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說話原則

修養原則:說話必須有修養

言語能力并非人天生的本能,而是后天練習的結果。口才的完善是很長一段時間思想、語言行為、儀態、情緒等各個方面綜合磨煉的過程,也是內在修養的過程。

1. 尊重他人的意見

說話是人的思想的反映,尊重他人的意見,也就如尊重他這個人。但有些人為使自己的意見突出,引起他人對他談話價值的充分認同,常自覺不自覺地對他人意見加以貶低、否定。結果引發了對方的不滿和對抗,不僅自己意見未得到重視,反而遭到冷落和否定,自己的形象也受到貶損。有些善說話者,在發表己見時,恰恰采取相反的態度,他們會巧妙地從不同角度對已發表出來的意見加以肯定和褒揚,甚至采取順勢接話、補充發言的方式陳明己見,這樣別人就會保持一個積極的良好的心態傾聽他們的高論,他們的意見圓滿發表了,他們的風格也顯示出來了。

2. 不與他人搶話爭話

自己有真知灼見希望盡快發表出來,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你同樣也要給別人發言的機會,不能迫不及待,在他人侃侃而談時,硬是卡斷他的話頭,讓自己一吐為快;或者他人正欲發言時,你捷足先登,把別人已到嘴邊的話硬是擠回去,讓自己暢所欲言。發表己見首先應具備的修養就是耐心,待別人充分發表了意見之后,或輪到你的次序時,你再發言也不遲,這不僅不會減輕你發言的分量,還會調動大家的情緒。

3. 不說侮辱性話語

說到口才修養,不得不提口德,“德”可以說是口才的靈魂。生活中,有些詞語我們應盡可能避而不用,尤其是有關生理特點的,如矮冬瓜、瘸子、聾子等,身份卑微的,如乞丐、私生子、拖油瓶、妓女、白癡……一個注重言語修為的人,一個有益于他人的人,自然易于為他人所接受,他的話也就可能被別人奉為圭臬。“文如其人”是從寫作角度說的,我們也完全有理由說“言如其人”。心理上的專注力、耐受力、進取心等品質,也將使你更具個人魅力,使你的口才更富內涵。

在與人交往時,口才是非常重要的才能,但僅僅靠話語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風度。

規范原則:說話要講究規矩

說話必須符合一定的語言規矩。它是指說話人在言辭交際過程中,必須遵守語言規范的要求,不能因為語言表達的混亂、不完整而詞不達意,讓人不知所云。

語言的規矩主要包括兩方面:

1. 語音清晰準確

說話人要表達什么,必須是不含混、不模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說出來,讓接受者一聽就明,一聽就懂。這樣,表達才有作用,交際的目的才能實現。

做好下列三個方面,有助于達到語音清晰準確的要求。

(1)與非本方言區的接受者交談,最好不要用方言。

(2)遇到容易產生歧義的讀音,應予以適當解釋。

(3)對一些關鍵字詞的發音,盡量說得慢一些,說快了、急了,容易產生聲音共振而使語音含混,讓人聽不清楚,或產生誤聽。

2. 語句通順明了

主要指用詞前后協調準確、意思完整,不多余、不錯亂等。

要做到語句通順明了,以下兩點應該注意:

(1)不生造詞語。生造,是指按照自己的意愿杜撰、編造出誰也不懂的語詞。雖然語詞在人民群眾的交際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但它的產生應有一定社會基礎,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用,為交際區域的群眾所接受才行,絕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隨便生造。像“打的”、“打工”、“撮一頓”、“大款”、“倒爺”等已被人們熟悉,用于言辭交際當然可以,但如果有人說:“我來遲了,實有抱慚。”這里的“抱慚”就是生造。何不用通俗的“抱歉”或“抱愧”呢?

