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8評論

第1章

(時間:2013年12月21日地點:大連市365市民大樓406室)

中國古代有一種說法,冬至日叫“天地過年”,作者有意在冬至的前一天開講《道德經》通解,在天地“一陽來復”的這一特別時刻,我們對經典的學習與傳承也意味著“一陽來復”。作者提倡快樂學習并把握正確的方法,不必在意版本,回到人的本身去參究。本講主要講道,講玄,講美,講惡。最后告誡我們:“既以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

尊重傳統(tǒng) 實踐傳承

尊敬的各位同仁:

今年是公元2013年,也是我們黃帝紀年的第4747年(另有它說,例如4710年)。我在2012年1月10日北京書展新聞中心就《中國經典經濟學》一書的主旨演講的時候,下過一個決心,就是以后歷次公開的講座都要報告我們自己的黃帝紀年。如果不說的話,可能這個傳統(tǒng)就會慢慢地淹沒在悠長的歷史長河當中,大家可能就都忘了我們還有自己的紀年。我們自己的傳統(tǒng),自己不珍視,希望別人去尊重,這是不現實的。所以,炎黃子孫都應該從我做起,擔起這個傳承的責任。

本次《道德經》通解講座的時間是我自己挑選的。因為明天就是我們傳統(tǒng)農歷的冬至日,在中國古代有一種說法,叫“天地過年”。既然過年了嘛,我就特意穿了這么一件對襟的褂子,算是中國本民族自己的服裝,作為慶賀。不是說為了講《道德經》,一個沒有道的人故意弄這么一件衣服來裝作有道(笑),而是因為要過年了!小孩子過年的時候都喜歡穿一件新衣服嘛!到了明天,大家查我們的農歷,它會告訴你哪一時哪一刻,是那個“冬至”的時刻。冬至一陽生,就是天地陰陽運轉,一股陽氣能量已經像小娃娃細微生長的那個狀態(tài)一樣,開始生發(fā)了。現在很多人讀《易經》看不懂,是因為停留在文字上,如果學會看自己身體,學會看現實就很好懂。明天那個特別的冬至時刻,在這一年當中,就叫“一陽來復”,陽氣開始生發(fā);那相對的夏至那一天呢?就是“一陰生”!天地之間就是這樣陰陽互生。明白了這個道理,把它理解清楚,推到極致,隨順把握。跟大家講,人生可以不得病。這是一本很大的經濟賬!所以,我們選這個時間來開講《道德經》,是取一個與天地四時相合、與道相應的意思。

講座緣起 弘道有責

這個講座本來不好意思在公開的場合跟大家報告,只是在一位特別好的朋友的家里面給幾個小孩子講的。當時聽講的有五個孩子,我跟這五個孩子說,你們有機會聽到有人講《道德經》,你們就有了弘道的責任,一個都逃不掉!可能跟小孩子講這樣的話,他們會覺得很沉重。可是我說這是一種責任,聽到了就有責任,就是有傳承的責任。不管我講得好不好,《道德經》在他們的心靈當中就種下了種子。我告訴他們,現在是一個國際化的社會,將來有一天,很可能你們在座的五個人都有機會出國留學,可是假設到了美國,如果你的同學問:你來自一個文明古國,那么請問你們國家有一位圣人叫老子,你能不能給我講一下他的學說是什么?然后你告訴他sorry, I don't know.那么我說你這個中國人就打了折扣!因為如果我到西方去,我問我外國的同學:你能不能給我講一下“The Holy Bible”里面最核心的思想是什么?如果他說我不知道,那我心里對他的尊重感可能就會下降。

之所以在現在這個時點,在自己還沒有悟道、得道的情況下,把一個在私家書院里面對孩子的講座公開為面向大眾的講座,是因為我被大連團市委感動到了!大家目前也都知道,團市委這些年推行《弟子規(guī)》教育,推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很艱難!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巨大的成效!看到了我們孩子的轉變!變成了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懂得用功、懂得禮貌,真正地歸復到一個中國人的道路上。包括這些孩子的父母也深受觸動。我們去北京語言大學附屬中學看到了這些改變,當時正值團中央書記秦宜智同志來大連調研,現場所了解到的情況,真是讓人非常的感動!

《弟子規(guī)》的教學被很多人嗤之以鼻,以為那是教給孩子的,與我無關。我都長大了,我為什么要學它?就覺得那個東西太低了。可是,其實它代表著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行門”。什么叫“行門”?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行門,有解門,解門就是專門談理的,行門就是講落實,就是做沒做到。我們經常問這句話:“你行不行啊?”很多人不真行、不真干,全都流于形式,那他能有道嗎?那他能有德嗎?不行沒有道,不做沒有德。孔子說“聽其言,觀其行”,就是要解行相應、知行合一。所以,大連團市委諸位同仁倡導落實《弟子規(guī)》之后,現在能夠讓人來在他們的“青年課堂”講《道德經》,不管講得好與壞,我認為這是他們團市委工作的一個升華:由當初的一個“行門”,做到之后,開始向“解門”升華。用大家熟知的現代學術語言就是說,由感性向理性的天堂進發(fā)。這是本講座緣起的第一個原因。

那第二個原因,就是“傳承”的需要,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第三個原因,是因為我們這個時代所需。如果再不恢復道德的基礎,這個社會許多領域的底限已經被壞掉了!這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我經常講,講經濟學的必須提到的一件事情,就是幾乎整個社會都在舍本逐末,全都在追逐GDP,追求那個真金白銀,追求自己的獎金,追求自己的利潤,但是卻不知道利潤的來源是從哪里生發(fā)的。

中國傳統(tǒng)經濟學告訴我們,真金白銀的利潤是從德行上生發(fā)的。如果財富不是從德行上生發(fā)的,就不能要!富與貴不以其道得之,君子不處,這是孔子說的。而我們現在,不義取財、舍本逐末的現象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要想恢復我們這個國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傳統(tǒng),要想再讓我們的文明至少傳承五千年,這個道統(tǒng),這個德統(tǒng),這個禮儀之邦的真正的傳統(tǒng),就要傳下去。如果你不傳下去,遭罪的是我們自己,得意的是其他人!

