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多倫會盟
我國的蒙古族在清初分裂為三大部:外藩蒙古、喀爾喀蒙古、厄魯特蒙古。清太宗天聰年間(1627~1636年),清基本統一了內蒙古。崇德三年(1638年),喀爾喀向清王朝俯首稱臣,獻“九白之貢”。崇德二年(1637年),固始汗派使者向清納貢,“閱歲乃至”,厄魯特蒙古自此建立了與清王朝的臣屬關系。
喀爾喀蒙古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孫達延汗的后裔。達延汗死后,他的兒子大多數遷入內蒙古,按蒙古習慣,得由小兒子札赍爾渾臺吉留守在原地,他統領的部被稱為喀爾喀,所領萬余人分為七旗,由札赍爾渾臺吉的7個兒子分別統領。明朝末年,喀爾喀蒙古分裂為土謝圖汗、札薩克圖汗及車臣汗三大部,大致在東達額爾古納河和呼倫貝爾,西抵阿爾泰山,南鄰內蒙古,北面包括貝加爾湖直到石勒喀河的廣大游牧地區。
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清政府統一內蒙古之后,采取了“因其教不易其俗”的策略,得到蒙古各部的支持與擁護。崇德三年(1638年),喀爾喀汗也向清朝投表稱臣,獻“九白之貢”。
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入關,沒有更多精力兼顧北疆。車臣汗乘這個機會,誘使內蒙古蘇尼特部騰機思等叛清。清王朝封多鐸為揚威大將軍,與承澤郡王碩塞一起率兵鎮壓叛亂。順治五年(1648年),騰機思向清朝投降,車臣汗等亦上表請罪,叛亂平息,喀爾喀蒙古又派使者恢復與清王朝的朝貢關系。順治十二年(1655年),喀爾喀蒙古汗及賽因諾顏部各遣子弟來朝,清廷在其地設八札薩克,將喀爾喀蒙古各部分為左右兩翼。土謝圖汗、車臣汗、賽因諾顏部屬左翼,札薩克圖汗單獨組成右翼。喀爾喀蒙古與清朝政府的關系更加密切。
康熙元年(1662年),右翼札薩克圖汗部發生自相殘殺,札薩克圖汗與羅布藏臺吉額琳沁互相攻殺,札薩克圖汗被殺。其兄綽墨爾根自立為汗,因未得到清王朝的同意,部眾不服,大多投向左翼土謝圖汗??滴蹙拍辏?670年),清政府下詔廢掉綽墨爾根,另立札薩克圖汗的弟弟成袞繼承汗位。成袞死后,子沙喇繼位,與左翼土謝圖汗矛盾日深。西北地區的準噶爾部逐漸強大起來,準噶爾部是厄魯特蒙古之一部,游牧于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滴蹙拍?,準噶爾部發生爭權奪利的內亂,首領僧格被殺。僧格之同母弟噶爾丹在西藏當喇嘛,聞訊趕回,他以達賴喇嘛的名義提出要為僧格報仇。他驅逐了僧格的敵人車臣臺吉,殺掉僧格的兒子索諾木阿拉布坦,并把叔父楚慮爾烏巴什囚禁起來,這樣他便消滅了所有競爭的對手,控制了準噶爾部。康熙十六年,噶爾丹出兵攻滅已移居青海的和碩特部,殺其部長、自己的岳祖父鄂齊爾圖車臣汗。噶爾丹滅和碩特之后,“自稱博碩克圖汗,威脅厄魯特蒙古其他部奉他命令行事,成為厄魯特蒙古消部的霸主”??滴跏吣辏?678年),噶爾丹乘維吾爾族地區內部教派之爭,攻取天山南路葉爾羌諸部,西侵哈薩克、布魯特等地,“盡執元裔諸汗”,遷居天山以北。噶爾丹還侵占哈密和吐魯番,占據了河西走廊的西部,并對喀爾喀蒙古諸部的內部事務指手劃腳。噶爾丹勢力及其野心的增長,對清王朝的統一和邊境安寧構成了極大的危害。
對準噶爾內部的事務,康熙并不干涉,他同意了噶爾丹的請求,允許他如其兄僧格舊例,“照常遣使進貢”,承認了噶爾丹在準噶爾部的領導地位。
但對于噶爾丹的吞并與攻掠行動,康熙表示了反對。他主張各部之間和睦相處,不要發生爭端;若發生矛盾應向上稟報,由朝廷“遣使評其曲直,以免生民于涂炭”。
