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農牧漁行
- 民間風情 三百六十行(文化之美)
- 王金鋒 高峰編著
- 4247字
- 2016-07-07 16:35:15
凡是利用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統稱為農業。
畜牧業是農業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與種植業并列為農業生產的兩大支柱。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資料的來源,也是一切非生產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漁業是指捕撈和養殖魚類和其它水生動物及海藻類等水生植物以取得水產品的社會生產部門。一般分為海洋漁業、淡水漁業。漁業可為人民生活和國家建設提供食品和工業原料。
(一)種植業
種植業即植物栽培業,種植業是農業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1.特色 種植業是栽培各種農作物以及取得植物性產品的農業生產部門,利用植物的生活機能,通過人工培育以取得糧食、副食品、飼料和工業原料的社會生產部門。包括各種農作物、林木、果樹、藥用和觀賞等植物的栽培。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作物、綠肥作物、飼料作物、牧草、花卉等園藝作物。在我國通常指糧、棉、油、糖、麻、絲、煙、茶、果、藥等作物的生產。
種植業是大農業的重要基礎,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與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還為輕紡工業、食品工業提供原料,為畜牧業和漁業提供飼料。同時,種植業的分布和發展對國民經濟各部門有直接影響。
我國種植業歷史悠久,在農業中比重較大,其產值一般占農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它的穩定發展,特別是其中糧食作物生產的發展對畜牧業、工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均有重要意義。
2.分布 我國南方種植業以水田為主,北方以旱田為主。
我國農作物種植業區域可以劃分為10個一級區和31個二級區。其中一級區分別為:東北大豆、春麥、玉米、甜菜區;北部高原雜糧、甜菜區;黃淮海棉、麥、油、煙、果區;長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區;南方丘陵雙季稻、茶、柑橘區;華南雙季稻、熱帶作物、甘蔗區;川陜盆地稻、玉米、薯類、柑橘、桑區;云貴高原稻、玉米、煙草區;西北綠州麥、棉、甜菜、葡萄區;青藏高原青稞、小麥、甜菜區。
3.神農氏 神農氏是又一個對中華民族頗多貢獻的傳奇人物,他發明了農耕技術而稱之為神農氏,因以火德王,又稱炎帝。
炎帝和獸身人臉的火神祝融共同治理著南方地方,是南方的天帝。傳說他是牛頭人身。這大概因為在農業時代象征幾千年來幫助我們耕種的牛一樣特別有貢獻吧!
太陽神炎帝是一位極慈祥的大神,當他出現在世間的時候,大地上的人類已經生育繁多,自然界出產的食物不夠吃了,慈愛的炎帝教人如何播種五谷,用勞力來換取生活的資源。
那時候,人類共同勞作,互相幫助,沒有奴隸,沒有主人,收獲的果實大家均分,感情像兄弟姐妹般親切。炎帝又叫太陽發出足夠的光和熱來,使五谷孕育生長。從此,人類便不愁衣食。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便稱他為神農。
當他教導人民播種五谷的時候,天空中忽然落下許多谷種。他把這些谷種收集起來,播種在開墾過的土地上,以后才有供人們食用的五谷。
4.后稷 農業始祖后稷教民稼穡,開創了光輝燦爛的農耕文化。后稷小名叫棄,從小就喜歡農藝,在母親姜螈的教誨下很快掌握了農業知識。
他看到人們僅僅靠打獵維持生活,食物太單調,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心里非常難過,就決心想個辦法來保證人類能生存下去。他想著想著上了山坡,看到滿山遍野的樹木和花草,突然靈機一動,人們為什么總要漁獵吃肉呢?這些樹木的果實、莖葉能不能吃呢?
于是,后稷決定親口嘗一嘗各種野生植物的滋味,以確定哪些能吃、好吃,哪些不能吃或不好吃。遍嘗百草,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為人類找到了大量的食物,后被尊稱為農業始祖后稷。
可是,后稷并不滿足于這些發現,他看到人們為了找到可口好吃的植物,往往要走很遠的路,累得滿頭大汗。能不能在家門口自己種植呢?