如果我們自己不重視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不但我們自己得不到真實利益,還會讓別人拿去申請什么聯(lián)合國的“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例如,我們的某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包括我們的禮儀、我們的服裝,都快成了“韓國傳統(tǒng)文化”,連李時珍都快變成韓國人了!大家聽說過沒有?包括我們的漢字,都被說成是韓國祖先東夷族發(fā)明的!孫楊得了倫敦奧運會游泳金牌之后,韓國人說孫楊四百年前的遠祖就是韓國人!大家聽說過沒有?我們這個《道德經》,在德國的社會調查當中,全世界的思想家里面排了第一名。德國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德國是一個因為嚴謹而令世界尊重的國家,是一個在近代盛產思想家的國度。據說德國的社會經濟在2008年的經濟危機當中幾乎沒受什么影響,為什么?因為他有堅實的制造業(yè),一提起德國的產品,大家肅然起敬。而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曾經在電視上呼吁國民學習《道德經》,以解決自己思想上的困惑。現在中國一提起國貨,很多人雖然不至于嗤之以鼻,起碼心里面仍然瞧不起,比如瞧不起國產汽車,而德國汽車天下稱贊。有些人不光看不起國貨,還看不起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典籍,什么《道德經》五千言,哪里有康德的“三大批判”來得精密、深邃、浩瀚?其實,無論汽車還是文化典籍,這些國貨都是不同時代中國人精神質量的物質體現,我們自己要尊重它。人家現在做得好,人家有幾代人道德積累表現出來的制度、技術和精神;我們中國人過去做得好,現在卻做不好,我們當下缺的是什么?要反省。

《道德經》指出道德是一切的根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物質產品不精致、精密、精良,也是道德缺失的具體表現,因為產品就是人品的物化。所以說,這是第三點,我們?yōu)槭裁匆獙W《道德經》,就是補足全社會缺失的道德底限,讓學人得到真實的道德利益。

反對刻苦 快樂學習

學習《道德經》的理由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對在座各位同仁會有大利,對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會有大利。

上一周講《論語》的時候,開篇我就說,如果我們在學習中不能學到利益,不能學到快樂,我們學它干什么?!我是一個堅決反對刻苦學習的人!“刻”著“苦”去學習,不是越學越苦嗎?錯誤的教學方法導致一些學子說“老子畢業(yè)以后,再也不學習了!”大家聽沒聽過這樣的情況?畢業(yè)的時候,有學生考完試,把書本一下子扔出窗外,恨死它了!為什么我們的教育不被現在的國人所推崇?有些家長,即使家里經濟條件不夠,借錢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入美國、英國或者其他“先進之邦”的學校,你能怪他們瞧不起自己的教育?我們自己的教育管理者和我們的教育從業(yè)人員,也就是被稱呼為老師的人,是否反省過自己有沒有那個德行?有沒有能力把孩子教好?是為了自己賺錢還是為國家造就人才?先不說有沒有那個智慧,就說有沒有那個德行讓我們的家長去相信你,說,“我把我唯一的孩子交給你,我一輩子放心”,有嗎?恐怕是沒有!恐怕是有很大程度上的缺欠!

盡管我們一直在改革教育,可是始終改不到根上。對教育的批評就太多了!我們應該從自我做起,就是負責任地從自我做起,罵社會很容易,罵教育也很容易,關鍵是:我作為一個家長,我能不能做一個合格的家長;我作為一個被人稱呼為“老師”的人,我能不能在這個稱呼之下,做一個合格的老師。就是因為我在我的老師的課堂上,反思到了自己以前的錯誤,所以我現在才有臉面出來講。為什么?把你的錯誤,把你做錯的東西,告訴各位同仁,“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如果大家早一天知道正確的道理,就可能更多地避免“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無奈和悔恨。我們不能再這樣下去,我們要從老子《道德經》提供的思路升華回去,我們要從“禮”恢復到“義”,從“義”恢復到“仁”,從“仁”恢復到“德”,從“德”恢復到“道”,這就是道、德、仁、義、禮,這“五者一體”的涵容遞進的關系,那就會“人道盡,天道返”,就能做一個好人。你就不要去求道了,堂堂正正地做人,就是得道者。這是李勤伯先生九十歲時候講的一句話。就是如果你光明磊落地做人,堂堂正正地做事,你就是得道者。這句話可以在諸家經典當中得到印證。

不要以為我們今天講《道德經》,好像跟儒家沒關系、跟醫(yī)學沒關系、跟倫理沒關系、跟經濟沒關系,那就理解錯了,那不是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混為一體的圓覺文化。老子“道德仁義禮”相互涵容的觀點,可以用儒家的經典來解釋。大家有沒有熟悉《中庸》的?《中庸》第一段讀懂了,天道就懂了。“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請問《中庸》的作者,孔子的孫子,這位子思先生是道家的嗎?為什么開口就談“道”?這一段最后一句話:“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我們每個人都在道中,不用去找。回家孝敬父母是道,在單位盡職盡責、尊重領導就是道,愛護自己的下屬,做他的“君、親、師”也是道!頭頭是道啊!認識不到的話,得不著那個大利。所以,這個利怎么得?就在自己的本位得,就在自己的當下得。不要以為今天上午聽一場講座,下決心說“哎呀,我回家去用功,我回家去爭取得道去、修道去”,錯了!在當下就有德,就有道。如果說當場學習的時候沒認識到,非得要回去的時候重新用功,那你是自己把自己排除在道之外啊!分成了兩個了!現在流行一個詞,說你怎么那么“二”啊!千萬不要“二”(犯傻的意思),如果你在自己修為的時候“不二”,就是入了不二道門,也叫不二法門,也可以說入了“普門”,你得到的是“一”的成就。

什么是“一”?我們往后講《道德經》,大家會對這個“一”有深刻的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么萬物當中,包括官位、財富、家庭和諧、父母健康、子孫興旺,甚至包括年終發(fā)獎金等,萬物嘛,怎么得來的?那就追回去啊!就像我們剛才提到的,從“禮”恢復到“義”,恢復到“仁”,恢復到“德”,恢復到“道”,把老子“道德仁義禮”這個順序倒過來實踐,就“入道”了。現在我們都是萬物當中的一物嘛,萬物從哪來的?從“三”來的。“三”從哪來的?從“二”來的。所以“二”也不是不好(笑),那“二”從哪來的?“二”從“一”來的。“一”又從哪來的?“一”從道來的嘛,“道生一”嘛。那還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道”又從哪來的?老子說了,“道法自然”!什么是“自然”?就是你自然本來的樣子!找哪去了?繞了一圈回來了!什么叫“圓覺”?剛才講的這個就是!也是我們學習《道德經》的方法之一,“以經解經”,體會快樂學習的益處。上面我們講的,是為什么要學《道德經》,關鍵是對自己要有利。

學習經典 三種方法

下面講學習《道德經》的方法。

第一個方法就是“以經解經”。就是用這個經文本身的語句去理解經文本身,它是一個比較靠譜兒的做法。為什么?如果我們寫一篇五千字的文章,請問在座的各位領導、各位長輩、各位同仁,你會不會在這個五千字當中,邏輯混亂、首尾不顧、自相矛盾?可能性很小吧?所以,讀經典要首尾相顧。什么叫首尾相顧?例如讀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明白;或者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不明白,沒關系,往下讀,說不定讀到哪一章,一下子清楚了。就是這個意思。“以經解經”就是用它自己的文章解釋它前邊的論述。比如我們看電影,會有這樣的鏡頭:一開始就是一個眼睛,鏡頭逐漸地拉大,然后出現鼻子、眉毛,出現半張臉、整張臉,整張臉出現的時候,就認識了這是誰,對不對?讀書也是這樣,“以經解經”就是這個道理。一開始沒懂,沒關系,因為經典是濃縮的智慧、是精華,它不可能像讀武俠小說、言情小說那樣,一讀就懂。那么慢慢來,慢慢消化,說不定讀到哪一章就都懂了。這是第一個方法,以經解經。注意!這就是在解釋我們?yōu)槭裁磳W習經典能夠得大利,你要真明白老子的這個意思了,用王財貴先生的話說,等于你的腦子里面駐扎著一個老子。你想象一下,從此你在人生當中、在這個世界當中,處于一個什么樣的境界?