噶爾丹野心勃勃,欲一統蒙古各部。遂利用喀爾喀蒙古左右翼間矛盾,企圖引誘喀爾喀蒙古右翼歸降他。同時他還勾結沙俄侵略者,欲圖消滅左翼,從而實現侵占喀爾喀蒙古的野心。戰爭已近在眼前了。為避免喀爾喀蒙古分裂和自殺殘殺,康熙曾多方調解,最后建議雙方會盟。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帝派理藩院尚書阿喇尼等,并邀達賴喇嘛使臣噶爾西勒圖,到喀爾喀主持會盟事宜。同年八月十六日,阿喇尼召集喀爾喀蒙古互相對立的左、右兩翼的汗、濟農、臺吉等,在庫倫的伯勒奇爾舉行會盟。阿喇尼向與會眾蒙古首領宣示了康熙帝諭旨:“爾等以兄弟之親互相吞并,異日必致交惡生亂,朕心惻焉……爾汗、濟農、臺吉等,當仰體朕意及達賴喇嘛之心,盡釋前怨,將兄弟人民各歸本扎薩克,令其和協,照舊安居?!睂滴醯鄣闹I旨,喀爾喀眾蒙古首領等一致表示遵從,并一起在噶爾
西勒圖及喀爾喀宗教領袖哲卜尊丹巴胡土克圖面前立下誓言。阿喇尼等又令兩翼將互相侵占的臺吉人民各歸本主;濟農、臺吉等亦立誓,今后永遠和睦相處。在這次會盟中將原設八旗析為十四旗。
噶爾丹為達到自己的目的,蓄意破壞會盟??滴醵辏?687年),噶爾丹借口會盟中,哲布尊丹巴對使者不恭,率3萬大軍控制札薩克圖汗部,唆使沙喇進攻土謝圖汗,并命其弟多爾濟札卜領兵掠奪右翼人畜。土謝圖汗在憤怒之中,貿然出兵擊殺沙喇和多爾濟札卜。噶爾丹以此為口實,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大舉進攻喀爾喀左翼,在特木爾大敗土謝圖汗,直逼庫倫。與此同時,沙俄也與噶爾丹相呼應,從烏丁斯克出兵。
噶爾丹發動兼并喀爾喀蒙古的戰爭,是與沙俄對中國的侵略相呼應的。沙俄在17世紀60年代占領了我國喀爾喀蒙古地區貝加爾湖至石勒喀河的大片領土,并妄圖侵入喀爾喀腹地。對眾蒙古王公貴族,沙俄極力拉攏他們,妄圖把他們變成俄國的臣民,把其屬下的居民變成向俄國提供實物稅的屬民,吞并他們居住的土地。噶爾丹成為準噶爾的首腦后,沙俄企圖利用他作為侵略工具,把勢力伸入喀爾喀蒙古及漠西蒙古等地。噶爾丹為了實現其吞并眾蒙古的野心,不惜勾結沙俄,引狼入室。從17世紀70年代起,噶爾丹幾乎每年都遣使赴俄。當噶爾丹發動對喀爾喀蒙古的戰爭時,沙俄侵略軍也從烏丁斯克出動。噶爾丹侵入克魯倫河地區,打算順河而下,直取科爾沁蒙古,這時,他揚言俄羅斯援兵將幫助他達到目的。
在噶爾丹與沙俄侵略者的兩面夾擊下,喀爾喀蒙古處境極其危險。當時土謝圖汗正率主力部隊在北方楚庫柏興(色楞格斯克)與俄軍作戰。而噶爾丹對其后方的大舉進攻使土謝圖汗陣腳大亂,部眾潰散各處。俄方曾欲乘機收降喀爾喀難民。哲卜尊丹巴胡士克圖對濟農、臺吉等說:“俄羅斯素不奉佛,俗尚不同我輩,異言異服,殊非久安之計。莫若全部內徙,投誠大皇帝(指康熙),可邀萬年之福。”臺吉及民眾對這一正確主張表示贊同,于是漠北蒙古各部紛紛南下,投靠清王朝。
噶爾丹見哲卜尊丹巴等投靠了清王朝,便于同年七月上疏,要求清廷對哲卜尊丹巴等“或拒而不納,或擒以付之”。并且他還拒絕康熙的調停建議,聲稱“盡力征討五、六年,必滅喀爾喀,必擒哲卜尊丹巴”。當時,清廷左右為難??滴鹾髞砘貞浾f:“其時若不允其內附,恩養得所,必皆淪入于厄魯特”,無異于縱容噶爾丹的侵掠暴行,而且助長噶爾丹的囂張氣焰;“允其內附而恩養之,噶爾丹必假此釁端與我朝構難”??墒?,康熙“經熟籌”,甘冒與噶爾丹決裂的風險,決定接納受侵害來歸的哲卜尊丹巴等喀爾喀人。八月,土謝圖汗在鄂羅會諾爾與噶爾丹進行最后決戰,但遭到失敗,于是他率眾越瀚海,與哲卜尊丹巴會合。九月初八,土謝圖汗與哲卜尊丹巴分別率領屬下進入清朝境內,請求清廷保護。康熙立即批準他們的申請,派理藩院尚書阿喇尼前往訊界,安置來歸的蒙古部落,以米糧賑濟不能度日之人。此后又有車臣汗及札薩克圖汗所屬陸續來歸,清廷一律收容他們,并作了妥善安排。康熙令將喀爾喀部眾分別安置在蘇尼特、烏珠穆沁、烏喇特諸部牧地內游牧。
