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道德經大全集
  • 文若愚
  • 8165字
  • 2019-01-03 14:13:14

第五章 天地不仁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注釋】

① 仁:在這里指存有私心和偏愛之義。

② 芻狗:芻,指喂牲口用的草。芻狗,是古代祭祀時用草扎成的狗。

③ 其:副詞,表示反問的語氣,難道的意思。橐:橐的本義是一種小而有底的口袋,是一種管樂器。橐是用來吹火以使爐火旺盛的風箱。

④ 虛:空虛。屈:窮竭。

⑤ 動:鼓動,操作。出:產出。

⑥ 多言:這里指政令過多。數:通“速”,為加速之義;另一說,指辦法。窮:衰退、行不通的意思。

⑦ 守中:保持適中。

【今譯】

天地是沒有偏愛的,將萬物都看作芻狗;圣人也是沒有私心的,將百姓都看作芻狗。天地之間,難得不像個風箱嗎?雖然是空虛的,但力量卻不會窮竭,越是鼓動它,產生的能量就越多。政令過于繁多,會加速國家命運的衰退,不如保持一個恰如其分的度。

【解析】

大道“不仁”

老子在這一章闡述了“天地不仁”和“圣人不仁”的觀點。首先要清楚的一點是,老子所說的“仁”與孔子所說的“仁”,雖然都是一個字,但并不是一個概念,或者說,它們并不具有相同的內涵,所以不要將老子所說的“天地不仁”和“圣人不仁”看作是與孔子的思想正相對立的觀點。在儒家學說中,“仁”是一個核心概念,內涵十分廣泛,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相互親愛的情感和行為;而在道家學說中,“仁”則只是一個普通的概念。儒家將“仁”看得極其重要,而道家則認為“道”是高于一切的。

在這句話中,所謂的“仁”,指的是有私心、有所偏愛的意思。老子說,天地是沒有私心的,它將萬物都視作芻狗。什么是芻狗呢?關于這兩個字,有不同的解釋,第一種解釋是將芻和狗看成兩個詞,芻指的是喂牲口用的草,狗也就是狗;第二種解釋是將芻狗看作一個詞,就是在祭祀的時候用草扎成的狗;還有一種解釋,認為芻指的是牛羊,而狗指的是犬豕,也就是說,芻和狗分別指代吃草和吃谷物的家畜。有關“芻狗”, 《莊子·天運》一篇中進行了這樣的解釋:“不仁者,不為仁恩也。芻狗者,結芻為狗也。犬以守御,則有弊(蔽)蓋之恩。今芻狗徒有狗形,而無警吠之用,故無情于仁愛也。言天地視人,亦如人視芻狗,無責望爾!”這段話明確指出,“芻狗”就是用草扎的狗。因為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并且他與老子所生活的時代相距也比較近,因此這種說法被大多數的人所接受。

關于“不仁”作何解釋,人們也有不同的看法。上一段已經說過,這里的“不仁”指的是沒有私心偏愛的意思,但是也有人將其解釋為沒有仁愛,也就是說,天地對于萬物是沒有仁愛之心的,而圣人對于百姓也是沒有仁愛之心的,這就意味著,天地和圣人沒有任何情感,任由萬物和百姓自生自滅。但是,只要我們對老子的思想作一番整體的觀覽,就會發(fā)現,這樣的解釋是違背了老子的本意的。這里又涉及到如何理解老子思想中的一個核心概念——“無為”的問題。在此前的講解中,我們不止一次地提到過,老子所謂的“無為”,不是指什么也不做,而是指不妄為,如果天地和圣人沒有任何情感,任由萬物和百姓生死存毀而坐視不管,那么也就相當于將“無為”理解成不作為了。而在老子的心中,圣人對待百姓是這樣的態(tài)度嗎?不是的,因為我們可以從《老子》一書的本身找到相關的依據。《老子》第四十九章說:“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也。圣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子。”這段話用現代漢語講述出來就是,圣人總是沒有自己的意念,而是以百姓的意念來作為自己的意念。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才可以得到善良,使人人都能夠行善;誠信的人,我信任他;不誠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才可以得到誠信,使人人都能夠守信。圣人立身于天下,是小心翼翼的,致力于使天下人的心念歸于渾然一體的狀態(tài)。百姓都在關注著他,圣人將他們都看作純真的孩童。