第二種學習經典的方法是“體會”,身體的“體”,開會的“會”。“體會”是什么意思?是用自己的身體去明白,不是用腦子去理解、去妄念、去妄想,是用身體去明白。什么叫用身體去明白?那就是自己已經和道“合二為一”,已經跟天地四時的運轉規(guī)律相合,已經跟世間的倫理相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tài)呢?我們解釋一下這個體會的意思。“以經解經”還包括用其他的經典解釋自己正在學習的經典,就是用智慧程度相同的大師的經典互相解釋,例如用《論語》中的經文解釋《道德經》的含義;我們用孔老夫子的語言和境界解釋一下“體會”在不同人生階段的狀態(tài)。

孔老夫子說,我十五歲有志于學,我們想象,十五歲的時候,老夫子好像突然發(fā)狠,“老子一定要學出個名堂來!”這就是人生立志,十五歲就相當于我們現在初二、初三學生那樣的年齡。然后“三十而立”,三十歲開始覺得有自己的東西了。“四十不惑”,四十歲不再迷惑動搖了,“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不惑”就不動搖。不會說“哎,今天聽這個姓鐘的講座好像講得有點道理,可是上一周,我聽一個姓李的講座,好像也有道理,但是他們說的不同,誰對呢?”當時聽誰說好像都覺得有道理,但到底哪個說法對?到四十歲的時候,這種困惑沒有了,就不會動搖了,就是那個標準清楚了。“五十知天命”,什么叫“知天命”?剛才我說了,《中庸》第一句話就是“天命之謂性”,本性啊,知天命是什么?知道自己的本性嘛!有一句話可能把大家嚇住了,就是“明心見性”。八十多歲的任登第老先生,在大連論壇的時候,老爺子很謙虛地問,“請問《中庸》第一句話什么意思”?那就是這個意思,了知自己的心性,就是孔子五十歲達到的境界。“六十耳順”,什么是“耳順”?心理干凈了,不跟你計較了,心無掛礙了,你說好說壞那是你的,與我無干啊。“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就解釋了我們剛才說的老子的狀態(tài),什么狀態(tài)?合道嘛,心里每發(fā)生一個念頭都不違背倫理,都不違背天道,都不違背自然之德。

我們每天出門前要化妝,選一套服裝,要在人前“裝”個樣子,合乎禮儀。例如我穿這中式服裝。可是穿它就引起很大的爭議,很多人都據此認為我討厭西方。我說你錯了,我對西方的了解,對西方文化下的功夫,比我在傳統(tǒng)文化里面下的功夫要多兩倍都不止。但是你一穿中山裝,他們就說“這個人真能裝”!恰好我還姓鐘,那個中山的“山”和“擅于”那個“擅”還諧音,好像中山裝那玩意兒正適合我!中山裝,“鐘擅裝”嘛!(笑)但是,用錢穆先生所說的“器物制度,皆是文明”這句話來看,你穿這樣一套服裝,表明了內心對一種文明的態(tài)度。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爭議?人們對表象的東西會有這么大的爭議,是因為人們的心里對文明的見解有分歧。

現在對我來說,所要踐行的就是,你不管怎么說,那是你的看法,我按照經典的教導做我自己的。我怎么知道你不是圣人在世間游戲?我跟你計較,我計較得起嗎?所以跟大家報告,我現在是什么狀態(tài):任何一個叫我“老師”的人,都是我的老師。這句話是真話,絕不是謙虛的,全都是我的老師。而且,連沒有生命的東西,都是我的老師,包括我面前的這個攝像機,它就能教會我好多東西。古代有兩種說法,分別叫“無情說法”和“有情說法”,一旦理解了這個狀態(tài),生命就進入了一個很奇妙的境界:蕓蕓眾生和山河大地,林林總總,都是老師,都在說法,人隨時隨地都在學習,妙不可言!妙在哪里呢?妙在自己因為念頭轉化而得利!很少再怨、恨、怒、惱、煩,很少在對立的怨恨情緒當中。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嗎?逐漸合道!要想合“道”,就不能講自己認為對的理,你講的那個“理”是你自己的妄念生出來的,往往背道而馳,所以不能講自以為是的道理。例如,你只要生出來妄念,就對健康有負面影響,就對你周圍的氣場有不利影響。在單位工作不順心,回家還覺得余怒未消,我就經常說,拉長個驢臉回家給誰看啊?親人親人,就是最親密的人,就應該對他們笑臉相迎嘛。家里面的人,不是父母就是配偶,要么就是子女,就算在單位里面,同事其實也是我們的同胞,往上幾百年一數,全都是有血脈聯(lián)系的親人!進入這個狀態(tài),你還跟誰計較?不會再計較,至少試著努力不再去計較。那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開始,那就是老子所說的“和”與“道”的狀態(tài)。

我們所要遵循的“道”在哪兒?就在自己那里面。所以要歸到本身,這樣才能得大利。得一個什么樣的大利?無往而不勝的大利!我們現在所說的利潤、贏利,這個“利”字在《易經》第一卦《乾卦》里面是卦辭的第三個字,周文王解釋《乾卦》,下了四個字的斷語,“元亨利貞”,每一個字都很精到。“元”是“體之仁”,不用解釋了,表示最初的,本體的;“亨”是“嘉之會”,通達、貫通的意思,所有美好的事物都無障礙地會聚而來,“大亨”就是財富滾滾而來沒有界限的意思,后來代指大富豪;這個“利”字需要跟大家多說幾句,因為現在我們搞市場經濟,大家被自己誤解的這個“利”已經害慘了。就是因為求利的理念和方法錯了,舍本逐末,如果做對了的話,按照“德本財末”的原理,培基固本,本立道生,那么這個“利”那真是大利。“利者,義之和也”,仁義的義,義氣的義,和氣的和。注意!我們古代的解釋,這一句話就把倫理的東西和物理的東西一下子貫通了,你要追求的那個“利”,本質上是倫理,是義氣,是仁義,是德行的和諧。讓雙方都得利,這才叫利,這才叫義。達不到這個和諧的雙贏狀態(tài),謀取暴利,就不是“義之和”也,就傷害了我們的天地,傷害了我們的同仁,就傷害了“道”也傷害了“德”。所以取利的時候,一定要遵守這條原則:“利者,義之和也。”

大家聽沒聽說過李嘉誠的做法?他告訴兒子:別人認為取八分的,我們李家取六分就可以了。為什么他一輩子每次在世界經濟大的起承轉合當中,也就是有危機、有繁榮、有衰退的過程當中,他每次都能在最佳的節(jié)點上要么退出要么進入?為什么?得經濟之道嘛,他看得很清楚,就是因為他能夠守住這個利的“義之和也”,這就是“得道”。

