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名稱由來
- 民間風情 三百六十行(文化之美)
- 王金鋒 高峰編著
- 4137字
- 2016-07-07 16:35:15
社會百業,俗稱三百六十行。所謂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設的販賣攤和商店的行列,這在唐人小說文獻中可以證明。
此外,街巷也可以稱行,在一條街上,往往會開設同類店鋪,因此同種職業也稱為行、同行,如冶鐵行、織錦行等。同職業的店鋪間產生一種組織,所以行也指同類店鋪的組織,行也指行會。
(一)歷史演變
傳統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國農耕社會中的各行各業,特別是指人們賴以為生產、生活,即與衣食住行用等緊密相聯的手工業、商業的泛稱。
1.三十六行 俗話說得好:敲鑼賣糖,各干一行。關于行業,自唐代開始就有三十六行的記載。三百六十行無定型,中華地大,習俗不一,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三百六十行只不過是形容行業之多罷了。即使在古代,也并不是一直有三百六十行之說。最早稱三十六行,或七十二行。
三十六行是舊時對各行各業的通稱。三十六行是中國唐代社會主要行業的統稱,反映當時社會行業的分工。三十六行延伸出我國民間常用的七十二行或三百六十行的行業分類之說。三十六行的論述,見于宋代周輝的《清波雜錄》。徐珂的《清稗類鈔·農商類》、田汝成的《西湖游覽志余》中也有論述。
三十六行其實只是虛指數,實非具體數字,不過是各行各業的概稱而已。我國歷來有用語的習慣數字,比如三六九、三十六、七十二。孫悟空會七十二變,也沒有人統計過他究竟會那些變化,所以大數通常泛指很多或綜合。
據《清波雜錄》記載,三十六行是指酒行、肉行、米行、茶行、柴行、紙行、巫行、海味行、鮮魚行、醬料行、花果行、湯店行、藥肆行、宮粉行、成衣行、珠寶行、首飾行、文房行、用具行、棺木行、針線行、絲綢行、仵作行、驛傳行、鐵器行、玉石行、顧秀行、扎作行、皮革行、綱詈行、花紗行、雜耍行、鼓樂行、故舊行、彩興行、陶土行。
2.一百二十行 宋元時,習慣稱一百二十行。此時的戲曲平話多有涉及,《大宋宣和遺事》、元關漢卿的《金線池》、元末浙江象山的文人湯式寫的《南呂一枝花·贈錢塘鑷者》都用一百二十行來指代各行各業。
到了明代中葉,經濟迅速發展,行業越來越多。據正德《江寧縣志》記載,當時江寧縣為官府效力的鋪行即達104種,而至嘉靖、萬歷時期,社會經濟相當繁榮,新的行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3.三百六十行 顯然是人們感到再用一百二十行來形容,未免不太確切,于是逐步改用三百六十行的提法。佚名的劇作《白兔記·投軍》中就已經出現了三百六十行這個名詞。從此,三百六十行廣為流傳,直至今日,已成為人們的口頭禪。
民國三十年,齊如山先生著成《北京三百六十行》一書。此書分木工、鐵工、銅工、皮革工、器具、物品、紡織服飾、裝飾品、食品、文墨、樂器、玩物、游藝、修理舊物、銀錢業、娛樂事業、街頭小販等20多類,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半個世紀前北京的540余種行業,真是稱得上洋洋大觀了。
但為何要將各行業總括為三百六十行呢?傳統說法是出自《魯班書》:金、皮、漂、澄、風、火、雀、耍、財、馬、利、夸,每字管六門,共七十二門,每門管五行,總計三百六十行。
九九歸一。也有認為三百六十行出自9的倍數。中華傳統文化很推崇數字的功能,尤其對數字中的9字頗見崇拜,9為數字中最大者,也表示最多的意思。
由此,在世俗社會,多以9和9的倍數作為吉利,如寺廟敲鐘為108響,道教有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民間傳說也要將原來十六羅漢改為十八羅漢的。用于行業的總稱,選用三百六十行即為三十六行、七十二行、一百二十行的倍數。它們當然都有一個共同坐標軸,便都是9的倍數。
這同時也證明了以三百六十行來稱謂各行業,乃是形容隨著明代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日益細致,它正是經濟史家說的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一個象征。
另外還有七十二行的叫法,陶行知《自動學校賀詩》中就有這樣的說法。其實也是泛指各行各業,七十二行如同三百六十行一樣也是一個虛指數。
(二)行業分工
中華上下5000年,早自奴隸社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就有了初步分工。商朝出現了以貝為交換媒介的商業形式。周朝有封建領主的官手工業和作為農民行業的民間手工業。官手工業分工細,行當繁多,在銅器的銘文中,就有百工之說。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勞動與職業的分工日益細致。據《考工記》記載,春秋時期木工分為7類,金工分為6類,皮工分為5類,染工分為5類,玉工分為5類,陶工分為2類。
戰國時期手工業分工門類就更多。分工的擴大促進了城市的發展與工商業的繁榮,使手工業逐漸脫離農業向城市集中,自由工商業者不斷涌現,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也日漸明顯,出現了士的階層。社會分工迅速發展的客觀存在,在先秦思想家的頭腦中得到了生動的反映。先秦諸子除道家與早期農家反對分工外,其余均贊成分工。
戰國與秦漢時期,冶鐵業興起,紡織業亦盛,增加了很多行業。各業聚集,形成不少商業城市與都會。秦漢以后,分工思想又有所發展。晉代傅玄主張定市民人數,士工商超過實際需要的都歸為農業。
隋唐時期,手工業發達,出現了大批作坊,有絲織、蠟染、采礦、造紙等。唐代韓愈提出君出令、臣行君之令、民事其上的社會分工觀。同時,他還把農工商的分工從相生相養的角度作了說明。
兩宋時,對外海上貿易興盛,城市、鄉鎮的集市、草市等定期舉行,促成商業的繁榮景象。商人普遍組成行會。
從元代起,棉布業興起,造船業也應運而生。明代,商品經濟益趨繁榮,至明代中葉,產生資本主義萌芽,尤其是蘇州地區,行業大增,行會組織的會館公所使各行業都有行規、行業道德。大概在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三百六十行。
