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3)

光環效應

有兩位互不認識的女士坐在同一個吧臺前喝咖啡,其中一位女士帶了傘,另一位女士沒有帶傘。沒帶傘的女士喝完咖啡往外走,順手拿起了帶傘女士的傘。

“你拿我的傘干什么?”帶傘女士怒喝道。

另一位女士突然察覺,自己今天沒帶傘,于是她很尷尬地放下傘,不好意思地說:“對不起,我習慣了,我以為我帶傘出來了,真是對不起。”那位女士鄙夷地看了她一眼,沒再說話。

沒帶傘的女士出了咖啡館,想到自己的傘昨天不知道丟在哪里了,于是打算去買一把新的。到了商店,她看到了兒童傘,想起孩子的傘也該換了,所以一下買了兩把傘。

回家的時候,她跟之前那位帶傘的女士又碰上了。帶傘的女士斜了她一眼,用不屑的口氣說:“看來你今天很有收獲嘛!”

顯然,沒帶傘的女士一個無心的錯誤已經在帶傘女士的腦海中留下一個“順手牽羊”的形象,后者根據常識和自己的判斷得出一個結論:“她是個小偷。”這在心理學上叫作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也叫“暈輪效應”,是指每個人對他人做出的基礎判斷都是根據自己的好惡得出的,這種認知非常強烈,強烈到可以掩蓋他人的其他特質。這就像是月亮或太陽的光環,那種光芒強烈到遮蓋了太陽和月亮本身。我們一旦給他人貼上標簽,那就會按照這個標簽來判斷對方的特質。比如一個明星鬧出了丑聞,我們會驚訝地說:“天哪,他怎么是這種人。”其實他是哪種人,你并不知道,只是他留給你的印象是真誠,所以你不會想到他會做出不真誠的事情。偏見,就是這樣誕生的。

我們太信任自己的判斷和推理,使得我們常常陷入偏執。曾經有位反對種族主義的白人說:“我之前也看不起黑人,因為我家的兩個仆人就是黑人,我從小就覺得他們卑賤。但在戰爭中,我受了傷,眼睛看不見了。戰后我進入一家盲人中心學習使用盲杖,學習盲文。那個時候我很依賴一個人,他是我的輔導老師。他幫助我學習,幫助我克服對黑暗的恐懼。漸漸地,我能獨立走路了。后來我才知道,他是個黑人。我發現,當我看不見黑白的時候,反而放下了偏見。”

心靈小棧

有個人到美國旅行,路過一片草坪的時候看到幾個美國人在那里喝東西、曬太陽,他說:“美國人可真悠閑啊,活得真瀟灑。”又走了一陣子,他看到幾個黑人在草坪那里坐著,他想:“黑人真可憐,沒有人愿意雇用他們,他們只能坐在這兒。”他回國后跟親戚朋友說:“美國白人都很會生活,過得非常悠閑,福利待遇一定很好;黑人真的是可憐,都沒工作。”親戚朋友都會把他的這次所見所聞當成整個美國的情況,再說給別人聽。我們主觀意識太強大,反而遮住了我們的眼睛,我們認定白人會生活、黑人活得痛苦,就自然以這樣的判斷去看待所有情況。我們認為眼見為實,其實是把看到的再經過主觀加工后當成了事實。其實我們不了解別人,別人也不了解我們,所以,別急著下結論。

和過去告別

你總在懊悔昨天沒能多做些事情,

總在擔憂明天會不會不能按時完成,

卻沒有想過,

只要今天走好該走的每一步,

就不會有追悔的昨天,

焦慮的明天。

和過去告別,

和現在問聲好。

現在就需要一個饅頭

有個富翁因為生意失敗,一夜之間千金散去,最后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他的妻子兒女因為嫌棄他的貧窮而一走了之,連一句寬慰的話都沒有留下。富翁十分懊喪,用剩下的幾兩碎銀子買了十幾壺酒,天天把自己灌醉。酒喝光,錢用完,他開始四處流浪,跟乞丐擠在狹小的巷子里。

“你從哪來?”乞丐問他。

“從前面的大宅子里來。”他回答。

乞丐笑著說:“原來你就是那個被趕出來的富翁啊。你曾經富甲一方,今天怎么淪落到跟我們在一起?”

