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若想成就人生,必須注重自我修養(1)

世界只有一個,但是在每個人的心中,世界又是千差萬別的。如何正確看待世界,特別是如何看待由人組成的社會,對任何一個立身處世者來說都極其重要。糾正自己的價值觀以尋求高尚品德的過程就是自我修養。擁有一個正確的處世態度,可以使事情做得順利,可以使人際關系和諧融洽。

正本清源,修身處世的基礎

《論語》是一本講“道”的儒家經典。說起“道”,人們很容易聯想到道家。實際上,僅就字面而言,儒家的“道”與道家的“道”意思完全相同,指的都是“道路”“法則”。只不過道家講的是天道,是自然法則;而儒家講的則是“人道”,是人際間的哲學。對于人道,儒家從修身開始,以追求“仁”為目的,進而追求人際間的“和諧”,最終以“世界大同”為最高理想。可以看出,博大的儒家思想其最根本的就在于個人品德的修養,而個人修養的根基便是本篇所講述的“務本”。

種什么籽,開什么花

人無論做什么事,要想有所成就首先必須奠定一個正確的根基。栽什么種,開什么花,而根基其實便是信念,只有堅定正確的信念,才能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不至于迷失自己。否則無論多么遠大的理想最終都將成為空談。

在《論語·學而》中有這樣一段話:“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這段話中的“有子”是孔子的弟子有若,有若是孔門七十二賢中十分杰出的一位,在《論語》中,除了孔子的話,還記載了孔子弟子們的一些言論,在這些言論中,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只有曾參和有若兩人被尊稱為“子”,足見兩人在孔門弟子中的地位。孔子死后,有若因為學識、品德甚至外貌都非常像孔子,所以想念孔子的弟子們在孔子墓旁為孔子守孝期間,一致推舉有若為師,與大家一起講學。

有若的這段話正是闡述了“務本”的重要性。他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孝敬父母,友愛弟兄的人很少會冒犯上級,而一個不會冒犯上級的人則更不會做出作亂的事。而想要成為一個擁有仁愛胸懷的人,孝敬家人便是這條路的起點。

擁有一個遠大理想對一個人來說固然重要,但若成就人生,最重要的還是要先確立一個正確的信念。任何事都是從根本上建立起來的,只有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才能使理想一步步變為現實。

1914年,38歲的奧地利醫生羅伯特·巴拉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的獎臺。令許多人都沒想到的是,這位年輕的科學家居然是個殘疾人。

1876年,巴拉尼出生于一個奧地利的猶太人家庭。他從小就患上了骨結核病,但由于家境貧寒,支付不起醫療費用,他的病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到了7歲的時候,巴拉尼的膝蓋再也無法彎曲,變成了永久性僵硬。

對于造成兒子的終生殘疾,巴拉尼的父母感到無比愧疚。他們難過地對巴拉尼說:“這都怪爸爸媽媽沒有能力為你治病,你以后可怎么辦呢?”

巴拉尼對自己落下終身殘疾雖然也很難過,但在他幼小的心靈里,他能夠感受到父母對他深深的愛,他并沒有為此埋怨父母。為了不使他們難過,巴拉尼堅強地對父母說:“你們不要傷心,有你們的愛,對我來說就已經足夠了,我一定會讓你們為我感到驕傲的。”

上學后,巴拉尼的父母每天接送他去學校,風雨無阻,一直堅持了十多年。巴拉尼從心里感激父母對自己的照顧,為了報答父母的恩情,他刻苦學習,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巴拉尼的成績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

18歲時,巴拉尼以優異成績考上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24歲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大學畢業后,巴拉尼留在維也納大學附屬醫院,成了一名實習醫生。由于巴拉尼從小就對父母懷有深深的愛,工作后,他滿懷愛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對病人照顧得無微不至,總是盡自己最大努力為病人驅除病痛。因此工作沒多久,大學醫院里的病人們對巴拉尼醫生無不交口稱贊。

巴拉尼出色的工作引起了當時著名醫生亞當·伯利茲的注意。亞當醫生不僅是維也納大學的醫學教授,而且他還負責主持許多醫學研究工作。亞當喜歡這個年輕人,他把巴拉尼吸收進了自己的研究團隊中,一起研究探索醫學的未知領域。