學習經典的第三個方法,就是要“至誠誦讀”。“至誠”這兩個字是我們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入門鑰匙。有很多人,他可以把《道德經》背得非常非常的熟練,包括其他的經典,甚至“十三經”都背下來,可是未必“入門”。為什么說至誠誦讀可以體會到《道德經》的妙處,體會到我們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的妙處?孟子他老人家給我們一個解釋,叫“至誠者必感通,感通者必至誠”。子思在《中庸》里面說“至誠可以前知”,什么叫前知?我們知道今天西方經濟學里面有一個理性預期學派,根據數據去推測。2008年經濟危機的時候,英國女王視察皇家學會,進門就問,發(fā)生這么大的危機,為什么我們的經濟學家沒有一個人提出預警?據說當場的經濟學家都啞口無言。問題出在哪里?紙上談兵。他們以為自己研究的那些數據是“經濟”,其實不是呀。我們古代經濟學是直接面對經濟現象,直接面對經濟本質,直接進入我們自己的那個“自然”,所以才能夠做到“至誠感通”。不至誠就進不去,就是書上的文字能夠倒背如流,如果不至誠的話,這個門都沒入。這個判斷可能會面臨很多講傳統(tǒng)文化的人激烈地反對,但是我還是要說,事實如此,人不至誠就在傳統(tǒng)文化的門外,得不到真東西。“一分誠敬,一分收獲;萬分誠敬,萬分收獲”。

我今天特意拿了很多版本的《老子》給大家看,因為一會兒要講到版本的問題。你看這些書不可謂不嚴謹,考證不可謂不詳細,但是其內容有點像什么呢?就是胡適批評的“故紙堆文化”。當你把它讀清楚了、讀明白了的時候,頭發(fā)都白了,然后那活的靈魂卻沒有得到啊!錢沒賺到,官沒升上,快樂也沒得到。家里面不論是丈夫還是老婆,都會有點意見吧?說你有學問,只是一大堆寫在紙上的理論,可是真實的人生利益在哪兒?可是如果至誠,就能夠進去了,就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改變人生。要知道,我的修學老師中有一位是農民,是對我很關鍵的“得法”老師,在他的課堂上我打開儒釋道的界限。他怎么能夠入進去的?至誠!發(fā)誓力行近半個世紀了!所以這個方法很關鍵。

再重復一遍:第一個方法是“以經解經”,就是用它的原文來解釋它自己的說法。這個“以經解經”還包括跟作者智慧程度相同的大師的經典。比如,要理解《老子》,可以參考《黃帝內經》,可以參考《易經》,可以參考孔子和弟子的《論語》,可以參考《大學》《中庸》《莊子》等經典,這叫“以經解經”。第二個方法,用身體去明白,叫“體會”。這個方法不是拿來用嘴說的,是要落實到自己的生活當中。比如,我們感覺到有些人很厲害,大家會這樣形容他:“哎,這人有道行呀!”叫“有道行”對不對?什么叫有道行?行道行道嘛,他是真做!在古代,不學《道德經》這樣的經典,據說治國要出問題。我們今天被稱為“漢族”,是源于漢代,漢代的成就是怎么取得的?漢代的治國原則、治國方法就是“黃老之學”。“黃”是黃帝,“老”就是老子,就是他這本《道德經》體現的思想智慧。第三個學習方法就是“至誠誦讀”。不要拿出現代人的狂妄,說這是古代的,兩千五百年以前的東西,老古董了,現在科學都這么發(fā)達了,它有什么好學的?我跟你講,如果是這樣的話,那相當于你是老子,因為你的心態(tài)相當于“老子天下第一”嘛,連真正的老子在你面前都不行嘛,如果以這樣的心態(tài)去讀,絕對看不懂這個《道德經》!你以為自己懂了,其實沒有懂。真讀懂的人,絕對謙卑下去,都不是謙虛,是謙卑,遇到任何一個人,你低我比你還低。這是中國古代高人留給我們的寶貝,你只有至誠才有人教。我反思我自己的毛病,年少輕狂,所以沒很早地遇到得法的老師。如果我在十幾歲的時候遇到老師告訴我,謙卑能夠改善自己的命運,樹立德行能夠改變自己的財運,我今天絕不是這個樣子!會好得多!為什么我在家里面的地板上磕頭?對老師心存感激!而且告訴大家,頭磕下去以后,腦子會越來越靈的。這也不神秘,因為你有至誠心以后,有利于經絡的開通。我們都知道,頭磕下去以后,我們這個頸椎、脊椎、腰椎連在一塊的,跟著活動,形意門里面把人的這條脊柱叫作一條大龍,它如果活泛起來,整個身體的精、氣、血的管道就被打通了。氣血暢通直接補益腦海,所以人會感到越來越耳聰目明,靈感迸發(fā)。至少我有這個體會,我們看書一連看三個小時,往往后腦發(fā)木,記不住了,感覺到好像能量不足了,就證明我們記憶、思想、意念的物質基礎在后腦。所以,多磕頭,學謙卑,會有這樣好的結果。這是講學習經典的方法,方法講完了之后,我們開始進入版本的問題。

版本選擇 觀其要旨

學習《道德經》一定會涉及版本問題,因為版本太多了。我們現在依據考古學的結果,所謂權威的版本,一個是郭店楚簡版本,再一個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版本,寫在帛上的甲乙本;第三個就是現在大家通行的那個《道德經》版本。我跟大家推薦的是,不論你拿到哪一個版本,都沒關系,就是不要因噎廢食,覺得這句話跟那個版本不一樣,我不看這個版本,我要看那個版本。錯了!我之所以把這一摞解釋《道德經》的書全拿來,就是跟大家說,都有它的長處,也可能都有它的短處。因為老子不能活到今天,當面給我們回答說,我當時寫的是什么,哪一個是真的。但是在不同版本之間怎么學呢?體會!使用體會的方法,回到人本身去參究,任何經典解決的都是人的問題。南懷瑾先生說,我們這個世界,任何學問,如果沒有落實到生命上,它就不成立。而生命就是我們自己的,自己的這個體驗是最“可靠”的!我自己得沒得利,你心里到底是什么樣的感覺,你是了解的。如果只是聽別人說,可能是假的。包括聽姓鐘的說,可能都不靠譜,要你自己體會到,體會“道”!那才是真的。所以,版本的問題,你選一個差不多的就可以。比如說,我就選了這么一個中華書局的版本,給孩子們用的,為啥說是給孩子們用的?里邊是一個大字本,帶注音的,都不用查字典。就這一個版本先吃透它,有懷疑的地方先放下,就是不因噎廢食,先通覽一遍,然后旦夕揣摩,早晚有一天會融會貫通。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多的版本?可能是這樣:古代那個時候,不是我們今天看到一本一本的書,是竹簡或者是木簡,是龜甲,或者是獸骨,或者是刻在石頭上,或者是石板上。從孔老夫子看《易經》“韋編三絕”的記載我們知道,春秋時期流行的應該是一卷一卷的竹簡或者木簡這樣的“書”。竹簡和木簡堆的時間長了,流傳的時間長了,由于用來穿竹簡的牛皮繩可能斷掉,卷在一塊的文章是有可能混淆的。《道德經》以前也沒有八十一章的章節(jié),這是后人分的,所以回到歷史情境我們就會發(fā)現,我們現在去為一個版本的優(yōu)劣問題進行討論,幾乎跟《道德經》的學習無關,就是跟我們要得的那個大利無關,除非你是一個文史館員,一輩子就感興趣這件事。

