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1)
- 活在當下:人生不能重來,幸福沒法等待(書立方·心享悅讀)
- 霍晨昕編著
- 5553字
- 2016-06-02 15:11:16
誰的抱怨
人們常說:生活痛苦太多!什么是痛苦?無法實現(xiàn)的理想?挫敗的事業(yè)?得不到的愛情?賺不到的錢?買不到的車與房?佛經言:婆娑世界本堪忍。歸根結底,痛苦來自欲望。放不下欲望,便生出許多抱怨。也許欲望難放,那么就讓我們放下些許抱怨。試試看,會不會告別痛苦,活得輕松。
把糞便沖走
有位婦女婚后辭去工作,一心一意操持家務、管教孩子。她曾經夢想過這樣的生活,不需要面對社會的殘酷競爭;每天早上可以有充足的時間為丈夫和孩子做早餐;按照自己的喜好打扮房間;親自教育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的預期成長。然而當她真正成為一名全職太太的時候,卻不得不面對更多的煩惱——孩子不聽話,丈夫的臭襪子四處亂丟,房間混亂的時候遠比整潔的時候多。更讓她無法忍受的是,丈夫越來越沉默寡言。她開始不停地抱怨:“你從來不管孩子”、“你洗過幾次碗”、“你的衣服為什么不能隨手掛起來”……丈夫一開始會安撫她,但久而久之,丈夫也變得不耐煩,于是爭吵成了家常便飯。
她非常苦惱,到寺廟去求見寂靜法師。
“我每天早上不到6點鐘就要起床開始準備早飯,孩子7點鐘醒來,丈夫7點半出門。他上班后,我開始做家務,洗碗、擦地、整理玩具、清洗臟衣服,很多衣服都需要手洗。中午要給小孩做飯,午飯后哄孩子睡覺。孩子睡著后我又開始刷鍋洗碗、清理灶臺,忙完后還休息不到一個小時,孩子就醒了,我開始陪孩子玩。下午5點開始做晚飯,我的丈夫6點進家門。晚飯后我又要洗碗、清理灶臺,還要整理丈夫脫下的亂七八糟的衣服。我的生活只剩下忙不完的家務,連跟朋友見面的時間都沒有。而我的丈夫,每天回家只知道看電視,一晚上我們說不上十句話……”她喋喋不休地傾訴著,好像有說不完的委屈和埋怨。
“你的苦真多呀!”寂靜法師不得不打斷她。
她說:“我的苦說三年也說不完。”
寂靜法師說:“你結婚幾年?”
“三年。”她回答。
寂靜法師問:“三年,你抱著三年的牢騷,為什么不放下呢?”
她無言以對。
寂靜法師繼續(xù)問:“糞便臭嗎?”
“當然臭。”
“你怎么處理糞便?”
“當然是沖走它。”
“為什么不隨身帶著?見到人就拿出來說:‘這玩意兒臭不可聞,惡心死我了。’”
她嫌棄地說:“誰會隨身帶著糞便,多惡心,自己臭,也會把別人都惡心跑的。”
寂靜法師說:“是啊,你看你都明白,那些牢騷、怨言就像糞便,應該即時沖走,而不是留下來讓自己和別人都難受。”
我們的人生里或多或少都有怨言,可一旦讓怨言成為主旋律,就像抱著一堆糞便,不僅讓自己臭氣熏天,也會趕走所有想接近我們的人。于是我們不得不把大量的時間用在除臭上,根本無暇顧及其他鮮活有趣的事情。與其想著如何除臭,不如把糞便沖走,換個徹底的解脫。
狗大便和狗餅干
有對年輕夫婦剛剛搬了家,新家的院子雜草叢生,看著令人煩亂。妻子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終于修剪好院子里的草坪。可自此之后,妻子每天清晨都會在草坪里發(fā)現(xiàn)狗的大便。她觀察了幾天,發(fā)現(xiàn)鄰居的狗每天準時在她的草坪上大便。妻子十分生氣,每當狗出現(xiàn)她就大聲呵斥,可并不奏效。
她怒氣沖沖地敲開了鄰居的門,要求他們管好自己的狗,可依舊沒有成效。她忍無可忍,隔三差五就去跟鄰居吵架,幾乎每天都會跟丈夫抱怨這件事。
“親愛的,如果你不這么整天抱怨,或許能想出好辦法。”丈夫說。
她開始放下抱怨,轉而去想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天一早,當狗又出現(xiàn)在草坪的時候,她將提前準備好的狗餅干放在了草坪上。狗看到美食,忘記了來草坪的目的,開始盡情享受。她輕輕撫摸狗的腦袋,并牽著狗到其他地方大便。一連兩個星期,她都這么做。很快,鄰居的狗習慣在別的地方大便,而且跟她成了朋友。
