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學點歷史智慧大全集
- 宋偉
- 2429字
- 2019-01-03 12:19:50
悲壯的改革家
縱觀歷史,社會的變革總在進行,有時激烈有時舒緩,但是對于喜歡因循守舊的中國人來說,一個千古的命題是不變的——為天下人變法者最終都以悲劇為結局。倒不是中國人頑固不開明,只是因為所謂的“變法”沒有真正根除社會弊端的根源——封建統治,只是在方法上找出路,既然這樣,當然最后會失敗。
中國最早也是最大的改革家之一的商鞅就是這樣的。
商鞅是衛國人,起先在魏國做小官,魏惠王沒有重視他,他聽說秦國招納人才,就跑到了秦國。
秦國是一個很奇特的國家,它遠處西北邊陲,本來很小,名不載諸侯之籍,但它總是從其他諸侯國招納人才,利用這些人才使自己的國家一步步地強大起來。在秦國的歷史上,沒有任何一次重大的歷史發展是由秦國本國的人才推動實行的,秦國的這種開放的態度以及君主的進取精神,終于使秦國吞并了六國,統一了中國。
但到秦孝公這一代,秦國還不算很強大,東鄰魏國就常它,以至侵占了它的很多土地。秦孝公想使秦國迅速強大起就發布了一道命令,招賢納士,凡能使秦國強大的人,封高官土地。

商鞅像
商鞅好刑名之學,屬于法家一派的人物,他琢磨著秦國只有用法治才能迅速富強起來,自己到那里可能有用武之地,就跑去見秦孝公。他為了弄清秦孝公的真實心理,不敢一見面就露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而是先試探性地進行交談。前兩次,商鞅給秦孝公談儒家的帝王之道,結果秦孝公大感厭煩,昏昏欲睡。這樣,商鞅就弄明白了秦孝公是要以法興國,于是,在第3次會談時,他拋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變法。這下引起了秦孝公的興趣,兩人談了3天3夜,也不覺疲勞。
秦孝公當即任命他為主管變法的官員,進行變法。
商鞅為了取信于民,先耍了一點小手腕。他在國都南門外立了一根大木,下令說:“誰若把這根大木扛到北門去,就賞他50金?!蹦悄绢^以中人之力就可搬動,而50金之賞卻非常之多,時人以為有詐,不敢搬運。后有一個粗魯人見賞金很多,就扛到了北門,結果真得到了50金的賞金。商鞅借此在民眾中樹立了威信。
于是,商鞅分別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和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實行了兩次變法,內容包括:
一、編定戶籍,實行“連坐”。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一家犯法,其他家須告發,否則連坐。
二、獎軍功,禁私斗。凡有軍功者,不論其出身貴賤,職位高低,均可按功升官,按功分封土地。各城邑之間不得相互械斗,違者以嚴刑處罰。
三、獎耕織,鼓勵發展農業,增加人口。凡種地收產多者,可獲獎勵,反之,則抄沒其家,罰作官奴。
四、輕罪重罰。如把灰倒在道上,就要在面上刺字涂墨。
五、實行縣制,集中中央的權力。
六、承認土地私有,鼓勵開荒。
七、統一度、量、衡,以便加強統一管理,集中財富。
在這些變法措施中,有兩條極其重要:一是軍功無等級,使秦國軍隊的戰斗力大大增強;二是承認土地私有,使秦國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商鞅變法后的秦國,迅速成為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秦孝公二十年(公元前342年),秦國向魏國發動戰爭,在商鞅的策劃之下,秦國大敗魏國,收回了黃河以西的失地。商鞅因大功被封于商地,領有15座城邑,號為商君。
商鞅變法除了法令過于苛刻之外,基本上是符合百姓的利益的,所以百姓并不反對商鞅。商鞅之敗,在于秦廷內部的權力之爭。
變法之初,有許多舊貴族就激烈反對,原因很簡單,其中的一些條令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關鍵的還是那兩條:軍功無等級和土地私有。但因秦孝公的支持,他們還不敢怎么著,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舊貴族勢力就誣告他謀反,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在秦國無容身之地,為什么呢?因為商君之法規定,住店要有證件,而作為潛逃之人的商鞅哪里有證件,只好跑到魏國,魏國人要殺他,他又只好跑回自己的封地,在封地組織了一支軍隊,抵抗舊貴族前來逮捕他的軍隊。由于寡不敵眾,兵敗被擒。
商鞅最終遭受的刑罰是“車裂”,即把他的四肢系在馬車之上,讓馬車把他的軀體生生地撕開。其刑罰之酷,令人發指。
商鞅雖死,其法還在。秦國并未因此衰落下去,而是一直沿用商鞅之法,一直發展起來,在100年之后統一了中國。
宋朝的王安石變法雖無商鞅變法之激烈,結局也比商鞅好得多,但似乎更有意味。
先說其法反復以及新、舊兩黨的交替罷黜任免。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寧年間提出并推行了一些變法措施,諸如在青苗農貸、農田水利、省兵置將以及向中央集中財力等方面有所變革,這些措施確實是根據宋朝當時的社會積弊而提出的,其用意和動機無疑是良好的。實施的效果雖不能盡如人意,但畢竟有一些積極的成果。然而在朝廷內部,特別是一幫大臣之間,圍繞新法形成了主張變法的王安石的新黨和反對變法的司馬光的舊黨,兩黨展開了長期而又激烈的斗爭。
這兩黨交往了好幾個回合,一會兒新黨上臺,貶斥舊黨,一會兒舊黨上臺,抑制新黨,再加上勢利小人投機鉆營,使得新、舊兩黨斗爭幾乎完全變成以廢、立新法為幌子來進行爭權奪利的權力斗爭。事情到了這一地步,至于新法真正的利弊得失,哪里還有人去考慮。
新法時興時廢,完全成了黨派權力之爭的借口和由頭,已無什么實際意義。最后,新法還是被完全廢除。早在新法被完全廢除以前,王安石就被棄隱居了。他還算是幸運的,沒有遭受太大的人身迫害,得盡天年。
平心而論,王安石是一位政治家、改革家和一位十分有學問的文學家,但后人對他的評價實在爭議很大,《拗相公飲恨半山腰》一文就把王安石及其改革詆毀得不成樣子,就是王安石以后的許多正直、有修養、有學問的大臣也沒有人說他是個好人,幾乎眾口一辭地說王安石變法是宋朝的一次災難,是上天災異的顯現。
由王安石變法而引起的黨爭對于變法的特點來說是非常能說明問題的,那就是中國的變法絕非壞在老百姓的手里,宮廷內部的爭權奪利才是使變法夭折的主要原因。
歷史上還有許多改革家的命運也是一樣,這里就不一一陳述。
如此看來,歷史上的改革是一個祭壇,而改革家則是這個祭壇上的祭品。這個祭壇因充滿了悲劇色彩而變得異常的凄壯。變法者身為悲劇雖不自知,但是他們勇往直前的精神卻是可歌可泣,值得我們永遠記住的。
——見《史記》、《宋史》、《資治通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