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特稿(3)

李宗仁對這段歷史的看法可能有偏頗,論述細節也有錯誤的地方,但他認為蔣中正對父親有所顧忌,不愿意授權父親在東北主掌大局,是極有可能的。這又牽涉蔣氏與父親多年來一貫錯綜復雜的關系模式了。蔣氏相信父親的軍事才能,所以才會派他去東北督戰,處理危機,但一旦父親在東北指揮蔣氏最心愛的黃埔系王牌軍得心應手,打了大勝仗后,還想留下來,總攬東北大權,這恐怕就不是蔣氏心甘情愿的了。蔣極重視東北,所以才會派他至為親信但才能膽識皆屬平庸的熊式輝出任東北行營主任,對他忠貞不貳的杜聿明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熊、杜等人對蔣自然言從計聽,不敢有所違抗。而父親就不那么好駕馭了。父親“獨斷下令”進軍長春,是有違中央蔣中正的命令的。父親返南京向蔣報告下令進軍長春這件事時,蔣“當場不置可否”,“很沉重的樣子”,“‘唔!’‘唔!’連聲”,蔣這些反應似乎有點不悅,他對父親一向敢作敢為的獨斷作風,恐怕并不很欣賞。蔣不放心讓我父親一個人回轉東北去繼續指揮,所以才與我父親同往沈陽,而且將指揮軍隊的大權拿了過來,親自指揮國軍北進。由父親的“訪問記錄”中看來,父親自與蔣中正同赴東北后,東北的軍事大計,他似乎就無權做主了。父親在長春向蔣請命,希望留在東北,繼續指揮國軍北進,蔣吩咐父親:“6月1日國防部成立,你回去接事。你的意思,我交代杜聿明去做?!笔Y的言外之意是否在告訴父親:東北的軍事已有杜聿明負責,不必你越俎代庖了。

1947年夏秋之交,林彪部隊早已坐大反噬采取攻勢,幾度南下攻打四平、吉林、長春,東北國共雙方形勢優劣逆轉,熊式輝在東北人士攻擊下,勢在必撤。蔣中正一度有意要李宗仁兼任東北行轅主任,因李宗仁先前曾向蔣請假赴美就醫,當時蔣的方案是:李宗仁調任后,先派父親代理東北行轅主任兩個月,以便李赴美就醫。李宗仁以東北形勢仍照當時[19]法甚難挽回,固辭不就,因而改派參謀總長陳誠就任。94當時蔣中正一定已經看出當初沒有接納我父親的請求,讓我父親在東北徹底“剿共”的錯誤,希望我父親再度出馬挽救東北局面。陳誠上任后,共軍一連發動攻勢,國軍吃了幾個大敗仗,使吉林、長春、四平街完全陷于孤立。父親看見東北形勢急速惡化,乃向蔣中正建議:應及早放棄吉林、長春,而將東北國軍主力集中于沈陽以南,打通營口及錦州之線,使國軍補給不致中斷,而進攻退守,亦可運用自如。[20]但蔣氏又未接納,翌年,東北各孤立據點遂為共軍各個擊破,最后四十七萬國軍精銳盡喪敵手。1948年元旦,國民黨中央政府頒給父親“二等寶鼎勛章”,褒獎父親:

“抗戰甫告勝利,‘共匪’盤踞東北蔓延滋長,杜總司令聿明所部奉令剿伐四平街林彪匪部,旋于三十五年冬銜命親赴前線督師,一舉掃蕩四平街匪軍,繼進軍長春吉林,余匪望風披靡,潰不成軍,于卅七年元旦奉頒二等寶鼎勛章?!?

