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戰端初起(3)

  • 全景二戰
  • 楊少丹
  • 4210字
  • 2016-06-02 14:39:25

臺兒莊戰役中,雖然中國軍隊在人數上占據了優勢,但由于裝備落后,導致在與日軍瀨谷支隊的作戰中傷亡較大。最終,中國軍隊憑借著百折不撓的精神,擊潰了日軍第5、第10這兩個精銳師團的主力,殲滅日軍11984人,俘虜719人,繳獲大炮127門,戰車40輛,機槍913挺,步槍1萬余支。臺兒莊戰役極大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是繼平型關大捷之后中國軍隊所取得的又一重大勝利。

日軍在臺兒莊遭受重創之后,立即調集更多的兵力分多路合擊徐州。此時,蔣介石企圖擴大臺兒莊大捷的戰果,于是也大量向徐州戰區增兵,希望與日軍進行再一次的戰略決戰,以期乘勝追擊。四五月間,日軍部隊先后從三個方向包圍了徐州。5月15日,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棄守徐州。第二天,中國軍隊除一部留守徐州掩護之外,主力開始向西南移動,撤向豫、皖山區。19日,徐州被日軍攻占。至此,徐州會戰以中國軍隊的失敗而告終,臺兒莊大捷所取得的戰果也隨之付諸東流。

慕尼黑陰謀

在1938年9月30日,倫敦唐寧街官邸,從慕尼黑回到英國的英國首相張伯倫手中揮舞著剛剛簽訂的《慕尼黑協定》,向歡呼的人群說道:“在我國歷史上,這是第二次把光榮的和平從德國帶回到唐寧街來,我相信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

吞并奧地利

1936年3月7日,德國軍隊大搖大擺地進入了萊茵河非軍事區,《凡爾賽和約》變成了一紙空文。英法兩國政府獲知這一消息后極為震驚,立即向德國提出了強烈的抗議。希特勒立即使用慣用的伎倆,向英法保證這次行動只是象征性的,并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法國政府當然不能接受希特勒的這種解釋,要求英國共同對德國實施更加強硬的軍事制裁措施。此時的英國卻向法國給出了這樣一個建議:面對日益強大的德國,法國唯一的希望就是與之謀求妥協。英國的軟弱表現讓德國占領萊茵河地區成為了既成事實,也讓希特勒在德國國內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可以放心大膽地擬定更大規模的戰爭計劃了。

在成功干涉西班牙內戰之后,希特勒將目光投向了舊日奧匈帝國的交通中心——奧地利。早在1936年7月,希特勒就下令德國總參謀部草擬了一份占領奧地利的軍事計劃,命名為“奧托方案”。該方案以流亡比利時的原哈布斯堡王室太子的名字命名,設定當奧地利發生君主復辟的變故之時,借口維護該國穩定,使用德國武裝力量占領奧地利。1938年2月12日,迫不及待的希特勒向奧地利政府發出了最后通牒,命令其承認奧地利納粹黨的合法性,對所有在押的奧地利納粹黨人實行大赦,并任命納粹黨人為內閣保安部長。奧地利政府斷然拒絕了這些無理要求。希特勒于是決定動手,于3月12日下令德國武裝部隊實施“奧托方案”。在德國的強力威懾之下,奧地利政府同意德軍進駐奧地利,隨即希特勒的部隊占領了奧地利全境。3月13日,希特勒宣布解散奧地利共和國,其全部領土并入德國,就這樣,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奧地利。這一次,英法兩國還是照舊對德國發出了強烈抗議,也僅限于抗議,并未采取任何實質性的行動。希特勒經過前兩次的試探之后,發現英法等國并沒有實施真正意義上的制裁,于是胃口變得越來越大,捷克斯洛伐克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他的下一個目標。

