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的創新:社會創新模式如何引領眾創時代
- 黃亞生 王丹 張世偉
- 1642字
- 2019-05-27 18:09:48
推薦序一
眾創時代,我們更需要對創新思維的創新
錢穎一
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需要更多地依靠創新驅動,這已經成為共識。不過,什么驅動創新,卻不是顯而易見的。長期以來,我們對創新的理解有一些固定的思維,即創新就是高科技,源于科學家、工程師以及少數精英,而他們的背后是政府的力量、是自上而下的過程、是舉國體制的優勢。
但是,這既與歷史事實不相符,更與當今全球創新的趨勢不一致。在當前全國上下擁抱創新的時刻,我們首先需要的是對創新思維的創新。黃亞生教授與王丹和張世偉兩位博士的新書《創新的創新》,正是這樣一本可以改變我們創新思維的書。
這本書通過豐富的事例為我們展示了社會創新的創新趨勢。幾位作者定義的“社會創新”是“由社會成員廣泛參與、公開透明、自下而上、分權決策的”創新范式。這種創新范式有多種表現形式。通過創業來創新是它最自然的一種形式,微軟、蘋果、Facebook等都是我們熟悉的通過創業成功創新的例子。即使是大公司,除了直接組織研究開發外,還會進行不太為人所知的社會創新,比如這本書中列舉的思科“I-Prize”和IBM的“創新Jam”。政府也是一樣,不僅是直接參加創新的主體,也是推動社會創新的力量。書中介紹的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超級挑戰賽(Grand Challenge)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開放式創新項目,都是政府推動社會創新的成功范例。
當然,社會創新不僅只發生在國外,也不僅僅只是在技術和產品領域。本書特別介紹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先驅——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18戶農民在1978年開創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制度創新,并把它列為中國社會創新的第一例,是很有道理的。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像小崗村的農民那樣自下而上的制度創新所推動的。2014年在全球風靡的“冰桶挑戰”也是一個成功的社會創新,它不僅是一種籌款形式,也讓很多人開始關注患有某種特殊疾病的群體。本書也把2015年年初柴靜的《穹頂之下》作為社會創新的例子,它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大肆傳播,對中國突出的環境問題的暴露,獲得了空前的震撼效果。
20世紀的市場與計劃之爭,產生了哈耶克有關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著名理論。哈耶克的洞見是,市場效率來源于分散決策可以充分利用分散信息,而計劃經濟從上到下的決策過程無法有效率地使用這些分散信息。21世紀不再爭論計劃與市場,全球都認同創新是驅動社會發展的最終力量。熊彼特早在半個多世紀之前的預見,終于獲得了人們的共識。不過,創新究竟是自上而下的,由專家、精英、政府驅動的封閉式過程,還是自下而上的,由大眾、草根發起的開放式過程,卻還沒有共識。熊彼特一開始就把創新與企業家精神或創業精神聯系在一起,并把政府和大企業的官僚體制看作是創新的制度障礙。如果我們把哈耶克關于市場可以充分使用分散信息的洞見運用于創新,就自然會得出“自下而上、開放式的創新,一定是可以最好地利用分散信息的創新”這一結論。有趣的是,哈耶克與熊彼特都是奧地利經濟學家,他們的經濟思想在20世紀30年代、40年代成型,但當時并未成為主流。不過現在,他們的經濟學思想已經被其他經濟學家廣為接受。
在中國,盡管從1992年開始市場經濟體制正式取代計劃經濟體制,盡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2013年被寫入權威文件,但是政府主導經濟的根深蒂固的思想依然隨處可見。在創新領域,那種對政府主導創新和政府支持創新的渴望,不僅在政府部門、高校研究機構,而且在企業中也十分強烈。國有部門在向政府索取資源和特殊政策時更加便利,特別是如果創新能與“國防建設”和“國家安全”相關時。
值得慶幸的是,自下而上的、開放式的創新思想在中國開始替代自上而下的、封閉式的傳統創新思想。2015年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進入官方語言的第一年。雖然我們并不期待“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醫治當前中國經濟增速下行的靈丹妙藥,但是它對我們過去有關創新的傳統觀念和慣性思維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戰,這是極其有價值的。《創新的創新》在這個時候出版,是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為合適的人群,提供了合適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