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之道,圣學綱目:史幼波《大學》講記
- 史幼波
- 1713字
- 2019-01-03 06:17:13
哪兒來的“邪火”
現在的社會環境很好,不再是《三國演義》那樣一個兵荒馬亂的時代,我們是身逢盛世。但是,即使在這樣一個幾十年平穩上升的盛世中,還是會有一些挫折,還是會有一些溝溝坎坎要我們去“翻”。身處金融危機中的人難以看到美好的未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么樣立身處世?即使不考慮金融危機這個大環境,我們每個人的小環境,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也會遇到挫折、也會有很多曲折。那么,為什么有些人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在大風大浪中都能夠屹立不倒?而有些人只要有一點點挫折,就會一蹶不振?為什么人與人之間會有這么大的差別?
我告訴大家,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的國學,就是研究這種差別,就是要讓我們每個人面對挫折,讓我們每個人知道什么是我們天賦的使命?什么是我們天賦的精神?我們在這個復雜的社會現實中,如何保持這種精神?這是我們國學研究的主要問題。它就是要解決人在精神上、在心性上所出現的問題,最后以一種積極的、健康的態度去生活,去面對我們的人生、面對我們的事業。
作為企業的培訓,國學的培訓與企業的其他培訓差別就比較大,方法也不大一樣。因為企業的其他培訓,不管是人力資源培訓還是企業管理培訓,還是財經、營銷方面的培訓,它主要的著眼點是解決企業具體的、局部的一些問題,但是國學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它解決的是人心的問題。
社會是由一個個獨立的個人組成,那么,人心是最大的問題。現在社會進步非常快,人們生活水平也提高得很快。但是,為什么會感到現代社會好像人人都有怨氣?現代社會好像人人都感到不平等?好像大家心里都有點躁動不安,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
沒錢的人心里不安,看見有錢人就難受,好像都有點仇富心理;有錢人心里也不安,出門怕遇到打劫的,開好車怕被人用鐵絲劃了,小孩子上學都怕被人綁票勒索,每天都覺得擔驚受怕。喜歡上網的朋友能夠看到,在很多的論壇上,大家都不知道哪來的一股“邪火”,在這個虛擬的空間發泄。為什么會這樣呢?難道社會生活好了,人的心態反而變得不好了?實際上這是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人心不平。
雖然我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提高了,但是我們的精神生活沒有跟上,我們的心態不能夠平靜。如果我們能夠解決好自己的問題,那么推而廣之,一個家庭、一個企業、一個社會就能夠和諧。如果解決得不好,跟著動亂紛爭就會來。所以為什么到了現在,國家特別提倡國學、提倡傳統文化,也是我們國家自上而下都已經意識到了傳統文化對于安定人心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企業把員工的心理問題解決好了,這個企業怎么會不蒸蒸日上呢?有些企業的領導未必就能意識到這一點,以為工資獎金一發就萬事大吉了;同時,有些員工也意識不到這一點,不知道自己的內心到底需要什么,不能安心本職,這山望著那山高。
人到底需要什么?西方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了一個心理學上的著名理論,即需要層次論。他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人首先要滿足基礎的衣食住行,這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有了這個需要后,進一步,就是安全需要,要有安全,有保障才行。接下來就是情感歸屬的需要,滿足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后,還想找到一個自己精神進入、以后能夠成為其中一員的歸屬群體,情感的需要也屬于這一層次,不光是男女的情感,更主要的是來自群體內部的愛與被愛的情感。滿足了這三個需要后,人們繼續有了更進一步的需要,就是第四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一個人需要被自身所在的群體所尊重,這種需要實際上已經帶有“精神需要”的意義了,不再是一個基本物質需要了。再由“自尊的需要”發展到金字塔的頂端,就是“自我實現”的需要,人因此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自我實現的需要”包括哪些元素呢?首先,在精神上有極大的滿足感,不會被挫折或其他東西所左右,不會被周圍的人和事所蠱惑。正如孔子所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得了道,實現了自我的天賦價值,晚上死了也沒事了,生死不懼,這就是自我實現的感覺。這是西方心理學對人的需要層次所做的分析。
當然,這個需求模型是針對一般人來說的,一般人都遵循從低級需要到高級需要的這么一個過程。但是,也有很特殊的例子,不一定是最低層滿足后才逐漸走到高級需要,中間也有一些交叉部分。這個我們就先不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