清朝政府把喀爾喀部暫時安頓在訊界內外,目的在于讓它收集逃散的部眾,等平定噶爾丹之后,讓他們重新回歸故地。但喀爾喀內部并無法度,各部間常發生相互爭奪之事,如不制定法律加以約束,則現在部眾也會日益離散。因此,清朝政府決定,按照管理內蒙古四十九旗的辦法,來管理喀爾喀蒙古各部??滴醵四辏?689年),清廷命內蒙古所屬科爾沁土謝圖親王沙津、喀爾喀達爾漢親王諾內、臺吉多爾濟思札卜等,率內蒙古各旗所選派的都統、副都統、長史等官員赴喀爾喀蒙古,分三路增設札薩克(旗長),將散落各處的部眾集合起來,組成旗隊,統一管理。在康熙二十五年(1685年)庫倫伯勒奇爾會盟的十四旗基礎上,增設十二旗,共為二十六旗。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軍與噶爾丹的部隊于烏蘭布通展開激戰,噶爾丹敗逃,清軍取得輝煌勝利。失敗后的噶爾丹實力大為削弱,于是他向清廷進表請罪,并發誓不再進攻喀爾喀各部。八月十八日,康熙帝派人告訴噶爾丹,再次申明了喀爾喀各蒙古與清王朝的臣屬關系。同時,為加強喀爾喀蒙古各部的團結,使噶爾丹無機可乘,清廷決定在多倫諾爾舉行喀爾喀蒙古各部的會盟大會。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三月,康熙帝決定喀爾喀蒙古三部舉行大會盟,所有蒙古王公均要參加,時間定在七月份,地點待定,而且此次會盟由康熙帝親自主持。這將是有史以來蒙古草原最重大的事件之一。雖然,這一計劃因噶爾丹的入侵而被暫時擱置,但烏蘭布通之戰后,舉行會盟不再有任何困難了,并成為康熙帝最緊要的事情。康熙三十年(1691年)正月,剛過春節,康熙帝下令:組織各部于清明前后舉行會盟,各部院加緊準備。到三月,決定會盟地點定在多倫諾爾。
四月三十日,康熙率領的上三旗和古北口綠營兵沿灤河而上,與經獨石口和上都牧場而來的下五旗軍隊齊集多倫,在此安營扎寨。清廷命喀爾喀與內蒙古四十九旗帳幕在五十里外,共同環繞康熙行營屯列。五月初一,土謝圖汗、哲布尊丹巴尊旨,為擅自出兵擊殺札薩克圖汗具疏請罪。五月初二,康熙召見蒙古貴族,因為土謝圖汗頭一天已將自己的過錯呈敘并向皇上請罪,也因為他親領部眾歸屬大清,康熙不忍將其治罪就赦免了他,并將策妄札人的札薩克圖汗之號封為汗。隨后,清政府列儀仗,置樂隊,理藩院官員引喀爾喀蒙古貴族列于右隊,內蒙古四十九旗王公列于左隊,分別朝拜康熙皇帝,通過與蒙古王公飲宴歡聚,清帝與蒙古各部之間的關系得到了進一步調整。
五月初三,頒賞封爵。分別賞賜給喀爾喀土謝圖汗、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圖、策妄札人、車臣汗每人千兩白銀,15匹蟒緞、15匹彩段,及銀器、袍帽、茶布等其他物品??滴踹€按照等級高低分別賞賜給濟農、臺吉等人銀緞諸物若干。頒賞之后,康熙再次召見喀爾喀汗、濟農、臺吉等35名貴族,并賜宴。在宴席上,康熙命令他們不要過于拘束,每人可暢所欲言,“舒懷共語”。酒宴結束后,康熙又因策妄札人年幼而把皇子的衣服、數珠賜給他一些,使人覺得他們情同父子。
同日,康熙應喀爾喀汗、臺吉等要求,宣布將喀爾喀與內蒙古四十九旗按同一體例編設,其名號“亦與四十九旗同”“照四十九旗”編為旗隊,給地安插,共分三十六旗。土謝圖汗、車臣汗名號仍舊存留;封策妄扎卜為和碩親王,其余“去其濟農、諾顏之名”,各按等級,授以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臺吉之銜。對其中那些最先提倡歸屬大清,奏請按照四十九旗一例編設,以及在鎮壓噶爾丹叛亂中功績顯著的有功人員,又加以特殊表彰,從優封授。最后康熙向他們申明法度的嚴肅性:“自今以往,爾等體朕愛養之恩,各守法度,力行恭順。如此,則爾等生計漸蕃,福及子孫,世世被澤。”
