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中庸》綱領,性命之要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第一章“綱領”

開篇第一章乃“始言一理”,就是講《中庸》的根本理念,它是作為“綱領”放在篇首的。從第二章開始,《中庸》內容全面展開,論述的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然更重要的,是涉及我們精神修養的各個方面。從第二章開始一直展開到全書最后,又收回到“中庸”的這個根本道理上來。

中國古人最重視什么?

為什么說它是綱領呢?就是因為在第一章里面,首先提出了整部經典最核心的思想和最重要的概念,讓大家一看就會明白中國古人最重視的是什么。那么,最重視的是什么呢?第一個就是“天命”。

什么是“天命”?我們慢慢說,因為這是一個核心的概念。“天命之謂性”,在“天命”之外,又提出了“性”,這又是一個核心的概念。開篇的第一句五個字里邊,兩個核心的概念都提出來了,然后下一句“率性之謂道”,馬上又提出了“道”的概念。在中華文化里,離開了“道”就沒法談了。道家以“道”命名,當然離不開這個道;儒家也講道,宋明理學在民間被稱為道學,理學家又被人們稱為道學先生,也離不開道;佛家也講道啊!我們經常說某某大和尚是得道高僧,沒有得道,那就不能稱為高僧,對不對?還是離不開這個道。所以,作為中華文化的三大基石,儒、釋、道三家都講道,都離不開道。

第三句“修道之謂教”,又提出了“教”,這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我們經常說中國有五大教——儒、釋、道、耶、回,對不對?儒教、佛教、道教,還有基督教,舊稱為耶教,還有伊斯蘭教,舊稱為回教,它們都被稱為“教”,這說明了什么呢?說明所有的宗教,都是把這個“教”,作為傳播其“宗”的核心手段。

在這一章的前半段學習中,我們除了要把“天命”“性”“道”“教”這幾個概念討論清楚以外,還要討論一下作為儒家學修最根本的功夫和方法,那就是“君子慎其獨”。“慎獨”,可以說是儒家學修的核心、精要。

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學習國學,如果不對這幾個概念有切實的體會,沒有讓它們在自己的精神中扎下根來,那么你的學修就只能在一些細枝末節上轉,就抓不住中心。下面我們一個一個來探討。

天命,性命之學的原點

什么是“天命”?書上的原話是“天命之謂性”, “天命”這個詞是用來解釋“性”的,“性”就是“天命”。

中國傳統文化除了一些經世致用的內容之外,其核心應該是心性之學,又稱之為“性命之學”,因為它是與我們性命攸關的。過去皇帝下詔書,前面都要冠之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就是說,這是天老爺給我的命令,我是得了天命以后,才能夠下這個詔書,所以,“天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要解釋“天命”,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命”。“命”,就是指我們的個體生命、我們的生老病死。我們經常感嘆“命運多舛”,什么叫命運?就是生命的運動,它在我們這一生中所形成的運動軌跡,就是命運。我們這一生之中有什么樣的是是非非、有什么樣的起伏波動、有什么樣的身心變化,這個過程就是我們具體的命運。

“天命之謂性”,也就是說,“天命”的另一個稱呼就叫作“性”,它是我們個體生命的來源之處。個體生命當然來源于整體,“天”,就是整體的代名詞,并不是單指我們頭頂上的這個藍天白云的天。“天”是萬事萬物、一切生命的總根源,這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理念。

當然在西方文化里,也有類似的理念,只不過稱呼不一樣。比如在古希臘的哲學里,有“宇宙精神”這樣一個概念,萬事萬物都是從“宇宙精神”里來,人乃至萬物的個體生命完結以后,要回歸到宇宙精神當中去。西方世界在基督教形成以后,按《圣經》的說法,上帝成了萬事萬物的創造者,并且上帝是無形無相的,你看不見、摸不著,而且作為人,是不能夠、不可以揣測上帝的意志的,絕不能懷疑它。所以,過去很多不相信基督教的學者,他會追問基督徒:“你說萬物是上帝創造的,那么上帝又是誰創造的?”這個問題就沒辦法回答,因為作為被造之物,人是不可以去揣測上帝、去追問上帝的來源的。為什么呢?因為上帝是最根本的、是絕對的、是第一義,作為一個被造之物,怎么能夠去懷疑創造你的主宰者呢!