富翁不說話,只是坐在那里。

過了兩天,富翁因為沒錢買吃的,餓得渾身無力。

“你應該跟我們一起去討飯,起碼不會餓肚子。”有個好心的乞丐說。

富翁瞥了乞丐一眼說:“我曾經是個富翁,什么山珍海味沒有嘗過,怎么會跟你們一起去要飯?”

乞丐搖搖頭走了。這時過來一個老乞丐,丟給富翁一個饅頭說:“不管你過去吃過多少美味佳肴,現在你就需要一個饅頭,吃飽了才能站起來,站起來才能去賺錢。”

富翁豁然開朗,過去再輝煌也是歷史,如果不肯活在眼下,就會活活餓死,那就一點東山再起的希望都沒有了。于是他撿起饅頭三口五口吃了下去。

我們身上背著一個竹筐,每個過去都是一塊石頭,或小或大。我們不斷往竹筐里填石頭,導致竹筐越來越重,我們的步伐越來越緩慢,最后不得不停下來。其實扔了石頭,步伐會更加輕快。不用過去的痛苦折磨現在的自己,也不跟過去輝煌的自己作比較,活在當下是最好的生活態度。

早上的碗晾干沒有

一天早上,有個人找到佛陀,希望得到佛陀的指點。他喋喋不休發牢騷、說委屈,佛陀聽了一會兒舉起一只手,那人立即不再出聲。

“你早飯吃了嗎?”佛陀問。

那人覺得有點莫名其妙,不知道佛陀有什么用意,于是回答:“吃了。”

“碗洗了嗎?”佛陀接著問。

“洗了。”

“碗上的水晾干了嗎?”佛陀又問。

那人不耐煩地說:“晾干了,晾干了。我等著佛陀你的指點呢。”

佛陀說:“你可以走了。”

那人瞪大眼睛說道:“可是你什么都沒說。”

佛陀擺擺手,不再說話。

那人悻悻地走出門,正埋怨佛陀不給自己指點迷津,突然想到佛陀問自己的那幾句話——“吃早飯了嗎?”“碗洗了嗎?”“碗晾干了嗎?”這不正是最好的指示嗎,不管昨天發生什么,今天都要吃早飯、洗碗、把碗晾干。活在今天,活在此時此刻才是最重要的。

與其苦惱,不如珍惜

漢宣帝繼位的第二年,照例要追尊太祖漢武帝。他寫了一封為漢武帝歌功頌德的詔書,并下旨為漢武帝選廟號。光祿大夫夏侯勝為人耿直,他上書一封告訴漢宣帝,漢武帝雖然雄才偉略,但晚年卻殺戮太多,造成許多冤假錯案,弄得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又有蝗蟲為害,赤地千里,國家精元尚未恢復,況且漢武帝晚年驕奢淫逸,耗費大量財力,致使國庫空虛,實在是談不上對百姓有益,因此不該有廟號。

群臣嘩然,卻也找不出什么反駁的理由,只有一條:“詔書已下,不能違抗。”違抗詔書就是“非議詔書,毀先帝”。一群急著表現忠誠的大臣聯名上書彈劾夏侯勝,罪名是“大逆不道”。夏侯勝不久便被漢宣帝扔進了大牢,與其一同入獄的還有當時“知情不報”的丞相長史黃霸。

夏侯勝是出了名的儒家大圣,對官場上溜須拍馬、官官相護的風氣向來不齒,而如今卻被這種風氣連累入獄,實在是奇恥大辱,于是他終日消沉,郁郁寡歡,對仕途不免喪失了希望。

不幸中的萬幸,一同坐牢的還有黃霸。要說蒙冤受辱,黃霸較之夏侯勝有過之而無不及。可黃霸卻沒有把這次坐牢當成災難,反而十分高興。他早耳聞夏侯勝精通《尚書》,一直想求教卻苦無機會。如今兩人關在了一起,他正好可以跟夏侯勝親近。

黃霸把自己求學的心情告訴了夏侯勝,夏侯勝沮喪地說:“如今你我都坐了死牢,讀經史還有什么用?”黃霸說:“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不管置身何處,周圍環境如何,只要這一刻學有所成,便是快樂,又何須理會明天是不是奔赴刑場。

