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玄牝之門
【原文】
谷神不死①,是謂玄牝②。玄牝之門③,是謂天地根④。綿綿若存⑤,用之不勤⑥。
【注釋】
① 谷:不是稻谷的谷,而是山谷的谷,在古代,這兩個谷字的寫法是不相同的,稻谷之谷為“”,而山谷之谷才寫作“谷”,漢字簡化之后,這兩個字就合在一起,都寫作“谷”了。山谷,即兩個山峰之間低凹而空闊的地方,“谷”在這里指的也就是空虛之義。神:在這里并非神靈之義,而是指“道”所具有的變幻無窮、不可測度的特性。“谷神”,實際上就是老子對于“道”的另一種稱謂。不死:意為永恒存在而不會消亡。
② 是:指示代詞,這的意思。玄:神奇的意思。牝:母性生殖器。“玄牝”在這里指的是“道”所具有的神秘而玄妙的生養萬物的偉大力量。
③ 玄牝之門:即母性生殖器,代指生育萬物的“道”。
④ 根:根源,起源。
⑤ 綿綿:連綿不絕;又說,即冥冥,形容“道”的無形而莫測的神秘情形。若:在這里是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之義。存:存在。
⑥ 用:作用。勤:窮竭的意思。
【今譯】
虛空博大、變化莫測的“道”是永恒存在而不會消亡的,這就叫做“玄牝”,即幽微玄妙的生育之門,而這也就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它綿綿不絕、若隱若現地存在于天地之間,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解析】
“道”無所不在
這一章仍講的是作為萬物之根本的大道,而老子又提出了兩個新的概念,即“谷神”和“玄牝”。其實,這二者都可以看作是對于“道”的不同視角的代稱。所謂“谷神”者,闡述的是道所具有的空虛博大和神秘莫測的特性;而“玄牝”則講的是道所具有的生育萬物的神奇力量。老子說,谷神是不死的,換句話說,即道是永恒存在的。正因為道具有“谷”(空虛)和“神”(神秘)的屬性,它才是不會消亡的,而其他具體的、可見的事物,則都會隨著時空的變幻而殞亡、而消無,只有道,在進行著永恒的演繹。這與老子在第一章所講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內涵是一致的。
也正因為道是永恒的,它才能夠成為化育萬物的“玄牝”。“牝”者,為母性生殖器的意思。先古時期的人們,對生育現象還未能夠產生科學的認識,他們只是直觀地見到一個新的生命體從母性的生殖器官中娩出,因而覺得母性的生殖器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并且對之產生了一種崇拜之情。當然,老子所生活的時代早已走出了那種蒙昧的狀態,但是老子的這一比喻是源出于此的,也就是以母性的生殖器官來比喻道的偉大神奇。不過,老子同時也指出:這不是一般的牝,而是“玄牝”。玄,意味著神秘,老子再一次肯定了道的玄秘莫測的特點。道之于牝,并非是生養某一個、某一種具體的事物,而是育養著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它是天地萬物的總的根源,因此,老子說:“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繼之,老子又說:“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關于“綿綿”,有兩種解釋,其一為綿綿不絕之義,其二為冥冥之義,也就是幽暗深遠、不可窺測的意思。“若存”,即好像存在,好像又不存在,它是若隱若現、若有若無的,而這正是道的特點,它不是人們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得明明白白的。可也正因為這樣,道的作用才是無窮無盡的。天地之間清晰可辨的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生化變滅的過程,但道卻是永恒的,無所謂生,亦無所謂亡,同時也由于其形跡不可察知,因而也是無所謂變化的,道是一種具有超越性質的存在。老子之哲思的玄妙精深,也正體現在這里。
關于道的這一特質,《莊子·知北游》中有這樣一段對話。東郭子向莊子請教說:“人們所說的道,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呢?”莊子說:“大道無所不在。”東郭子曰:“必須得指出具體存在的地方才行。”莊子說:“在螻蟻之中。”東郭子說“:怎么處在這樣低下猥瑣的地方呢?”莊子說:“在稻田的稗草里。”東郭子說:“怎么越來越低下了呢?”莊子說:“在瓦塊磚頭中。”東郭子說:“怎么越來越微屑了呢?”莊子說:“在屎尿里。”
東郭子聽莊子說到這里,就不再繼續往下問了,因為如果他再問下去,莊子就會說出更加卑瑣之物,那是他不想再聽到的。莊子見東郭子靜默不語,就解釋道:“先生的提問,本來就沒有觸及道的本質啊。”繼而接著說:“對于道,你不可以只在某一種事物中尋求它,世間萬物沒有什么是可以脫離道而存在的啊。”
在《莊子·知北游》這篇文章中還記載了有關泰清問道的對話。泰清向一個叫做無窮的人請教:“你了解道嗎?”無窮回答說:“我不了解。”泰清又去問一個叫做無為的人。無為回答說:“我了解道。”泰清又問:“既然你了解道,道也有名數可言嗎?”無為說:“當然有。”泰清接著問:“如果有的話,道的名數又是什么樣子的呢?”無為說:“據我所知,道可以處于尊貴,也可以處于卑賤,可以聚合,也可以離散,這就是我所了解的道的名數。”
而后,泰清又去請教一個叫做無始的人,說:“像這樣,對于道,無窮的不了解和無為的了解,誰對誰錯呢?”無始回答說:“不了解是深奧玄妙,了解是浮泛淺薄;不了解處于道的范疇之內,了解卻恰恰處于道的范疇之外。”于是泰清仰頭慨嘆道:“不了解就是了解,了解卻是不了解啊!有誰懂得不了解的了解呢?”
