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之道,圣學綱目:史幼波《大學》講記
- 史幼波
- 1399字
- 2019-01-03 06:17:16
《大學》經文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大學》的“經”的部分。我們說過,“經”是恒常不變的,而且我們可以遵循這個恒常不變的“經”,去達到一個最高的目標。我們今天的課程,主要就是對《大學》的“經”的部分作一個全面而又基本的了解,在后面的課程中,我們再具體細講。我們在學習經文之前,大家一齊來朗誦一下經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學》第一章“經文”
《大學》的“經”的部分,文字不多,而且非常精煉。我們學習《大學》,學習古代的經典,有一個千古不易的簡便方法——那就是背誦。當然《大學》全篇的文字也不少,但“經”部的文字希望我們能下一點功夫,把它背誦下來。以后,我們每次上課都集體朗誦《大學》的經文部分,估計有十多次大家也就能背誦了。
大家如果已經看過了這部分的注解和白話翻譯,那么我們就會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結構了。整個經文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個就是“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再后面是“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三綱”和“八目”之間,是完成《大學》綱目學修的“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
“三綱”、“七證”、“八目”,完全概括了《大學》的內容。我們說“綱”是什么?有一個成語叫“綱舉目張”,綱,字源上講就是指“網”的主繩。這個“網”是來自《易經》的“離卦”——網罟之象,取之于離。網,就是綱目的合稱。所以“三綱”,就是指網上的三根主繩。這個網上的主繩,一提起來,其他的網目就張開了。說明我們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抓住最主要的關鍵部位,這就是“綱”。把綱抓住了,把漁網的主繩舉起來了,網眼就自然張開了,這個網眼就是“目”。大家如果有網魚的經驗,你去漁具店買漁網,人家會問你是買幾指目的網?一指目就很小,只能網小魚,二指目的網就能網中等個頭的魚,三指目的網就可以網更大一些的魚。那么,這個“綱”和“目”是什么關系呢?綱舉是為了目張,目張就能網到魚,就能達到目的。
《大學》里面,在“三綱”和“八目”之間還有一個“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中間環節,這個中間環節也可以說是實現“綱舉目張”的一個技術要領。我們給你一張高級漁網,網上綱目俱全,但你怎樣用它?沒有經過撒網訓練的人是網不到魚的,你要去撒這個網,往往會手忙腳亂撒不開,即使撒開了,說不定魚沒網到,反而把自己從頭到尾給網住了。所以撒網方法的訓練很重要。這個撒網的方法就是“七證”,是七個步驟、七個學修的階梯。這在《大學》的經文里面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否則不管你有多么重要的綱領,有多么宏偉的目標,有多么高尚的動機,但你“撒網”的方法不對就是沒辦法完成。所以“七證”是大學之道非常重要的步驟。
剛才我們說了《大學》的經文——三綱、七證、八目之間的基本關系。下面我們具體來看一下“綱”、“證”、“目”,它們的基本內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