我跟年輕的伙伴們講,如果學習經典不能讓你在城市里面畢業(yè)工作的時候很快買上房子,娶上媳婦,然后給自己的孩子儲備好足夠的奶粉錢和教育經費,《道德經》的大用你沒得到!要得大用,還要為國家考慮。如果你自己解決不了自己的生存問題,國家還得救濟,那這個經典讀來還有什么意義?《道德經》是通達的,可以幫助人通過尊道貴德、增長智慧來改變命運。所以絕不要因為版本的問題浪費時間。版本的問題就簡單地說到這里,以后講到某些章的時候,我們還會跟大家提這件事情。比如有幾句話,在好幾章當中出現“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你看這幾句話,大概至少在第四章當中出現。什么意思?五千字的文章,它反復地說這幾句話,是重復嗎?剛才問過大家,我們自己現在寫五千字的文章,會不會啰里啰唆地老是重復這一句話?在古代寫文章刻下一個字都很關鍵呀!老子不會干這種“磨磨唧唧”的事情。所以我們有理由懷疑,可能是各章之間,不知是因為腐爛了也好,還是說拿串行了也好,編輯整理串了也好,我們今天看到的版本會有錯誤的可能。但是它不影響我們了解那個“活的精神”,就是我們一定要把胡適批評的那個“故紙堆文化”變成今天能夠了解的“活的精神”,用這個“活的精神”利益我們當下的生活,這樣學習《道德經》才有真實利益。

深入體會 句讀可知

說完了版本的問題,再說句讀的問題。古代竹簡或者印書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就是沒有今天所謂的標點符號。“句讀”是小學,是讀書人的基本功,是讓我們自己去斷句,把那個意思讀出來。而且,這種制作書籍的方法讓我們得天道,讓我們聰明。豎行的書,讀書的時候,頭是這樣慢慢地、慢慢地、一列一列地上下活動著,就是我們的腦子始終是這樣(做點頭的樣子)。我們的老祖宗太聰明了!讓讀書人自然地就能活動脊椎,改善督脈的氣血運行,保證頭腦的能量充足和身體健康。今天很多人得辦公室的毛病,許多都是因為脊椎出了毛病。說到這里,請大家現在就調整一下坐姿,基本上放松地坐正,頭微微地上頂,有學過太極拳的,有學過內家拳的,無論是八卦掌還是形意拳的,老師肯定教過,否則一看姿勢就不對了。這樣坐正,天、地、人自然貫通,我們自己身體的那個能量自然跟外界就可以進行溝通。如果沒有這樣的體會,就不知道我們這個文化為什么好。

所以,中華古文化是要求讀書人把這個句讀自己讀出來,這個過程就是身心俱煉的過程。這里舉一個因為句讀的不同而悟道的例子。古代的一個祖師,他讀一部經,叫《楞嚴經》,當然也是這種正體字,不會有標點符號的。按照我們現在的斷句,他當時讀到的這句話應該是“知見立知,即無明本”。但是,他讀著讀著,他把那個句讀給改了,叫“知見立,知即無名本”,一下子豁然大悟!就一下子明白了,被人稱為老師了,成為祖師了。就是句讀的不同,“知見立”,你有知見立起來,就是腦子里有一個成見,“知即無明本”,這個成見就是你發(fā)生錯誤觀念的根本,“無明”就是糊涂。什么是明白呢?《道德經》第十六章說:“知常曰明”,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那個“常”,知道這個“常”叫作明;那第三十三章里面還有一句話,也是解釋“明”,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才叫明;那還有第五十二章說“見小曰明”,“見小”就是在靜坐當中見到的那個極細微的狀態(tài),一片光明,業(yè)消智朗,覺慧洞開,自然也就明白了。“自知者明”,因為當你“見小”的時候,也就一定會知道自己是什么樣子的,也知道那個“常”是何所指,這就是“明”嘛。

踐行經典 順應天時

學習《道德經》以后要順應天時,這也是我們選擇這個時間來講《道德經》的原因之一。本來現在這個時間(冬至)我是應該閉關的,不能夠完全閉關,也應該閉一個方便關。盡可能關閉眼、耳、鼻、舌、身、意,少出門乃至不出門,少說話乃至不說話,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行,非禮勿思,恬淡虛無,精神內斂,涵養(yǎng)心性。東北話“貓冬”很像閉關的意思,或者說少出來“嘚瑟”。可是,現在我還是不忍心看著這個世界這個樣子,還是出來說兩句。

今天在座各位,用我們老師的話說,不但你祖上有德,你本人也有很大的德行,否則的話來不了。今天坐到這里面,一定是有德。當然絕不是說沒來那些人就缺德,這件事情要搞清楚。為什么有德?因為我們有一個責任,叫傳承。告訴大家一件事情,就是從明天那個關鍵的冬至時點開始,天地陰陽轉換的關鍵的時點開始,大家要養(yǎng)護好自己這個身體,這是我們革命的本錢。沒有了這個健康的身體,你提到正部,你干不了;你賺十個億,你享受不了;你再聰明,你的體力支撐不了你的智慧,寫不出來,也講不出來。我寫書的時候,有一天就在我那小屋里面,突然感覺到腿以上全是大腦,我說我不能再寫了,我要“戒讀”,就是戒除讀書這個讀,這段時間要放松下來。同樣的時間,腦力所消耗的精力是體力所消耗精力的三倍。我為什么看上去這么瘦,就是一直自己沒做好,做過了。說得好聽點是精進,難聽一點就是你明知故犯!違反天道,沒養(yǎng)護好,做過分了,應該把這個腮幫子養(yǎng)起來,讓人一看起碼是飽滿的。比如,你看在座各位有福德的人,很少有像我這個德行的(笑)。你還談經濟學,像吃不飽飯那樣子談什么經濟學!我說還好,我要感謝馬云,長得那么瘦的人也可以有錢哪!(眾笑)還可以有很多!但是,畢竟是說你自己已經把精力耗到了一個邊緣的狀態(tài),還讓很多關心我的老師、親朋很擔心,這是不對的,即使是以用功的名義也是不對的。

所以,“道”是不能跟它講理的,你違反它就不行。那么從明天開始,大家要注意,在座的可能孩子不多,但是我以前也跟他們講過,從明天開始,天地過年冬至這一天開始,節(jié)制欲望,關閉自己的五官向外持求的這種心緒,從那一天起36天,是人體的保精期!聽懂了嗎?少到網上去瀏覽色情的圖片,少看那些很時髦的電影,因為欲念一動,精氣就動,精氣一動就散。你只要動,就消耗能量。孫思邈他老人家為什么活一百五十歲(一說一百四十一歲)?為什么從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歷代的圣人每一代人都活了一百多歲?為什么齊國的那個有名的丞相晏嬰,公元前595年出生,公元前500年去世,算一下九十五周歲是不是?跟曼德拉活了一個年紀吧,比南先生還多活一年吧,怎么做到的?合天道,這叫有德!這是很關鍵的。不要以為講《道德經》,我會跟大家講這個字是怎么解釋的,那個詞考據怎么來的,那樣講法,不等講完人就可能說“下一次打死我也不來了!我聽你講這個有什么用?”但是現在跟大家說的這個是真有用。保存這一冬天的精力,你再試一下自己明年春天的感受,很可能感受到自己童年那個時候的那個狀態(tài)。要注意觀察自己身體,不是觀別人,如果你自己都不愛護自己的能量,身體出問題以后去找一個迷迷糊糊的醫(yī)生,并不明道的醫(yī)生,叫“看醫(yī)生”,然后醫(yī)生頭也不抬、眼也不睜地對你講:“哪兒不舒服?什么毛病?”這不奇怪嗎!我要知道我什么毛病我來找你!對不對?不自知啊!這《道德經》沒學明白,學明白之后叫“自知者明”,寒氣進入體內,進入哪個經絡,進入哪個層次,自己清楚了,這叫學《道德經》!為什么我們提倡的方法叫“體會”?就是用身體去學這個才能學明白,才會真有大利。

