泥,而淤泥里面則生滿了植物的幼芽和動物的幼蟲,他將這一現象推而廣之,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即萬物都是由水而生的??衫献拥挠^點是怎樣的呢?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蹦切┠軌蛑v出來的道理,都不是終極的道理;那些能夠說出來的事物,都不是永恒的事物。而水恰恰是一種現實當中的可名之物,既然可名,也就并非終極,并非永恒,既然并非終極和永恒,它又怎么可能是宇宙的本原呢?顯然這是很荒謬的。那么,老子是怎樣來描述世界之本原的呢?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保ㄒ姷诙逭拢├献訉⑾忍斓囟摹暗馈弊鳛槭澜绲谋驹暗馈笔遣豢勺矫?、不可想見的,它超出了直觀的認識范疇,而真正地達到了終極的高度。老子思想的高渺之處正可由此而略窺其端倪。至于水,在老子看來,水是“幾于道”的,它只是接近道,但決不等同于道。
水的智慧
老子在概述了水的“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的總體品質之后,又具體列舉了水的七種智慧,即“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用現代漢語來講述,就是居處善于卑下,心思善于沉靜,施與(或交往)善于仁愛,言談善于誠信,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達成既定的效果,行動善于選擇合宜的時機。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蘇轍曾經專門注解過老子,著有一本《老子解》,在此書中,蘇轍對老子所講的水所具備的這“七善”進行了很好的闡釋:
居善地——“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地也?!薄氨芨呲呄隆保褪钦f水避開高的地方,而只往低下的地方流;“未嘗有所逆”,也就是說水從不違背這個原則;“善地”,即善于選擇合適的地方,在這里就是說,水之避高趨下是一種善于擇地的表現。這一點與前面“處眾人之所惡”的涵義是大略相同的,是告誡人們,應當善于謙卑,而不汲汲于高處。
心善淵——“空虛寂寞,深不可測,善淵也?!边@是說,水的表面看起來是很平靜的,但它的內部是“空虛寂寞,深不可測”的,有著極為豐富而深邃的內涵,能夠包容萬物,就如同深淵一般。一個“心善淵”的人,一定是達到了很高修養的人,是一個具有涵養而不浮淺的人。浮淺其實是為人的一項大忌,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浮淺很容易讓人放肆,而人一旦放肆起來也就難免要做錯事。人們通常說的“恃才傲物”,實際上也是一種浮淺的表現,而真正有涵養的人決不會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才華,也包括自己所擁有的其他方面。在第四章中,老子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簡單來說,這也就是告誡人們,應當避免鋒芒畢露。更為嚴重的是,一個浮淺的人,在自我放縱的同時極容易招致他人的嫉恨,而這對自己是相當不利的。
與善仁——“利澤萬物,施而不求報,善仁也。”這是說,水澤潤萬物,但是它施與了那么多,卻從來不索取報酬,這就是善于仁愛。大家常說,“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這是從受恩者的方面來講的,而在施恩的一方呢,也就是這里所說的,應當“施而不求報”。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善恐人知乃真善”。其道理何在呢?有的人做了善事,唯恐別人不知道,心里想著,有人將自己的善舉用大喇叭宣傳一下才好呢。在這種情況下,行善的動機也就不純潔了,他是做了善事,可他的意圖是怎樣的呢?他不是,至少不完全是為了幫助別人,而是,至少部分是為了顯耀自己,向人們表明自己有多么高尚,而這樣的善行,盡管也不能否定它,因為行善畢竟還是行善,不論其主觀動機如何,在客觀上他是做了好事的,但是,其意義和價值肯定是要打一個很大的折扣的。同理,一個人進行了施與,如果他的意圖是求得對方的回報,這就有類于買賣交易了,就不是真正的施與了,而真正的施與一定是從仁愛出發的,是不考慮利益得失的。我們之所以熱烈地贊美母愛,就是因為母愛是無私的,母親對子女做了幾乎是毫無保留的付出,但卻從不要求子女的回報,因此,母親的形象才是如此的偉岸,才是如此的可敬、可愛。
