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精彩語言改變你的命運(2)
- 語言藝術全書(第四冊)
- 牛廣海主編
- 5017字
- 2016-07-23 16:00:02
小洛克菲勒的講話,雖沒有華麗的辭藻,但話語中肯,引起了礦工廣泛的共鳴,一下使自己脫離了困境。
說話除了話語中肯之外,還要言之有物,兩者相輔相成,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不管是聽別人的講座,領導做報告,還是和周圍的人聊天,都會碰到言之無物、空洞乏味的時候,上面講得很熱鬧,下面聽眾卻覺得困頓乏味,嫌內容假大空,虛無縹緲,不知所云。聽眾最怕聽到的演講言之無物,不知所云。
為什么會出現言之無物的情況呢?究其根本,問題在于談話者、演講者沒有很好地理解自己的演講內容。自己也搞不懂怎么說話,又怎么能帶給別人一個內容充實、言之有物的演講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并不困難,簡單地說就是要充分地精心準備自己的演講內容,在演講、講話之前比較透徹地理解問題。
有一天,林肯律師事務所來了一位步履蹣跚的老寡婦,她是一位陣亡士兵的妻室。她向林肯泣訴,她應該領取的400美元的撫恤金,卻被一位發放撫恤金的官吏,強索了200美元的手續費。林肯聽后勃然大怒,立刻為她向法庭對那位官吏提起訴訟。
開庭的時候,林肯用憤怒的目光看著被告,他所說的話,差不多每個字都是十分的中肯且言之有物,那種嚴正的態度、熱烈的情感,幾乎使他跳起來剝掉那位被告的皮:“時間一直向前邁進,在1776年的英雄,已經成為過去了,他們是被安置在另一個世界中了。但是,那位英雄,已經長眠地下,他年老衰頹且跛的遺孀,此刻來到我們的前面,請求替她申冤。在過去,她也是體態輕盈、聲音曼妙的美麗少女,現在她貧無所依了,沒有辦法,只好向享受了革命先烈爭取到自由的我們,請求給予同情的幫助和人道的保護。我現在所要問的是,我們是不是應該援助她!”
當林肯這樣的一段中肯的話說完后,居然有人感慨得流下眼淚,大家一致認為老婦人的撫恤金是分文不能少給的。法庭最后分文不少地追回了士兵遺孀的撫恤金,嚴肅審判了那名官吏。
言為心聲
古人云:“言為心聲。”說話的好壞,主要取決于說話者的思想水平、文化修養、道德情操,但講究語言的藝術也同樣十分重要。同樣一種思想,從不同的人嘴里說出,往往會收到不同的效果。
良好的談吐可以助人成功,蹩腳的談吐則令人障阻重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身邊的人總是多種多樣,有口若懸河的,有期期艾艾的,有不知所云的,有談吐雋永的,有語言干癟的,有唇槍舌劍的……人們的口才有高低之分,說話的效果也是天差地別的。因此,要想在說話上成為高手,達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境界,就必須要把握其中的奧秘。
一個人的話能否被別人接受,取決于他的可信度,而要提高可信度,不僅在形象上要做到衣飾恰當、舉止大方、談吐自然得體、眼神專注、表情沉穩等,還要會觀察對方。
文化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接受別人意見的方式和敏感程度的不同。文化水平較高的人,不屑聽膚淺和通俗的話,對他們要多用抽象的推理;文化水平較低的人,聽不明白高深的理論,和他們交談時應多舉具體事例;對于剛愎自用的人,不宜循循善誘,可以激他;對于情緒不正常的人,要讓他恢復正常后再談。如此等等,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對癥下藥,收到最好的說話效果。
古語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我們在說話前,有必要對下列問題認真地分析:要對誰講,將要講什么內容,為什么要講這些,怎么講,有什么有利和不利因素,怎樣處理等。
華麗辭藻的妙用
怎樣才能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更好地表達出來呢?其實不奇異,更不是幻術,說白了就是平凡、樸素、簡潔。這里我們以美國兩位著名人物為例,來看一下他們是怎樣確立自己平凡、樸素、簡潔的說話風格的,第一位是林肯,第二位是馬克·吐溫。
歷來的美國人,從來沒有比林肯講話用的字句更簡潔優美的了!他所寫的散文,有人曾這樣說過:“竟像音樂一般的悅耳!”隨便舉一個例子吧,當他在第二次總統就職演說中,就說了這么一句話:“(With malice towards none, with charity for all)勿以怨恨對待任何人,應以慈愛加給所有的人!”
在林肯當總統前,有人問他有多少財產。當時在場的人期待的答案多數是多少萬美元、多少畝田地。然而林肯卻扳著手指這樣回答:“我有妻子、兒子,都是無價之寶。此外,也租了一個辦公室,室內有一張桌子、三把椅子,墻角還有一個大書架,架上的書值得每人一讀。我本人又高又瘦,臉蛋很長,不會發福。我實在沒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靠的財產就是——你們!”
