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若想成就人生,必須注重自我修養(5)
- 做事先做人:論語的智慧
- 吳順鳴編著
- 3122字
- 2016-05-24 19:20:54
信任的局限性
誠實守信固然是美德,也是為儒家所推崇的。但是儒家思想從來不是頑固教條的,在儒家看來,信并非一種任何時候都必須固守的品德。在《論語·學而》中就有這樣一段話:“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儒家除了“仁”這種非常博大的道德概念外,還有另外一個含義極廣的道德概念,那就是“義”。義可以理解為正義、公平,包括果斷、誠信等道德標準,它是這些道德標準的實施準則。有若的這句話就說明了誠信的原則,他說:“信必須符合義,否則承諾也可以不履行。態度恭敬只有符合禮,才能遠離恥辱。所親近之人若能不失其可親之處,這樣的人才值得尊敬?!?
這段話中的第一句便是儒家對信的態度,孟子曾說過:“言不必信,為義所在。”說的也是這個道理。但是孔子不是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嗎?有若這么說是跟孔子唱反調嗎?當然不是,有若的意思并不是鼓勵人失信,而是說不要將信視為一種死規定,當一種承諾不符合義的時候,就完全可以不去履行諾言。這不僅不是與孔子唱反調,相反他正是從孔子的言行中引申而來。
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個著名的信士名叫尾生高,以誠信聞名天下。然而就是這樣的名聲綁架了他,最終又害死了他。相傳他與一名女子在橋下約會,后來河水上漲,他不愿失信,最終被淹死了。對于尾生高的這種愚蠢的信,孔子是不贊成的,難道橋上橋下的區別真有這么大嗎?當有弟子拿尾生高的事來印證信的時候,孔子就告誡弟子們說:“別人向尾生高借醋,他家沒有??伤麨榱诵牛瑓s又向別人借了醋然后再借給那人,這不是真正的信?!边@就是孔子對信的態度。
事實上孔子就做過失信的事。在孔子周游列國時,他四處碰壁歷盡艱辛。一次他們一行人前往衛國,途經蒲邑時,正趕上蒲邑大夫公孫氏背叛衛國。公孫氏知道孔子是個圣人,他不想孔子為衛國所用,最終不利于自己。于是公孫氏便令蒲人圍攻孔子一行人,企圖殺死他。但是孔子的弟子全都經過孔子的軍事訓練。其中公良儒、子路等人更是武力出眾的勇士,而且孔子本人也力大無窮,箭法過人。蒲人剛一圍上來,追隨孔子四處受難的弟子們這時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憤怒,紛紛拔出長矛就要與蒲人拼命。他們的氣勢令蒲人十分害怕。蒲人隨即又向孔子提出和解條件,說只要他們不去衛國,蒲人就不為難他們。孔子很痛快地答應了這個條件。蒲人與孔子當場歃血為盟,讓孔子對天發誓,孔子都答應了他們。然而當孔子離開蒲地的時候,孔子馬上令弟子們掉轉車頭向衛國方向前進。當時有許多弟子都很不理解,難道答應別人的事,能這樣輕易反悔嗎?老師平日里不是這么說的,做人怎么可以不守信用呢?子貢問孔子:“那夫子與蒲人的盟誓怎么辦?”孔子說:“這是在他們的要挾下產生的盟約,是不符合道義的,當然可以反悔。”
這就是孔子的誠信觀,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孔子不同意條件,蒲人勢必不肯善罷。即使他們攔不住孔子一行人,雙方一定也會有所死傷,這當然不是心存仁愛的孔子所愿意看到的結果。失信,卻能免于殺戮,大仁大智大勇的孔子怎會為此小節所困呢?而有若所說的“信近于義,言可復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智慧點睛
雖然信是一種不必拘泥的道德標準,但失信卻是有嚴格條件的,那就是當承諾違背“仁”與“義”的時候,而且這種條件只能偶遇而不可創造。不拘小節絕非失信的借口,畢竟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人際和諧的關鍵條件。人講誠信絕不僅僅是為信而信,因為信能使人產生恒心,能使人得到他人可貴的信任,這才是信的重要作用。
頑固偏執,修身處世的大害