這枚遲來的勛章,事后看來,對父親幾乎是一種諷刺。蔣中正終于認清父親在“四平街會戰”立功的重要性了,但已太遲。

父親在1956年上蔣中正的密函中,形容當年在東北沒有追擊林彪部隊,任其坐大反噬,是“養虎遺患”,其為患之烈,恐怕沒有人比父親體驗得更深刻、更痛切了。林彪在“四平街會戰”戰敗后,嘗到慘痛教訓,利用停戰得以喘息的機會,馬上改弦更張,以哈爾濱、佳木斯等地為根據地,重新整軍練兵。1946年年底共軍已增至三十六萬,1947年夏季攻勢前后,增至五十萬,而至1948年冬“遼沈決戰”前,因收編偽滿軍,暴增至一百多萬。[21]“遼沈決戰”中,林彪部隊將國軍四十七萬最精銳的軍隊全部吞噬,繳獲國軍美式軍備兩千輛卡車、一百五十輛裝甲車、七十六輛坦克車,還有數量龐大的槍枝彈藥。得到這些美式優良軍備,林彪的部隊已經脫胎換骨成為一支強大無敵百萬之眾的“四野”了?!斑|沈決戰”后林彪統率“四野”迅速入關攻打平津,傅作義不戰而降,1949年1月31日林彪軍隊入北平。4月,林彪率部沿平漢路南下,當時他身任“華中軍區司令員兼華中局書記”。同時,父親亦任職“華中剿匪總司令”,坐鎮武漢,與林彪再度交鋒。三年前“四平街會戰”,林彪是父親手下敗將,而今卷土重來,而且剛剛在“遼沈”、“平津”兩大戰役大獲全勝,其氣勢自不可同日而語,而國軍“徐蚌會戰”慘敗,六十萬大軍覆沒,共軍渡江,上海、南京相繼陷落,國軍士氣已經全面崩潰。父親在華中的守軍約二十五萬人,此時又因蔣中正下野,將國庫黃金運往臺灣,軍餉困難,而且黃埔系的將領如宋希濂輩,驕兵悍將,竟不聽指揮。此時,父親左支右絀,情況至為窘迫,自然無法抵擋林彪強勢部隊的進攻,5月17日武漢失陷。父親率軍入湖南,節節抵抗,7月,因程潛、陳明仁投共,長沙陷落,父親的軍隊退守衡陽,在衡陽附近青樹坪父親布下埋伏,林彪五萬軍隊中了陷阱,大敗而退。這便是國軍的“青樹坪大捷”,也是“徐蚌會戰”后國軍最后的一次勝利。但共軍攻勢,終不可擋,林彪部隊直下粵、桂,10月14日占廣州。父親率領他的幾個廣西子弟兵團回家鄉作最后抵抗,但此時早已軍心渙散兵無斗志了。11月22日桂林陷落,12月4日,南寧失守,父親撤離大陸,飛往海南島,手下全軍覆沒。翌年4月,林彪部隊攻占海南,大陸易手。

父親身經北伐抗日,屢克強敵,贏得諸葛盛名,但最后竟敗在林彪手里。如果當初“四平街會戰”,蔣中正肯接納父親建議,徹底消滅林彪部隊,而這一場慘痛失敗原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父親追憶這段歷史,能不“痛心疾首”?1948年冬,東北最后決戰是由蔣中正親臨指揮的,他眼看著林彪部隊將他最心愛的數十萬國軍精銳一一吞噬,他心中的感受恐怕與父親一樣痛切,所以才會得出他親自頒發的第二次停戰令是“東北最后失敗之惟一關鍵”的結論來。

結論

東北戰爭的勝負,對整體內戰的影響是有決定性的。首先國軍方面在東北被困住四五十萬軍隊,因東北地區偏遠,軍需補給,消耗驚人。戰后國民政府的支出,有百分之六十五到七十是用于軍事,而軍事預算中,東北戰爭消耗了大半。最后長春等城市被圍,只有靠空投救援。1948年當時行政院院長翁文灝告訴美國大使司徒雷登,說三分之一的國家預算都用到東北去了。戰后國民政府的經濟危機本來就很大,東北戰爭的消耗,火上加油,是促使國民政府經濟崩潰的直接原因之一。又因四五十萬最精銳的國軍困守東北,華北的軍隊不敷使用,防務空虛,等到林彪部隊一入關,華北守軍便無法抵擋,平津遂告陷落。東北戰略經濟地位如此重要,而國軍又全力以赴,必欲得之,最后竟全軍盡沒。東北戰爭的失敗,對當時全體國軍軍心士氣震撼至劇,遂發生骨牌效應,林彪大軍一入關,也就是國軍全面崩潰的開始。林彪部隊能夠長驅直入山海關,一直打到海南島,席卷大陸,成為國軍第一號勁敵,亦就是國軍東北敗守的結果。

“四平街會戰”后,約有四個月東北國共軍之間,沒有大規模的戰爭。在這個期間,如果東北行營能夠勵精圖治,以政治輔助軍事,組織民眾,建立地方勢力,如父親所建議,組編三百萬民團,以保地方,如此亡羊補牢,最后國共兩軍開戰時,國軍或許不致陷于孤立,而被共軍各個擊破。當然這些措施的首要條件就要看東北行營是否領導有方,組織健全了。

而答案又是否定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阳县| 富川| 洪洞县| 宜都市| 剑河县| 文安县| 集安市| 公主岭市| 许昌县| 垦利县| 大城县| 吐鲁番市| 铅山县| 阿克苏市| 姜堰市| 霍山县| 张家港市| 张家界市| 德令哈市| 通榆县| 大荔县| 西平县| 阜阳市| 白银市| 册亨县| 勃利县| 宜城市| 安康市| 寿宁县| 南宁市| 乐亭县| 文昌市| 平定县| 资溪县| 舒兰市| 清涧县| 抚顺市| 丰城市| 类乌齐县| 定结县| 曲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