林肯當律師的時候,一次他作為被告的辯護律師出庭。原告的律師把一個簡單的論據翻來覆去地講了兩個多小時,好容易才輪到林肯上臺做辯護。林肯走上講臺,卻一言不發。他先把外衣脫下放在桌上,然后拿起水杯喝了口水,接著又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喝水。如此動作一連重復了五六次,法庭上的人笑得前仰后合。
南北戰爭爆發時,各報刊向林肯提出了各種各樣莫名其妙的建議。林肯耐著性子聽完了一位紐約記者提出的冗長方案之后,說:“聽了你的建議,我不禁想起了一個小故事。幾年前,有人在堪薩斯騎馬旅行,因為人煙稀少,無路可行,他迷失了方向,更糟糕的是隨著夜幕降臨,下起了可怕的雷暴雨。隆隆雷聲,震撼大地;道道閃電,瞬息之間照亮地面。這個失魂落魄的人,最后下了馬,借著時有時無的閃電亮光,開始步履艱難地牽馬行走。突然,一聲霹靂駭得他雙膝跪地,他呼喊道:‘上帝,既然你什么都能做到,就多賜給我們一點亮光,少來點刺耳的聲音吧!’”
林肯自己平凡樸素,也討厭他人說話故作高深,晦澀難懂,這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馬克·吐溫。
據說,有人曾問馬克·吐溫:“演說是長篇大論好呢,還是短小精悍好?”馬克·吐溫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講了這樣一個風趣的故事:一個禮拜天,他到教堂去,適逢一位慈善家正用令人哀憐的語言講述非洲慈善家的苦難生活。當慈善家講了5分鐘后,他馬上決定對這件有意義的事情捐助50美元,當慈善家講了10分鐘后,他就決定將捐款減至25美元,當慈善家繼續滔滔不絕講了半小時之后,馬克·吐溫又決定減到5美元,慈善家又講了一小時后,拿起缽子向大家哀求捐助,從馬克·吐溫面前走過的時候,馬克·吐溫卻反而從缽子里偷走了2美元。馬克·吐溫原本決定捐助50美元變成偷走2美元,似乎太不近情理,但細想起來,卻是理所當然的。
魯迅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的。”那位慈善家只需5分鐘講完的話,卻滔滔不絕,拉長到60分鐘,致使他的說話形象一落千丈,說話風格令人生厭,這怎能不招致馬克·吐溫的反感,以至于惡作劇地從那位慈善家的缽里偷走兩美元錢。
“言不在多,達意則靈。”講話簡練有力,能使人興味不減。冗詞贅語,嘮叨啰嗦,不得要領,必令人生厭。不少演講大師惜語如金,言簡意賅,留下珍貴的篇章,成為“善辯者寡言”的典型。
說話的習慣
如果一個人的臉上長有疤痕,可以從鏡中窺見,可以使用化妝品或藥品加以治療彌補。同樣,談吐方面的缺陷也可以改變,只要治療之前,自己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這些缺陷。如果不清楚自己說話的缺陷,也可以試著拿一面鏡子對照自己說話的姿態:是否手勢過多,是否翹起嘴角,是否表情難看,是否過于冷漠、緊張、僵硬,是否強抑聲調……
以下幾點是我們說話中常有的缺陷,我們可以對照檢查,并加以改正。
1.說話用鼻音
用鼻音說話是一種常見且影響極壞的缺點,當你使用鼻腔說話時,就會發出鼻音。如果你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子,你所發出的聲音就是一種鼻音。如果你說話時嘴巴張得不夠,聲音也會從鼻腔出。在電影里,鼻音是一種表演技巧,如果演員扮演的是一種喜歡抱怨、脾氣不好的角色,他們往往愛用鼻音說話。如果你使用鼻音說話,鼻音對于女人的傷害比對男人更大,你不可能見到一位不斷發出鼻音,卻顯得迷人的女子。如果你期望自己在他人面前具有極大的說服力,那么你最好不要使用鼻音,而應使用胸腔發音。正確的方法是,說話時,上下齒之間最好保持半寸的距離。
2.聲音過尖
一個人受到驚嚇或大發脾氣時,往往會提高嗓門,發出刺耳的尖叫。一般女性犯此錯誤居多,要多加注意。因為尖銳的聲音比沉重的鼻音更加難聽。你可以用鏡子檢查自己有無這類缺點:脖子是否感到緊張,血管和肌肉是否像繩索一樣凸出,下顎附近的肌肉是否看起來明顯緊張,如果出現上述情形,你可能會發出刺耳的尖聲。這時你就要當機立斷,盡快讓自己松弛下來,同時壓低自己的嗓門。