在儒家看來,任何事情都有兩個方面,就如一物都有兩端一樣。儒家講中庸,目的是讓人在修身和處世的過程中盡可能地了解事情、道理的全貌,務求貫通。孔子日常講學時,無時無刻不體現著中庸之道,這在《論語》中隨處可見。比如他談到“仁”的時候,常常同時講到“禮”或者“智”;提到“文”時必講“質”;講到“學”時常帶“思”,這些往往都是一事一理之兩端。無論處世還是做人,只有兼執物與理兩端才可見全道,如只偏執一端,雖有殊途同歸的可能,但那只能寄希望于偶然,多數情況下難免歧路亡羊,使自己陷入無盡的迷茫。
做事不可偏激
解釋儒家中庸的意思,用人來打比方最恰當。人有上智與下愚之分,所謂上智,便是那種天生品德高尚的人,如孔門弟子中最為孔子器重、尊敬的冉雍、閔子騫等人,而下愚則是那種天生弱智,無論如何都無法使其成才者。然而這兩種人都是人群中稀有罕見之人,人群中的大多數便是中庸之人。所謂中庸之道也就是平常之道,既不高深莫測、常人易通,也不流于低俗。也就是說中庸之道是中庸之人所行之道,是世上大多數人所能夠奉行的道理。
孔子在《論語·雍也》中就說過:“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這段話的大意是說:“中庸作為一種品德,算得上至大至廣、至平至易的美德了。但是普通人卻很少能長久地擁有它?!笨鬃拥脑捒此坪芷婀?,既然中庸是一種平常至極的品德,為什么普通人卻很難擁有它呢?人世間充滿各種誘惑,人心往往又充滿各種情感,容易飄忽不定,常常不是亢奮就是消沉,如果真能做到時常擁有一顆平常心,那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旅日華裔圍棋大師吳清源自東渡日本后,先后擊敗了日本所有超一流高手,威震日本棋壇,被日本圍棋界譽為“昭和棋圣”。
1965年,日本圍棋界進入第四期名人賽決戰階段,吳清源在這次循環賽中遭遇了七連敗,這在他37年的旅日生涯中是從未有過的敗績。那一年,吳清源51歲,而前一年他在東京遇到了車禍,身體受到嚴重損害,視力也大幅度下降,健康問題是導致他接連失利的直接原因。
然而也是在那一年的比賽中,吳清源唯一的一個弟子林海峰取得了名人挑戰權,并在比賽中以四比二的戰績取代如日中天的坂田榮男成為新一屆名人,那年林海峰只有23歲。如此年輕的名人,在日本圍棋界是一個破天荒的紀錄,直到今天,這個紀錄仍未被打破。
林海峰天資聰穎,技藝超群固然是他取得如此成就的關鍵,但他在圍棋技藝上得到吳清源的不斷指點也是他能夠取勝的重要因素。就在比賽的第一循環賽上,林海峰遭遇了擁有日本圍棋界“十段”頭銜的藤澤朋齋。藤澤的殺傷力驚人,吳清源也曾敗在他的手上。為了準備對藤澤的這場比賽,林海峰親自去吳家請教老師。吳清源將藤澤的棋路詳細分析給林海峰聽,并結合自己失敗的經驗為林海峰制訂了一套戰術。比賽中,林海峰就是利用吳清源所制訂的戰術,中盤戰勝藤澤,在當時轟動了日本圍棋界。
在對坂田榮男的最后決戰時,林海峰雖然準備充分,全力以赴,但是第一局還是以落敗告終。此時林海峰的心情非常焦慮和沮喪,因為名人寶座已近在咫尺,但面對坂田這樣的十段對手,卻又好像遠在天邊。第一局的失利讓林海峰本來就不太強的自信備受打擊。因此他在第二局比賽前又到吳清源家里請教,希望老師再給他一些戰術上的指導。
吳清源知道林海峰的來意,但這次卻沒有為他制訂任何戰術,只是微笑地對他說:“我料到你會來,不過這次對戰坂田,我只教你三個字——平常心。”吳清源的話讓林海峰有些摸不著頭腦,他懇請老師再說明白點。吳清源接著說:“你根本不必如此患得患失,你今年剛剛23歲,你能夠取得如此成績,已經是老天對你的厚待了。你有什么可著急的呢?要放松心情,別怕輸。只要能從輸棋中吸取教訓,輸棋未必不是好事。同坂田這樣的超一流棋手下棋,無論輸贏對你來說都是好事。只看你能否懂得珍惜這次機會,我說的平常心,就是讓你不必在意名人的頭銜,把心思放在下棋上。”
吳清源的話就像當頭一棒,使得林海峰馬上清醒。那種昏昏沉沉的狀態瞬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滿腦的閃閃靈光。從吳清源家出來,林海峰心情大好,不再煩悶。因為在技藝上,林海峰已達到最高境界,而吳清源的三個字又撥開了他心中的一層迷霧,使他在精神上得到了一次飛躍,也進入了棋藝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