所以,我們說中國“天”的概念,跟古希臘的“宇宙精神”、跟基督教的“上帝”的概念,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可以進行文化上的比較。

那么,這里的“天命”,也就是上天的生命,它與我們具體的生命是什么樣的關系呢?中國文化講的是“性命之學”,說白了,“性命之學”就是研究宇宙整體生命與我們每一個具體的人、具體的個體生命之間的關系。“性命之學”的這個“性”,指的就是天命、老天爺的命運、宇宙最根本的精神;而“命”,指的就是個體的生命、個體的命運。“性命之學”的根本,就是研究我們的個體生命,應該怎樣回歸于宇宙整體生命。

命運,選擇與不可選擇

有些人一聽說國學、傳統文化是“性命之學”,馬上腦袋里就會充斥著玄之又玄的妄想,就會想到《易經》的預測學,就會想到看相算命這些數術。

以前有老師對“命運”這個詞作過一個精辟的解釋,“命”,就是我們個人當下的選擇。我們人生無時無刻不處在選擇當中,比如到了休息的時間,很多人去休閑娛樂、游山玩水,但是有的人卻在學國學,這就是我們當下的選擇,不同的選擇會導致不同的命運軌跡。其實,我們的人生過程,可謂無時無刻不面臨著當下的選擇,當下你選擇了這條道路,同時就不得不放棄另外的道路。那么,把你人生的每一個當下的選擇連成一條線,所形成的這條軌跡,就是你的命運。

當然,這里只說了你可以選擇的那一部分命運。人的命運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個是我們能夠做主的、能夠選擇的部分,另外還有我們不能選擇的部分。

比如有一個朋友,她是一個公司的副總,本來跟我說好了今天要來聽課,還說要開車來接我,結果中午打電話說:“對不起啊!我來不了啦,集團總部要開會。”這就沒辦法!這也是你的命,就是你沒有辦法選擇的命,因為你是處在這樣一個位置,在這樣一個環境中,你想來也來不了。所以,我們說這個命,它有我們能夠選擇的部分,也有我們不能夠選擇的部分。

那么,對于我們不能夠選擇的這部分命運,我們就要像《莊子》里面說的那樣,要學會“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功夫。對于無可奈何的事情,比如老天爺讓我出生在乞丐的家里,那就沒辦法選擇,那就要安之若命。但是對于我能夠選擇的部分,那我就一定要運用自己的智慧,認認真真去選擇。即使我命定出生在一個乞丐家里,我也要努力,要爭取做一個好乞丐、優秀乞丐,說不定就會成為《射雕英雄傳》里面的洪七公,對不對?所以,命運也不是百分之百地注定的,它也有可改變的部分。作為一個人,面對我們的生命、面對生活、面對社會,應該抓住的是我們可以選擇的部分。

今天過周末,我們可以有多種選擇,吃喝玩樂、休閑出游、到書院聽課,可以任選一種。但是,哪一種選擇更有意義?哪一種選擇更有價值?哪一種選擇會讓我們今后的命運向著良性的軌道發展?這就是我們能夠做主的事情。

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講究的是“天人合一”, “天”,就是“天命之謂性”的“性”; “人”,就是我們的個體生命。“天人合一”,就是要把上天所賦予我們個人的命運,與作為整體性的天命結合起來,要達到統一、歸于一處。我們通過對自己心性、對自己生命的本原、對自己精神的本原進行探索,就能夠認識我們個人的命運,從而能夠讓有限的“小我”,回歸到天命這個無限的“大我”當中去。

我們從《中庸》第一句就可以看得出來,中華文化的立意非常高遠、非常偉大!“天命之謂性”,可以說直接點到了我們生而為人最要命的穴位上。對一個人而言,什么最要命?生從哪里來?死到哪里去?這個最根本、最要命嘛!我們就是要徹底讓自己這個短暫的生命,回歸到無限的天命當中去,這就是個體生命與“天命”、與“性”的關系。

做體道而行的人

我們再來說“道”。《中庸》第二句講“率性之謂道”,我們經常稱某些人是耿直之人、率性之人,但這里的“率性”不是這個意思。“率”,是遵循之意;“性”,指的是天命;“率性”,就是指遵循于天命、遵循于自然本性而行。所以,只有一個體道而行的人,才能稱為“率性”,才能說是得道了。

