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戰端初起(4)
- 全景二戰
- 楊少丹
- 5206字
- 2016-06-02 14:39:25
閃電攻擊
1939年9月1日凌晨4點45分,德國不宣而戰,向波蘭發動了全面進攻。德國總計有58個師(包括7個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近150萬人投入了戰斗,還配備了2800輛坦克、6000多門火炮和迫擊炮以及約2000架飛機。德軍被編成了北方集團軍群(配置在東普魯士和波美拉尼亞)和南方集團軍群(配置在西里西亞和斯洛伐克),從三個方向對波蘭發動了全面進攻。第3集團軍從東普魯士向南進攻華沙和比亞韋斯托克,第4集團軍則從波美拉尼亞出發,消滅但澤走廊的波蘭軍隊,然后再沿維斯瓦河兩岸向東南行動,進攻華沙。波森凸出點的邊境由德國后備部隊防守,但在他們的右翼一直向南則是第8集團軍,該軍的任務是掩護主攻部隊的左翼。擔任主力進攻的是第10集團軍,奉命直攻華沙。再向南一點兒,是負有雙重任務的第14集團軍,第一個任務是占領克拉科夫以西的重要工業區,第二個任務則是如果主攻前線進展順利,它就直攻波蘭東南部的倫貝格。波軍總兵力約為100萬,配備有870輛輕型坦克、4300門火炮和迫擊炮以及900余架飛機。從實力對比上看,波軍遠非德軍的對手。而且波軍的部署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他們將所有的部隊都散布在邊境一帶,但又未能實施有效的動員組織起后備部隊。
德國空軍首先出動襲擊波蘭飛機場上的波蘭空軍中隊,兩天之內,幾乎所有的波蘭空軍飛機都被德國空軍摧毀。德軍機械化部隊在空軍掩護之下迅速突破波軍防線,擊潰、分割和包圍分散配置于邊境的波蘭軍隊。在一個星期內,德國軍隊已深入波蘭。波蘭軍隊英勇抵抗,但都失敗了。所有邊境上的波蘭軍隊,除了在波森兩翼已深深陷于包圍中的兵團外,都被迫向后大撤退。在羅茲的兵團被德國第10集團軍的主力截成兩段,一部分向東退到拉多姆,另一部分則被迫向西北撤退,而德國的兩個裝甲師迅速穿過這個突破口,直撲華沙。在更北面一點兒是德國第4集團軍,順利渡過了維斯瓦河,繼而沿著河流撲向華沙。只有波蘭北部的兵團阻擋住了德國第3集團軍前期的進攻,但沒過多長時間,他們就被德軍包抄后路,不得不退到納雷夫河防線進行防御。
一周之后,德軍機械化部隊已經深入波蘭境內數百千米,波蘭軍隊陷入了全線大潰退之中,大多數的波軍都被德軍分割包圍,首都華沙也是岌岌可危。1939年9月9日,從邊境撤至維斯瓦河支流布祖拉河的波軍波茲南集團軍陷入了德軍的包圍之中,波茲南集團軍司令庫特爾齊亞將軍果斷命令下轄的波軍12個師向德軍主力側翼發起了反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布祖拉河戰役”。波軍的這次絕地反擊讓德國人震驚不已,原以為不堪一擊的波蘭軍隊居然還有能力發動反攻,于是德軍立即集中了三個集團軍的兵力向波茲南集團軍直撲過來。波茲南集團軍雖然一度牽制了進攻華沙的德軍,但還是未能扭轉敗局,在堅持了10天之后全軍覆沒。
1939年9月14日,德軍兵臨華沙城下,英勇的華沙軍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殊死抵抗。9月16日,逃出華沙的波蘭政府領導越過邊界進入羅馬尼亞境內避難,波蘭各地陷入了各自為戰的境地。此時波蘭的近鄰——蘇聯開始坐不住了,德軍勢如破竹的進攻速度讓蘇聯感覺到危險正在步步逼近。蘇共中央判斷德國在占領波蘭之后,很快就會對巴爾干地區甚至是蘇聯發動進攻。為了避免波蘭成為德軍進攻蘇聯的前哨陣地,蘇聯軍隊必須進入波蘭境內,在更遠的距離內抵御德軍未來可能發動的進攻。9月17日,為了防止德軍在波蘭的軍事行動威脅到自身的安全利益,蘇聯以波蘭國內局勢已威脅到自身安全為由出兵波蘭,在幾乎沒有遭到任何抵抗的情況下向西快速推進。9月18日,蘇軍前進至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在那里與同時趕來的大批德軍相會,隨即便形成了對峙。9月28日,華沙在經歷了數十天的狂轟濫炸之后淪陷,華沙電臺終于停止播放波蘭國歌,一個擁有3500萬人口的國家就這樣宣告被占。
奇怪戰爭
英法兩國在戰爭爆發后并沒有立即對德宣戰,而是不斷向德國政府提出外交照會,幻想著德國能在最后時刻停止在波蘭的軍事行動。在德軍猛烈的攻勢面前,英法兩國才不得不于9月3日即戰爭爆發3天之后對德正式宣戰。根據事先與波蘭的聯盟條約規定,此時的英法兩國本應對德國實施打擊,但卻始終按兵不動,直至華沙陷落。英法兩國的戰機僅僅只是在前線投放了一些用于和平宣傳的小冊子,以期喚起德國軍隊中那些所謂“高尚”的人的良心以結束戰爭。而德國空軍除了進行例行的空中偵察之外,也沒有對邊境的法國軍隊實施空襲。與陸地和空中的這場“奇怪的戰爭”不同,海上的戰斗從9月3日就開始了。這天晚上,排水量1.35萬噸的英國客輪“雅典娜”號被德國潛艇擊沉,120人喪命,其中28人是美國公民。這之后,英國與德國在海上圍繞交通運輸線展開了激烈爭奪,并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前夕。