另外,《老子》第二十七章說:“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也就是說,圣人總是善于幫助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總是善于使用物品,因而就沒有被丟棄的物品。

這兩段話極為顯然地表明,圣人對待百姓決非是麻木無情的,不僅不是毫不作為,恰恰相反,是“以百姓心為心”、“為天下渾其心”、“善救人”、“善救物”的。所以說,“不仁”在這里并非指沒有感情,沒有仁愛之心,它的意思是:天地對待萬物,圣人對待百姓,都是沒有偏袒之私心的,這從“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等話語中也可以體味出來,老子所講的“不仁”,不是麻木不仁,而是一視同仁。

再回到“芻狗”這兩個字,我們姑且就采取主流的說法,將其理解為草扎成的狗的意思。這種草扎成的狗是用來祭祀的,在古代,祭祀是非常隆重的大禮,先秦時期尤其如此。人們?yōu)榱吮硎緦ι耢`的尊敬和崇拜,會在祭祀的時候陳列上許多貢品,貢品之中最常見的一項就是食物,而在食物中又以肉食為最。人們將用于祭祀的動物叫做“犧牲”, “犧牲”中最常用的就是牛、羊和豬這三種牲畜,而狗也屬于較為常用的一種。但祭祀也并非全都用真的牲畜,也有用草扎成牲畜的形狀以代替的情況,這有類于在殉葬中不用真人而用人俑的情形。芻狗,就是用來代替真狗的一種祭品。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那么,人們對待芻狗的態(tài)度是怎么樣的呢?《莊子·天運》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意思是說,芻狗在用來祭祀之前,被裝在竹筐里,蓋著繡著圖案的精美手巾,祭祀的人還要先進行齋戒再來接送它;可是等到祭祀過后,路上的行人會很隨便地從它的頭和背上踩過去,撿柴的人遇見了就會將它拿回去當柴燒了。

在祭祀之前,人們尊重芻狗,因為它是用來獻給神靈享用的;在祭祀之后,人們對芻狗毫不介意,因為那時它就只是一堆草而已了。人們對芻狗所持有的這樣兩種迥然不同的態(tài)度,并不出于任何偏愛或歧視,而只是視其自然的價值來施予相應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完全是不偏不倚的。這就是人們對待芻狗的方式。

因此,老子所說的“不仁”和視之如芻狗,著重強調的一個理念就是對萬事萬物、對每一個人都要平等視之,拋棄一切的偏見,而永遠保持一顆公平的心。

現在大家經常會用“戴有色眼鏡”來形容持有偏見的人,對于戴有色眼鏡的人,事物在他的眼中也就不是原來的顏色了,有了這種“色變”,看待事物就會出現誤差,也就無法按照正常的規(guī)律去辦事了。