(2)符合習慣要求。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規矩、風尚,有些雖然從邏輯或語法的角度看并不規范,但既然已經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就應當按約定俗成的原則來處理。比如“打”,其詞義一為用手或器具撞擊物體——打人、打鼓;一為發生與人交涉的行為——打官司、打交道;一為制造——打毛衣、打鐮刀,等等。但“打的”、“打工”、“打瞌睡”、“打醬油”、“打折扣”、“打圓場”之“打”,就無上述意義。使用這些詞匯時,只能是約定俗成,大家都按習慣辦。還有像“打掃衛生”、“救火”、“養病”、“曬太陽”之類,也屬此種情況。

另外,由于國別、民族、地域、信仰等差別,或是習慣要求的不一致,表達者需要入鄉隨俗,使自己言辭合于接受者的習慣,否則就要出差錯、鬧笑話。

分寸原則:說話也要講分寸

“分寸”二字無處不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與人說話、交往,還是辦事,時時處處都蘊藏著分寸的玄機。如果一個人在社會上不會把握分寸,就說不好話,辦不好事,更不用說愉快地與人交往了。

縱觀古今,凡是有作為的人,都把說話講分寸作為必備的修養之一。蜚聲海內外的周恩來,他應變機敏睿智,言辭柔中有剛,就連談判對手也情不自禁地露出贊許之態。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稱贊周恩來在談判時“顯示出高超的技巧,在壓力面前表現得泰然自若,恰得分寸”。

什么是“分寸”?從一定意義上說,分寸是一種不偏不倚、可進可退的中庸哲學。但中庸之道的抽象,不足以恰當地把握其中的內涵,而分寸之道,卻是一種被形象化了的尺度,更易于讓人明確地把握,具有可為人所用的實際操作性。

通常所說的“掌握火候”、“矯枉過正”、“過猶不及”、“欲速則不達”等講的都是這種“火候”和“分寸”的問題。一方面,話說不到位不行,說不到位,別人可能悟不明白,理解不透,琢磨不出你的真實用意,你提出的想法或要求也不會被人重視和接受,非但事情辦不成,也常常被人瞧不起,這樣怎么能換取別人的欣賞與親善呢?怎么能贏得別人的友誼和器重呢?另一方面,話說得太過頭不行,要求太高,言辭太尖刻,讓人聽了不愉快,覺得你不識大體,不懂規矩,不知好歹,這樣的人常常被人敬而遠之,也同樣無法與人正常交往。還有一個方面,就是話說得不巧妙不行,太憨實,有時會招來嗤笑;太絮叨,有時會招來反感;太直露,有時會招來麻煩;太幼稚,有時會令人瞧不起。

懂得講話技巧的人,能把一句原本并不十分中聽的話,說得讓人覺得舒服。有一位著名企業的總裁,當他要屬下到他辦公室時,從來不說“請你到我的辦公室來一趟”,而是講“我在辦公室等你”。

中國人辦事講人緣,中國人成功靠人緣。沒有好的人緣,不知要失去多少成功的機會,干多少事倍功半的事情。人緣靠什么來維護?靠的就是嘴上有分寸。一句話說對了,可能扶搖直上,平步青云。而一句話說過了,則可能一著走錯,滿盤皆輸,毀掉一生前途。因此,要想立足于社會并取得成功,就一定要把握好說話的分寸。

說風原則:五種話不能開口

文有文法,說有說風。說風是一個人的立場、觀點、作風、內涵等在言談中的綜合體現。說風無論好壞,都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或社會條件下形成的,是為適應某種需要產生的;當然,也因人而異。誠信、正直的人,都能自覺地說真話、說實話;可有一些人卻常說假話、蠢話、大話、空話、粗話。對此,我們不能等閑視之。

1. 不說假話

說真話是中華民族歷來贊頌的美德。《韓非子·外諸說左上》中曾子教子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曾子為了讓孩子學會遵守諾言,把妻子開玩笑說的話付諸實施,將豬殺了,維護了妻子在孩子眼中誠實的形象。曾子的妻子是有意騙孩子嗎?恐怕未必。但至少可以說,她沒有意識到這種騙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多深的危害性。一次謊話就可能使孩子沾染上不良習氣。曾子的行動表明他堅持了最可貴的精神——不說假話。