“率性之為道”,就是給“道”下了一個定義。當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儒、釋、道三家都在談“道”,都離不開“道”,但是,儒、釋、道三家對“道”又有各自不同的側重點。

從儒家“四書”來看,儒家之道主要是側重于大人君子入世建功立業,是入世之道,是要進入人群當中,與社會人生打成一片,以此來建功立業。所以,儒家之道的重點是社會之道。那么道家呢?它所側重的是自然之道,道家講大道自然、道法自然,就是標榜一種非常逍遙自在的狀態,它更重視人的自然生命,所以道家修道看重養生。比如傳統的中醫,主要遵循的就是道家的自然之道,重視的是自然生命,講究養生、全身,講究延年益壽。而佛家之道,更多是側重于人的精神之道,把人的精神運行的結構,分析得極為透徹。佛家的學問非常精深,可以說把我們每一個念頭的起處、落處,把我們復雜精神運動中的每一種細微的現象,都揭示得一清二楚。佛教讓我們從精神的細微之處下手,一步一步地去面對我們的自心,認識我們的心性,從而與大道相合,把每一個人心中的所謂的佛性,都完全彰顯出來。

雖然儒、釋、道三家在對“道”的切入角度上各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是,它們都是在用各自的方式,讓人們體道而行、率性而行。

對于我們而言,不管是儒家的圣賢之道,還是道家的修真養身之道,還是佛家的見性成佛之道,都是值得我們去敬仰、去追隨的。從儒釋道三家的歷史上看,每一家里面都有無數得道高人、無數的大德君子,以他們各自的方式去體道、行道。我們要明白這一點,無論他們是從哪一門入道,最終都入的是不二法門。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不管從哪一門入手學修,只要是真正發心在道上行的人,只要是真正發愿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去求道、體道、行道的人,在人群當中都非常了不起、非常稀有難得、非常值得我們尊敬!

圣人以化成天下

上面說的是“率性之謂道”,那么下一句“修道之謂教”怎么講呢?

剛才我們說了,“率性”就是要遵循天命,要大道自然,每一個人只要能夠率性而為、體道而行,那就一切圓滿了。但是,我們四川有句話叫作“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這么復雜的人群當中,每一個人的知識、學問、道德修養,還有智商、性情、生活背景等各個方面,都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有的人聰明一些、刻苦一些,對大道的體會就會快一些、深入一些;而有的人笨一些、懶散一些,體會就會慢一些、淺一些。不管聰明還是笨,體會得快還是慢,總之絕大多數人,如果像圣人一樣生而知之的話,都應該在不斷的學習中去體道、去悟道。那么,這個學習的過程,就是接受教育、接受教化的過程。

現在中國的教育方式一直備受爭議。《中庸》說“修道之謂教”,而我們的現代教育,可以說跟“修道”毫無關系。應試教育哪里有什么“道”可言?連像樣一點的“術”都談不上,把很多天才都扼殺在搖籃里了。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在反思,為什么在1949年以后,我們的這一套教育體系,沒有培養出一個真正的大師來?

說到“教育”,我個人不喜歡這個詞,我喜歡“教化”這兩個字。“教育”這個“育”字,有時候用在育苗、育種上,主要是孕育、養育的意思。在四川方言里邊,說一根鐵絲彎了,我們要把它“育”直了,總之,給人一種靠外力強扭、痕跡很重且有意為之的感覺。但“教化”這個詞多好啊!大化無形,真正讓人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我們這兒有一杯水,你把一顆糖放在水里,不用去管它,慢慢地、不知不覺地,這杯水就變甜了,糖就化在水里了。我們的古代圣賢,他們面對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群,基本上不是用“育”的方式,而是用“化”的方式,春風化雨,讓人有春風拂面的感覺,讓被教化的對象,在不知不覺當中舒舒服服、一點抵觸感覺都沒有就走上圣賢之道了。

我們讀古書,常常讀到圣人“以化成天下”,他并不是統治天下、治理天下,而是“化成天下”。“化成”是什么感覺?就是通過自身的德行修養,通過自己在人群中無私奉獻的典范作用,讓社會人群逐漸形成一種良好的、和諧的氛圍,讓天下人心逐漸變得純正、善良,從而趨向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這里說“修道之謂教”,指的就是古代圣賢不用去強加于別人,而是通過自己求道、體道、行道,用一種道法自然、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教化天下萬民。所以,自己嚴于律己、毫不懈怠地修身修道,就是教化眾生的最佳方式。

