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社區管理概述(6)
- 城市精細化管理:新時期社區工作與管理
- 朱進編著
- 3711字
- 2016-07-11 14:52:10
⑤因地制宜、創新發展。從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區別不同情況,分類指導,多形態發展;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鼓勵探索創新農村社區建設模式。
(3)農村社區建設的基本目標
農村社區圍繞如何形成新型社會生活共同體而構建,注重通過整合資源、完善服務來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凝聚力、認同感。農村社區建設的基本目標就是把農村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①管理有序:就是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區自我管理有效銜接、政府依法行政和村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動。
1)要建設服務型政府,按照轉變職能、責權一致、強化服務、改進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履行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2)要完善村民自治,改善目前村民自治的弱勢地位,形成鄉村之間的結合關系。
②服務完善:
1)實現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的全覆蓋,如基礎設施、義務教育、基本合作醫療、治安、社會救助等;
2)大力發展村民之間的互助服務,如建立和發展各種群眾組織、發展志愿服務等;
3)農村社區自身向村民提供各種便民利民服務項目和服務,如設立慈善超市等;
4)引入市場機制,通過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服務農民,如商業網點向農村社區的延伸;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供銷活動在農村社區的開展。
③文明祥和:
1)健全的村規民約;
2)發達的農民教育;
3)整潔的村容村貌(包括農村人居環境和景觀建設、清潔生產和綠色產業發展、廢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改水改廁改圈等);
4)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移風易俗,擯棄賭博陋習,理性消費等);
5)活躍的文化生活(包括圖書室、閱覽室、村民學校、多媒體教室的建設,各種文體組織的建立及其活動的開展等)。
(4)農村社區的服務建設
社區服務是社區建設的永恒的主題,是社區建設的生命力所在。農村社區的功能定位是服務,主要功能包括:一是構建社區公共服務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醫療衛生、就業指導、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社會救助、計劃生育和技術技能培訓、科技市場信息咨詢等公共服務。二是構建社區自助互助服務體系。發揚和睦友愛、鄰里互助的優良傳統,積極組織社區居民開展各種自助互助服務,著力解決好社區居民生產生活困難,特別是解決好老年人、殘疾人、優撫對象、低收入家庭、外出務工作人員家庭的實際困難。三是構建社區市場服務體系。積極發展日用品超市以及金融、保險代辦、生產資料供應、產品供銷等服務網點。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為社區居民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生產生活服務。要制定社區服務工作規范,推動社區服務向規范化、制度化建設邁進。有條件的地方,要大力推進社區信息化網絡建設,不斷提高社區服務管理水平。
農村社區的服務功能建設要著眼于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充分發揮行政機制、市場機制、志愿機制的作用,加快構建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市場服務、志愿服務相結合的社區服務體系,真正使村民困有所助、難有所幫、需有所應。
(1)農村社區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主要是指政府為公眾提供的各項服務,包括社會保障、公共衛生、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設施建設及管理等。社區公共服務是以社區為單位提供的社會公共服務,既包括社區公共設施、公共項目等有形因素,也包括社區投入機制、社區運行機制、社區管理體系、社區公共意識和社區認同意識等無形的因素。農村社區建設為農村居民提供如下服務:
①完善農村社區公共基礎設施。既包括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河道凈化相應的設施,也包括農村社區辦公服務、教育文化、醫療衛生、體育健身、綜合警務等必需的設施設備。
②構建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城鄉同步增長機制。建立農村“五保”對象供養機制,逐步實施集中供養。對困難家庭實施教育、醫療、住房、就業、法律援助等專項救助。健全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逐步將農民全部納入合作醫療制度,提高政府補助和農民報銷比例,對參保農民實行每兩年一次的健康體檢。采取個人繳費、財政補助相結合的辦法,加快建立面向農業勞動者的養老保險制度。加大農村勞動力培訓力度,形成“政府購買培訓、學校提供培訓、農民自主培訓”的培訓機制,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