【從政之道】

“強項令”董宣

董宣,字少平,東漢初年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曾擔任北海相、江夏太守等職,以執(zhí)法嚴明、不畏強暴而著稱。當時正值東漢初興之際,漢光武帝劉秀統(tǒng)治期間,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政治和經濟方面取得了可觀的成效,而在眾多的改革措施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嚴明法令。然而,頒行的各種法令在京城洛陽地區(qū)卻很難得到有效的執(zhí)行,原因何在呢?古代有“刑不上大夫”的說法,也就是說刑法是不適用于大夫以上的權貴階層的,盡管也有“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提法,但那只不過是個別改革者的一種理想的口號罷了,在實際的執(zhí)法過程中,不用說天子,就是那些王公顯貴們,往往也都是犯了王法而依然逍遙法外的。東漢時的洛陽,正是皇親國戚、權臣顯要們集聚的地方,相形之下,執(zhí)行法規(guī)的洛陽令只不過是一個芝麻大點兒的官,那些身份高貴的人士犯了法,一個小小的洛陽令如何敢管?并且,違法作亂的假如只是那些王公貴族們本身也許還好說,嚴重的是,他們手下的那些奴仆們也都仗仰著主人的勢力而胡作非為,惹得百姓們怨聲載道。在這樣的背景下,洛陽令接連換了好幾任,局面都無法改觀。為官的人都很害怕被委任這個職位,因為一旦到了這個位置上,對于那些觸犯了法律卻又很有背景的人,如果依法懲治,那些人物自己得罪不起,輕則官位不保,重則性命堪憂;可如果不管呢,又是自己失職,對老百姓無法交待,自己也良心不安,真是左右為難,進退皆非。

光武帝對這種情況也并非不了解,但是他也沒有辦法,對于自己的那些親戚和重臣,既不能縱容他們做壞事,可也不能過分約束,因為自己得來的天下全是靠著他們的輔佐。無奈之下,光武帝決定起用已經年邁的董宣出任洛陽令,以期使這種狀況有所改觀。

董宣剛一上任,就碰到了一件棘手的案子,這犯案者的主人不是別人,正是湖陽公主——光武帝劉秀的親姐姐。湖陽公主憑恃自己高貴的身份,向來不把別人放在眼里,她手下的奴仆也都自視高人一等,仗著無人敢管,遂橫行霸道,不僅作威作福,殺人越貨也只看作平常之事,真是窮兇極惡。這一次,就是湖陽公主的一個家奴在街市上為非作歹,與人發(fā)生爭執(zhí),而肆意殺人。

面對此案,董宣毫不含糊,立即下令將犯人捉捕歸案。可是這個家奴殺完了人就回到湖陽公主的府中不肯出來,而按照當時的法律,皇家府邸,地方官員不經允許是無權強行進入搜尋的。這樣,只有與湖陽公主交涉才行。但是,這個湖陽公主是個蠻不講理的人,袒護家奴,拒不放人。董宣為此感到非常焦急,他只得命令衙役嚴加監(jiān)視,一旦發(fā)現湖陽公主有出行的動向立即報告。

再說,湖陽公主根本就沒把董宣放在眼里。她告訴那個家奴不必擔憂,那董宣再兇,也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這個家奴本來壞事也就沒少做,違法作亂只當家常便飯,聽公主這么一說,也就更加得意忘形,無可憂懼了。這天,湖陽公主外出游訪,那個家奴也一同隨行。衙役見此情景,立即報告給董宣。董宣隨即帶領人馬趕來,迎面將湖陽公主的隊伍攔住。董宣不與蠻橫湖陽公主進行糾纏,而只求速將犯人正法。湖陽公主萬萬沒有想到董宣竟然動了真,一時被他的氣勢所震懾而不知所措。那個家奴一見主人發(fā)愣,心中頓時就沒了底,恐懼之下,身子哆嗦個不停,站都站不穩(wěn)了,只是一味地向公主求救。還沒有等公主反應過來,董宣一聲令下,辦事的衙役們就一擁而上,將這個兇犯擒拿過來,就地斬首了。

見到這種情景,湖陽公主氣得臉色發(fā)紫,渾身打顫,差點兒暈了過去。她知道,在這里是奈何不得董宣的,于是立即命令隊伍趕往皇宮,求皇上為自己做主。湖陽公主何曾受過這種委屈,見到光武帝劉秀,又是哭,又是鬧,尋死覓活的,定要皇上為她做主。光武帝是一個明理的人,并不打算責罰董宣,不過,他也感覺到董宣做得有些過了,并且不好駁姐姐的面子,于是,詔令董宣晉見。

