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8年9月30日,倫敦唐寧街官邸,從慕尼黑回到英國的英國首相張伯倫手中揮舞著剛剛簽訂的《慕尼黑協定》,向歡呼的人群說道:“在我國歷史上,這是第二次把光榮的和平從德國帶回到唐寧街來,我相信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
吞并奧地利
1936年3月7日,德國軍隊大搖大擺地進入了萊茵河非軍事區,《凡爾賽和約》變成了一紙空文。英法兩國政府獲知這一消息后極為震驚,立即向德國提出了強烈的抗議。希特勒立即使用慣用的伎倆,向英法保證這次行動只是象征性的,并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法國政府當然不能接受希特勒的這種解釋,要求英國共同對德國實施更加強硬的軍事制裁措施。此時的英國卻向法國給出了這樣一個建議:面對日益強大的德國,法國唯一的希望就是與之謀求妥協。英國的軟弱表現讓德國占領萊茵河地區成為了既成事實,也讓希特勒在德國國內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可以放心大膽地擬定更大規模的戰爭計劃了。
在成功干涉西班牙內戰之后,希特勒將目光投向了舊日奧匈帝國的交通中心——奧地利。早在1936年7月,希特勒就下令德國總參謀部草擬了一份占領奧地利的軍事計劃,命名為“奧托方案”。該方案以流亡比利時的原哈布斯堡王室太子的名字命名,設定當奧地利發生君主復辟的變故之時,借口維護該國穩定,使用德國武裝力量占領奧地利。1938年2月12日,迫不及待的希特勒向奧地利政府發出了最后通牒,命令其承認奧地利納粹黨的合法性,對所有在押的奧地利納粹黨人實行大赦,并任命納粹黨人為內閣保安部長。奧地利政府斷然拒絕了這些無理要求。
希特勒于是決定動手,于3月12日下令德國武裝部隊實施“奧托方案”。在德國的強力威懾之下,奧地利政府同意德軍進駐奧地利,隨即希特勒的部隊占領了奧地利全境。
3月13日,希特勒宣布解散奧地利共和國,其全部領土并入德國,就這樣,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奧地利。這一次,英法兩國還是照舊對德國發出了強烈抗議,也僅限于抗議,并未采取任何實質性的行動。希特勒經過前兩次的試探之后,發現英法等國并沒有實施真正意義上的制裁,于是胃口變得越來越大,捷克斯洛伐克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他的下一個目標。
染指蘇臺德
希特勒之所以對捷克斯洛伐克如此關注,一是希望將所有德國國土之外的日耳曼民族都并入德國,然后向東方擴張,謀求更大的生存空間,二是認為捷克斯洛伐克可能會成為未來蘇聯進攻德國的空軍基地或者是英法兩國的軍事補充力量。在進攻捷克斯洛伐克的秘密文件中,希特勒是這樣闡述其進攻意圖的:“德國武裝部隊進行突然襲擊的目的,就是要在戰爭開始和戰爭期間消滅捷克斯洛伐克對我軍在西線作戰的后方所存在的威脅,并且使蘇聯空軍不能利用捷克斯洛伐克的大部分空軍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為了維持多瑙河流域和巴爾干半島的政治格局,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在法國的影響和支持下相互簽訂了同盟條約。羅馬尼亞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南斯拉夫則多產礦石,兩個國家都有龐大的軍隊,而他們的軍火供應主要依靠捷克斯洛伐克。
這三個歐洲小國聯合起來就結成了一個強大的國家聯盟,被稱作“小協約國”。1924年至1927年,法國先后與上述三國簽訂了政治、軍事協議,確立了對小協約國的領導地位,在南歐形成了與意大利抗衡的局面。
捷克斯洛伐克西部與德國接壤的邊境有一個名叫蘇臺德的地區,那里居住有320萬德意志人,他們大多能與當地居民友好相處。但自1935年開始,由克羅德·漢萊因領導的蘇臺德德意志黨在德國的幕后指使下開始謀求蘇臺德地區的獨立。1938年4月24日,受德國吞并奧地利行動的鼓舞,漢萊因公開叫囂蘇臺德地區應實行自治,同時脫離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導成立一個納粹國家。此時,希特勒也攻擊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正在有組織地虐待蘇臺德地區的德意志人,宣稱“德國有責任去保護這些日耳曼同胞,應該為他們爭取一般的自由,包括人身的、政治的和思想的自由”。一時間,捷克斯洛伐克國內局勢驟然緊張起來。害怕戰爭的英法兩國再次對強硬的德國進行了讓步,敦促捷政府采取和平的方式解決蘇臺德爭端。
迫于德國強大的軍事壓力以及來自英法兩國的“規勸”,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與漢萊因開始了對話談判。由于雙方分歧太大,談判沒持續多久,漢萊因就單方面宣布終止與捷政府的對話,并煽動蘇臺德地區的納粹分子不斷制造騷動。高度警惕的捷政府動用軍隊迅速平息了這些騷動。希特勒隨即放出即將對捷克斯洛伐克政局進行干預的風聲,并于1938年5月19日調動軍隊向德捷邊境集結。捷政府也不示弱,立即宣布局部動員,向捷德邊境增兵,與德國軍隊形成了對峙。眼看著德捷兩國就要兵戎相見了,英法兩國頓時慌了手腳,因為他們一直采取忍讓的戰略就是為了防止戰爭的爆發,這不符合他們在歐洲的利益。英法兩國隨即向“不聽話”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施加了強大的壓力,聲稱如果捷政府不聽勸阻執意與德國對抗的話,英法將不會履行之前與捷克斯洛伐克簽訂的互助防御條約中所規定的義務。在這種壓力之下,捷政府不得不同意在英法兩國的調停之下,和德國就蘇臺德地區的地位問題進行談判。
同時,英法兩國向希特勒明確表示“承認蘇臺德地區脫離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則”,請求德國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輕易動武。為此,英國首相張伯倫專程飛赴德國柏林會見希特勒,提議召開英、法、德、意四國首腦會議,商討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臺德地區的相關事宜。張伯倫的建議正中希特勒的下懷,立即就同意召開四國會議進行協商。
慕尼黑協定
1938年9月29日,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德國總理希特勒、意大利總理墨索里尼在德國慕尼黑舉行會談,商討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臺德地區的事宜。捷政府代表雖然準時到達慕尼黑參加會議,但在最終的會議過程中卻被禁止入場,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國家被肢解。9月30日,四國政府最終簽訂了《關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臺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這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按照該協定,捷克斯洛伐克將蘇臺德地區及同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一起“轉讓”給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喪失了近1/5的領土(1.8萬平方千米)、半數以上的工業設施和資源以及堅固的邊境防御工事。
如愿吞并蘇臺德地區之后,希特勒野心膨脹到了極點,1939年3月10日,德國軍隊開始向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進軍,德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成功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
而面對希特勒的再次挑釁,英法等國政府的首腦依舊沉湎于“歐洲即將迎來黃金時代”的幻想之中,沒有對德國進行任何實質性的制裁措施。
在隨后不久的一次會談中,得意揚揚的德國納粹要人戈林對來訪的墨索里尼說:“由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巨大生產力轉歸德國,結果使軸心國的經濟潛力增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生產力大大加強了軸心國對付西方國家的力量。德國現在可以從兩翼側面進攻這個國家(波蘭),而且距波蘭新工業中心只需25分鐘的飛行即可到達。”很快,戰爭的厄運就要降臨到波蘭人的頭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