一旦遇到煩人的問題,我們首先習慣性抱怨,不知不覺便占用了解決問題的時間。這是個難堪的怪圈,越是抱怨,問題持續(xù)的時間越久,然后牢騷更多,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
莊稼死了,地還在
1814年的一天,德國法蘭克福一個大富之家出生了一個男孩。男孩是這個家族默認的繼承者,因此得到了整個家族的傾力關照和培養(yǎng)。19年后,男孩成長為優(yōu)秀的青年才俊并準備學習家族事務,豈料家族卻在一場政治風波里土崩瓦解。為了躲避政治迫害,男孩全家逃到了瑞士,從此過著貧苦艱辛的生活。
人生給了男孩一個痛苦的成長教訓,讓他一夜間從權貴少爺變成了一無所有的窮光蛋。生活越來越逼仄,他的脾氣也越來越暴躁。
這一天,他一個人出去散步,路過一片農田的時候,他好奇地停下腳步。這片農田已經看不到莊稼,只有滿地的淤泥,還有尚未靠近就能聞到的刺鼻的腐臭。他知道,這里剛剛遭遇了洪水災害,眼前的荒蕪曾經是茁壯的麥苗。
在淤泥里,有一位農夫正在耕田。
“莊稼都死了,你還耕田干什么?”他忍不住問農夫。
農夫抬頭看了一眼少年,說:“莊稼沒有了,可是田地還在。”
男孩問:“你不抱怨嗎?”
農夫說:“誰說不抱怨。我一開始也抱怨過,但抱怨不能讓莊稼起死回生,不能讓我未來的生活衣食無缺。與其抱怨,還不如趕快解決眼下的困境。你看這些莊稼,雖然都跟淤泥混在一起,卻是最天然、最有營養(yǎng)的肥料,會讓新長出的莊稼更旺盛。現(xiàn)在的一無所有是將來的大豐收啊!”
男孩站在田邊,突然想明白了,家族的沒落就如同一場洪水,家族的每一個人都是被洪水擊垮的麥苗,現(xiàn)在倒了,將來卻能被重新孕育,這就是重生。抱怨只能讓自己怒氣沖沖,沉溺過去只能讓自己對現(xiàn)狀越來越不滿,令人難以看到未來。放下抱怨,放下過去,樂觀面對,積極進取,才能讓生命重新綻放。
從那天起,男孩發(fā)憤讀書,最后投身藥劑研究行業(yè),并致力于嬰幼兒奶粉的開發(fā)。當時的奶粉都是成人奶粉,很多嬰幼兒食用后出現(xiàn)腸胃不適的情況,甚至死亡。男孩希望能幫更多嬰幼兒健康成長,于是他苦心研究了一種適合嬰幼兒食用的奶粉。這種奶粉投放到市場后不久便被大眾認可和接受,訂單開始源源不斷地擁到男孩身邊。很快,男孩成立了自己的食品公司,主要生產嬰幼兒奶粉。這個男孩叫亨利·內斯特萊,他的奶粉品牌叫雀巢。
生活準備了許多難題給我們,考驗的不單是我們解開難題的能力,還有我們面對難題的態(tài)度。如果一味抱怨,再簡單的問題也會變成一團亂麻。試著平靜一些,必會讓一切變得清晰明朗、井井有條。
心靈小棧
有個乞丐用攢了許久的錢去買了一張彩票,中了大獎。因為擔心彩票丟失,乞丐將其藏在了隨身的拐杖里。有一天,他要過一條河去兌獎,心想如果有了這筆錢就是富翁,還要這根破舊的拐杖干什么。于是他一揮手,將拐杖扔到了河里。等上了岸到了兌獎地點,他才想起來,彩票還在那根拐杖里。乞丐拿起欲望,卻放下了平常心,最后丟了百萬富翁的美夢,也丟了陪伴許久的拐杖,以后的路將更加難行。拾起我們的平常心,會發(fā)現(xiàn)許多事情的本貌并不可惡,抱怨就會慢慢消失。
忘了名利才能專注
英國有句俗話:凡是一無所求的,什么都會有。司馬遷也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名與利,人之所求,卻也是人之障礙。眼里看到的只有名利,看不到腳下的路,就算走近坑洞也全然不知。把名利放一放,專注自己,找回質樸的內心。
不過一枝,不過滿腹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在鎮(zhèn)江金山寺問法磐法師:“長江每天都有船只來往,繁華熱鬧,一天有多少船只來往?”