光武帝一見到董宣就責問他,斬殺公主的仆人居然也不事先稟告。為了給姐姐一個面子,光武帝命令內侍用棍棒打殺董宣。董宣正色說道:“陛下圣德中興,可謂一代明主,然而卻縱容家奴枉殺良民,如此一來,又將據何治理天下呢?”說完就要撞殿柱自殺。光武帝急忙命人阻攔,但是董宣已經撞得頭破血流了。光武帝見此情景,不禁為剛才的魯莽而后悔,但是為了照顧姐姐的感受,還是讓內侍攙扶著董宣,令他給湖陽公主道歉。哪知,董宣拒令不從。光武帝沒辦法,就命令內侍強按著董宣的脖子讓他給公主謝罪。然而,董宣兩手據地,脖子就如同鋼鑄的一般,堅決不肯俯下一點兒。光武帝見此,只得罷手,便轉而向湖陽公主為董宣說情。湖陽公主見皇上都容讓了,自己也就不便再說什么了。

光武帝轉而對董宣說道:“你這個‘強項令’,快退下去吧。”何謂“強項”呢?“強項”也就是脖子硬、不肯低頭的意思。經光武帝這么一說,以后“強項令”這個名號也就傳開了,大家都以此來稱譽董宣耿直不屈的情性。

此事過后,洛陽城內的皇族、官宦,不論身份高低、官職大小,對董宣無不敬畏有加,再不敢亂來了,對自己手下人也嚴明約束,而那些奴仆本身也無一不懾服于董宣的威勢,外出辦事的時候都會規(guī)規(guī)矩矩。一時之間,洛陽城內的秩序變得十分清明。因為這都是董宣的威嚴所帶來的成效,人們又稱贊他是“臥虎”。

因為感佩董宣的秉公執(zhí)法、不阿從于權貴,光武帝賞賜了他三十萬錢。但是董宣將這些錢都分給自己手下的差役了。數年之后,董宣病逝,視其家產,可謂清貧如洗,瞥此場景,實令人下淚。光武帝知道了這種情況,也深為感慨和惋惜。

老子講,“圣人不仁”,由于圣人是不會偏袒的,對待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所以才能夠治理好天下。漢光武帝劉秀正是因為在法律面前不徇私情,能夠任用像董宣這樣秉公執(zhí)法、不阿諛、不屈從的公正之臣,才造就了“光武中興”的清明的政治局面。

保持中正

在舉出了“芻狗”這個例子之后,老子又拈出了一個比喻,就是“橐”。橐是古代的風箱,它有兩個特點,其一是空虛,其二就是可以有風從中涌出,而且是沒有窮竭的,也就是老子所說的“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在前一章,老子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在這里,橐也具有同樣的特點,因為它是空虛的,所以才擁有不竭的力量,愈鼓動它,它所產生的力量就會愈大。這個奇妙的比喻,把道的特點展現出來,能讓我們獲得更加直觀和形象的理解。

接下來,老子又亮出了這樣一個鮮明的觀點:“多言數窮。”什么叫做多言數窮呢?巧言舌辯,妄發(fā)議論,喋喋不休,賣弄智巧,很快就會陷入困境,進而走投無路。這個觀點能給我們多重啟示。首先,在人際交往中,巧言令色不如訥語慎言。還有更極端的說法是:沉默是金。一位社會學專家說,造物主給了我們兩只耳朵一張嘴,就是要我們少說多聽。假如你總是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在交談的時候,只知道自顧自地喋喋不休,全然不顧他人的感受,對方就可能會有一種被輕視的感覺,甚至會認為你過于狂妄而引起反感。與你交往的人都對你產生反感,你的交際目的徹底落空。但是,老子的目的并非讓人不說話,不說話便無法交流,也無法傳播思想和政令。老子強調的是:說話要實事求是,要有分寸,要留有余地,要在該說的時候說,說到適可而止;說話要說那些真正有用的,能傳達思想,能表達心意,能解決問題的話。所謂“多言數窮”,正是指這情況。