我經常跟我周圍的碩士生、博士生講,我說你就算一個賬,我們是學經濟的,你人生從此沒有病值多少錢?就這個結果會值多少錢?很多人說不相信,說人吃五谷雜糧怎么能不得病?我說你看我們的老師啊,我不看到他我也沒有信心,我就是因為看到活的人我才有信心。2007年我看見周元邠先生,這個例子我常講,幾乎每次都要講,九十四歲的老人聲如洪鐘,腦子反應極快!問這些經典的問題,別人都說你“之乎者也”的,對他來講像小兒科一樣,你這面問題話音一落,他那邊答案就起,不假思索。九十四歲的老人有那么快的腦子!他比我大六十歲,太可怕了!臉上沒有老人斑,怎么能夠相信!唯一能看得出來他年齡大、顯示衰老的就是視力,近視眼,但是畢竟九十四歲了。各位同仁,我們活八十四歲如果說還能夠拄著拐棍走的話,很多人就說燒高香了,可是他九十四歲那個狀態(tài),每天可以坐診。這就是踐行中國文化的結果,這就是我們要得的大利!一旦我們的身體健康起來,你的官運會上升,你的財運會增加,你的和善、和氣會增加,也就是我們的“幸福指數”會急劇地增加。

我在廈門大學聽九十歲的阿羅教授講座,他就說財富是一個綜合的概念,以后的經濟衡量,不但要核算GDP,核算你的利潤,還要核算你的健康和快樂。當時聽到他講這觀點之時,我那本《中國經典經濟學》還處于樣書的階段,我就特別的高興,因為這是西方經濟學里面被稱為大師的人。他保持著西方經濟學學者當中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年紀最輕的紀錄,小的時候就是一個數學神童,剛過五十歲就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到了九十歲的時候告訴我們這么一個財富的理念——財富是個綜合的概念,這和我們中國本土的財富概念“福、祿、壽、喜、財”幾乎是一致的。這不就是整個世界都向中國文化那個精髓理念回歸嗎?我高興就高興在這一點上。

所以,從明天起,大家要按照道來行,開車我們知道要按照車道來行,為什么人生這條道就不知道按照那個正確的道路去走呢?這就是貫通。就是你開車的時候知道你這輛車該走的道路,一目了然;可是就有些人看不明白這個道理可以貫通到人生,怎么走這個道,按照天道、按照倫理去走。而天道和倫理是有一個固定的嗎?沒有。為什么沒有?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

道無可道 得無可得

如果有書的話,請翻開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的意思,就是我們談論的這個道之所以為道,它是一個變化的、難以一言而蔽之的,沒法用語言形容,不是不可說,就是道不是不可說,但問題是如果你理解它是一個“恒常”的道就錯了。為什么錯了?那就叫作有物可得,就叫作有道可得,肯定是沒悟道,有所住,一定要“無所住而生其心”,才能夠明這個道。

什么叫“名可名,非常名”?能夠取名字的這個東西,這個東西之所以可以命名,就是因為它沒有常名。現在很多的學者喜歡發(fā)明新名詞,要標新立異,但是我們的漢語告訴我們,發(fā)什么音都是跟天地相通的。所以司馬遷寫《史記》里面有《樂書》,《樂書》里面有一句話叫:“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聽音樂使我們的血液動蕩,精神隨之流動,音樂是不可以亂聽的!這也是道啊!以為《史記》就是史書,你小看了司馬遷。我讀了司馬遷寫的《樂書》才知道,我們渺小得趴在桌子底下,都不好意思抬頭看這位老師,差太遠了!真是差太遠了!為什么?中國古代的那個音樂,彈古琴的人會知道,宮、商、角、徵、羽對應著我們的五臟,有些人為什么就特別喜歡這個曲子?是因為你的氣息處于病態(tài),恰好這個曲子可以調整你的五臟六腑,聽著舒服,所以就喜歡。如果你的經絡已經堵塞到一定程度了,聽這種天地清音就會覺得煩躁,好像一點起伏沒有,多沒有意思!不像爵士樂,不像打擊樂,那才過癮,叮叮當當的。可是你說心情真正寧靜的人會討厭這種音樂嗎?也不會,就是他不再跟世界上任何東西產生對立,你覺得它很煩躁,他沒有,他充耳不聞,這就是用身體去體會。所以提醒大家,不要輕易地去聽一個音樂,不要輕易地打開一本書,不要輕易地跟一個人對話,要選擇,因為這里有巨大的機會成本。西方經濟學把這個機會成本概念貢獻給我們也算是有大的貢獻,要節(jié)省自己的時間。

再給大家提示一句,聽這個講座,奉勸大家不要按照以前聽學術講座那樣去聽,否則你得不到東西。因為我“不學無術”,你把它當作“學術”去聽,會聽差了。就在當下有所得,有所見,才有好處。不要說“哎呀,我要做筆記,我要回去復習”,那效果會差一層,就當下聽,我的一位老師就是這么告訴我的,認認真真地聽。當然姓鐘的可能學識沒你高,也沒啥智慧,年紀還比你小,級別也比你低,財富也沒你多,但是奉勸你就在此刻放下一切對立的想法,清空,就是心凈,心凈則土凈,就在這一刻你的環(huán)境就轉化了。

回過來看這句話“道可道,非常道”,道之所以為道,它是一個變化的道,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道,如果你執(zhí)著有一個“常道”可得,那錯了,肯定是沒得到。這個名字之所以可以命名,是因為它沒有“常名”。老子告訴孔子“名者,造物所忌也”,就是大自然忌諱的。沒有福德的人突然出名,這是災難,今天尤其會發(fā)生這種災難。為什么?網絡特別發(fā)達,一夜之間全世界成名,叫一夜成名,可是德行沒有積到的話會出現問題。《易經》上一個道理叫德與能、德與職、德與才、德與名要配位;德本財末,是曾子在《大學》里面揭示出來的,我把它列為中國傳統(tǒng)經濟學的公理,就是天地之間能夠承載一切萬物的是德,沒有德或是德行有漏,財富就像一個篩子,竹籃打水會一場空。明白這個道理,你觀察周圍的人,他能富多長時間,他能夠發(fā)達到什么程度,仔細一觀察,就都知道了。如果你說我要在技術上知道,就是他哪一年要敗壞,哪一年要升官,你去看《皇極經世》,北宋“五子”之一的邵康節(jié)先生的作品,邵康節(jié)先生也就是傳說當中的那個《梅花易數》的傳承者。因為天地是貫通的,要知道天地運行的法則,你才能夠推算出來。