法磐說:“只有兩條船。”
乾隆帝問:“怎么只有兩條呢?”
法磐回答:“一條是名,一條是利,長江中那么多船只,只有這兩條而已。”
天下人奔波勞碌,無非也只為了名與利。星云大師曾說:“人們名利纏身,陷入你爭我奪的境地,快樂從何而來?一整天心事重重,做夢都半夜驚醒,老疑神疑鬼,陰翳不開,快樂又怎么會與你有緣呢?更有甚者,在名利的束縛下,個人無法盡情地自我發(fā)揮,背著名利的壓力注定不能走遠。”
我們多數(shù)人活在世俗之中,難免會被名利牽絆。做任何事之前,總是考慮得失多一些,憧憬功成名就多一些。事實上想得越多越是猶豫,導致不是半途而廢就是索性連開始都不開始。于是諸葛亮為兒子留下遺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做不到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就不能明確和堅定自己的志向,做不到神寧心靜就不能實現(xiàn)長遠的理想。
莊子的《逍遙游》中提到一則寓言,說的是堯要讓位給隱士許由的故事。
堯對許由說:“當日月都出現(xiàn)的時候,我們還點著火把,跟日月爭輝,不是很難嗎?大雨適時而降,人們還給禾苗澆灌,這不是徒勞嗎?先生,你就像是日月之光、適時之雨,我的存在就像火把、澆灌之水,我希望你能接管這片天下。”
許由卻說:“你已經將天下治理得很好,還要我干什么。我替代你成為天下之王,就是為了名嗎?名是實的賓客,實是主人,難道我就為了當賓客而來嗎?你可曾聽過鷦鷯在深林里筑巢,再大的森林、土地,它所需要的也不過是一根樹枝;一只偃鼠在河里喝水,再廣闊的河流,它需要的也不過是能填飽它小肚子的水而已。”這就是著名的“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許由、堯帝也好,借這兩個人物闡述自己想法的莊子也好,名利在大智大慧的人面前,永遠比不上一頓粗茶淡飯、一瓢解渴之水。也正是放下了對名利的執(zhí)念,才能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應該如何專注努力。
只有“向前”這一個念頭
記者采訪第一個不用氧氣罐登上珠穆朗瑪峰的人:“你不缺氧的秘訣是什么?”
他說:“沒什么秘訣,我只是拋棄了雜念,只有‘向前’這一個念頭。科學家說,大腦在思考的時候,會消耗人體吸入氧氣的40%,所以我只能有一個念頭,這樣我就走到了頂峰。”
雜念是個沉重的包袱,我們要做的是扔掉雜念,擺脫束縛輕松前進。越輕松,我們前進的步伐就越快,也越順利,即便有再多的阻礙,也能輕松躍過。
倘若登山者在尚未邁步時就想著“摔下來怎么辦”、“走不動怎么辦”、“半路缺氧怎么辦”、“我成功登頂后會不會成為舉世矚目的人”、“成功后的我會不會成為登山歷史上的里程碑”……恐怕走不了幾步就會失敗。
同樣,我們在做成一件事前就想著“做不成怎么辦”、“失敗了會不會很丟臉”、“成功后我會不會得到更大的利益”、“我會不會由此聲名大震”,心靈也會“缺氧”。
當年法拉第為了專心搞研究,推掉了戴維給出的更好、更容易賺錢的工作,最終成為科學領域的佼佼者。
真正做到忘掉名利是件困難的事,如果可以,請先把名利暫時放在一邊,專注自己的想法,朝著一個方向努力前行。
有個富翁富可敵國,卻怎么都不快樂。有一天,他在山間碰到一個背著大捆柴草的農夫。他上前去問:“為什么我坐擁土地千頃,有珠寶無數(shù),卻一點都不快樂?我怎么才能快樂。”
農夫放下柴草說:“很簡單,放下。”
富翁恍然大悟,幾十年來,他一直擔心家財流失,于是費盡心機維護和發(fā)展。那些牢牢抱住的東西,正是通往樂土的屏障。他回到家后,將大部分家產拿出來接濟窮人,從此高枕無憂。
拒領獎金的數(shù)學天才