世界各地也有許多關于批評說謊的格言:

沒有腳,但有招禍的翅膀。(日本)

即使說一句假話也是說謊,即使偷一根針也是盜竊。(蒙古)

謊言跑得再快,也永遠追不上真理。(俄羅斯)

寧愿聽痛苦的實話,不聽甜蜜的謊言。(非洲)

有一次,列寧參加一個會議,討論的是關于彼得格勒的工業恢復計劃的問題。人民委員施略普尼柯夫作報告時,用許多優美的詞句描繪出一幅十分誘人的前景。報告后,自我感覺良好的施略普尼柯夫以為會受到列寧的稱贊。可列寧卻向他提了幾個問題:目前在彼得格勒由哪一家工廠生產釘子?產量多少?紡織廠的原料和燃料還能保證用多少天?這些簡單的問題把他問得瞠目結舌。列寧批評說:“誰需要你們那些大吹大擂毫無保障的計劃?針線、犁、紡織品在哪里?你不能回答這些問題,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實際的計劃工作被你們用華而不實的廢話代替了,這無異于欺騙。”

2. 不說不理智的話

對于應酬來說,語言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得體的語言就像一部車子的潤滑劑,使交際活動較少摩擦地向縱深發展。

下面故事中的斯提爾曼顯得有些不理智。

一次,大銀行家斯提爾曼痛罵了一個高級職員。當時,這個可憐的職員正坐在寫字臺前一副無精打采的面孔,鋼筆在他的手指間竄上竄下,并不時地敲著桌子,斯提爾曼看著他這副吊兒郎當的模樣非常氣憤,便用其嚴厲的口吻毫不留情地痛罵了他一番。最后的幾句話說得刻薄粗暴,以致那個不幸的職員戰栗不已,大顆大顆的汗珠出現在前額。當時在場的一位客人實在看不過去了,忍不住說:“斯提爾曼先生,我一生中從沒有見過像你這么粗暴的人。他是你銀行里的一個高級職員,你竟然當著一個陌生人的面侮辱他。假如他馬上用刀把你刺死,我一點都不會覺得稀奇!”

提爾曼聽了這種批評,默不作聲。

斯提爾曼畢竟還是很聰明的,他意識到,他的話給這個職員造成了傷害,并引起很壞的影響,他為自己剛才的一番失態懊惱不已。于是,他趕忙到別處反思了一陣,等他回來已經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

3. 不說大話

一次,一位很自以為是的報社主筆在英國內閣總理格萊斯頓面前夸夸其談。那是在一次宴會上,格萊斯頓很客氣地對這位主筆說:“幾天之前我收到過你的一封信。”

“我寫的嗎?我已經記不得了。哦,我肯定沒有寫過。也許是我的秘書寫的吧,可以肯定那不是我寫的。”聽聞此言,格萊斯頓先生心里頗覺不快,但依然平和地對他點頭,宴會漸漸進入高潮的時候,格萊斯頓先生理所當然地成了大家談論的焦點。所有的客人都想找機會接近他,聽他談話,而除了報社主筆,格萊斯頓先生對每個人都熱情而客氣。整整一個晚上這位主筆總想找機會與格萊斯頓先生交談,但都未能如愿。

因為喜好夸大之故,這位主筆先生失去了與格萊斯頓先生結交的絕好機會。好吹牛而不務實,久而久之,就會養成不良的習慣。

最好能虛心地承認自己的短處,切不可靠夸張而掩飾之。

愛說大話的人編造的那些超乎常理的故事,在百無聊賴的時候聽聽倒還可以。雖然講得繪聲繪色,跌宕起伏,可細究起來 他講的主題只有一個,就是他自己。如果你留意一下,就會發現幾乎每句話里都會出現一個“我”字,這個無限重復的“我”很容易讓人失去耐心。

A是某大學講師,總愛在人前吹噓自己交際有多廣多深,有多少科研成果,獲得多少榮譽。時間長了,他的學生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牛皮大師”。大言不慚、夸夸其談的人到頭來只會給別人留下淺薄、無知的印象,同時,過分標榜自我、忽視旁人最終只會陷入孤島。