其次,“多言數窮”告訴我們,言多必失。老子認為,“多言”的危害是巨大的,能致使事業(yè)迅速衰敗,能使一個機構或組織很快傾覆。既然如此,倒不如少說多做,行不言之教。當然,這一點主要是針對上位者而言的。所謂上位者,是指國家的統(tǒng)治者、地方上的官員、企業(yè)的管理者、學校的教育者以及為人父母者。

我們知道,在一個團體和組織中,領導者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其一言一行都會備受大家的注意,同時,領導者本人的行為更是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到他人的想法和做法。領導者實際上是起到一個示范的作用,相當于一個集體的標桿,大家如何做,都要看領導者本人是怎樣做的。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如果統(tǒng)治者自己坐得端、行得正,就會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支持,同時百姓也會歸于正道,社會風氣自然清平;如果統(tǒng)治者不嚴格要求自己,胡作非為,不走正道,就不會得到百姓的擁護,同時社會風氣也會烏煙瘴氣,一塌糊涂。

領導和管理者如此,老師和家長也是如此,與其滔滔不絕地說教,倒不如實實在在地用自己的行為為學生、為子女樹立一個做人的榜樣。

老子的這句話,對我們的第三重啟示是:政令過多,或政出多門,必然會加速國家運勢的衰退。政令過多過繁,必然會讓民眾疲于應付,民眾不得休息,其結果必然是生產無法進行,生活不能安定,財富無法積累。勞民傷財,只能導致怨聲載道,統(tǒng)治者與民眾矛盾激化,最終導致政權的顛覆。在西方的社會學中,有一個手表定律,說的是只有一只手表時,你可以確定是幾點,擁有兩只或兩只以上的手表時,你就無法確定準確時間;兩只手表并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這個定律,與老子“多言數窮”的思想是一致的。

政出多門,則讓人無所適從。政令煩苛,只會加速其敗亡。既然這樣,如何來做才會好呢?老子說:“不如守中”,也就是不如堅守大道,保持清靜無為的狀態(tài)。通俗地說,就是按規(guī)律辦事,盡可能地不去騷擾百姓。

政務苛煩亡秦

公元前247年,在位僅三年的秦莊襄王駕崩,繼任王位的是莊襄王十三歲的兒子,名政,就是后來的秦始皇。從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短短十年的時間中,強大的秦國先后翦滅了東方的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tǒng)一了天下,結束了周室東遷以來長達數百年的戰(zhàn)亂紛爭局面。秦王嬴政因為自詡功過三皇、績蓋五帝,于是將自己的尊號定為“皇帝”,由于自己是第一個皇帝,所以稱為“始皇帝”,而后的繼承者則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直至千世、萬世。

九百多年之后,生活于開元盛世的偉大詩人李白作詩贊頌道:“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近兩千年之后,明代后期的著名思想家李贄更是將秦始皇稱譽為“千古一帝”。

其實,面對這樣的贊譽,秦始皇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因為他確實在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做出了極為卓越的貢獻。漢代頗負盛名的政論家賈誼在《過秦論》中說道:“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這表明,秦始皇在秦國六代國君努力的基礎上,最終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秦朝的統(tǒng)一,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可謂是開創(chuàng)了新的歷史紀元。秦始皇不僅完成了中國政治上的統(tǒng)一,更是實現了中國文化的統(tǒng)一,不僅奠定了中國疆域的基礎,也對中華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形成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秦朝之后,中國歷史上的歷代封建王朝所推行的制度在根本上都可以尋溯到秦朝。可以說,秦朝確立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礎。

秦國統(tǒng)一天下之后,并不意味著已經大功告成,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秦始皇所欲建立的萬世基業(yè),從這里才剛剛開始。展現在秦始皇面前的是一幅前所未見的歷史畫面,他將如何來建設這樣一個全新的國家?