人們經常說“言教不如身教”,所謂“身教”,就是通過完成自己的精神修養,以自己的精神實踐、人生實踐作為榜樣,讓周圍的人也能夠有所體會,得到感化。所以,教化他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自修自行,就是自凈其意。《大學》里面也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從地位最高、最權威的人物,到最普通的老百姓,都要以修養自身的品德作為根本,這也是對“修道之謂教”的旁注。

所以我們看,《中庸》開篇三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可謂是斬釘截鐵、一氣呵成。它一下子點到了我們生而為人的要害之處,同時又把我們的個體生命,安置于天命與道的這個大背景之中,告訴我們通過個體的修為,就能夠改變世風、教化天下。

在最親切的地方下手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是對道的一個描述,告訴大家這個大道,它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無論是古往今來,還是四方上下,世界的一切都無一不是在道中,所以是“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道在哪里?道就在我們的生命中,就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中,就在這個茫茫無盡的宇宙中。沒有任何一個事物可以超出于大道之外,同時大道也不可能離開這個大千世界而獨立存在。怎樣去體會這個道?就在當下去體會,就在每一個人的身心性命上去體會。

很多人以為求道、悟道,必須要住到廟里去,必須要住在山洞里面,必須要像那些苦行僧一樣打坐苦修,才能悟道、得道。不是這樣的!《中庸》這里就告訴我們,道不用求、不用找,每一個人都有道,因為“不可須臾離也”,你不可能離道而行!既然須臾不離,那么要想認識這個道,最好就在自己最親切的地方下手。什么地方最親切?自己最親切!就要在自己當下一念中認識。

我們只要在這當下一念中,能一下子認得實、透得過,那就恭喜了!你后面的課都不用聽了。

君子慎獨三步曲

如果沒有這個體會,我們就要老老實實去求道、體道、修道,那么就需要方法。什么方法呢?就是下面這一段:“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這段話核心的字眼就在“君子慎其獨”,這個是修道、體道、行道的根本。儒家講的慎獨功夫是一整套修行的理念,從這里來看,這個慎獨功夫要分三個步驟。首先應該做到什么?就是“戒慎乎其所不睹”,首先是“戒”。

說到“戒”,佛教是最講究戒律的,佛教以“戒、定、慧”為三學,“戒”是放在第一位的。首先你要知道不能夠做什么?這個必須明確,就像我們作為社會中的人,社會的法律就是我們的戒律,作為一個公民我們必須遵守法律,知道犯法的事做不得。這是最基本的前提,不然的話,你就沒辦法在這個社會中正常生存。在佛教中,作為一個佛教徒做不得、不能違犯的條款,就稱之為戒律。那么,儒家要戒什么呢?就是要“戒慎乎其所不睹”,就是要警惕、杜絕自己在道德修養上的盲區。所謂“不睹”,就是自己看不見,我們自己往往都看不見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往往也認識不到自己在為人處世當中的毛病,更不容易發現自己在思想上、語言上、行為上的一些錯誤。如果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弱點和缺陷,那談什么修養?所以,我們學修的前提是“戒慎乎其所不睹”,一定要先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優點有哪些、缺點有哪些,才能談得上發揮你的優點、彌補你的缺陷。這是第一步,戒。

慎獨功夫的第二步,就是“恐懼乎其所不聞”,要心存恐懼、心存敬畏。恐懼什么?恐懼“其所不聞”,害怕聽不到別人的批評,害怕認識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君子聞過則喜,不聞過則懼,因為不聞過,則不可能改過,缺點和不足就會永遠伴隨自己。有些人雖然也知道自己身上有哪些缺點,但是卻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沒有這個恐懼之心,就不可能去改正和彌補。當然,自己有了毛病,盡管別人還不知道、還沒有發現,自己也要警惕,要保持敬懼之心。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這是我們在心性修養上的基本要求,只有以這樣的心理狀態來面對自己,才有可能更進一步地提升。

