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八目”是因果的推演

下面的“八目”這一段,文字比較多,但文字都很簡練、也很清楚易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我們這一段的譯文,譯得也很明白。

“古時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賦從個人推廣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我們先看這一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前面講過“明明德”是《大學》三綱中第一個綱要,中國傳統文化推崇的為人做事的最高目標,就是“欲明明德于天下”。真正體現中華文化精神的領導者做事情,并不是要像過去的皇帝一樣,把天下變為己有,變為家天下;這樣的人做企業也不是為了利潤,而是要先明白自己光明的德性,繼而讓每一個員工、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認識到自己精神中的光明德性,明白自己生而為人的天賦使命,這才是根本。為了這個根本,首先就要治理好國家,安撫好能力范圍內的每一個人。

“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這就是齊家,要讓家族里的每一個成員都感到公平。過去的家是一個家族,不是現在的三口之家、五口之家,它是一個大家族聚集于一個區域。你有能力把一個家族治理好,那你就有能力去治理國家。這一段是由果推到因的過程,即由事情的結果推到事情的原因這樣一個過程。

“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先要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在家族中,如果你是一個沒有德行的人,自身的修養不嚴謹,不可能做好一個家族的領導,因為大家不會服氣,只有自己做得很好,自己的德行很好、威信很高,才能領導好這個家族。

“要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誠;要使自己意念真誠,先要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欲的蒙蔽。”這一段的白話翻譯,基本上給出了它的意思。但中間有一點,就是在“致知”和“格物”上有不少爭論。

關于格物,按朱熹的說法是“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這話說得好像搞科學研究一樣,把什么東西都研究到極致。大家想想,要做到這一點,除非是愛因斯坦,但愛因斯坦也只是在科學領域里,如果進入社會學的領域,那又是兩眼一抹黑了。所以,朱熹的這個解釋,后人就有不同的看法。到了明代,王陽明和他的弟子王心齋認為這個“格”就是“格殺勿論”的意思。為什么要“格物”?就是要格殺掉自己心中各種亂七八糟的物,格去自己心中的物欲情執,就像電腦里面東西裝多了速度就會慢下來,乃至出一些其他問題,這時候就要經常清盤,要格式化,然后再重新啟動。他們的意思是,我們心中各種私心雜念如果放不下,就會把我們的心障礙住,這時就要“格物”,把這些東西全部格式化、格殺掉,這就是格去心中之物。從個人修養來說,格去心中之物,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要把各種障礙自己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統統放下,這就是格去心中之物。

另外還有一種解釋,我覺得更接近《大學》的原意,格物,就是指你明白了前面說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你“格”清楚了自己所面對的事物的本末,你真正明白了事物的本末,你做任何事情都能抓這個“本”,自然帶動這個“末”,這就算是格物到家了,就致知了。這個解釋很樸實,也能很好地照應原文。

上面一段是由果到因的推演過程。我們再來看下面一段:“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這一段就是由“因”推到“果”。

你能夠做到格物,你的“知”就“至”了,你明白人生的根本智慧在哪里,你知道了事物的本末,明白了事物的始終。這里的“知”,可以理解成我們人生的根本智慧。明白了人生的根本智慧,就能夠做到“意誠”,你的意志、你的信念、你的意念就會變得很“誠”。誠者不欺也,誠實嘛!我們看這本書上的白話翻譯:“摒除物欲的蒙蔽而后良知蘇覺,良知蘇覺而后意念真誠,意念真誠而后內心端正,內心端正而后才能修養自身道德,修養自身道德而后才能整治自己的家庭,整治自己的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國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這樣的解釋基本上也可以,一步步的遞進也很清楚。由于時間關系,這次我們就不多說了,以后再詳細講解這八目的步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华市| 丰原市| 朝阳区| 玛沁县| 福安市| 璧山县| 越西县| 喀喇| 莲花县| 栖霞市| 镇雄县| 措美县| 察雅县| 齐齐哈尔市| 嘉义市| 凤城市| 多伦县| 西盟| 甘南县| 海兴县| 天全县| 胶南市| 河间市| 佛坪县| 龙口市| 玉林市| 富阳市| 永胜县| 那坡县| 遵化市| 来宾市| 大方县| 上高县| 台北市| 无为县| 织金县| 竹北市| 宁武县| 仙桃市| 祁连县|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