4. 不說空話

人們常常因為自己的地位比別人高,資歷比別人深,潛意識里就會產生一種優越感,覺得自己比別人有成就,比別人懂得多。因此在談話時難免帶有說教的腔調。

當然,說教并非一無是處,有時的確是正確的忠告,但這些常因帶有說教腔調而引起談話對象的逆反情緒,收效甚微。力避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情況,而且要用鮮明、生動、形象地讓別人心悅誠服。

然而說教者常常會說“你須知道我并不是在干涉你的作為”, “我覺得有許多話不得不同你講”或者說“你不得不這樣做,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錯誤發生”。

其實,說教者們的這些想法,應該是在別人接受觀點時自心底而生的。而由說教者嘴里說出來的,再多也只是空洞的說教,結果只會讓人產生抵觸情緒。愛說空話的人說話很少有個準數,要么與事實本身不符;要么泛泛而談。長此以往,極易失去別人的信任。

B是某企業領導,該企業分明是虧損企業,但為了某種目的,他在上報時卻說贏利多少,結果該企業不僅得不到國家政策的某些支持,還得多交利稅。對此,工人們憤憤不平,眾說紛紜。

愛說空話的人,常將很多的時間與精力放在一件微乎其微且不切實際的事物上。若要給他傾訴的機會,他一定會不厭其煩地用五倍乃至十倍的時間來講述他的故事。你常會被他眾多的毫無價值的細節弄得暈頭轉向時,還沒有聽到他講述的故事的要點。如果在他講述的過程中,你想抓住故事梗概,問他一句:“你所講的那位穿灰色風衣的女人究竟如何了呢?”他仍只是輕描淡寫地回答你:“不用急,我就要講到她了,你先聽我把這個講完。”接著,他又啰里啰唆地說上很多空泛的話。

假如這位小題大做者能看出聽他講故事的人如此耐心完全是因為禮貌,那么他必定會把要說的話整理完后才講。如果能看出對方對故事并不感興趣,他也會做出種種努力使故事講述得更緊湊一些,遺憾的是,他們始終觀察不出聽眾的反應。

一個青年寫信給熱戀的姑娘說:“親愛的,我愛你愛得沒有止境,我的心是這樣的熱烈,我簡直無法形容,我不知道用什么話才能表達出來。”假如對方是一個幼稚的姑娘,她一定會被感動,但假如她是一個有學問的姑娘,她就會對這封信不以為然。

5. 不說粗話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無論什么事情,只要成了習慣,就會自然地去做。講粗話也是如此。一個人一旦沾上了講粗話的習慣,往往出口不雅,而自己卻不知道。

習慣是長期條件反射累積的結果,因此要改變一種習慣,就需要中止原有的條件反射,努力建立新的習慣。

首先,要認識講粗話是一種壞習慣,是不文明的行為,從思想上強化克服這種習慣的意識。生活實踐表明,意識越強烈,行動的決心越大,效果也越明顯。

其次,找出出現頻率最高的粗話,集中力量首先改掉它。可以通過改變講話頻率,每句話說完停頓一下,講話前提醒自己等辦法改變原有的條件反射。出現頻率最高的粗話改掉了,其他粗話的克服也就不難了。

再次,要有實事求是的思想準備。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的克服當然也要待以時日,不可能在一兩天內把長久以來形成的習慣迅速改掉。有時,講話中仍然漏出幾句粗話,這也是在所難免的。如果一下子要求把所有的粗話統統改掉,反而會因難以辦到而感到失望,動搖克服講粗話習慣的信心。

最后,請別人督促。由于有時自己講了粗話卻不知道,請別人督促就能起到提醒、檢查的作用。督促還有另一層心理意義:造成一種不利于原有條件反射自然發生的外界環境,以促進舊習慣的終止。