最后,“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身上的毛病,我們性格當中的缺陷、道德上面的偏差,最容易出現在什么時候?就是在隱蔽的時候,在沒有人知道的時候。有些毛病很細小,甚至于細小到不能察覺,但是,就是在這最細微的地方,最容易被忽視的地方,往往就容易成為災禍之源。現在我們經常說“性格決定命運,細節決定成敗”,的確是這樣的。“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就是在很隱秘的地方、很微小的地方,都不要讓這些毛病顯露出來,一旦這些毛病現形,就要及時糾正,不要被這些缺陷牽住了鼻子,不要讓這些毛病主宰了我們的生命。有些朋友做人生策劃,看起來很宏大的計劃,確定了很好的目標,但往往就是在細節上不嚴謹,結果把大好的前途毀于一旦。

所以,這里的結論說“君子慎其獨也”,一個有心學修圣賢之道的人,越是在沒人知道的時候,越是在獨處的時候,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為、自己生活上的種種細節,都要特別小心、謹慎。這個“慎獨”,就是儒家修養落到實處的地方,也是一切修行最關鍵、最要命的地方。

過去人們諷刺那些偽道學,說他們是“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大家不要以為這只是諷刺少數人,其實,絕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存在這樣的毛病。波師兄在這兒給大家講《中庸》,大談性命之學,表面上也是道貌岸然的,講的也是仁義禮智信這些圣人之言,但實際上自己是怎么回事?修養到底如何?只有自己才清楚。只有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有些毛病才會顯現出來,才清楚自己的修為到底有多高。

按佛教的修行來說,到了一定的程度要去閉關,閉關不就是讓你慎獨嘛!一個人到僻靜的修行地點去閉關專修,除了每天護關的人到點把吃的放在你的門洞里以外,沒有任何人跟你接觸。以前條件差,找個沒人的地方搭個茅草蓬,甚至找個干燥點兒的山洞也能閉關了。佛教閉關有很多種,以前西藏修行人還有“閉黑關”一說。那么,你一個人在閉關房里干什么?那就是慎獨,讓你嚴格地面對自己的內心。如果你能夠過慎獨這一關,那就說明你修道有成,不然的話,在大庭廣眾之下表現得仁義禮智信,這個誰都表演得來。

所以,慎獨是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的修行功夫,不管哪宗哪派,盡管你把各種修法、把各種方便法門說得天花亂墜,要想真修實煉,最終都要歸結到“慎獨”這兩個字當中來。你在一個人的時候,起心動念都沒有私欲雜染,那就真正是圣人境界了。

當然這個標準很高,在座的恐怕沒人能夠做得到。做不到怎么辦呢?做不到就學嘛,就修嘛!就像我們吃飯一樣,一碗飯沒吃飽,那你就繼續吃啊,直到你吃飽了為止。我們的慎獨功夫做得不好,那就繼續做,一直到做好為止。對于學修圣賢之道,我們一定要有一種“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態度。雖然一時做不到,既然孔夫子是人,孟子是人,我們也是人,別人能夠做到,我們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才對。只要堅持不懈,每一天比上一天做得好一點點,那么總有一天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不然的話,光覺得別人了不起,自己不去努力,過一天日子撞一天鐘,那就沒什么好說的了。

別浪費生命的能量

接著我們看下一段:“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我們前面講的部分,無論是天命也好,率性也好,大道也好,教育、教化也好,慎獨的功夫也好,最終的落腳點在哪里?都要落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性上面,落在此刻、眼前的起心動念上。所以,下面要談的內容將是中庸之道的核心精神,即怎樣認識我們現在、當下的心性狀態。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我們都有喜怒哀樂的情緒,都有飲食男女、七情六欲這些。這一句給這個“中”下了一個定義,在喜怒哀樂這些情緒還沒有發起的時候,我們的精神就處在“中”的狀態。我們經常說的要“守中”,是指謹守中道,并不是說你只能站中間,不能站兩邊,只能坐在這間教室正中的位置上,不能坐在邊上。那么,怎樣守這個“中”?放在心性修養上,就是要守住這個“喜怒哀樂之未發”的精神狀態。

現在大家就可以體會一下,把我們的情緒、把我們的念頭一下子止住。注意!停下!——這時候,你的心里是不是空空凈凈的?這就是處于“中”的狀態。處于這種狀態有什么好處?這種狀態,恰恰是我們精神最清明、最清晰的時候,你腦袋里什么念頭都沒有,但你對周圍一切都清楚了然,對不對?一旦你腦袋里面有了喜怒哀樂的種種情緒,被各種外界的事情糾纏住了,你的精神空間就被這些情緒占有了。這個時候,你對事物的判斷、對周圍環境變化的判斷,肯定就會打折扣,你就會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沒辦法更客觀、更公正、更清晰地下判斷。所以,每當我們做決策或下判斷的時候,一定要首先排除自己情緒的干擾,這個是最重要的。只要守住當下這個“中”的狀態,能夠常常清空自己的情緒,就能夠保持住自己的精神能量、儲備自己的精神能量。