3.說話忽快忽慢
一般來講,說話的速度很難掌握,即使是一些職業演說家或政治家,有時也不容易把握好自己說話的速度。說話太快,別人就聽不懂你在說什么,而且聽得喘不過氣來。說話太慢,人們就會根本不聽你說,因為他們缺乏耐心。據專家研究,適當的說話速度為每分鐘120~160個字,當我們朗讀時,其速度要比說話快。而且說話的速度不宜固定,你的思想、情緒和說話的內容會影響你表達的快慢。說話中把握適度的停頓和速度變化,會給你的講話增添豐富的效果。
為了測量自己說話的速度,你可以按照正常說話的速度念上一段演講詞,然后用秒表測出自己朗讀的時間。如果你說話的速度每分鐘達不到上面的標準,就可以試著調整說話速度,看是否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4.口頭禪過多
日常生活中,人們聽到這樣的口頭禪,如“那個”、“你知道不”、“是不是”、“對不對”“嗯”等。如果一個人在說話中反復不斷地使用這些詞語,一定會損失自己說話的形象。
當然談話中“啊”“呃”等聲音過多,也是一種口頭禪的表現,著名演說家奧利佛·霍姆斯說:“切勿在談話中散布那些可怕的‘呃’音。”如果你有錄音機,不妨將自己打電話時的聲音錄下來,聽聽自己是否有這一毛病。一旦弄清了自己的毛病,那么以后在與人講話的過程中就要時時提醒自己注意。
下面介紹幾種克服口頭禪的方法,以供參考。
默講 出現口頭禪的原因之一,是對所講的內容不熟悉,講了上句,忘了下句,此時就要用口頭禪來獲得一點思考的時間,以便想起下句話。事前默講幾遍,對內容、措辭熟悉掌握,正式講話時就能減少或不出現口頭禪了。
朗讀 克服口頭禪的朗讀法,就是將自己的口語,從不清楚變為清楚、流利的語言。如果內部語言流暢貫通,就不會出現口頭禪。出聲朗讀老舍、葉圣陶等語言大師的作品,有助于用規范的語言來改善自己不規范的語言。
耳聽 廣播員、演員的語言,一般都較為規范,沒有口頭禪。平時聽廣播、看電影時,可邊聽邊輕聲跟著說。久而久之,你會驚喜地發現:自己的口語精練了,口頭禪少了,普通話水平也提高了。
練習 聽聽自己的講話錄音,會對自己講話中的口頭禪深惡痛絕。這樣,往往能使自己講話時十分警惕,口頭禪也會隨之變少。
慢語 在一段時間內,盡量講慢些,養成從容不迫地思維和說話的習慣,一句句想,一句句說,對克服口頭禪有很好的效果。
5.講粗話
講粗話是說話的惡習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不管什么事,只要成了習慣,就會自然地發生。講粗話也是如此,一個人一旦養成了講粗話的習慣,往往是出口不雅,自己還意識不到。講粗話是極不文明的表現,但要克服這種習慣也并不是一件易事。比較有效的辦法是,找出自己出現頻率最高的粗話,集中力量首先改掉它。第一是改變說話頻率,每句話末停頓一下;第二是說話前提醒自己,改變原有的條件反射。出現頻率最高的粗話改掉了,其他粗話的克服也就不難了。
請熟人督促也很重要 當然,這里的熟人最好是了解自己的人,這樣督促起來可以直截了當。由于有時自己講了粗話還不知道,請熟人督促就能起到提醒、檢查的作用。督促還有另一層心理意義,那就是造成一種不利于原有條件反射自然發生的外部環境,以促進壞習慣的終止。
6.結巴
“結巴”是口吃的俗稱。
“結巴”對于少數人來說是一種習慣性的語言缺陷,是一種病態反應,他們也被稱為口吃患者。口吃就是說話時字音重復或詞句中斷的現象,要想治愈說話“結巴”的毛病,除藥物治療外,更重要的是去除心理障礙。日本有個首相叫田中角榮,他少年時代就結巴,為了克服這個缺陷,他常常朗誦課文,為了發音準確,就對著鏡子糾正嘴形,后來他成了一個著名的政治家、演說家。有口吃的人不妨試一試這種方法,堅持朗讀文章,只要堅持不懈并保持良好的心態,相信一定會產生好的效果。
7.毛手毛腳
毛手毛腳,意即說話時動作過于頻繁。可以檢查一下自己,是否在說話時不斷出現以下動作:坐立不安、蹙眉、揚眉、歪嘴、拉耳朵、摸下巴、搔頭皮、轉動鉛筆、拉領帶、弄指頭、搖腿等。這都是影響說話效果的不良因素。說話時,動作過于頻繁,聽者就會被你的這些動作所吸引,根本不可能認真聽你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