所以,在修煉你的口才的同時,還要積極修煉你的口德。

口才加油站

大智若愚,動之以情

一位三十多歲的婦女在下崗一年多之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在某高級珠寶店當售貨員的工作。某年春節前的一天,店里來了一位土里土氣的年輕男子,他衣衫破舊,一臉的悲哀、狐疑,不時用不可企及的目光,盯著那些高級首飾。

因為來了一個電話,婦人在接聽電話時,一不小心把裝戒指的碟子碰翻,六枚精美絕倫的金戒指落到地上,她慌忙撿起其中的五枚,但第六枚怎么也找不著。

這時,她看到那男子正向門口走去,頓時她知道了戒指在哪兒。

當男子即將走出自動門時,婦人柔聲叫道:“對不起,先生!”

男子轉過身來,兩人相視無言,足足有一分鐘。

“什么事?”他問,臉上的肌肉在抽搐。

“什么事?”他再次問道。

“我先生下崗一年多了,我上個星期才找到這份工作。現在找份工作真不容易,是不是?”婦人神色黯然地說。

男子長久地注視著她,終于,一絲靦腆的微笑浮現在他臉上:“是的,真是這樣。”

他回答:“但我覺得你在這里會做得很好。”

說完,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給她:“讓我握握你的手,表示我真誠的祝福好嗎?”

然后,他轉過身,慢慢走向門口。

婦人目送著他的身影消失在門外,轉身走向柜臺,把手中握著的第六枚戒指放回了原處。

不用批評,不用苛責,更不用咆哮,那位婦人就成功地收回了男子偷拾的第六枚戒指。

奧妙何在?無疑,婦人神色黯然的繞指柔言產生了撼人心魂的作用。

“情”,在此處勝過了任何技巧。

由此可見從某種意義上說,善用情感來凝鑄語言,是一種最高境界的智慧。

“難道對我的懲罰還不夠嗎”

法國哲學家伏爾泰不僅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幽默高手,也是一個社交大師。1727年英法戰爭期間,伏爾泰恰巧正在英國旅行。誰知道英國人竟不分青紅皂白,把伏爾泰抓起來了。

“把他絞死!快點兒把他絞死!”英國人怒氣沖沖地大叫。

伏爾泰被抓起來送往絞刑臺上時,他的英國朋友紛紛趕來替他解圍。他們緊張而又急切地喊道:“你們不能將他處死,伏爾泰先生只是個學者,他從不參與政治!”“不行,法國人就該死!把他吊死。”那些群眾還是不停地怒罵著。

在雙方爭執不下的時候,伏爾泰舉起了雙手,悄聲地說:“可不可以讓我這個將死之人說幾句心里話?”

全場突然安靜了下來。

伏爾泰對群眾深深鞠了個躬,清了清嗓門,說道:“各位英國朋友!你們要懲罰我,就是因為我是法國人。以各位的聰明才智不難發現,我生為法國人,卻不能生為高貴的英國人,難道對我的懲罰還不夠嗎?”

說完,英國人全都哈哈大笑了起來。這番詼諧幽默的話竟讓伏爾泰死里逃生,他被當場釋放了。

伏爾泰深諳“自我嘲笑、自我謙抑”的技巧,不僅化解了英國人對他的敵意,更促進了彼此“和諧、歡樂”的氣氛。我們在實際生活中,都曾有過大大小小的煩惱,只要我們以幽默機智應對,就可以使自己擺脫煩惱。

主站蜘蛛池模板: 酒泉市| 高要市| 九龙县| 兴安县| 肥乡县| 东辽县| 商水县| 道孚县| 石景山区| 获嘉县| 黔江区| 贵州省| 惠水县| 伊宁县| 沁水县| 靖江市| 永安市| 海安县| 舒城县| 容城县| 郑州市| 仁化县| 祁东县| 无为县| 丰原市| 西乡县| 萨迦县| 清镇市| 闽清县| 阿尔山市| 旬邑县| 盱眙县| 昌宁县| 山东省| 赣州市| 沾化县| 高阳县| 织金县| 新巴尔虎右旗| 土默特左旗| 潞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