夏侯勝聽了黃霸這句話很受鼓舞,頹喪的心情一掃而光:“好,這一刻活著便要做一刻有意義的事情。”于是夏侯勝每天向黃霸講讀《尚書》,黃霸悉心聽取,疑惑的地方就跟夏侯勝相互探討,兩個人教學相長,學問更加精進。

兩年后,關東大地震,死傷無數,漢宣帝大赦天下,夏侯勝和黃霸終于重獲自由。出獄后的兩人又受重用,夏侯勝在朝為諫大夫給事中,黃霸則在朝外當了揚州刺史。

當榮耀變成落魄的時候,人最本能的反應是沮喪。但沮喪越快變成面對,人越容易從巨大的轉折中站起來。與其煩惱,不如放下過去的成就,珍惜眼下難能可貴的學習機會。

心靈小棧

有個小和尚每天打掃庭院里的落葉,干久了便開始膩煩。這一天,他掃完落葉后坐在臺階上唉聲嘆氣,有個師兄看到了便走過來問他怎么了。他說自己不想每天都掃落葉,很辛苦,也很單調。師兄想了想說“:你明天掃落葉之前,把院子里的樹都搖一搖,把所有該掉的葉子都搖下來,這樣你一次掃完,后天就不用再掃了。”小和尚一聽,覺得這是個絕好的主意。

第二天,他把所有樹木搖了個遍。沒想到第三天,地上又有許多落葉。住持把小和尚叫到跟前說:“你厭煩昨天,擔憂明天,卻不知道現在是不可改變的,要發生的注定要發生,只能面對。”

今天就是今天,遠離了昨天,還沒到明天,昨天的時間追不回來,明天要發生什么不可預計,最好的方式是活在今天,努力讓今天充實、有意義,這樣才不會讓今天變成又一個令人后悔的昨天。

仇恨與憤怒

愛你們的仇敵,善待恨你們的人;詛咒你的,要為他祝福;凌辱你的,要為他禱告。

——《圣經》

最可惡的鄰居,最知心的朋友

迪克森太太和威爾克斯太太是敵人,這是整個街區都知道的事情。她們年輕的時候就當了鄰居,一起在一個古老的、見證過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的街道旁住著。誰都不知道她們為什么成了敵人,恐怕連她們自己都早已忘記了。不管原因是什么,她們只要記住自己厭惡對方就可以了。

一晃幾十年,她們都當了祖母,可戰爭還在繼續。迪克森太太大肆宣揚威爾克斯太太的“丑事”,導致威爾克斯太太不得不從街道婦女救援會主席的位置上退下來,迪克森太太認為,如果不讓敵人丟臉就沒有一點勝利的趣味;威爾克斯太太使盡渾身解數讓自己的侄女進入公共圖書館工作,迪克森太太的女兒只能另謀高就,從那天起,迪克森太太就再沒到圖書館借書……

“戰爭”自然而然延續到了后人的身上,她們的孫子嘲笑彼此、捉弄對方。迪克森太太的孫子路易斯·迪克森嘲笑威爾克斯太太的孫子杰克·威爾克斯不會做鬼臉,盡管路易斯也并不擅長;杰克在萬圣節的半夜偷偷溜進了迪克森太太的花園,把花園里的桌椅板凳全都搬到了谷倉頂上;路易斯經常偷威爾克斯太太家的葡萄,還追打她家的母雞,有時會把水蛇放進威爾克斯太太家的水桶里……

這樣的事情隔幾天就會發生,兩家人似乎永遠不可能和平相處。不過即便火藥味再濃,迪克森太太每天都會有兩個小時左右的休戰時間,因為她要閱讀《波士頓新聞報》。她喜歡里面的一個交流欄目,一些不認識的人可以通過這個欄目來互吐心事。迪克森太太為自己取了一個筆名——楊梅,她用這個筆名在報紙上發表困惑、心情,就像大多數家庭婦女那樣。而每次都有一個名叫“海鳥”的人在回復她。一來二去,楊梅和海鳥變成了好朋友,她們通過報紙交流生活心得,也會說那些令人傷腦筋的鄰居。楊梅每次都會把海鳥的回復剪下來,25年來,那已經是厚厚一本剪貼簿。

這一天,迪克森太太照例翻閱報紙,卻沒有發現海鳥的回復。正當她想著海鳥為什么不回復的時候,一個鄰居敲開迪克森太太家的門,對她說:“威爾克斯太太死了。”