無始回應泰清說:“道不可能被聽見,聽見的就不是道;道也不可能被看見,看見了就不是道;道亦不可以言傳,能夠言傳的就不是道。要懂得有形之物之所以具有形體正是因為它產生于無形的道啊!因此大道是不可以稱述的。”
無始又接著說:“有人向他詢問大道,他便隨口回答的,乃是不了解道。就是詢問大道的人,也是不曾了解過道的。道其實是無可詢問的,問了也無從回答。無可詢問卻一定要問,這就是在詢問空洞無形的東西;無從回答卻勉強回答,這就是說對大道并不了解。內心無所得卻期望回答空洞無形的提問,像這樣的人,對外不能觀察廣闊的宇宙,對內不能了解自身的本原,所以就不能越過那高遠的昆侖,也不能遨游于清空寧寂的太虛之境。”
在這段對話中,泰清、無窮、無為、無始等都是莊子圍繞著“道”所擬構的人名,當然,這番對話也是莊子為了論述“道”的本質而編造的。莊子與東郭子、泰清與無始等人的對話,實際就是對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道沖,而用之或不盈”、“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等觀點所做的具體闡發,意在指明大道之無處不在、無往不至而又不可辨識、不可言說的根本屬性。
【為人之道】
庖丁解牛
庖丁,也就是一個名叫丁的廚師,因為他的技術十分精湛,所以被請到了魏國的宮廷里去做事。魏惠王聽說了庖丁的手藝非同凡響,就打算親自過去看一看。魏惠王過來的時候,庖丁正在解一頭牛,只聽得他的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和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的聲音,而后進刀的時候又發出砉然的響聲,整個過程進行得十分諧洽。尤為奇妙的是,庖丁解牛的聲音竟然都符合非常典雅的樂律的節拍。
魏惠王見此情形,不禁贊嘆道:“嗬,真是神奇啊!你的技術竟然達到了這樣高超的地步啊!”
庖丁將刀放下之后回答道:“臣所喜好的是其中的道,而這已經超越了臣對解牛技術的追求了。”
魏惠王對此表示不解,問庖丁說:“哦,難道說這解牛的過程中還蘊藏著什么道嗎?”
庖丁解釋說:“當然,這其中的確是有道存在的。”
魏惠王感到好奇,就對庖丁說:“那么,你且說說看。”
于是庖丁慢慢地講道:“大王您看啊,臣剛開始解牛的時候,眼里看到的只不過是一頭牛,因為臣在那個時候對牛的身體結構還一點兒都不了解;可是三年之后,就不是這樣了,臣的眼中所見到的就不再是一頭牛了,因為臣對牛的身體構造已經很熟悉了;到了現在呢,臣在解牛的時候,憑借自己的意念去做就可以了,而不再需要用眼睛去看了,就好像所有的感覺器官全都停息了一樣,而只有意念的馳騁就可以將牛很好地解完了。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臣對牛的身體組織已經了然于胸、再沒有一點兒不通曉的地方了。刀順著牛的身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之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進入,這些都是符合牛的身體本來的構造的。這樣下來,解牛的刀決不會碰到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不用說碰到牛臀股部的大骨頭了。技術高明的廚工一年需要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用刀子去割肉;技術一般的廚工一個月就需要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用刀子去砍骨頭;而現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解過的牛有好幾千頭,但是刀口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但是刀刃卻并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么在運轉刀刃的時候就一定是寬綽而有余地的,因此,刀并不會受到損傷,雖說用了十九年,可刀刃也還如同新磨出來的一般。但即便是這樣,臣每當碰上筋骨交錯、難以下刀的地方,還是會十分警覺而小心翼翼地,把目光集中,將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一下,然后嘩啦一聲,骨和肉就都分開了,也就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這個時候,臣才會放松一下,站起身向四周看看,在悠然自得中感到一種很大的滿足,然后,把刀擦好,再收藏起來。”
魏惠王聽到這里,擊掌贊嘆道:“說得好,聽了庖丁的話,我學會了養生之道啊!”
魏惠王的這句話也許會令人感到很不解,庖丁分明講的是解牛的事情,魏惠王怎么就從中學會了養生之道呢?其實,這并不奇怪,庖丁一開始就已經說了,他現在所喜好的是解牛的過程中所蘊含的道,而這已經超越了具體的解牛技術了。這也就意味著,表面上看,庖丁講的是解牛,可實際上,其中卻蘊含著一種超出了這種具體的技術范疇的道,這種道不僅在解牛中存在,而在其他的事情中、在萬事萬物中也是都存在著的。庖丁為什么會有如此神奇的解牛技術呢?因為他在解牛時的所做所為,全都符合牛的身體的自然規律,而按照規律來做事,又豈止解牛是這樣呢?對于養生來說,難道不同樣如此嗎?所以,魏惠王從庖丁對解牛的講述中悟出了養生之道。庖丁將自己解牛的過程講得很奇妙,令人難以琢磨,而這恰恰符合老子對道所做的描述:“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它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就是這樣若有若無的,然而它的作用卻是沒有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