他反復思考、觀察后驚奇地發現,飛鳥嘴里銜的種子掉在地里,人們吃完的瓜子、果核扔在地上,到第二年又發出新芽,長出新的瓜果樹。
后來他又發現植物的生長與天氣、土壤有關系,就決定利用天氣的變化和不同類型的土地,指導人們選育良種,有計劃的進行農耕。
相傳后稷的精神感動了天帝,派神仙下凡送來稻谷種子,讓他為民造福,人類結束了茹毛飲血的生活。后稷教民農耕,是遠古時一位大農藝師。舜帝為了表彰他的功德,把廣闊的地賜予他。
(二)動物養殖
畜牧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種植業并列為農業生產的兩大支柱。
1.簡介 農區以舍飼為主的畜牧業稱農區養殖業。農區養殖業以耗糧型養殖業為主,家畜種類主要是消耗糧食較多的豬、家禽、役畜和山羊等,飼料來源是農產品、飼料糧、秸稈和野草、野菜等,并利用山坡和零星草地放牧。農區養殖業是我國養殖業的主要部分。
在草原和荒漠地區,以放牧為主的養殖業稱牧區養殖業。家畜主要是草食動物。經營管理粗放,農牧結合不密切,飼草供應季節性波動大,易受災害性天氣的威脅,家畜生產力低而不均衡。我國的牧區位于北部和西部邊疆,面積占全國土地總面積一半以上。
2.馬王神 畜牧業的保護神之一,全國許多地方都有馬王廟,特別是北方的村鎮。馬王神顧名思義就是保護馬的神靈,在古代非常重視馬神,因為古代的馬用途很廣,耕地、拉車、打仗等都需要馬匹,所以馬神被列入祀典,而且在西周時候已經有祭馬的習俗。
祭拜馬神一年分為春夏秋冬,而祭拜它就是為了保佑馬匹一年四季平安旺盛。祭品都是以全羊,而不用豬或者黑色的牲肉。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三日,城內外的騾馬夫都要湊錢以祭馬王,所以那天的車費都會特別貴,并且還要軒昂乘客或者貨主另索小費,所謂的乞福錢。
3.牛王神 畜牧業的保護神之一。萬物有神,牛羊馬犬,花鳥蟲魚,當然也會有神的。這是原始動物崇拜的遺風。牛是我國農耕經濟社會的農家主要耕畜,人們為了庇佑耕畜的平安健旺,不染疾病,把牛加以神化并祭拜之。
而牛加以神化必有人加以神化。此人為春秋魯國人,名耕,字伯牛,是孔子的學生,他以德行著稱于世。但因體弱多病,年紀輕輕就死去,所以造神者把他的名字中有牛字與牛王神聯系起來,將百頭牛與其畫在一起,成為牛王神。
(三)漁業
漁業是指捕撈和養殖魚類和其它水生動物及海藻類等水生植物以取得水產品的社會生產部門。
1.捕魚 我國漁業歷史可追溯至原始人類的早期發展階段。早在舊石器時代中晚期,處于原始社會早期的人類就把在居住地附近的水域中撈取魚、貝類作為維持生活的重要手段。
10萬年前山西汾河流域的丁村人已捕撈青魚、草魚、鯉和螺蚌等。10000年前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的捕撈物中有長達0.8米的草魚和河蚌以及可能是通過交換得到的海蚶。新石器時代,人類已能用魚鏢叉魚和進行鉤釣、網捕等。釣魚的釣鉤有的具倒刺,西安半坡出土的制作精巧,相當鋒利,可與現代釣鉤相媲美。
商代的漁業在農牧經濟中占有一定地位。甲骨文中的漁字形象地勾劃了手持釣鉤或操網捕魚的情景。河南安陽殷商遺址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銅魚鉤,還有可以拴繩的骨魚鏢。出土的魚骨屬于青魚、草魚、鯉、赤眼鱒和鯔,此外還有鯨骨,鯔和鯨都產于海中。
周代是漁業發展的重要時期,捕魚工具有很大改進。其中潛是一種特殊的漁具漁法,將柴枝置于水中,誘魚類聚集棲息其下,而捕圍之。夏季因是魚鱉繁殖的季節而不能捕撈。當時對捕撈和上市的水產品規格也有限制。