法國大潰敗
早在波蘭戰爭結束之前,希特勒就下達了閃擊法國的命令,他明確指出:“戰爭的目的是擊潰法國,并迫使英國投降,從而在歐洲確立德國的霸權地位。時間總的來說將不利于我們,因為敵方的經濟潛力比我們大。因此要向西方進攻,越快越好。”
積極備戰
德國完全占領波蘭之后,早早就與德國宣戰的英法兩國軍隊竟然一直按兵不動,即使其總兵力已遠超過西線德軍的數量。此時的英法政府還認為希特勒不敢再向西進攻了,而是會轉向東線去與蘇聯人較量,這是英法兩國最希望看到的結果。但這一次英法兩國又猜錯了,希特勒決心再向西前進占領整個法國,同時逼迫英國投降。德軍不斷向西線增派部隊,英法軍隊則繼續保持觀望的態勢。面對如此戰爭奇景,當時一位法國記者是這樣描述的:“那里的寧靜氣氛令人驚訝。駐守在萊茵河畔的炮兵悠閑地觀望著德國運送彈藥的列車在河對岸來往行駛,我們的飛行員從薩爾區工廠冒煙的煙囪上空飛過也不投擲炸彈。很顯然,最高統帥部最關心的是不要打擾敵人。”
德國人利用這寶貴的戰爭間歇時間,加緊生產軍事裝備和彈藥,迅速增強了德軍的作戰實力。進攻西歐的行動代號為“鐮刀閃擊”,由A集團軍群參謀長曼施泰因提出,將投入的總兵力為136個師、2439輛坦克、3700架飛機,另有運輸機600架。兵力配置上分為A、B、C三個集團軍群。按照德軍總參謀部的作戰設想,首先由空降兵奪取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重要戰略要地,同時出動空軍爭奪法國、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上空的制空權。然后B集團軍群開始對比利時、荷蘭進行佯攻,以誘使英法兩國軍隊主力進入這些低地國家。此時C集團軍群在法國馬其諾防線正面進行接觸,爭取有所突破,以牽制英法兩國軍隊無法北上增援。接下來,擔任主攻任務的A集團軍群由戰線中央實施快速突擊,穿越叢林密布的阿登山區,突入盧森堡和比利時南部,繞過馬其諾防線直插法國腹地。“鐮刀閃擊”行動極具風險,因為倘若B集團軍群戰線中央突擊不暢的話,就極有可能被側翼的英法軍隊包圍全殲,這將給德軍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天生便喜歡險中取勝的希特勒一開始就很欣賞曼施泰因的這個計劃,并很快批準了該計劃實施。據當時任德軍第19裝甲軍軍長的古德里安回憶,除了希特勒、曼施泰因和他本人以外,幾乎再沒有任何人對這個計劃是具有信心的。
此時,德軍對面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英國遠征軍共有135個師、3469輛坦克、2000架飛機,并可利用英倫三島1000多架飛機支援戰斗,在兵力上與德軍可謂是旗鼓相當。戰前,英法聯軍誤以為德軍此次將沿襲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進攻法國的“施里芬計劃”的戰術,會把主力放在自己的右翼,通過比利時攻擊法國,因此將聯軍主力部署在法比邊界北端和法國北部各省,其他部隊的大部分部署在南部的馬其諾防線上,而戰線中央則由于擁有阿登山區天險,只留了戰斗力較弱的部隊駐守。此時,萬事俱備的希特勒開始動手了。
鐮刀閃擊
1940年5月10日清晨,大批德國空軍轟炸機突然對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軍用機場、鐵路公路樞紐等重要目標實施了猛烈的轟炸。隨后,從北海到馬其諾防線之間的300多千米的戰線上,德國陸軍向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發起了大規模地面進攻,閃擊法國的行動拉開了序幕。
很快,擔任佯攻任務的B集團軍群就利用空降兵和裝甲部隊在比利時和荷蘭順利打開了局面。面對德軍的突然襲擊,英法聯軍主力果然上鉤,立即越過法比邊境進行火速增援。與此同時,C集團軍群也在馬其諾防線與法軍打得火熱,使得法軍無法從南線抽調兵力協防中部戰線。倫德施泰特上將指揮的A集團軍群在盧森堡和比利時的阿登山區實施了強攻,其先頭部隊是由古德里安帶領的第19裝甲軍。僅一天工夫,盧森堡就向德軍投降了。5月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3個裝甲師成功穿越阿登山脈110千米長的峽谷,突進至馬斯河北岸。5月13日德軍通過馬斯河,直插法國腹地。直到此時,英法兩國才發現德國人玩的是聲東擊西的把戲。而此時在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聯軍可能會被德軍合圍殲滅。第二天下午,英、法派出了開戰以來最龐大的空中打擊機群,前往馬斯河對德軍進行攔截。雙方共投入了500多架作戰飛機,在馬斯河上空殺得昏天黑地。在這場空戰中,以逸待勞的德國空軍大獲全勝,英軍從本土派出的10個戰斗機中隊共損失了60%的飛機。從此之后,德國空軍牢牢掌握了法國上空的制空權。同一天,德軍B集團軍群開始進攻鹿特丹。很快,荷軍最高司令部下令荷軍停止抵抗,就地向德軍投降。
