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煉金術Ⅰ:打造暢銷產品
- 史賢龍
- 1384字
- 2019-01-03 06:34:53
第二節 產品風格化
風格化將產品從索然無味中拯救
“潮流易逝,風格永存?!?/p>
自從可可·香奈兒(Coco Channel)女士說出這句話,風格就成為時尚的標簽。
超越潮流的風格究竟是什么東西?品味?設計師?品質?審美?色彩?造型?構圖?還是思想?
風格是一種恒常性的內在氣質與外在表現。所謂事物或人的風格,就是從自發到自覺地遵守這種恒常不變的元素,并自覺地將與這些核心元素相反或不相容的元素予以摒棄,風格意味著純粹性、獨立性、排他性。
風格并非時尚產業的專屬,任何產品都可以借助風格化方法,使產品變得有趣。
真正需要考量的是:顧客在什么情況下愿意因為風格而購買產品?以及產品風格化是否可以令消費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價格購買?
上述兩個問題才是風格化的關鍵:前者是確定風格是否可以成為購買驅動力,后者是確定風格是否可以成為產品溢價的驅動力,兩者有關系但本質上并不相同。
百事可樂以藍色風暴對抗可口可樂的紅色霸權,借藍色訴諸幻想、年輕、激情、大海等。百事可樂的這個風格化策略是奏效的,不僅建立了對抗性區隔(差異化),而且形成共生關聯:從顧客心智角度看,紅色與藍色會產生自然關聯,百事可樂憑借風格化方法變成可口可樂無法擺脫的“影子”。
百事可樂的風格化只能讓藍色成為消費者購買的驅動力,卻不可能使百事可樂具有比可口可樂更強的溢價能力。
從李寧引進這個品牌開始,背靠背(Kappa)代表的就是意大利式時尚休閑運動裝,2005年由中國動向經營后,運動休閑的產品風格更加清晰。
Kappa成為運動服裝與休閑裝之間的一個“中間風格”——運動、時尚、性感、品味。粉色/紫色、毛絨面料、醒目logo的運動套裝,成為街頭醒目的潮流風向標,“扮嫩”小女人們追捧的潮裝,“Kappa女”甚至因為一個網絡事件,成為漂亮、大膽、張揚、新潮的女人標簽。
Kappa的風格化,不僅構成一種新的驅動力,而且實現了比李寧運動服裝更高的溢價。2007年10月,中國動向登陸香港主板,成為當時市值最大的體育用品企業,短短3年超越了15年歷史的李寧。
與產品用途化相比,產品風格化是更加困難的一個產品“智造”方法。困難在于,它受產品設計者的眼界、審美視野與趣味、設計能力及產品制造工藝水平等限制。
無數的案例說明,風格化是將產品從可怕的索然無味中拯救出來的法寶,是企業擺脫無休止的價格戰和同質化的武器。
美的的產品風格化使其成為中國小家電行業第一品牌。美的小家電堅持輕松的、生活化的風格,并融入了多種風格化的元素,如“中國元素”等,品質上乘、價格適中、性價比高,贏得了消費者的口碑。
美的的案例中,美的傳遞的是一個風格化的產品信息,而不單是產品的性能或功能,占據宣傳畫的核心的是色彩、藝術品位等風格化元素,這些元素使單調的產品變得與人親近。
產品的風格化,其實就是消費者生活的風格化。
消費者每天衣食住行用到的每一種產品,都可以變得風格化一些,讓消費者產生超越物質利益的精神愉悅感,或者說某種風格化消費癖好。
營銷的終極歸宿是美學。企業像對待藝術作品一樣對待自己的產品。在產品中增加美學的元素,從美感素材到美學風格,是拯救產品同質化、庸俗化的真正途徑。風格化方法是增強產品驅動力、溢價能力的一座用之不竭的“武器庫”。
風格化的兩個核心:品級與品相。品級指風格的檔次感,這是社會審美習慣形成的認知;品相指風格的統一、協調與持續。
風格化的“品級”難以界定,需要各品牌根據行業特點尋找“高端或高檔”的風格符號,風格化品相是所有產品都可以采用的“智造”方法。
風格化方法一:產品變性與裝嫩
時尚風格的內容包羅萬象,具有顛覆性的風格化方法有兩個:改變產品的性別訴求、讓產品年輕化。
讓產品變性。
萬寶路由女士煙引入西部牛仔的形象,變性成功,成為代表男人氣概的符號,萬寶路的煙味比較“嗆”,不符合女士吸煙的需求;女士煙以細小、氣味清淡、入口清涼為特點,如韓國的ESSE。
讓產品裝嫩。讓產品風格年輕化,年輕消費永遠是最強的購買力。
以服飾品牌鱷魚(Lacoste)為例。Lacoste1933年創立,是早期以男性POLO運動T恤為主要產品的品牌。2005年Lacoste決定以新生代15~25歲消費群為目標客戶,發起品牌“裝嫩”革命:產品線跨越男裝、女裝、童裝,覆蓋目標消費群的主要時尚品類——服飾、鞋類、香水、皮包、眼鏡、手表、家用、皮帶等;色彩選擇諸如純白、嫩葉綠、山脊灰、海軍藍、月蝕藍和薰衣草紫這些較為鮮艷的色彩,零售店鋪全部變臉,年輕時尚新潮風格躍然呈現。

圖1-2 Lacoste的店面
風格化的核心是舍棄與聚焦,大多數產品之所以平庸,與中性化及過于中規中矩有關,也就是在風格上不敢采用鮮明的性別訴求及裝嫩。這恰恰說明,這兩個風格化方法可以有出奇制勝的效果。