聽到這個消息,迪克森太太并沒有多么悲傷。是的,她們是敵人,沒人會為敵人的去世而傷心。不過,葬禮是必須要參加的,因為鎮子就這么大,如果迪克森太太缺席,大家都會說她不通人情。

迪克森太太換上一身黑色的禮服,穿過一條并不寬的街道來到威爾克斯太太家。里面擠滿了人,有的認識,有的不認識。迪克森太太禮貌性地勸威爾克斯太太的女兒節哀,卻無意中發現旁邊的桌上放著一本剪貼簿。她好奇地打開,看到最熟悉的兩個名字——“楊梅”、“海鳥”,然后是那些熟悉的對話。迪克森太太一邊翻閱一邊流眼淚,最后變成了號啕大哭。

威爾克斯太太的葬禮結束后,路易斯問迪克森太太:“你為什么會難過?她不是你最大的敵人嗎?”

迪克森太太說:“我們對彼此充滿了敵意,導致根本看不清對方是什么人,我們因此失去了一個朋友。孩子,永遠不要被仇恨和憤怒蒙住眼睛,你會失去想珍惜的人。敵人不會永遠是敵人。”

被蛇咬了怎么辦

有個小和尚在山間撿柴火的時候被蛇咬了,所幸不是毒蛇。小和尚一瘸一拐回到寺廟,清理了傷口,又找了根長長的竹杖,準備下山去捕殺咬他的蛇。

老和尚看見了就問:“你這是干什么去?”

小和尚說:“我被蛇咬了,恨得牙癢癢,一定要打死它才解恨。”

老和尚問:“它為什么咬你。”

小和尚說:“我不小心踩到了它。”

老和尚說:“這就對了,它不是無緣無故咬你。你踩了它,它生氣,就咬你一口。你因為被它咬了也很生氣,就要將它打殺。它有咬你的因,你有被咬的果,為什么會生氣呢?”

小和尚說:“我做不到被咬了就如同被落下的松果砸著頭,我不是圣人,放不下憤怒和仇恨。”

老和尚說:“圣人不是放下憤怒和仇恨,而是懂得化解憤怒和仇恨。”

小和尚說:“那如果我被蛇咬了就當被雨淋了,我就成了圣人了嗎?當圣人如此容易嗎?”

老和尚說:“圣人不僅懂得化解自己的憤怒和仇恨,還懂得化解別人的憤怒和仇恨。”

小和尚問:“此話怎講?”

老和尚說:“一般人對待憤怒、仇恨的方法是銘記,然后報復。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不斷制造惡因,不斷收獲惡果;高明人對待仇恨和憤怒的方法是忘記,斬斷惡因,便不會再結出惡果,從此平和喜樂;圣人對待仇恨和憤怒的方法是化解,不僅自己忘記,也要別人忘記,自己獲得平和還不夠,也要別人內心平靜,就像自己種花然后送給別人一樣,這就是度己度人,正是佛教的教義。”

小和尚點點頭,放棄了打殺蛇的念頭。從那天起,他每天都會在山間用碎石頭壘路,一年之后,山間多了一條窄而高的小路,一直通往寺廟。

心靈小棧

有記者問谷歌前任大中華地區總裁李開復:“你的秘書曾經忘了給你辦到印度的簽證,導致你在空中白白飛行了二十多個小時,你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還勸慰他。你真的一點都不生氣嗎?”李開復回答:“我在機場買到了我女兒最喜歡的項鏈,多值啊!”換個角度想問題,是個避免憤怒的好方法。有所失去,一定會有所得,從來沒有白走的行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田县| 定安县| 陈巴尔虎旗| 泸西县| 黎平县| 利川市| 如皋市| 仁布县| 崇义县| 绥江县| 壶关县| 枣阳市| 久治县| 永安市| 九龙坡区| 平昌县| 翼城县| 开原市| 蕉岭县| 巴南区| 合山市| 双柏县| 营山县| 聂拉木县| 通州区| 资溪县| 绥棱县| 莫力| 淳化县| 安岳县| 屏南县| 汝阳县| 钦州市| 静安区| 疏勒县| 盐源县| 武平县| 遵化市| 息烽县| 木兰县| 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