大家要留意啊!我們每一個人喜怒哀樂的情緒,都是生命的能量,不要隨便浪費。我們經常守這個“中”,就能把喜怒哀樂的能量收回來,那么,精神能量就不會隨便喪失,就會不斷充實,越來越充沛。

為什么佛教修行要講這個“空”啊?真正搞修行,就是“但愿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要把所有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等擾亂你心志的東西都空掉,千萬不要沒事找事!有些人天天打坐,時間長了,也可能誤打誤撞地進入一種“空”的狀態、“定”的狀態。俗話說“久坐必有一禪”,這時候,你一下子念也沒了,身體也沒了,整個意識處于一種空空蕩蕩、沒著沒落的狀態。人到這個時候,往往就會很害怕,哎呀!怎么自己都沒了?這害怕的一念生起,馬上就起念了,就出來了。還有的人在這種狀態會高興,哎呀!我要空了!太好了!結果呢,高興的一念生起,也沒戲了。

佛教讓你心空,說白了,就是儒家說的守住這個“中”。你能夠守住喜怒哀樂之未發的狀態,守的時間越長,你積聚的能量就會越多,你的功夫就越高。能量不斷地積聚,你就會成為一個精神力量很強大的人。

一喜一怒,也能改變歷史

然而,這個精神能量積聚起來,最終干什么呢?下面一句就非常重要了:“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我們把自己的精神能量積聚起來,目的是要“和”。

我們經常說“以和為貴”,現在國家也倡導建立和諧社會,依據都是從這里來的。中華文化所表達的最高理念,就是一個“和”字,與天和、與地和、與人和。不然的話,你光積聚能量而不用,開個玩笑話,你把自己當成一個氣球一樣不斷充氣,爆炸了怎么辦?其實,光想著積聚能量而舍不得用,這本身也是貪心在作怪。所以,能量積聚起來一定要“發”。那么,怎樣“發”才最好?要“發”到什么樣的狀態才最好?就是要“發而皆中節”。

“中節”,就要正中節點,一下子命中事物的關鍵點。節,就是像竹子一樣,竹子都是一節一節的。我們要破開一根竹子,主要的力量應該用在竹節上,只要竹節先破掉了,整個竹子就會順勢而開。“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就是教我們怎樣使用自己積聚起來的能量,好鋼用在刀刃上,自己的精神能量也要投放在事物的關鍵點上,這樣,才能達到“和”的目的。什么是“和”?就是指“中節”,就是指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能夠掌握好分寸,做得恰到好處。

人的喜怒哀樂具有非常大的能量,千萬不要小看它!我們很多人平常不太在意,沒有把自己的情緒當回事。其實,如果因緣和合,任何一種情緒的能量都是非常巨大的。

你說“喜”有多大的能量?你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周幽王娶了一個天下最漂亮的美女,叫褒姒,但是這個美女有個毛病,就是成天黑著個臉,從來不笑。周幽王為了哄她高興,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逗她,但就是逗不笑。有一次,有個佞臣給周幽王出了個主意,如果把烽火點燃了,那個很好玩啊,估計她會笑的。周幽王居然真的照辦了。你想一想,首都城外的烽火一點燃,一傳十、十傳百,天下的諸侯都看見了,這個了不得啊!點燃烽火,一定是國家發生了重大事變,要不就是外敵入侵,天下諸侯都得趕快來京城護駕。結果到了都城一看,啥事也沒有,只惹得大美女褒姒哈哈一笑。大小諸侯們窩了一肚子的火,相約以后天塌下來都不來了。不久以后,犬戎入侵,周幽王急得點燃烽火,但諸侯誰也沒來。就為了讓美女笑一下,國家都亡了。

還有明末的吳三桂,他本來已經投降闖王李自成,并鎮守山海關以抗拒清兵南下,但是,后來他卻打開山海關,引清兵入關。為什么啊?他這叫作“沖冠一怒為紅顏”,他生氣呀!闖王李自成進了北京城后,大將劉宗敏把吳三桂的愛妾陳園園霸占了,所以他一怒之下,說“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他在山海關投降清兵,并借此滅掉了李自成。就在吳三桂一怒之下,整個中國歷史都為之改變,導致滿清統治中國近三百年。

歷史就在這一喜一怒的能量爆發中,全然改變了。當然,歷史記載的都是大人物,他們的喜怒哀樂就有大能量,那么我們這些小人物呢?在你自己的生活范圍內,情緒的能量也不可小視!