風格化方法二:色彩文化的選擇與運用
色彩過去是作為一種輔助元素,但今天的設計理念正在將單一色彩升格到品牌核心的高度,以吸引眼球。
色彩背后,是某種群體性的文化價值及其審美感受的沉淀,認識色彩的文化內涵,對于運用色彩實現產品風格化,是一個重要的途徑。
中國的主流(大眾)顏色文化是四種:紅色文化、藍色文化、綠色文化、白色文化。
1.紅色文化
紅色代表民族化的、強勢的、張揚的、熱烈的、男性的氣質。長虹、TCL甚至SONY的Bravia都采用紅色為主識別元素,但在彩電市場,他們沒有抵擋住LG、三星、日立等品牌的進攻。
紅色元素的負面是強勢、堅硬、缺乏情感,因此,很多品牌在紅色主色調上,通常加入藍色、白色進行調和,讓大氣之中蘊含著內斂的氣質,比如茅臺酒、紅花郎、紅西鳳、王老吉(罐裝)等。
紅色變體的紫色就很好地中和了紅色的張揚與貴氣,也得到不少追求個性品牌的青睞,如明基BenQ。
2.藍色文化
天空與海洋是藍色文化最堅實的自然基礎,在世界范圍內,藍色實際上是最通用的色彩元素,中國人對藍色的偏好弱于西方。
藍色內斂、深沉、包容,視覺耐受時間較長,被耐用消費品、科技產品廣泛使用,如福特、通用電氣、IBM、微軟等,在快消品中寶潔、聯合利華、百事可樂等也將藍色作為主識別元素。
科技公司使用藍色很多,如聯想、海爾(早期)、方正(集團),但中國的藍色風暴卻是由洋河藍色經典引發。它不僅突破了白酒使用紅色、金色等傳統的用色習慣,而且讓藍色成為一種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里最缺乏的海洋文化氣質。
3.綠色文化
綠色是生命的顏色,同樣是來源于大自然,來自春夏秋冬更替帶給人類的感受。但綠色在產品上的運用,如果不是牛奶這個品類,實際上并不多見。
蒙牛、伊利、光明都使用綠色作為產品包裝的主元素,是希望將潔凈(牛奶白),自然、安穩(綠色)注入品牌文化之中。
綠色元素總體代表了生命意志、健康、自然等偏向女性柔美風格的氣質,親和性是綠色元素的最大優點。在啤酒這樣希望帶給人清涼感受的品類中,綠色的使用是主流,如喜力、嘉士伯、雪花、青島等。
4.白色文化
將白色文化帶入主流殿堂的,不能不首推蘋果。一家公司,用單色統一全球消費者的審美品味,蘋果是唯一品牌,蘋果創造的不僅是營銷神話,更是一次文化的奇跡。
服裝、休閑運動品類廣泛使用白色為主元素,白色家電、數碼產品更是給白色注入了科技、簡潔等文化內涵。中國傳統文化里有關白色的文化記憶,都與消極的事物關聯,但當代白色文化已經變得國際化、普世化。
作為白色變體的銀(白)色,也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幾乎成為科技的標準色。白色、銀色代表了平等、信賴、潔凈以及高貴。
如果說黑色是時尚品、奢侈品永恒的主色,那么白色則是時尚品、奢侈品的王冠之色,只有頂級品牌、頂級產品才敢于使用白色,如GUCCI的手表、CHANNEL的化妝品等。實際上,整個化妝品都是白色(包括銀色)元素的超級擁躉。
中國的小眾顏色文化有三種:黃色文化、青色文化、黑色文化。
1.黃色(金色)文化
皇帝壟斷了黃色,包括金色,使黃色在中國變成了權貴、皇家的象征。中國本土的奢侈品喜歡用黃色為主識別元素,就是這個原因,如香煙里的天子、黃鶴樓等。
橙色有黃色的熱情,卻比黃色多了一些高貴穩重的氣質,橙色在服務行業應用廣泛,如桔子酒店、當當網等。
2.青色文化
青色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化,具有典型中國文化特色:由水墨丹青、青花瓷共同制造的雅文化氣質?!坝赀^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這是一種似有若無、似有實無的“空靈”感受,是中國獨特的“士文化”的核心。
中國的白酒、化妝品、時尚品等很多已經在運用青色作為主識別元素。仿青花瓷的包裝更是成為高雅的符號,如青花瓷汾酒、茅臺不老酒等。
3.黑色文化
西方有悠久的以黑色為主色的傳統,西裝、威士忌、葡萄酒等高檔商品都是以黑色為主元素,如杰克·丹尼(Jack Daniels)等。
黑色在西方是莊重、正式的顏色,是時尚品、奢侈品的永恒主色。中國人對黑色普遍較為排斥,只有極小眾、高端的產品,才會使用黑色(包括黑色的變體赭色)為主元素。
小眾色彩文化的核心特征是孤芳自賞,缺乏與大眾溝通的能力,因此主要為一些以個性、獨特價值為主要訴求的品牌所采用。
潮流易逝,風格永存。
風格化元素是產品差異化、溢價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用之不竭的創意寶庫。用心尋找產品風格化的元素吧,將你的產品從索然無味中拯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