③構建老年福利服務體系。以滿足農村社區老年人的需求為出發點,以建設農村老年活動室為重點,廣泛動員社會參與,大力挖掘和整合農村社區資源,建設“星光老年之家”,保證農村社區老年人有服務設施和活動場所,促進有設施、有服務、有制度的農村社區老年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重點提供老年教學、文化娛樂、體育保健、生活照料等服務,經濟條件好、人口規模大的村可逐步發展住養、日托照料、上門服務、緊急援助、保健康復、法律咨詢等服務。
④構建農村社區安全體系。首先要加強農村村民的法制教育,暢通他們的利益表達渠道,從根本上減少矛盾糾紛的產生。其次,一方面,要健全調解委員會等組織,建立“和諧促進會”等融合本地人口、外來人口的組織,組建義務護村隊、夜巡隊等群防群治組織,加強自我防范,調處矛盾糾紛,消除不安全因素。再次,改變傳統的與農村社區群眾疏遠的農村警務,使警務工作的重點向農村社區延伸,嚴密社區治安防空體系,建立符合當地實際的各種社區警務模式和運行機制,有效預防和控制犯罪,提高農村社區群眾的安全感。與此同時,完善農村防火、自然災害等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實施減災教育,建立避災中心,及時化解和消除農村突發性公共事件對社會正常秩序、公共安全的威脅和影響。
⑤強化社區醫療服務。根據行政區劃以及服務人口、服務半徑,制定并實施農村社區衛生服務規劃,合理構建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網絡。每個鄉鎮設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心按照農村村民出行20分鐘可達的要求下設若干社區衛生服務站。按照每1000~1500服務人口配備一名農村社區責任醫生的標準建立農村社區責任醫生隊伍,以主動上門服務的形式為主,為農村村民提供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六位一體的服務。
⑥繁榮農村社區文化教育。加強農村社區文化活動場所建設,采用新建、改建、共建等方式,建設功能多樣的綜合性文化活動室。發掘、整理和保護農村社區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培育扶持民間藝術之鄉、特色文化社區。充分發揮市、縣圖書館對鄉鎮、村圖書室的輻射作用,實現每社區擁有一支或多支農村村民業余文化隊伍的目標。
⑦開展體育健身活動。加快推進農村社區體育健身設施建設,普遍設立健身路徑、籃球場、乒乓球臺,讓農村村民就近就便享受體育的樂趣。挖掘、整理和推廣富有鄉土氣息和傳統特色的民間體育項目,開展農民群眾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的體育健身活動。以體育活動促進社區村民和社區之間的和諧和睦。
(2)農村社區市場服務
城市社區的市場服務提供的主要是便民利民的服務、物業管理服務和家政服務。農村社區服務既要滿足農民群眾的生活需求,又要滿足農民群眾的生產需求。突出發展要務,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農村社區市場服務的顯著特點。
要把農村連鎖便利店納入農村社區服務體系,納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范圍,村兩委統一規劃、改造、提供符合連鎖經營要求的營業網點,積極吸引連鎖經營龍頭企業進村開設連鎖超市或便利店。要創辦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包括連鎖超市或連鎖便利店、餐飲服務、醫療衛生、休閑娛樂、文化體育、農產品收購、農資供應等服務設施。
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按照“民辦、民營、民享受”的原則,組織農民共同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儲藏和銷售,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從構建模式看,主要有三種類型:
①能人大戶帶動型;
②龍頭企業帶動型;
③部門或基層組織主導型。
(3)農村社區志愿服務
農村基層志愿服務是指各種社會組織和個人,利用自身的資金、技能等資源,自愿為農村公共事務、公益事業和農民群眾提供幫助或服務的行為。
農村社區的志愿服務應該以低保對象、五保對象、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優撫對象、特困黨員、外出務工人員家庭以及刑釋解教人員、社區矯正人員為重點服務對象,以普及科技文衛及法律知識、扶貧開發、社會救助、優撫助殘、敬老扶幼、治安巡邏、衛生保潔、環境保護、文藝演出等為重點服務領域,興辦農村社區公益事業和公共事務,改善農村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解決農村困難群體的生產生活困難。
村黨組織和村委會鼓勵和動員本村黨員、有一技之長的村民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村共青團、婦聯、計生協會、民兵連、調解委員會、治保會等群團組織,老年人協會、殘疾人協會、紅白理事會、科普協會等社區性民間組織以及農村各種專業經濟技術組織,是開展志愿服務的重要力量,應發揮各自的優勢,組織其成員(會員)參加志愿服務。農村村民各有自己的一技之長,要鼓勵他們開展水電維修、農忙突擊等互助互幫活動。要利用鄉村法制學校、社區教育機構、中小學,面向廣大農民開展科普教育、農技知識教育、老年人權益與婦女權益保障教育。
3.城市社區的建設
近年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城市化、市場化的深入發展,大批農村人口進入城市,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轉為社會人,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大量涌現,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社會職能、服務職能的逐漸轉移,傳統的鎮村管理模式已無法適應城市現代化發展的新形勢,無法適應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