翻檢一下秦朝的歷史,我們就會發(fā)現,在短暫的十幾年間,秦王朝在中國歷史圖卷上留下了眾多的大手筆,其數量之多和密度之高幾乎超越了任何一個朝代和每一個歷史時期。設立郡縣制,置三公九卿,統(tǒng)一貨幣、文字、車軌、度量衡,焚書,坑儒,封禪泰山,修萬里長城,建阿房宮,筑驪山陵墓,開鑿靈渠,鋪就秦直道,北擊匈奴,南開百越……這一切,使得一個偉大的帝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然而,要維持這些規(guī)模龐大的巨型工程,就務必要極大程度地增加賦稅和徭役。同時,持續(xù)的開疆拓土,又必需一支裝備精良和數量可觀的軍隊,而當時的人口又很稀少,這就造成了經濟供給不足和百姓負擔過重的局面。另外,嚴苛而繁多的政令也使得廣大的民眾不堪其苦,以致人們普遍都產生了反抗的情緒,特別在刑法方面,其酷烈之甚更是聳人聽聞,有一句用來形容秦朝刑法之殘暴的話叫做“劓鼻盈,斷足盈車”,也就是說,人們被割下來的鼻子會將筐子裝滿,被砍下的腳會將車都裝滿,極言遭受酷刑的人數之多,而繁重的徭役和頻繁的戰(zhàn)爭,更是造成了伏尸如山、白骨累累的凄慘景象。雖然秦朝對臣民百姓的約束異常地嚴厲,然而,天下人的怨怒終究是不可抑制的,后來,受嚴刑峻法的逼迫,果然爆發(fā)了陳勝和吳廣所領導的大澤鄉(xiāng)起義。一時之間,“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各地反抗暴秦之統(tǒng)治的武裝斗爭如憤怒的烈火一般燃遍了大秦王朝的萬里河山。

公元前206年,劉邦軍逼近咸陽,秦王子嬰獻降,這宣告了秦王朝的覆滅。強大的秦王朝從建立到滅亡,前后僅持續(xù)了十五年的時間,正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當秦之時,天下剛剛統(tǒng)一,可以說是百業(yè)待興,秦朝完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建設,然而,因為做得過于急切和酷烈,就造成了老子所說的“多言數窮”的悲劇性結果。

秦朝滅亡之后,項羽和劉邦之間又展開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之爭,戰(zhàn)爭的結果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于是,漢朝成為繼秦之后而建立的又一個新的統(tǒng)一王朝。與秦朝秉持法家思想、推行暴政的做法相反,漢初崇尚道家,采取無為而治的政治策略,經過幾十年的修養(yǎng)生息,終于締就了漢武帝時代的盛世局面。漢朝剛剛建立的時候,據說連皇帝駕車都找不到四匹顏色一樣的馬,而到了武帝初年,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是這樣描寫的:“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就是說,京師的錢財積累得不知有多少萬,用來穿錢的繩子都朽爛了,以致有多少錢,數也數不過來了;倉庫里的糧食,前一年的還沒有吃完,后一年的糧食就又存進來了,以致倉庫都裝不下,糧食都溢到外面來了,甚至因為儲存的時間過久,糧食都腐敗變質而不能吃了;大街小巷里,到處都有馬,縱橫的道路之上,馬匹更是成群地奔跑。而這種繁榮的局面,不正是得益于老子所言的“不如守中”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岑巩县| 平谷区| 海伦市| 吉隆县| 巧家县| 孟村| 吉木萨尔县| 凤阳县| 舒城县| 岳阳市| 株洲市| 鄂伦春自治旗| 长岛县| 上饶市| 永康市| 扶余县| 祁连县| 济南市| 军事| 济南市| 碌曲县| 资溪县| 卓尼县| 长岛县| 内江市| 光泽县| 南川市| 马边| 邹平县| 安塞县| 安图县| 秦皇岛市| 新蔡县| 南宁市| 九龙县| 青铜峡市| 台北县| 右玉县| 临江市| 抚顺市| 达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