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輝煌歷史

函谷關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函谷關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譽。函谷關也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里朝圣祭祖,這里潛藏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在悠悠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作為軍事要塞,歷史上多次影響深遠的戰役都曾經圍繞函谷關展開。在這里,永遠回蕩著我國歷史上的金戈鐵馬與鼓樂嘶鳴之聲。

(一)三個函谷關的由來

在歷史上,函谷關曾經有三個,分別是秦函谷關、漢函谷關和魏函谷關。三個函谷關都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刻的歷史背景,都影響非常深遠,極具歷史文化價值。

1.秦函谷關 位于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

秦函谷關建于公元前1000年前后西周康王時期。它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筑設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同時,秦函谷關還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之說,還有“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的說法,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在距今約2700年前,當時正處于春秋戰國的諸侯割據時代,兼并戰爭日趨激烈。在當時,各諸侯國為了據地自保,都紛紛在自己的邊防要地設立關塞。函谷關在這一大背景下,作用更加顯現出來。

秦函谷關既是秦國固守關中的根基,也是向東擴張的出發地,還是都城咸陽的東大門。因此,當時秦國派重兵把守,可見對于秦國的重要性。

憑借此關,后來秦國打敗了諸侯各國統一了中國,因此,這個函谷關后來又被稱為秦函谷關。

2.漢函谷關 在漢武帝時,樓船大將軍楊仆,為新安縣鐵門鎮南灣人,因平息百越叛亂,被漢武帝分封為“關外侯”。

在當時,西漢政權在如今的西安,函谷關以西被視為京畿之地,其它地方自然被視作偏遠的、不發達的地區。因此,在當時的觀念里,人們都不愿做關外人。

于是,楊仆上奏漢武帝,請求以自己的家產作為費用,將位于靈寶的秦函谷關搬遷到如今的新安縣城的東邊,這樣,他的封地就全部在“關內”了。

很快,漢武帝接受了楊仆的要求。于是便由楊仆主持,在漢武帝元鼎三年,把函谷關遷建到新安,史稱“漢函谷關”,簡稱“漢關”,而靈寶的函谷關也就叫作“秦關”了。

漢函谷關距洛陽市20公里,南靠青龍山,北托邙山,抵黃河,座西向東,前臨澗水,建筑非常壯觀。

東漢末年,京師洛陽設八關都尉官,函谷關居首。此后各代帝王多有登臨,文人墨客多有題詠。

兩千余年來,漢關歷盡風云戰亂,屢遭破壞,毀壞嚴重,現在僅存基層磚石結構平垛,有待重修。

3.魏函谷關 在秦函谷關北約幾公里的黃河岸邊,曾經還有一個函谷關,這就是魏函谷關。

據史書上記載,漢獻帝建安十六年,曹操西征張魯、馬超,經過弘農,看見函谷關古道崎嶇難行,糧草轉運困難,便命大將許褚在黃河岸邊另辟新道,即當年的“曹操運糧道”。

240年,弘農太守孟康在運糧道的入口處新建關城,號大崤關,又名金陡關,后來人稱魏函谷關。在此處,后來成為東達洛陽、西接長安的重要交通干線。

在抗日戰爭時期,魏函谷關城樓毀于戰火,遺址已被三門峽水庫淹沒,現僅留古道和烽火臺遺址。

(二)函谷關輝煌的原因

在悠悠5000年的我國古代史上,雄關要塞,可謂不計其數,而函谷關能在這些要塞中傲然屹立兩千多年,自然有它的獨特原因。

1.函谷關十分險要 函谷關歷來被認為是天下險關,這與它獨特的地形有關。

在漢語中,“函”本意是指盛物的匣子或套子,引申用來形容幽深、封閉。單從這個函字上人們就可以想象出函谷關的險要。而關于函谷關的險要,史料上這樣描述:

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在深陷如函長達50公里的地段上,“馬不并轡,車不方軌”,道在深谷,兩壁陡峭,樹木遮天蔽日。

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

因此,這個狹長而陡峭的環境,造就了函谷關的險要,函谷關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譽也由此而來。

2.函谷關位置重要 函谷關不僅險要,而且十分重要,它是當時秦國固守關中的根基,是都城咸陽的東大門,也是關中大平原的東面出口。這也是后漢,唐定都長安的主要因素。把守函谷關,保衛京師,意義十分重大。也正因為這樣,一幕幕歷史故事在函谷關前不斷上演。

很明顯,有了非常重要的戰略地形位置,又占據了天下奇險,這兩大因素鑄就了函谷關無比輝煌的歷史。

(三)雄關的歷史

函谷關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間曾有十多次大戰役在這里發生,不少戰役可以說影響了我國歷史的進程。

1.函谷關的最早戰爭 函谷關最早的戰事大概是在商朝,距今有三千多年。當時,武王伐紂時經過函谷關,那時叫桃林塞,守塞的官員為武王替天行道之舉所感動,將這一天險拱手相讓。于是,武王率軍出塞與諸侯在孟津召開大會。

兩年之后,天下歸周,武王又在這里解散軍隊,遣散戰馬,刀槍入庫,向天下表示太平,不再動兵。也許周武王的想法太天真了,化劍為犁只是一廂情愿而已。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函谷關又一次刀光劍影、烽火連天。

2.雄關的輝煌歷史 作為天下險關,函谷關輝煌的歷史主要表現在它的易守難攻上。

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秦始皇六年,楚、趙、魏、燕、韓五國合縱攻秦。秦軍依據函谷關天險,開關迎敵,使五國軍隊,大敗而歸。因此,史書上曾經描述道:“至函谷,皆敗走。”

唐“安史之亂”時,唐軍主帥哥舒翰被迫放棄守城計劃,與叛軍會戰于函谷關的西原地區,后慘遭失敗。

現在的關樓是1992年修建的。它承襲了秦漢的建筑風格,上部城樓都是木質結構。東門城樓因其兩主樓頂端各飾有一只丹鳳,故俗稱“丹鳳樓”,也有人叫“雙鳳樓”。

如今,冷兵器時代已經過去了,函谷關作為冷兵器時代的軍事要塞,其意義已經不大了。然而,它作為一個歷史的文化符號,作為一種象征,卻蜚聲中外,具有深刻的歷史底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钟祥市| 山西省| 凤山县| 金秀| 龙川县| 江孜县| 囊谦县| 蓝山县| 江山市| 普洱| 北碚区| 渝中区| 天全县| 宝坻区| 纳雍县| 九江县| 清河县| 和硕县| 日喀则市| 册亨县| 保亭| 江阴市| 邵东县| 清原| 泗水县| 陕西省| 景东| 武乡县| 延吉市| 邵东县| 汉沽区| 清河县| 昭通市| 天津市| 黄浦区| 柳江县| 泸西县| 陇西县| 青浦区| 同心县| 大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