2006年,世界數(shù)學領域最高獎項“菲爾茲獎”在馬德里頒發(fā)。在頒獎禮的高潮,出現(xiàn)了極富戲劇性的一幕。
國際數(shù)學大會揭曉最高獎項獲得者是來自俄羅斯的數(shù)學家格里高利·佩雷爾曼,他破解了“世界七大猜想”之一的龐加萊猜想,由此可獲得100萬美元的獎金。全場掌聲雷動,所有人都帶著好奇心等著獲獎者上臺領獎。可掌聲持續(xù)了很久,都不見有人上臺。很快組委會得到了一個有趣的消息,格里高利·佩雷爾曼根本沒來。難道沒人通知他嗎?組委會提前通知了所有獲獎者,并且表示可以為獲獎者提供機票和住宿。
全場嘩然,有人說“真是個怪人”,有人說“或許有什么事比領獎還重要”,有人說“他是個有個性的數(shù)學家”。
確實,“菲爾茲獎”相當于“諾貝爾獎”,對于所有數(shù)學家都是至高無上的榮耀,更何況,獎金多達100萬美元,即便佩雷爾曼是個不在乎名譽的人,但大家一致認為他是個需要錢的人。他是個窮人,這是組委會一早就獲得的基本資料。他沒有工作,每個月都靠媽媽的45美元退休金生活;他住在滿是蟑螂的破爛公寓里,里面連件像樣的家具都沒有,每天只吃黑面包加廉價的啤酒。
可佩雷爾曼就是這樣一個人,他苦心研究不是為了獎項和獎金,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推論是正確的,否則他不會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全都貼在互聯(lián)網上而不是發(fā)表在科學期刊上。如果他多年來一直發(fā)表論文,恐怕在之前供職的斯特克洛夫數(shù)學研究所早已有了職務和職稱了。
國際數(shù)學聯(lián)合會不想放棄如此有天賦的數(shù)學家,于是主席約翰爵士親自到圣彼得堡找到佩雷爾曼,勸他接受獎項和獎金。但佩雷爾曼還是一個回復——“不”。不領獎,不要獎金,不接受任何采訪,不要變成名人,不要接受大家的頂禮膜拜。
有夢想很容易,專注實現(xiàn)夢想卻很難。多少人受不了清貧的生活而放棄了夢想,多少人因為夢想不能帶來預期的名利而將其拋棄,可事實恰恰是這樣的:不計較最后的得失成敗才有信心走下去,且越走越遠,偶然一抬頭,目標已經近在咫尺。
心靈小棧
從前有條河,河對岸有朵金燦燦的花。有個人想去摘花,可又不敢渡河。在他猶豫的時候,一個放羊的少年跳進河里游過去摘走了花。他問少年:“你就沒想過游的途中會遇到什么危險嗎?你不怕自己游到一半,那朵花就被河岸那邊的人摘走了嗎?”少年抖了抖身上的水說:“沒想啊!我就是想要那朵花,所以游過去就好啦。你不就是計算太久,被我搶先了嗎?”
他們的評價
我們身上有個沉重的包袱——別人的眼光。我們?yōu)榱俗寗e人看得起而努力工作,為了讓別人羨慕而努力幸福,為了讓別人稱贊而努力奮斗。到了最后,我們甚至沒有做過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也忘了關心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放下別人的眼光,忘了他們的評價,做回自己,就是現(xiàn)在。
死狗和國王的屁股
1929年,美國輿論界都在關注同一件事——芝加哥大學校長換任。換任不是什么鮮見的新聞,只是新上任的校長只有30歲,是個當過伐木工人、服裝銷售、家庭教師的年輕人。這個年輕人名叫羅伯特·霍金斯,打工為自己賺取了在耶魯大學讀書的費用,畢業(yè)后又從事了多種工作。他擔任校長的消息一經傳開,立即引來無數(shù)人的圍觀。
許多學者和教育學家認為他年輕、資歷淺,沒有足夠的教育和管理經驗來支撐他的工作。媒體則抨擊他沒有能力勝任,而且他的理念也完全不符合當代教育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