五月初四,舉行閱兵儀式。康熙走出行宮,穿上鮮亮的甲胄,乘上高頭大馬,“遍閱隊伍”,喀爾喀部隊及八旗官兵,肅立敬禮,接受皇帝檢閱。之后,樹侯校射,康熙帝首先彎弓勁射,十矢九中,蒙古王公贊為神武。康熙又率四十九旗王、貝勒、貝子、臺吉及喀爾喀汗、王、臺吉等一同“大閱軍容”。滿洲八旗官兵、漢軍火器營官兵及總兵蔡元屬下眾官兵,都各依次序列陣,號角沖天,槍炮齊鳴,清軍眾將士齊聲高呼前進,震天動地,顯示了清軍強大的威勢。
五月初五,康熙到達喀爾喀蒙古駐地,對窮困的部眾賞給他們銀兩與布匹等物。又賜給喀爾喀王、貝勒、貝子、公、臺吉等大批牛羊。初六,遣原任尚書阿喇尼、侍郎布彥圖、索諾和、文達、學士達虎等,“往編喀爾喀旗分佐領,撥給游牧地方”。五月初七,會盟完畢之后,康熙帝啟程回京,一切未及處理之事由尚書馬齊在此負責辦理。四十九旗及喀爾喀汗、王、貝勒、貝子、公、臺吉等,在道路兩旁恭送康熙,“依戀不已,伏地流涕”,情景至為感人。
為紀念這一盛事,以及滿足蒙古貴族的心愿,清廷在多倫興建匯宗寺,“利用宗教,以一眾志”。
本次會盟對于加強漠北蒙古各部間的團結、平息其內部長期的糾紛具有重大的作用。它密切了蒙古族與清廷的關系,重新在喀爾喀蒙古建立起封建秩序,使清廷對喀爾喀的控制與管理都得到了極大的加強,喀爾喀各部也成為戍守我國北部邊疆的最主要力量之一??滴鯇@方面的意義認識相當深刻。他在歸途中對扈從諸臣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筑長城。我朝施恩于喀爾喀,使他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被鼐┎痪茫倒げ孔h復古北口總兵蔡元請修古北口邊墻一疏,康熙為此特別降諭。在諭旨中,康熙帝就得民心為治國安邦之本作了專門論述。他說:“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秦筑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p>
政治上的統一與安定,極大地推動了生產的發展。此后,喀爾喀蒙古開始重視農業生產。土謝圖汗上疏:“思得膏腴之地,竭力春耕,以資朝夕?!笨滴鯇Υ藰O力支持,命理藩院遣官一員,于來年春“指授膏腴之地,令其種植”。還向蒙古各部落頒布歷書,“照民歷式樣,全行翻譯,將部落之名注于歷內”。
會盟之后,喀爾喀蒙古重新恢復了聲勢,其散逃各地的部眾也紛紛歸來,清政府對前來投順的蒙古部眾大加歡迎,熱情款待他們,妥善安置他們,并按人口、功次授予相應的爵位。如同年閏七月游牧于土拉等地方的喀爾喀西卜退哈灘巴圖爾來降,清廷授予他輔國公;九月,喀爾喀達拉瑪希里卓特巴來降,清廷封他為多羅貝勒??滴跞辏?694年)九月,游牧于色楞額的英格特布哈等地的根敦戴青亦率“所屬七百余戶、四臺吉及千余弓箭手,共三千余口”歸附,康熙在接見他時“加恩授為扎薩克多羅貝勒”。清廷的政策吸引了失散在國內各地的喀爾喀蒙古人,同時也對流亡國外的喀爾喀蒙古部落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有些過去流入俄國的蒙古族,陸續回歸祖國。三十年(1691年)車臣汗部車卜登屬下千余戶從俄國回歸祖國,三十二年(1693年),土謝圖汗部車陵扎卜等八臺吉率領部下六百余丁,擺脫沙俄控制,遷入克魯倫河畔的巴顏烏蘭草原,與西卜退哈灘巴圖爾一起游牧,康熙授車陵扎卜為扎薩克一等臺吉,把他的部眾編為四佐領。由于喀爾喀重新統一,并加強了內部團結,其實力進一步發展,在鞏固邊疆及抗擊外敵的斗爭中地位日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