言善信——“圓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信也?!逼湟馑际?,水進入圓形的地方就會旋轉,進入方形的地方就會轉折,堵塞住它,它就會停下來,而決開它,它又會流下去,這些都是可以信驗的。說話要講求誠信,而何謂誠信呢?誠信的話是可以進行驗證的。大家都很熟悉“狼來了”的故事,在故事中,那個放羊的孩子出于搞惡作劇的心理,在分明沒有狼來的情況下大聲呼叫“狼來了”,在附近勞動的人們聽到了他的呼救聲急忙操著農具以及一些臨時性的武器趕來救他,可是著急忙慌地趕來之后,卻發現一切都平安無事,連一只狼的影子都沒有見到,原來是那個調皮的孩子在尋開心。這說明了什么呢?那個孩子的話是不可驗證的,他說狼來了,可是狼沒有來,大家過來一看,他說的話是假的,是不可靠的。后來呢,孩子又將這個把戲反復地導演了幾次,但是周圍的人并非傻瓜,次數一多,他的話每一次經過驗證都是假的,還有誰會相信他呢?于是,當人們再一次聽到“狼來了”的呼聲的時候便不約而同地都沒有去救他,而這一次卻是狼真地來了,但一個孩子怎能是群狼的對手呢,狼群不僅吃掉了很多羊,那個孩子自己也成了狼的腹中之物。這就是兒童版的“烽火戲諸侯”,它告訴我們,言語不誠實的后果是很嚴重的。
正善治——“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也?!边@是說,水可以清洗一切臟的東西,而且它又是很公平的,水在一個容器之中,它的表面一定是平的,即使容器偏了,水面也依然是平的,不會有高下之分,而消除臟亂和公平行事正是為政的基本之所在。
事善能——“遇物賦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薄坝鑫镔x形”是說任何東西在水面上都會顯現出自身的形狀來;“不留于一”就是說水并不要求某種特別的形象,而是什么都接受。善于做事的人就是這樣,他不只是解決一些容易的問題,而是對解決復雜的問題也絲毫都不辭讓,真正地是來者不拒,這才是真正的“能”。
動善時——“冬凝春冰,涸溢不失節,善時也。”水在適當的時候凝固和結冰,在適當的時候干枯和漲溢,總是能夠配合天時與節氣,它不會在冬天漲溢,也不會在夏天結冰,這就是善于選擇時機。
總而言之,在老子看來,水具有著近乎完美的品性,是最接近于道的,因此老子才說:“上善若水?!?/p>
【為人之道】
楊修之死
楊修(175~219),字德祖,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東)人,漢獻帝建安年間被舉為孝廉,后來在曹操的手下擔任丞相主簿。主簿是掌管文書的官員,類似于現在的秘書,但楊修所做的這個秘書是直接隸屬于丞相的,所以職位是很重要的。曹操也正因為很看重楊修的才華,對他也很信任,才將這個重要的任務委派給了楊修。
楊修的出身是很顯耀的,先祖楊喜,是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臣,受封赤泉侯,楊修的高祖、曾祖、祖父和父親也都位列三公(三公是朝廷中最為顯耀的官職,東漢末年的三公是司徒、司空和太尉),楊氏家族在當時是與顯赫的袁氏家族齊名并稱的,只不過后來楊家沒有出現袁紹、袁術式的雄霸一方的強勢人物。而楊家和袁家之間也有姻親關系,楊修的父親楊彪迎娶了袁術的女兒,也就是說,楊修是袁術的外孫。
楊修本身頗富才學,又出身顯貴,并且還受到當時把控朝政的丞相曹操的寵信,因此很多人都爭相攀附他,這其中也包括曹操的兒子們。在曹操的兒子當中,最為重要的兩個就是曹丕和曹植。他們二人都想與楊修結交,而文采出眾的曹植更為楊修所欣賞,于是,楊修就與曹植走到了一起,兩人往來密切,不曾料想的是,與曹植的交往在日后給楊修帶來了深重的災禍。
楊修雖然才智不凡,但是也因此而恃才放曠,對自己的言行不加約束,尤其喜歡在他人面前耍弄小聰明。一次,曹操要建造一座花園,工匠們在設計好了方案之后將圖紙呈給曹操看。曹操看了之后,沒有說什么,只是用筆在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工匠們不解其意,而人們都知道楊修很聰慧,于是就去請教他。楊修看過圖紙之后,微微一笑,說道:“丞相是嫌門設計得太大了。”工匠們驚奇地問:“您是怎么看出來的呢?”楊修答道:“這不很顯然嘛,‘門’中加個‘活’字,就是‘闊’,丞相說,這個門太開闊了?!惫そ硞兟犃瞬唤笙玻彀凑諚钚匏f的,將花園的門改小了一些?;▓@建成之后,曹操過來視察,對園門的修改感到很滿意,問工匠們是如何猜到他的心意的。工匠們回答說:“我們這些笨頭笨腦的人哪里猜得出丞相的意思啊,這全賴楊主簿的賜教啊。”曹操聽了,雖然口中夸贊楊修,心中卻不免對楊修的聰明有些妒意。
其實,楊修在曹操面前賣弄小聰明的做法決非一次、兩次的,下面又是一個例子。有人送給了曹操一盒酥,曹操吃了少許之后,在盒蓋上寫了“一合酥”三字,然后傳給大家,自己則走開了。大家拿著這盒酥,看著蓋子上面的字,誰也不知道曹操想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傳到楊修那里時,楊修毫不客氣地將酥取出來吃了一口,別人看了,都表示驚疑。楊修不慌不忙地答道:“丞相讓我們每人吃一口,還有什么猶豫的呢?”大家這才明白,那個“合”字,不正是“(一)人一口”嗎?
