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孟子

成書年代:戰國

作者:孟軻

地位:儒學“內圣”走向的開啟者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省鄒縣一帶)人,是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戰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是孔子嫡孫子思的學生。被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孟子生于何時,眾說紛紜。一般認為他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年)的說法,較為合理。孟子的經歷與孔子頗為相似。孟子從30歲到40歲這段時間,主要的活動是收徒講學,宣揚儒家學說。44歲時,孟子便帶領著學生周游列國,宣揚他的“仁政”、“王道”學說。他游歷宋、齊、滕、魏等國,以王道、仁政學說游說諸侯,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魯平王即位以后,他的弟子樂正克為政,孟子曾到魯國,但未曾見用。滕文公即位后,孟子又來滕國。梁惠王十五年,孟子到魏國,這時已經70歲左右。次年,惠王死,襄王嗣位,孟子就離開了。但是孟子所處的時代,是各國諸侯互相兼并的戰國時代,各國統治者只講爭霸爭利,怎么會相信孟子的“性善”論和“仁政”學說呢?孟子在實踐中不斷碰壁后,晚年和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孟子結束周游生活后,83歲去世。

孟子像

背景介紹

戰國以來,由于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各地區間經濟、文化聯系的日益密切,割據混戰的局面已成為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障礙。在尖銳激烈的社會變革和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下,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張。他們著書立說,聚徒講學,成為那個時期學術界、政治界的活躍人物。各派各家之間展開激烈爭論,各自宣傳自己的主張。

名著概要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作《孟子》七篇”,但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卻說“《孟子》十一篇”。現在一般認為是《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本來《孟子》七篇并沒有分上下篇,到東漢趙岐著《孟子章句》時,才把七篇分為上下篇,后來加以沿用。在形式上有模仿《論語》之處,亦是摘取每篇開頭的幾個重要字眼來命名,并沒有別的意義。《孟子》一書以問對、答辯方式展開,以駁論為主要的論證方法,與語錄體散文《論語》略有不同。《孟子》翔實地記載了孟子的思想、言論和事跡,保存了豐富的歷史資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學、歷史、經濟和哲學的重要著作。孟子的政治思想是行“仁政”,即主張以德政爭取人心,統一天下。“仁政”學說的新發展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認為人生而具有天賦的“仁心”,即善的本性,這是實行“仁政”的保證。為了實施“仁政”,孟子還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社會分工論,反對“君民并耕”的主張。孟子認為王權是“天”授予,“天”是宇宙萬物的主宰,“天”意通過賢明的君主來實現。孟子十分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張“萬物皆備于我”。強調思想的作用,重視理性認識。

孟母擇鄰 版畫

《孟子》一書的思想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仁者無敵。《孟子》一書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義思想。仁是儒家學說的中心,孔子常講仁很少講義,孟子則仁義并重。孟子的性善說是他仁政思想的理論基礎。他說:“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即善性),斯有不忍人之政(即仁政)矣。”孟子把法家的以法治國、以力服人、用暴力實現統一稱為霸道,把儒家的以仁政治國、以德服人稱之為王道,并且孟子深信“仁者無敵”。在此基礎上,孟子提倡“民為貴,君為輕”的思想,把能否贏得民心看作是統治者成就偉業的關鍵,提倡“省刑罰,薄稅斂”, “不違農時”等主張。在后來封建社會歷史上,對于反對暴政、反對橫行暴斂、要重視人民的吃飯穿衣問題有很好的影響。

作品評價

《孟子》一書說理精辟,文字流暢,語言形象,同時又氣勢磅礴,筆帶鋒芒,富于鼓動性,具有很強的邏輯說服力和藝術感染力。漢文帝時,《孟子》被列為輔翼經書的傳記。兩漢時,《孟子》和《論語》并列。五代時,《孟子》被列入“經書”。南宋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合在一起,稱為四書。于是《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了,成了古代讀書人的必讀之書。

第二,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超凡的膽略和自信,源于他對人性的思索。孟子認為,每個人都具有與生俱來的善端,只要個體能夠自覺地實行仁義禮智,經過努力就都可以成為像堯舜那樣的圣人。他的“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觀點,被人們發展為不迷信任何權威的主張。他不僅有這種觀點,而且還常常以古代圣賢為榜樣,激勵自己奮發向上。孟子的性善論有個根本的觀點,那就是認為仁義禮智的本性,具體表現在人們服從現實社會的君臣、父子等倫理關系這些方面。他主張尚賢,重視修養,提倡為臣的要以仁義規勸君主,反對阿諛奉承,這有益于培養士大夫知識分子的骨氣,有益于澄清吏治、限制朝廷的胡作非為。