染指蘇臺德

希特勒之所以對捷克斯洛伐克如此關注,一是希望將所有德國國土之外的日耳曼民族都并入德國,然后向東方擴張,謀求更大的生存空間,二是認為捷克斯洛伐克可能會成為未來蘇聯進攻德國的空軍基地或者是英法兩國的軍事補充力量。在進攻捷克斯洛伐克的秘密文件中,希特勒是這樣闡述其進攻意圖的:“德國武裝部隊進行突然襲擊的目的,就是要在戰爭開始和戰爭期間消滅捷克斯洛伐克對我軍在西線作戰的后方所存在的威脅,并且使蘇聯空軍不能利用捷克斯洛伐克的大部分空軍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為了維持多瑙河流域和巴爾干半島的政治格局,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在法國的影響和支持下相互簽訂了同盟條約。羅馬尼亞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南斯拉夫則多產礦石,兩個國家都有龐大的軍隊,而他們的軍火供應主要依靠捷克斯洛伐克。這三個歐洲小國聯合起來就結成了一個強大的國家聯盟,被稱作“小協約國”。1924年至1927年,法國先后與上述三國簽訂了政治、軍事協議,確立了對小協約國的領導地位,在南歐形成了與意大利抗衡的局面。

捷克斯洛伐克西部與德國接壤的邊境有一個名叫蘇臺德的地區,那里居住有320萬德意志人,他們大多能與當地居民友好相處。但自1935年開始,由克羅德·漢萊因領導的蘇臺德德意志黨在德國的幕后指使下開始謀求蘇臺德地區的獨立。1938年4月24日,受德國吞并奧地利行動的鼓舞,漢萊因公開叫囂蘇臺德地區應實行自治,同時脫離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導成立一個納粹國家。此時,希特勒也攻擊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正在有組織地虐待蘇臺德地區的德意志人,宣稱“德國有責任去保護這些日耳曼同胞,應該為他們爭取一般的自由,包括人身的、政治的和思想的自由”。一時間,捷克斯洛伐克國內局勢驟然緊張起來。害怕戰爭的英法兩國再次對強硬的德國進行了讓步,敦促捷政府采取和平的方式解決蘇臺德爭端。

迫于德國強大的軍事壓力以及來自英法兩國的“規勸”,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與漢萊因開始了對話談判。由于雙方分歧太大,談判沒持續多久,漢萊因就單方面宣布終止與捷政府的對話,并煽動蘇臺德地區的納粹分子不斷制造騷動。高度警惕的捷政府動用軍隊迅速平息了這些騷動。希特勒隨即放出即將對捷克斯洛伐克政局進行干預的風聲,并于1938年5月19日調動軍隊向德捷邊境集結。捷政府也不示弱,立即宣布局部動員,向捷德邊境增兵,與德國軍隊形成了對峙。眼看著德捷兩國就要兵戎相見了,英法兩國頓時慌了手腳,因為他們一直采取忍讓的戰略就是為了防止戰爭的爆發,這不符合他們在歐洲的利益。英法兩國隨即向“不聽話”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施加了強大的壓力,聲稱如果捷政府不聽勸阻執意與德國對抗的話,英法將不會履行之前與捷克斯洛伐克簽訂的互助防御條約中所規定的義務。在這種壓力之下,捷政府不得不同意在英法兩國的調停之下,和德國就蘇臺德地區的地位問題進行談判。同時,英法兩國向希特勒明確表示“承認蘇臺德地區脫離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則”,請求德國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輕易動武。為此,英國首相張伯倫專程飛赴德國柏林會見希特勒,提議召開英、法、德、意四國首腦會議,商討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臺德地區的相關事宜。張伯倫的建議正中希特勒的下懷,立即就同意召開四國會議進行協商。

慕尼黑協定

1938年9月29日,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德國總理希特勒、意大利總理墨索里尼在德國首都慕尼黑舉行會談,商討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臺德地區的事宜。捷政府代表雖然準時到達慕尼黑參加會議,但在最終的會議過程中卻被禁止入場,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國家被肢解。9月30日,四國政府最終簽訂了《關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臺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這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按照該協定,捷克斯洛伐克將蘇臺德地區及同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一起“轉讓”給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喪失了近1/5的領土(1.8萬平方千米)、半數以上的工業設施和資源以及堅固的邊境防御工事。

如愿吞并蘇臺德地區之后,希特勒野心膨脹到了極點,1939年3月10日,德國軍隊開始向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進軍,德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成功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而面對希特勒的再次挑釁,英法等國政府的首腦依舊沉湎于“歐洲即將迎來黃金時代”的幻想之中,沒有對德國進行任何實質性的制裁措施。