若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小游戲,或許也就罷了,曹操至多不過對楊修有些小小的嫉妒就是了,但有一件事情卻讓曹操對楊修產生了極深的反感。曹操是一個非常多疑的人,為了防范有人趁他入睡的時候去行刺,他導演了一出夢中殺人的好戲。曹操經常對自己身邊的侍衛說,自己有夢中殺人的習慣,所以告誡侍衛們在他睡覺的時候一定不要靠近他。曹操有一次白天休息的時候,假裝睡得正酣而在翻身的時候將被子弄到了地上,他身旁的侍衛因為擔心他受寒,就過去將被子拾起來,欲給曹操蓋上。哪知,剛一到曹操近前,只見曹操騰身躍起,抽出身邊的寶劍一下子就把這個毫無防備的侍衛給殺掉了。然后,曹操若無其事地又睡去了。待醒來時,曹操見到自己臥榻之旁倒在血泊之中的侍衛,大聲驚問道:“是誰在我床邊殺了人?”其他的侍衛小心翼翼地講述了剛才發生的事情,曹操聽了,失聲痛哭,眾人百般勸慰,方才止住,隨即命令,對這個犧牲的侍衛進行厚葬。大家知道了這件事,都認為曹操果然有夢中殺人的習慣,而主簿楊修卻一語道破:“丞相非在夢中,而是汝等在夢中也。”這話被曹操知道了,不僅對楊修憤恨異常,甚至起了殺心。
還不止于此,楊修又犯下了一個大忌,也就是參與了曹操兒子之間的奪嫡之爭。曹操為了考驗兒子的才能,經常問他們一些關于如何處理國家軍政大事的問題。楊修對曹操的心思頗為諳熟,知道如何回答才能討得他的喜歡,就將一些重要問題的作答方法都寫下來,交給曹植。當受到曹操提問的時候,曹植就按照楊修所教的來對答。曹操發現,對這些自己精心設計的問題,曹植不僅每每都回答得特別流利,而且又深得他自己的心意,這不禁令曹操產生了懷疑。曹丕買通了曹植身邊的人,細作將楊修寫給曹植關于如何作答的文字偷出來呈給曹操看,曹操見了,立時大怒,深深覺得,此人不可留之。
楊修等人對曹植的幫助,使得曹丕對自己被立為儲君一事更加沒有把握,于是,他秘密邀請吳質到自己的府中商議對策,因為怕外人知道,曹丕讓吳質藏在一個大筐里,然后用車運進來,對外宣稱運送的是絹。楊修得知了此事,就告訴了曹操。曹操就命人去伺察。曹丕知道消息后,感到很慌張,吳質說:“不必驚慌,明天再用筐裝一些絹運進來就是了?!辈茇缙溲远?,第二天,曹操派去的人見到又有車進入曹丕的府中,就請求檢察,結果發現筐里裝的都是絹。這樣一來,曹操就以為楊修是蓄意誣害曹丕,同時對曹植也變得疏遠了。
楊修屢屢介入曹丕、曹植兄弟之間的奪儲之爭,這令曹操感到很不安。因為他擔心自己百年之后,楊修會攛掇曹植與曹丕相對抗,而這對自己的江山社稷是極為不利的,所以,曹操決定殺掉楊修。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曹操征討漢中,與劉備軍對峙,長久相持不下,陷入進退兩難之中,因為若進攻,蜀軍戒備森嚴,無利可圖;若撤退,則興師動眾而來,又一無所得、空手而歸,必為蜀軍所恥笑。但是一直這樣下去也不是個辦法,因此曹操心中頗為躊躇。一天晚上,廚師進獻了一碗雞湯,湯中有雞肋,曹操于是有感而發,對進入帳中討求命令的軍官說道:“雞肋?!庇谑?,“雞肋”的命令就傳了開去,這又是曹操給大家出的一個字謎。楊修聽到這個命令,立即吩咐身邊的人收拾行裝。將士們見了感到很不解,問之何故。楊修說:“魏王傳令‘雞肋’,所謂‘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而當前的形勢,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回朝,所以先打點行裝,免得急時慌亂?!睂⑹總兟犃耍X得果然有道理,于是也都紛紛去收拾自己的東西,準備撤退了。曹操因心中煩悶,就走出大帳,到外面巡視,卻見大家都在整理行裝,感到很吃驚,一經詢問,原來又是楊修所為。曹操不禁大怒,以惑亂軍心為名,立即將楊修給殺了。
楊修之死與他的自恃有才、口無遮攔有著直接的關系。可以說,正是楊修的浮淺,導致了他的被殺。老子在描述“上善若水”的時候曾提到一點,叫做“心善淵”,即心思要善于淵沉,斷不可以將自己心中所想暴露無遺,尤其是一些敏感性的話語,而楊修正是犯了此忌,才招致了殺身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