所謂天的道就是人道,那人道決定于我們的人品啊。人品的后面就是這個道德和至誠心,沒有這個東西得不著,從古到今這件事情一點都不神秘,因為頻率不相應,所以得不著,得不著的話,即使這個經本傳給你,真的東西也都得不著。就像我們現在任何一個人花二十塊錢,網上都還可以打折,十幾塊錢就買到了《道德經》的文本,可是你能得到老子那個道嗎?一萬個人里面可能不超過五個!文字很容易得,但是要真得里面那個真的內容,就要用至誠心進去,進去以后那個名相就清楚了,就破除了,就是“名可名,非常名”,你就會知道我們現在取一個名字把它叫作“道”;那么西方呢?把這個東西叫什么啊?我說翻譯過來叫“本體”是不是?英文原譯叫being是不是?這都是“名可名”嘛。

善易不卜 至誠前知

剛才我們說到,學經濟學的人都想預測。有些人學道家、學儒家都沒學明白,甚至學佛家也都沒學明白,為什么?因為他還去找人算命。我說你不用跟我解釋,找人去算命就證明沒有明白,首先是《易經》沒學明白,因為《易經》如果學明白了,那么“善易者不卜”,不需要占卜算命;儒學學明白了,你看《漢書》記載的董仲舒的事跡,那是公認的大儒,你看一個大儒推測能達到什么程度;子思在《中庸》里面說“至誠可以前知”,前知就是預測嘛,至誠的儒家學者就可以做到前知。也許有人依然不相信,認為這不是進入“玄學”了嗎?《道德經》第一章里面就講這個“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玄學嗎?根本就不是!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玄學”,都想歪了。那么“至誠可以前知”是什么道理?就像我們現在拿到一個2014年的黃歷,上面寫著哪一天立春,哪一天雨水,這個節(jié)氣很準吧?是迷信嗎?不是。因為我們祖先已經掌握了二十四節(jié)氣的規(guī)律,掌握了天地運行的規(guī)律,所以可以預測。但是不明白的話,他就會在他那顆糊涂心里面變成了“玄學”。撒切爾夫人有一次在英國下院發(fā)表演講,引用了一句英國的諺語,她說“永遠不要預測,尤其是對于未來。”這是因為西方人不懂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果懂得的話,她就不會這么說了,可以前知嘛。怎么可以做到前知?至誠就可以了。我就知道我一百年之后不存在了(笑)。

有無相生 有無同出

我們接著往下看:“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剛才跟大家詳細地說過句讀這個事情,這句話的句讀很麻煩。第一種就是我剛才念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二種:“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三種:“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到底哪個對?還是恢復到我們剛才那個方法,就是對于這些個爭論先放下它,連起來讀,也許你讀出你自己的那個句讀,一下子讓你自己明白了,所以,到底怎么句讀沒關系。

大家要注意!讀書為誰讀?為自己讀!關鍵是要自己讀明白。那我自己的意見,我傾向于“有”和“無”兩種對照的句讀,就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依據還是通過“以經解經”的方法找到的。前面說了“名可名,非常名”,你給它取個名字,就是一個概念,否則的話,如果說人與人之間不用語言這種笨拙的東西,彼此就可以“心心相印、光光相接”,你腦子里想什么,我腦子里想什么,通過腦電波就可以直接地全部得到。但是現在大家都沒有這種功能了,需要用語言來了解,通過文字的密碼來了解。前面經文說到起名,所以叫“名天地之始”,后面叫“名萬物之母”。根據這一本書(舉書示意)里面北大的樓宇烈先生的看法,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當中,這個“名天地之始”和“名萬物之母”,他說在那個本子當中“天地”其實是“萬物”,就是“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是版本的問題,給大家簡要地介紹一下。這屬于知識,不是道本身,因為你知道這些對我們要的那個利沒有太大的幫助。天地之間肯定有萬物,然后我們古文寫的這種對偶或排比句,這樣的一個語式很自然的。所以這沒關系,最關鍵的是如何理解“有”和“無”,這是今天我們這一講很關鍵的一件事情,也是《道德經》開篇很關鍵的一件事情。

下面還涉及句讀,我們往下念:“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另外一種句讀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以觀其徼”這個“徼”字是邊界的意思,物與物之間的界限。比如說定義什么是男人什么是女人,界限會很分明。而有一些事物,界限不那么分明,就需要我們自己明確地去判斷。也有把這個字讀成“竅”的,訣竅的竅。

最下面這個比較麻煩,“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請問大家,你聽到此處,這“兩者”是指什么?是“有”和“無”,還是“有名”和“無名”?還是“有欲”和“無欲”?我的看法就是“有”和“無”,其他的都是以此為基礎加上去的。但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這句話,千萬千萬別放過!“此兩者同出”從哪里出?從同一個地方出,“異名”,同出而名字不同,這個事情很玄妙:“有”和“無”竟然“同出而異名”,天地有無,這萬事萬物還有一個母親,我們要找“那個東西”。

天德在我 缺德虧天

天地由什么生出來的?傅大士講:“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也叫以經解經吧,他說的這個偈語也是經典哪。說有那么一個東西先于天地,那么你看《易經》里面解釋,也是“有物混成,先天地”;老子《道德經》里面有一章提到“有物混成”;中國古代還有“開天辟地”的傳說,天地陰陽劃分。

為什么有陰陽的觀念呢?就是因為一斧子砍開之后(我們先不解釋斧子是什么),輕清上浮者為陽,往上去為天;凝重下沉者為地,為陰。為什么我們要修德?就因為天地中間半陰半陽的是人,修德屬陽。《黃帝內經》里面說“天之在我者,德也”,在人間找天,你說找不著,在哪呢?在人身上!你的德行就是“天”,我們的德行就代表著“上天”的存在!就代表著公理的存在!不要再去找了。“天之在我者,德也”,我們真有德行的話,叫合天。天屬什么?天屬陽啊。陽是什么性狀?輕清上浮。為什么有些人走路會身心輕快?因為這些人心里不陰暗,不缺德。有些人為什么感覺自己身體越來越沉重,疲憊不堪?睡一宿覺起來,好像爬都爬不起來?從《道德經》上來講,各位同仁要反思自己,就是因為陰性的念頭太多了,也就是缺德的念頭太多了,缺德的行為太多了,所以身體會感到很沉,那是陰性物質狀態(tài)的屬性。反過來,修德的人,陽氣輕清上浮,所以真有修行的人,你一看他那個狀態(tài),一看臉上的那個表情,大體上就能知道。如果臉上還是很陰沉,就說明陽氣不足,陰氣有余。我們都講了快兩個小時了,你臉上還是很陰沉!哎呀,我說你這個臉真是東北的土地就化不開嗎?我這么賣勁地說,都熱得快冒汗了,你都不肯給一個笑臉(眾笑),傷害的是你自己。