相關鏈接

《孟子字義疏證》是清戴震的代表作,他借疏證孟子來闡發自己的政治和哲學思想,抨擊了程朱理學。《疏證》由序及上、中、下三卷組成,序用簡潔的語言說明了《疏證》的寫作目的和主要內容,卷上包括“理”十五條,批判了當時占統治地位的程朱理學,對儒家理論作出新的解釋;卷中包括“天道”四條,批判了程朱理學的謬說。“性”九條,借解釋孟子“性善論”集中批判了程朱的“性即理”,全面闡述自然人性論的觀點;卷下表述了性善才美的看法,闡發了倫理道德觀。

第三,“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與孔子相似,都想做一個周公式的賢相,以輔佐當世的圣君,實現大治天下的偉業,并且在氣魄和膽略上還略勝一籌。孟子在他的書中表露出這樣的觀點:要等待文王興起后才振作的人,是平庸的凡夫,杰出能干的人才即使沒有文王也能振作。他認為自己是民眾中的先知先覺者,有責任以正道去啟發引導天下萬民。他認為,歷史上每經五百年必定有圣王興起,其中還必定有聲望很高的輔佐者。那么從周朝到孟子生活的年代,已經有七百多年了,且逢諸侯爭霸、烽煙四起的亂世,以他的眼光看,正當仁人志士有作為的時候。孟子認為,社會責任感是人和動物相區別的根本標志,人不能只考慮自身的完滿,而必須為他人和社會做出貢獻。這種“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精神是《孟子》中最富感染力的部分。

作品特色

名家點評

包羅天地,揆敘萬類,仁義道德,性格禍福,粲然靡所不載。

——東漢·趙岐

孟子,泰山巖巖之氣象也,觀其言,皆可以見之矣。

——北宋·程顥

《孟子》的文章體現出高超的辯論藝術。為了讓自己的“仁政”理想推行天下,孟子動輒便與人言辭交鋒,唇舌開戰,而且必欲爭勝。他曾經說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上》)這種浩然之氣,是一個正直篤行的士大夫對仁義道德進行堅持不懈的修煉,從而形成一種至大至剛、充塞于天地之間的人格魅力。由這種人格魅力所決定,《孟子》在嬉笑怒罵之間傳達觀點,絕不作吞吞吐吐之狀,感情激越,詞鋒犀利,氣勢恢宏,如長河大浪磅礴而來,橫行無阻,震蕩乾坤。他對自己憎惡的人物與現象總是予以辛辣諷刺,猛烈抨擊,毫不留情,因此文章總是顯得理直氣壯,義正辭嚴。他對自己的理想、信念堅信不移,每當述及理想的時候總是激昂慷慨,深情無限。例如“魚我所欲也”、“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兩章以及向齊宣王宣揚仁政的威力等處,或悲壯,或莊嚴,或熱情洋溢,都具有強烈的抒情性。這些作品不僅有凌轢一切的理論力量,而且使讀者受到感染。這種理直氣盛的做人和行文的風格,以其巨大的魅力,影響著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在與人辯論中不管對方是國君還是平民,他都能不卑不亢,有理有據,從容陳詞,步步緊逼,縱橫捭闔,有時因勢利導,有時犯顏詰問,尤其善于抓住對方心理、抓住對方破綻展開長篇大論,大有戰國縱橫家的氣概。

《孟子》的文章又以善用譬喻見長。孟子喜歡在說理文章中結構故事、使用寓言、恰當比喻,以闡述深奧的理論問題。這些譬喻大都從現實生活中取材,平易通俗而又發人深省。比如,他把百姓盼望仁政比作“大旱之望云霓”,把道義與生命的關系比作魚和熊掌等,都淺顯易懂,形象生動。書中的寓言大都不長,其中很少刻意渲染,但又寓意鮮明,涉筆成趣。如“日攘鄰人之雞”、“奕秋”等,都頗為生動傳神。

閱讀指導

《孟子》一書,主要著眼于孟子的“性善論”、“仁政論”和“義利觀”。在解析“性善論”時,最好能夠縱觀歷史上關于“人性”的看法,這樣能加深對“性善論”的理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汉县| 宜君县| 铁岭县| 彰化市| 阜阳市| 吴堡县| 七台河市| 宁蒗| 宜都市| 漳州市| 遵义市| 天等县| 都江堰市| 宜兰市| 潞西市| 长子县| 镇雄县| 大竹县| 广饶县| 房山区| 柯坪县| 原阳县| 密山市| 和平区| 吉木乃县| 云和县| 马山县| 池州市| 都昌县| 交城县| 东平县| 望谟县| 奉新县| 崇文区| 潮安县| 大名县| 兴义市| 镇江市| 温宿县| 克东县| 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