特別是明代中期以后,社會分工又有所擴大,進一步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與城鎮的繁榮,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但由于封建統治者推行崇本抑末政策,一般士大夫又受宋明理學的影響,不言利欲,不習生產技藝,不熟悉社會經濟生活,致使社會分工的擴大僅在很少的思想家的著作中得到反映。
明代陸楫指出,分工擴大導致商品經濟活躍,富人的消費欲望增長,他認為分工擴大能使百姓生計增多。關于職業分工,明代姚旅將百姓區分為24民。清代王源則將正當職業分為士、農、軍、商、工、役、仆,前5者為良民,后兩者為賤民。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我國職業興替的周期正在不斷加速。據統計,我國目前已經有了1838種職業,其中不少是新興的職業,并且還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所謂360行,內容就更加豐富了。
(三)文化內涵
農耕社會的行,有它豐富的文化內涵。
1.基本特點 每個行業自有它的傳統行規、行話,甚至對同一行當的稱呼也會因地域的不同而各異。如對餛飩擔的稱呼:廣州、福建稱云吞攤,成都稱抄手擔子,上海則普遍稱餛飩擔。
各個行業是獨立的、分散的,因而此時的行業,乃是從歷史、親緣、地區的角度來發展凝聚力,從而也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剃頭師傅多是江蘇句容人,衙門里的師爺多是紹興人,而典當多是徽州人了。
2.祖師財神 行業中的人都要膜拜祖師,有的行業祖師就是佛教、道教的神。最初,是行業中人出于飲水思源,對創業發明的古人的崇拜,但久而久之,淡化了祖師對行業的貢獻,多數人是祈求祖師保佑他們發財致富。也有一些人聯系同行祭祖師爺,籠絡有實力的同行,為自己樹立在同行業中的地位。
祖師或行業神多從古書、神話傳說,甚至小說戲曲中尋找來。有的確有其人,確有其事,也有的不免牽強附會。多數行業除了供奉祖師爺外,還供財神。
民間相傳有文武財神。文財神是比干、范蠡;武財神是《封神榜》里的趙公明和關羽。直至今天,關羽仍是行會最走紅的供奉神,如在臺灣,關羽還兼錢莊、描金、皮箱、香燭、糕點、理發行業之神。
3.行業組織 從隋唐時期起,隨著行業增多,商人多聚集在一起議事、交流。北宋時期,各行業的組織形成,稱之為行。到了明代,同行的組織漸趨完善,共同制訂并遵守規章,選舉帶頭人。清代后期稱董事、司事,并且有固定的聚會、議事、祭神之所,稱為會館或公所。
公所是個大團體,以許多不同行業行當的小團體組成,主要為同鄉人排解糾紛和困難,普及教育,辦醫院、小學,施棺木、靈柩,救濟孤寡等。
三百六十行作為我國傳統手工業和商業的基礎,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一個時代的特定產物,也是中國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領域。
對于三百六十行的再現,能夠喚起人們對正在消逝事物的美好回憶,讓海內外華人及后代了解中華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這是中國人的根,它維系著我們華人之間的親情和感情。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人創造行業,行業也造就人才。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不少人,出身三百六十行業中,經過磨練和努力,最后成為杰出的科學家、藝術家、企業家以及政治、經濟、工農業和商業各界的一代宗師和中流砥柱。
如今,三百六十行這個概念已不僅僅局限于傳統手工業和商業,而是輻射到大機器生產、高科技諸領域的方方面面。它所涵蓋的內容更新、更廣、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長期以來,三百六十行這一卑微者的謀生行當向來不為人們重視,為之著書立說者也很少,能完整保存下來的更是微乎其微。但值得欣慰的是,一些有識之士正在開始進行三百六十行的研究和宣傳,這對于保護這些傳統文化,特別是瀕臨滅絕的某些行業是非常有意義的。
(四)行行出狀元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句諺語也不知流傳多少年,可以說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關于這句話,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在宋朝的時候,有個叫葉元清的人被點為狀元,葉元清騎著高頭大馬,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走著。來到一個路口時,只見一個樵夫不避不讓,照舊往前走,衙役們高喊讓道,樵夫才停在路口說:“新科狀元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小時候能夠上學,現在也是一個狀元!”
葉元清聞言大怒,喝道:“山村匹夫,如此不自量力!還是老老實實砍你的柴去吧!”
樵夫不以為然地說:“天下學問多的是,就說砍柴吧,我想怎么砍就怎么砍,你能嗎?”
狀元不信,椎夫拿過一塊方木,在上面畫了一條線,舉起斧頭往下一劈,正巧沿線劈開了木頭。這時,又走過來一個賣油翁,嚷著說:“這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是樵夫,我也能這樣!”
葉元清一聽,就說:“好!我買你一斤九兩油,但得用手倒。”賣油翁哈哈大笑,拿出一個小瓶,又在瓶口放了一個銅板,拿起油桶便倒。只見油如同一根線一樣落入錢眼中,稱一稱,一點不差。
狀元看了兩人的表演,嘆了口氣說:“真是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啊!”
后來,人們又把三十六行改為三百六十行,就成了現在說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