傷害自己了會有什么樣的表現呢?覺得腿硬吧,打坐的時候這腿盤不起來吧,因為腿寒。大家聽過“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要溫通溫通,溫化它才能通;文化文化,你用那個“文”把自己“化”了就好了。化了才如水,“柔情似水”,如果光想著“佳期如夢”了,把前面的前提忘了,那么生硬,誰會喜歡?我跟你講,這“冷美人”是不招人待見的,會破財,因為冷硬不生財!誰在凍土地上去種種子呢?所以女人,作為老婆,在家里面,千萬千萬要柔和下來。這是你們家生財的根本,你要是跟老公強硬,就像我們的老師形容的,他回家像抱個冰塊子似的,他能愿意回家嗎?所以官運被凍結,財運被凍結,很難生發(fā)起來,很難漲起來,道理就在這個地方。

還有,一旦受寒涼,我們的身體要用自己的那個“暖壽”,也就是自己的生命能量去克服,去打噴嚏,去流鼻涕,把那個寒氣排出來,這都是身體自然的排異反應。所以一定要保暖,保住自己的精氣神,它們是一體的,有精才有氣,有氣才有神。道家說“三花聚頂”,沒有那個精,就是那個腎精,在你脊椎骨里面,沒有往上運輸精氣的“高上”(高尚)過程,你后腦的能量就不足,能量不足智慧就下降,記憶力就受損。所以要把自己的身體保養(yǎng)起來,男人會覺得自己很舒服;女人諸如痛經的這種毛病就會下降。一定要溫馴、溫化自己,這是真的對自己好,這叫合道,“冬主藏”就有這個意思。除了這一點,還不要訓斥你家里的那個小孩子,你沒考第一,你讓他考第一?你沒考上清華大學,你讓他考清華大學?你沒到清華去講學,你讓他去清華講學?(笑)一訓他,你們整個家庭的福德在受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先祖余德,祖先要缺德的話,以前把干壞事叫斷子絕孫,他家就確實滅了,后繼無人。

我們現在的社會,干斷子絕孫這種事情的人特別多。比如,生產三聚氰胺的奶粉就是斷子絕孫啊,你往后看,讓人家斷子絕孫,他自己能好嗎?回過頭來說這個小孩子的事情,就是你訓他,他心里非常恐懼,情志受傷,五臟受傷,一恐懼就傷自己的腎精,大傷腦力智慧。假如我們某天活沒干好,被領導臭罵一頓,自己害怕,覺得后腦有沒有不舒服?這就是有形的東西(髓)跟無形的東西(神)的轉化,液體的東西(髓)跟氣體的東西(氣)的轉化,氣體跟那個看不見的能量(精)的轉化。觀察水能明白《道德經》第八章所說的“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弄明白了,《道德經》八十一章全是我們的;弄不明白的話,即使倒背如流,恐怕一章也不是我們的。

玄并不玄 有無之間

那這《道德經》第一章所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形態(tài)上不一樣的東西,要找到他那個根,就找到那個道了。“同謂之玄”,我跟小朋友講解的時候,我列舉了好幾個“玄”,我們到家里一入門,那個地方叫“玄關”,為什么叫玄關?“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有”和“無”相對而生嘛,就是有無之間互相轉換,從門外進到里面是不是由外而內?從里往外出是不是由內而外?是不是跟“有”和“無”的轉化是一個道理?這就是眾妙之門!

知美為美 眾惡之源

我們再往下看第二章。第二章全是“對立”的概念,第一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我們現在看到的解釋《老子》的書,幾乎百分之百都解釋錯了。當然很可能我錯了,甚至錯得很離譜,但是我把這個“我認為”告訴大家,請大家自己判斷。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我反問大家,為什么不叫“斯丑矣”?美丑對立嘛,因為這一段經文后面給我們的這些概念全都是對立的,“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為什么這一章開篇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注意!當我們知道什么是“美”的時候,惡念就開始了!這是老子《道德經》中很關鍵的一個理念。后世我們說“萬惡淫為首”,聽過這句話沒有?“淫”,廣義來講是“過分”。比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道“淫雨霏霏,連月不開”,說明這個梅雨季節(jié)雨下得特別多。前兩天的大連天氣,對我們的清潔工人來講,叫“淫雪霏霏,連日不開”,天天下雪,車難開,雪難掃,掃得不快速,要面對市民罵、領導批評。“淫雪”就是雪下過分了的意思。狹義的“淫”指男女邪淫,要注意聽這句,“萬惡淫為首”,意味著當你有“美”的概念的時候要小心了,惡念可能早已經開始了!這是需要用“體會”才能知道的境界,很細微。如果一個東西很美,你當時心里什么狀態(tài)?有沒有想占有?喜歡嘛,“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你能“色即是空”嗎?名色緣什么?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十二因緣,循環(huán)往復,綿延不絕。當你喜歡一樣東西的時候,你要考察自己有沒有占有欲,就是對物,對所有的東西,有沒有貪念?有貪念就是惡了。尤其是現代人,當你看到一個“帥哥”、一個“美女”的時候,覺得這是“美”,有沒有邪念?有邪念這個“惡”很麻煩哪!看看今天這個社會,離婚率的上升由什么而起?追查它的心念的源頭,因為什么而起?就是那由“美”生“貪”、由“貪”生“邪”的一念。“見小曰明”“自知者明”,沒看到這么細微,不叫作明道者,不叫明;沒看到自己內心起心動念的也不叫明;不知道這個常理的也不是明。所以,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時候,“惡”就已經開始生發(fā)了,妙處就在這個里面。

種瓜得瓜 種錢得錢

今天,我們把《道德經》前面的經文就講到這里,額外的先給大家一句話。有這個《道德經》書的同仁請翻到第八十一章,看最后,“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有的版本是‘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它的意思是說,“積財喪道”,你為別人做得越多,你自己越富有,叫“既以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你布施出去的,捐贈出去的,給出去的越多,你將來的財運越開。用我們中國傳統(tǒng)經濟學的理念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錢得錢”,當你把這個錢財捐出去的時候,就在這個世間種下了財富的種子,你自己會收獲的。但是,是不是大后天就收獲?別著急,你要真做的話,最長的需要三年,短的話三個月以后就有變化。這個變化只有你自己知道,一旦知道了,你就會上癮,就會沒事偷著樂,就會像香港那個草根股民曹仁超先生說的“悶聲發(fā)大財”,偷著樂吧。

所以,我們把《道德經》第一章和第八十一章首尾相連,作為中國本土經濟學的關鍵理念,在這第一講奉獻給在座的各位同仁。希望大家從今天上午開始,通過行道,通過這個行門,提升自己的官運,改變自己的財運,讓自己的笑臉更多地展現出來,讓自己明年的大運展現出來。

謝謝大家!下一課我們再見!

品牌:新華
上架時間:2018-11-08 15:16:59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新華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fā)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理市| 化隆| 岑溪市| 石河子市| 五华县| 曲阜市| 铜陵市| 鄯善县| 自治县| 璧山县| 永城市| 扎囊县| 乐平市| 汝州市| 张家川| 遵义县| 莫力| 民县| 宁波市| 临高县| 彩票| 宜丰县| 蒲城县| 建平县| 沛县| 茂名市| 民乐县| 娄烦县| 安丘市| 临沧市| 东海县| 泽州县| 高碑店市| 三都| 略阳县| 平塘县| 雷州市| 白玉县| 临海市| 方正县| 大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