5月15日清晨,得知德軍突破馬斯河防線長驅直入的消息之后,驚慌失措的法國政府開始準備向圖爾撤退。法國總理保羅·雷諾向5天前才接替張伯倫擔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發出求救電報:“昨晚我們作戰失敗,請把你們可以派出的全部飛機和軍隊派來。”第二天,為了穩定法國人的情緒,避免發生全線崩潰,丘吉爾從倫敦直飛巴黎。戰后,丘吉爾在自己的回憶錄里這樣描繪當天的情景,“差不多我一見到法國總理雷諾和聯軍總司令甘末林,我就立即意識到,局勢比我想象的還要糟,因為他們每個人看上去都是灰頭土臉的”。當丘吉爾詢問甘末林戰略預備隊在哪里的時候,后者回答道:“沒有。”這一天,異常沮喪的雷諾總理將時任法國駐西班牙大使的83歲的貝當元帥召回巴黎,同時從貝魯特召回了73歲的魏剛將軍。這兩位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民族英雄,雷諾希望他們的復出能為即將崩潰的法國帶來好運。
與此同時,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在渡過馬斯河后沒有片刻停留,繼續向西全速前進。由于古德里安的突擊速度太快,以至于即使在路上遇到大批向西潰退的法軍士兵都不愿停下來去俘虜他們,甚至有時候還發現有些慌不擇路的法軍車輛居然會跟在德軍坦克后面飛奔。古德里安閃電般的速度讓德軍統帥部也是非常不安,曾兩度下令其暫停前進,但古德里安居然抗命不遵,甚至還用辭職來抗爭。深受希特勒喜愛的古德里安并沒有因此受到懲處,反而加快了推進的速度。
5月20日,古德里安在阿貝維爾附近抵達英吉利海峽,并開始向北推進以占領各大港口,切斷英法聯軍撤向英國的退路。此時A集團軍群已經切斷了英法軍隊向南的退路,而且北面的B集團軍群已攻占了荷蘭及比利時東部地區,數十萬英法聯軍主力實際上已經陷入了德軍的包圍圈之中。眼下英法聯軍能夠逃脫的唯一希望,就在包括敦刻爾克在內的法國北部的幾個海港了。這個時候,魏剛將軍已經接替甘末林擔任法軍總司令,但前者剛剛回到巴黎,對前線的戰況一無所知,再加上其作戰思想還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基礎之上,法軍部署變得更加的混亂。
法國投降
1940年5月23日至24日,第19裝甲軍先后占領英吉利海峽沿岸的重要港口布洛涅和加來,距離英法聯軍控制的最后一個港口——敦刻爾克只有不到20千米了。而在其右翼,萊因哈特的第41裝甲軍也已經抵至敦刻爾克附近,數十萬英法聯軍即將成為德軍的俘虜。在這個關鍵時刻,希特勒緊急叫停了德軍前進的步伐,改為原地待命。為什么希特勒會做出這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策,一直以來就是一個難解之謎。主要有以下三種解釋:一是希特勒希望在敦刻爾克放走大批英國遠征軍,以更好地促使英國人投降,而全殲這些英軍可能會激起英國國內全力抗擊德軍的決心;二是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擔心自己精銳的裝甲部隊會陷入佛蘭德的沼澤地而遭敵軍的重創;三是一貫好大喜功的德國空軍元帥戈林向希特勒保證,僅僅使用空軍就能夠消滅敦刻爾克港內擁擠不堪的英法聯軍。
直到5月26日,德軍才接到了繼續向敦刻爾克推進的命令,此時英法聯軍也開始執行向英國本土撤退的“發電機行動”。第二天,比利時國王簽署了向德軍投降的命令。英法聯軍的撤退行動一直持續到6月4日,總共撤走了33.8萬人,他們成為日后解放歐洲大陸的有生力量。
6月10日法國政府撤至圖爾,意大利在這一天也向法國宣戰。6月13日巴黎被宣布為不設防城市,并于次日被德軍不費一槍一彈占領。6月18日,已退到波爾多的法國政府面對全線潰敗的局面,宣布停止抵抗。4天之后,法國向德國正式投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民族英雄貝當擔任了法國傀儡政府的首腦。經過不到40天的戰爭,德國就憑借著“閃電戰”征服了法國,報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一箭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