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名著全知道
  • 文若愚
  • 2858字
  • 2019-01-03 13:34:30

墨子

成書年代:戰國

作者:墨翟

地位:中國邏輯學的代表作

作者簡介

墨子像

作品評價

《墨子》一書所蘊涵的思想極其豐富,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墨子》思想代表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由于秦漢以來,封建統治者崇儒抑墨,墨學逐漸衰微,直到清中葉以后才出現復蘇之勢。墨學倡導的“兼愛”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的經世濟民的態度也比儒家更為積極。墨家的舍己為人、大公無私、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精神風范,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樸素本色。因而,墨子哲學被視為古代勞動者的哲學。

墨子,姓墨名翟,春秋戰國之際的政治家、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爭議。《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是“宋之大夫”, 《呂氏春秋·當染》認為他是魯國人,也有的說他原為宋國人,后來長期住在魯國。墨子自稱“今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似屬當時的“士”階層。但他又承認自己是“賤人”。他可能當過工匠或小手工業主,具有相當豐富的生產工藝技能經驗。有學者認為墨子的祖先是宋國的貴族,后來在宋國的內亂中遷往魯國。到墨子時,已經降為賤人。墨子擅長于車轄、兵器、機械制造,并且曾經與公輸班較量過智巧。墨子早年時“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后來因為不滿于儒家崇尚天命、繁文縟節、厚葬久喪、尚宗費財及愛有差等,就自己成立了一個學派,招收徒弟進行講學。他把“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為教育目的,與儒家并峙。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儒、墨兩家號稱“顯學”,墨子在當時的聲望與孔子差不多。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長期奔走于各諸侯國之間,宣傳他的政治主張。相傳他曾止楚攻宋,實施兼愛、非攻的主張。他“南游使衛”,宣講“蓄士”以備守御。又屢游楚國,獻書楚惠王。他拒絕楚王賜地而去,晚年到齊國,企圖勸止項子牛伐魯,未成功。越王邀墨子做官,并許以五百里封地。他以“聽吾言,用我道”為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目的是為了實現他的政治抱負。墨子一生主要從事講學和政治活動。墨家學派既是學術團體也是政治組織。墨子倡導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等主張,基本反映了廣大勞動階層的呼聲,因此,墨子被譽為勞動人民的哲學家。

背景介紹

墨子的生活時代正處在春秋戰國之交,奴隸制度已經開始崩潰,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過程中,這是一個社會大變革時期。墨子代表的是作為小生產者的手工業階層,他們具有獨立的經濟地位,但在政治上卻沒有發言權。社會的動蕩給他們帶來極大的苦惱,這些小生產者一方面希望社會的變革,一方面又害怕社會變革所帶來的混亂給自己造成損失。因此,他們一方面反對傳統保守的社會制度,憧憬堯舜禹時代的社會理想,一方面又反對戰爭,反對暴力,他們幻想通過博愛來實現美好的社會。

名著概要

《墨子》是記載墨翟言論和墨家學派思想資料的總集,由墨子及其弟子乃至后學相遞著述而成。《漢書·藝文志》著錄《墨子》71篇,今存15卷53篇。全書大致分五個部分:卷一有《親士》、《修身》、《所染》、《法儀》、《七患》、《辭過》、《三辨》7篇;卷二至卷九共24篇,有《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非儒》11個題目;卷十、卷十一有《經上》、《經下》、《經上說》、《經下說》、《大取》、《小取》6篇,通稱為《墨經》;卷十二、卷十三有《耕柱》、《貴義》、《公孟》、《魯問》、《公輸》5篇;卷十四、卷十五有《備城門》等11篇。《墨子》記錄了墨家的哲學、社會政治學說、倫理思想、邏輯學說、自然科學觀點和城守兵法等,尤其是它的邏輯思想,是先秦邏輯思想史的奠基作。

《墨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尚賢》、《尚同》、《非攻》、《節用》、《節葬》、《非樂》諸篇中,主張任人惟賢的用人原則,反對任人惟親,反對世襲制度,主張從天子到下面的各級官吏,都要選擇天下的賢人來充當。墨子反對侵略戰爭,聲援被侵略的國家,并為此而奔走呼號,主持正義。墨子主張對統治者要限制,不能讓統治者過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對葬禮,墨子主張節儉,反對鋪張浪費。

關于倫理思想主要反映在《兼愛》、《親士》、《修身》等篇中,墨子的倫理思想以兼愛為號召,以交相利為實質。他認為人們之間不分貧賤,都要互愛互利,主張“兼相愛”,反對儒家的等級觀念。國君要愛護有功的賢臣,慈父要愛護孝順的兒子,人們處在貧困的時候不要怨恨,處在富有的時候要講究仁義,對活著的人要仁愛,對死去的人要哀痛,這樣社會就會走向大同。

《墨子》書影

墨子的哲學思想主要反映在《非命》、《貴義》、《尚同》、《天志》、《明鬼》、《墨經》諸篇中。墨子一方面倡天志明鬼,一方面非命尚力。他認為,天有意志,創造了一切,天能賞善罰惡,主宰人類一切行為。人類社會秩序的建立,國家的形成,都是天志的體現。天志的核心是兼相愛,交相利。墨子反對命定論,把人力的作用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主張把知識分為“聞知”、“說知”、“親知”三類,“聞知”是傳授的知識,“說知”是推理的知識,“親知”是實踐經驗的知識。同時,在認識論方面,墨子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文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有三表也。”即要重視歷史經驗、直接經驗和實際效用。

經典摘錄

公輸般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齊,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般。

公輸般曰:“夫子何命焉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殺之。”

公輸般不說。

子墨子曰:“請獻十金。”

公輸般曰:“吾義固不殺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公輸般服。

——《墨子·公輸》

邏輯思想主要反映在《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6篇中,其中提出了“辯”的任務、目的和原則,揭示了概念、判斷和推理的實質作用,并做了較科學的分類。《墨經》6篇內容,已構成墨辯邏輯體系,它與亞里士多德邏輯、佛教因明邏輯并稱世界三大邏輯體系。在《小取》中論述了辯論的作用,即分析是非的區別,審查治亂的規律,弄清同異的所在,考察名實的道理,判別利害,解決疑似;還闡述了辯論的幾種方式,對推理的研究也甚為精細。

軍事思想主要反映在《備城門》、《備高臨》、《備水》等篇中,由于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因而反對侵略戰爭,所以它的軍事思想主要是積極的防御戰術。

《墨子》中有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內容,涉及數學和物理知識的有40余條,包含了器械制造、冶金化學、動物等自然科學知識。

閱讀指導

閱讀時要注意墨子前后期思想的差異,特別要注意墨子前期思想中與儒家思想相似的地方。著重把握墨子的邏輯思想,同時可以聯系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進行學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丈县| 志丹县| 夏津县| 察雅县| 黔西县| 汤阴县| 沁源县| 林西县| 瑞丽市| 馆陶县| 安图县| 日土县| 车险| 鄂州市| 甘谷县| 吴江市| 阿坝县| 额敏县| 宝应县| 浦江县| 江门市| 普陀区| 松溪县| 会昌县| 祁东县| 弥勒县| 英吉沙县| 合江县| 广昌县| 丹东市| 绥棱县| 黔西| 津南区| 柏乡县| 开远市| 乳山市| 昌宁县| 黄龙县| 同江市| 沙雅县| 荔波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