我們在生活中有時也會遇到這種情況。比如白天在單位受了領導的無理批評,憋了一肚子窩囊氣,回家以后在家人身上撒氣,有沒有這種事?一定有的。這種事說小了,會引起家人幾天的不愉快;如果鬧大了,說不定會影響與家人之間的感情。所以,情緒對于我們的身心影響非常大,情緒的發泄要有節制,要發到節點上面,要發得恰到好處。

我們現在提倡社會和諧,社會怎樣才會和諧?那就是每一個人要從認識自己的情緒、認識自己的內心開始,把自己喜怒哀樂的精神能量,都發揮到應該發揮的地方,都發揮得恰到好處,這就是社會、人群和諧的基礎。

人心和外物是相通的

再看下一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這里的“天下之大本”,實際上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根本。沒有我們每一個人,也就不會有天下。所以,這個“天下之大本”,還是要落實到每一個人的內心。

“喜怒哀樂之未發”的這個“中”,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根本,也是天下能夠和諧太平的根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我們精神中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能夠有節制,我們的精神能量能發揮到該發揮的地方,能發揮得恰到好處,這個就是天下通行的道路,即社會正常運行、正常發展的道路。

在中華文化里,人心和外物是相通的,即人的精神與精神的對象是一致的。《陰符經》中說:“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從我們的身心上,就可以體會天地宇宙的精神。在后來的陸王心學中,陸九淵就說:“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精神王國,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耳朵所聽到的一切,感官所感受到的一切,實際是我們的心在感受!這個世界就是從我們的心出發的,最終還要回歸于我們的心上,一切都離不開心的體驗。

佛家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道家說“心齋”“存神”,也都是在心上下功夫、起作用。總之,儒釋道三家在這一點上,是沒有本質區別的。

《中庸》是現代病的藥方

本章最后幾句話,“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是立意非常高的結論。我們每一個人的精神能夠達到“中”“和”的最佳狀態,那么,天地都會各安其位,各盡其事,萬物都會孕育生發、欣欣向榮。《陰符經》上說:“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這是從反面來講,如果人心出了大問題,那么就會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天地間的萬物都會遭受滅頂之災。

古人是不是太夸張了?個人的精神狀態、心性修養跟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萬物生靈有什么關系呢?其實,關系非常大。中國人講天人合一,怎樣才能天人合一?達到什么境界才算是天人合一?我們也不多說道理,舉一些現實例子就能看得出來。

大家看,現在地球環境惡化非常厲害,南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以后,導致了很多災難性的結果。比如全球氣溫不斷上升;地球南北極萬古不化的冰川現在也開始融化了,海平面上升威脅到沿海城市;還有太陽輻射增強等。總之,地球生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拍過一個片子,叫作《難以忽視的真相》,讓人感到觸目驚心。他講二十一世紀的前二十年是人類最后的機會,超過這個時間,就很難再挽回環境的災難,地球就再也不是人類美麗的棲身之地了。

大家想一想,這個全球氣候突變的事實是怎么造成的?它并不是自然界本身運行的結果!它是我們人類自身沒有節制、調控自己的欲望造成的。臭氧層是怎么破壞的?是因為人類向大氣層中排放大量有毒氣體造成的,尤其是工業文明以后,工業廢氣的排放,還有冰箱、空調等,另外,汽車尾氣也是一大原因。這些廢氣排放已經造成了許多環境事件,像以前倫敦的酸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日本四日市的哮喘事件等。說實話,工業文明的最大惡果,就是極大地刺激了人類對物質欲望的嗜求,也極大地助長了人類盲目自大、無限滿足私欲的野心。