在隨后不久的一次會談中,得意洋洋的德國納粹要人戈林對來訪的墨索里尼說:“由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巨大生產力轉歸德國,結果使軸心國的經濟潛力增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生產力大大加強了軸心國對付西方國家的力量。德國現在可以從兩翼側面進攻這個國家(波蘭),而且距波蘭新工業中心只需25分鐘的飛行即可到達。”很快,戰爭的厄運就要降臨到波蘭人的頭上了。

閃擊波蘭

進攻波蘭之前,希特勒在德軍統帥部的一次會議上說:“我將提出發動戰爭的理由,不管講得通講不通,事后是沒有人會問勝利者當初講的是不是真話。是非問題無關緊要,要緊的是勝利。”

禍起但澤

但澤是波蘭北部的一個港口城市,瀕臨波羅的海的維斯瓦河口。自古以來,但澤一直都是波蘭的領土,1793年被普魯士帝國占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但澤被《凡爾賽和約》確定為受國際聯盟保護的自由市,由國聯任命的高級官員負責其行政管理,波蘭則代管其對外關系并擁有若干經濟和海關權利。但澤雖然在名義上歸屬國聯控制,但實際是重新回到了波蘭的懷抱。由于波蘭缺少出海口,《凡爾賽和約》還規定從上西里西亞北端沿維斯瓦河下游西岸至波羅的海,劃出一條長416千米、平均寬128千米的地帶(包括波茲南和西普魯士),給予波蘭作為出海通道,即但澤走廊。它使得東普魯士與德國本土分隔開來,也成為日后德國、波蘭兩國沖突的根源。

希特勒對于但澤地區被波蘭占據一直都耿耿于懷,他在《我的奮斗》一書中這樣寫道:“一個竟然敢于割去并吞并了德國領土的波蘭是不可饒恕的。”當奧地利、蘇臺德地區相繼成為希特勒的囊中之物后,德國于1938年10月24日向波蘭提出了收回但澤自由市和在但澤走廊修筑公路、鐵路的要求。波蘭政府當然無法接受,兩國經過多次交涉之后,仍未能在但澤問題上達成一致。

1939年3月,德國占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向波蘭發出了解決但澤問題的最后通牒,并指使但澤的納粹分子不斷制造事端。4月11日,希特勒正式批準了代號為“白色方案”的入侵波蘭的行動計劃。該方案中有這樣一句話,“越能成功地以突然、猛烈的打擊開始戰爭并迅速取得勝利,就越容易使波蘭處于孤立地位,即使在戰爭爆發以后也是如此”,這就是希特勒一直以來推崇的“閃電戰”戰術。

至此英法兩國才發現希特勒的野心之大,他是想成為整個歐洲的霸主。于是兩國又先后與波蘭簽訂了防衛互助協定,希望能阻止德國可能對波蘭采取的軍事行動,但此時的德國已經在戰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1939年8月23日,德國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讓一直以來都希望“禍水東引”的英法兩國失望不已。其實早在4個月前,在斯大林的倡議下,英、法、蘇三國就在莫斯科舉行了互助合作的談判,蘇聯希望三國能簽訂包括軍事援助合作、保障中歐和東歐國家安全的條約。但是英法兩國對于這個提議反應冷淡,談判持續了近4個月無果而終。8月31日,暫時穩住蘇聯的希特勒正式下達了進攻波蘭的第一號作戰命令,德國百萬大軍在德波邊境蓄勢待發。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州市| 广丰县| 康乐县| 唐河县| 屏边| 东山县| 榆社县| 广元市| 吐鲁番市| 贵阳市| 彭水| 云和县| 靖江市| 界首市| 长丰县| 阿尔山市| 桦川县| 漠河县| 仙桃市| 南安市| 九台市| 稷山县| 香河县| 繁峙县| 黄大仙区| 三台县| 运城市| 无棣县| 广灵县| 新邵县| 石河子市| 茶陵县| 田林县| 明星| 梧州市| 包头市| 鄂温| 星子县| 苍溪县| 龙州县| 洪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