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之道,圣學綱目:史幼波《大學》講記
- 史幼波
- 1023字
- 2019-01-03 06:17:18
修身是根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一句說得太好了!因為前面說了“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我們做任何事都是要抓住本才行,這個本就是修身。修身之本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普通老百姓,從國家最高領導人到我們這些平凡人家,統統都要以修身作為自己的根本。修身怎么修呢?就是前面講的“七證”的次第。整個《大學》的本就在修身上,而修身的步驟就在“七證”上。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本亂,就像是一棵樹,主干都爛了,讓蟲子蛀朽了,那它的枝枝葉葉還會好嗎?還可能枝繁葉茂嗎?根本不可能,因為沒有了本就不會有末。“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如果修身修不好,一切東西都免談,所以大學的根本在修身。
我們看歷朝歷代的皇帝,基本上都想在自己的統治下天下大治、天下太平,都想創造一個太平盛世;每一個皇帝也都想名垂千古,讓后人把自己當成世上的圣主、堯舜之君。但是,又有多少皇帝能夠如愿以償呢?為什么做不到?就是因為能夠從修身做起的皇帝少之又少。不愿意在修身上下功夫想要天下大治,成為讓后代萬世景仰的圣明之君,也只能是空想。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這也是一個比喻,說是一個人所重視的東西,就是“厚”。一個人所喜歡的、重視的東西,卻希望別人不喜歡、看得輕一點,這是不可能的。你自己都愛財如命,卻希望別人都視錢財如糞土,可能嗎?你自己自私自利從不考慮別人,卻希望別人大公無私,人人都對你無私貢獻,這可能嗎?根本是不可能的。這體現了儒家精神中的一個很樸素的理念,那就是推己及人。自己喜歡的,你就要想到別人也會喜歡;自己不喜歡的,也要想到別人也不喜歡。這是儒家為人處世的一個基本原則。我們在自己的單位里、企業里做事也是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想從單位、企業里獲得豐厚的報酬,都想多發工資獎金,但是,如果自己不想努力工作,不想為單位、企業多做貢獻,這樣合理嗎?不看自己的作為、不顧自己的貢獻,只想得到豐厚的報酬,這在哪里都是說不過去的。
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面,有一個很基本的觀念,那就是“天道好還,因果不虛”。你自己以什么方式對待別人,老天爺就會以這個方式來對待你;你自己做了好事,老天爺也會把這樣的好事還給你;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老天爺也會把這個不好的事情奉送給你。這也就是因果的道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福得福、種禍得禍。所以,“天道好還,因果不虛”可以說是一條基本定律,正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特別要留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