的確,由喜怒哀樂等情緒所帶來的欲望,一旦放開是無窮無盡的。本來嘛,一年四季冬天冷夏天熱,春秋兩季穿單衣,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人類幾千年都是這么過來的,正因為有了一年四季風寒暑濕的調配,我們的生命結構才能夠形成適應環境的調節能力,我們的身體才能夠健康自然地成長。但現在呢?冬天夏天都想鉆進空調房里,再美麗的春花秋月,也都無心欣賞。其實,現代人的毛病,包括身體和精神兩個方面,很多都是文明病,是由人類文明本身帶來的。本來順應自然是很好的生存方式,但是人類讓自己的欲望不斷膨脹,徹底與自然隔絕,這才產生了這么多的危機。

總之,兩千多年前中國儒家留下的經典,已經把今天的很多問題,包括社會問題、環境問題、乃至于人心的問題,都已經看得很透,講得很清楚了。

這部《中庸》,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祖先給我們現代人開的一劑藥方。只要我們切實管住自己的喜怒哀樂,讓我們的情緒“發而皆中節”,那么人類社會的持續性生存和發展,還是有希望的。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通過“致中和”的心性修養,最后達到“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看起來很不可思議,實際上,它是一個非常樸實的結論。

重提一下念頭功夫

前面我們學習了《中庸》的綱領,除了“天命”“性”“道”“教”等基本概念以外,特別要引起重視的,就是作為儒家修養根本方法的“慎獨”。

從字面上來看,“慎獨”就是我們在獨處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因為獨處的時候,往往是習性肆無忌憚地流露的時候。在這個課堂里坐著,大家都是你好我好,把自己陰暗的、不好的一面藏起來。但是獨處暗室的時候,就一定要小心、警惕自己的精神狀態,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也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不同于別人,都具有絕對唯一性,因此,每一個人的精神、每一個人的世界,也是絕對唯一的。所以,西方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他人就是地獄”,認為人與人之間是絕對的孤獨,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即使是在蕓蕓大眾之中,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不管你是處在人群中也好,還是一個人獨處也好,都要慎之又慎。

我們在以后的學習中還要反復提及、反復拉回到第一章的這句“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上來。“中”,是天下之大本,是萬物的本原。這個“本原”怎么體會?就從我們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中來體會。當我們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還沒有生起的時候,這就是萬物的本來面目,這就是我們精神的原點。

再重提一下念頭功夫。“喜怒哀樂之未發”的狀態,并不是指我們睡著了什么都不知道,什么感覺都沒有,什么念頭都沒有。真正做功夫的時候,不可能沒有念頭,也絕不能壓制念頭不起,而是任憑念頭起落,但是我們對它沒有喜怒哀樂的各種情緒,沒有被這些念頭牽著鼻子走。喜歡靜坐的朋友都有這個體會,不靜坐也就罷了,只要一坐下來,念頭就紛紛紜紜,無有了期。有些人面對這個念頭起落就很煩,成天挖空心思去琢磨怎樣才能達到無念、去妄,結果呢,事與愿違,越琢磨妄想越多、雜念越多。

其實,念頭起起落落太正常了!只是有修行的人,他的念頭升起來以后,精神不會跟隨它轉,喜怒哀樂這些情緒不會附加于這個念頭上,不管是好的念頭還是不好的念頭。

就像我們去超市買東西,超市里雖然琳瑯滿目什么都有,但只要不是我們需要的,不管它好或者不好,我們都不會動心,我們的喜怒哀樂都不會生起來。這種感覺就是“喜怒哀樂之未發”的狀態。但是,一旦有你需要的商品進入了視野,你念頭一動,“喜怒哀樂之未發”的狀態就結束了,繼而就是“發而皆中節”,這件商品正好滿足需要,恰到好處,這才是“和”。不是說只要看到好東西就掏錢,也不管自己需要不需要;或者遇到商品大減價,一群人跟著去哄搶,買回一堆沒有用的東西。這就是沒有節制地亂發、發而沒有中節,這個就叫作“不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济市| 梧州市| 洪江市| 黔江区| 永春县| 大邑县| 荃湾区| 云林县| 绩溪县| 麻阳| 新蔡县| 虞城县| 渭源县| 邓州市| 衡南县| 阳山县| 谢通门县| 砀山县| 阳城县| 横山县| 三门峡市| 镇赉县| 芜湖市| 嘉禾县| 新晃| 揭东县| 昭觉县| 喜德县| 阳曲县| 农安县| 香河县| 达尔| 施甸县| 岐山县| 兴和县| 呼玛县| 安徽省| 卓尼县| 洛宁县| 萝北县| 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