從秦、漢到南北朝,人們對魚類的品種和生態習性積累了更多的知識。許慎《說文解字》所載魚名達到70余種。漢武帝時已能制造樓船、戈船等大戰船,從而推動了海洋捕撈技術的發展。
唐代的淡水捕撈很發達。內陸水域捕魚已有專業漁民。漁具則魚叉、弓箭、釣具、網、籪、粱、籠都已具備。當時的釣具已很完備,有搖釣線的雙輪,鉤上置餌,釣線縛有浮子。鸕鶿捕魚也已出現。
到了宋代,釣漁具已達到與現今基本相同的完整形式,當時已有了延繩釣,能釣重幾十千克的大魚。當時還使用圍網捕撈江豚。北宋時遼國契丹人已開始冰下捕魚。宋、元時期有的海船已實行帶有幾只小船捕魚的母子船作業方式。
明代淡水漁具分為網、罾、釣、竹器4大類,很多漁具沿用至今。東北邊疆少數民族部落每當春秋季節男女都下河捕魚,冬季主要是冰下捕魚。這時的海洋捕魚業盡管受到海禁的影響仍有很大進步,出現了專門記述海洋水產資源的專著。
2.養魚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養魚的國家。一般認為池塘養魚始于商代末年。《詩經》記敘了周文王游于靈沼,見其中飼養的魚在跳躍的情景。這是池塘養魚的最早記錄。
從周初至戰國時期,池塘養魚發展到東部的鄭、宋、齊國,東南部的吳、越等國。養魚成為富民強國之業,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范蠡曾養魚經商致富,相傳曾著《養魚經》。
漢代以后,池塘小水面養魚發展為湖泊、河流等大水面養魚。漢武帝曾在長安開挖了方圓20千米的昆明池,用于訓練水師和養魚。
南朝齊時有了河道養魚。稻田養魚在東漢末年已經出現。據出土的東漢墓葬中的水田陂塘模型推測,當時稻田養鯉魚是可能的。
池塘養魚在隋唐以前以養鯉魚為主。隋煬帝時,西苑池就飼養太湖白魚。唐末就有購買草魚苗散養水田的記載。宋代青魚、草魚、鰱魚、鳙魚成了新的養殖對象。
宋末浙東陂塘養魚是到江外買魚苗,用木桶運回放于陂塘飼養,3年長到0.3米長。觀賞魚類的金魚飼養也始于宋代,這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元代的養魚業因戰爭受到很大影響。為此下令近水之家鑿池養魚。《王禎農書》的刊行對全國養魚也起了促進作用。書中輯錄的《養魚經》介紹了有關魚池的修筑、管理,以及飼料投喂等方法。
明清時期淡水養魚有更大發展。明代黃省曾《養魚經》、徐光啟《農政全書》、清代《廣東新語》及其它文獻都總結了當時的養魚經驗,從魚苗孵化、采集至商品魚飼養的各個階段都有詳細記述,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3.伏羲氏 伏羲是我國古代傳說中一位對華夏文明作出過卓越貢獻的神話人物。據史記載,伏羲曾教人們織網捕魚,可以說是我國漁業的先祖。有許多關于他的美麗傳說。
伏羲時代的人不曉得種莊稼,一天到晚只曉得打野物,吃的就是野物的肉,喝的就是野物的血。野物打得少,就少吃一些;打不到就餓肚皮。在那個時候吃飯成了一個大問題。
伏羲看到這個光景,心里很難過。幾天后,伏羲發現了河中的魚,便捉來了這些魚充當食物,可是沒過多久,龍王帶著龜丞相前來干涉,禁止伏羲等人捉魚。
最終,伏羲與龍王約定,不得用手捉魚,伏羲回去后,思量許久。一天,受到了蜘蛛結網的啟發,心中頓時開了竅,便跑到山上找了一些葛藤來當繩子,像蜘蛛結網那樣,把它們編成了一張粗糙的網,然后又砍了兩根木棍十字形綁到網上,又拿了一根長棍綁到中間,魚網就做好了。
他把網拿到河邊往河里一放,手握長棍在岸邊靜靜地等候著,不一會,便捕上了大量的魚,于是便將這種方法交給了其兒孫,從此以后,他的兒孫就都曉得用網來打魚了,吃的再也不缺了。一直到現在人們還是用網來打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