巴拉尼經過三年的研究,發表了一篇名為《熱眼球震顫的觀察》的論文,在醫學界引起了轟動,他的這一研究成果使得他在國際醫學界聲名鵲起。

巴拉尼的成就也讓亞當醫生感到滿意。由于年事已高,亞當醫生的身體狀況越來越糟,最后終于病倒了。為了自己從事的醫學研究能夠繼續下去,亞當醫生將剩下的研究任務托付給了他所信任的巴拉尼。

當時巴拉尼只有33歲。為了不辜負老師的信任,巴拉尼經過幾年的刻苦鉆研,最終出色地完成了工作。此后他相繼發表了《半規管的生理學和病理學》《前庭器的機能試驗》兩篇論文。這兩篇論文被當時國際醫學界視為對醫學的突破性貢獻,巴拉尼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為了表彰他為國家做出的貢獻,奧地利國王還特別授予巴拉尼貴族爵位。

親情是每個人最早接觸到的人際關系,這是一種善意的溫情,發于人天生的仁心,如果想要達成博愛的仁道,從親情開始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對于巴拉尼醫生的成功,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正是他最初對父母的感激和熱愛,正是這股堅定的信念才驅使他一步步地走向成功。這也是儒家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道理所在。

本質的重要性

人生從個人角度來說,只有一次,所以人生道路的選擇便顯得特別重要。但是,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特的,一個人無論如何也無法和另外一個人擁有相同的人生。既然如此,那么儒家所謂指示人生軌跡的“道”還有什么意義呢?對于這個問題,《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話:“《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這段話中的《詩》指的就是孔子在向弟子傳道時所使用的課本《詩經》。因為先秦時代沒有紙張,所有書籍都是竹制的。簡冊繁重,所以課本不可能太多,孔子傳道往往是以《詩經》為基礎,通過講《詩經》來傳授深奧的道理。深奧的道理全是靠師生間的口耳相授。而《論語》這部書就是孔子在與弟子們一起學習、生活的過程中,由弟子們各自記錄下來的孔子的只言片語。

孔子這段話表面的意思是:“《詩經》這部書,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思無邪。’”如果讀者在讀這段話的時候,只理解它表面的意思,就未免太淺顯了。之所以說《論語》中充

滿了智慧,那是因為在《論語》中,孔子的很多話都可以用“微言大義”來形容,它們往往言近旨遠,用平實的語言來講述深奧的道理。

“思無邪”本來是《詩經·魯頌·》里的一句。《》是一首贊美馬的詩:“思無邪,思馬斯徂。”本指健壯的馬拉著車,走在正直的大路上。孔子之所以引而伸之,其用意也并非僅僅為了概括《詩經》。《詩經》所載三百余篇詩歌中,內容十分龐雜,有的寫忠臣孝子,有的寫男女戀情,但是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便是贊美人世間的真、善、美,譏諷世間的假、惡、丑。推而廣之,人生道路雖然千頭萬緒,但只要歸根于人的真性情,只要守住心德,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那都將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美國希爾頓酒店是一家品牌享譽全球的極為豪華的酒店。在希爾頓酒店下榻,歷來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世界各國政要在進行各種外交活動的時候,下榻希爾頓飯店往往是他們的首選。希爾頓酒店雖然創立于1907年,但是直到20世紀30年代后,才漸漸成為酒店業的高端品牌,而使它成功實現這一目標的是一位名叫喬治·波特的酒店經理。

喬治·波特年輕時只是一名小城市里一家普通旅館的服務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喬治·波特正在值夜班,當時有一對老夫婦冒雨前來投宿。喬治·波特非常抱歉地對詢問房間的老先生說:“不好意思,今天有一個在這里開會的團體已經把我們的房間都住滿了。”說罷他看了看外面漆黑的雨夜,想了想,又對老夫婦說道:“我可以把你們二位介紹到我們的連鎖店去,可這樣勢必又會讓你們重新回到風雨中。不如這樣,反正我也要值班,你們如果不嫌棄,可以在我的房間睡一晚,那里雖不是豪華套間,但也干凈整潔。”老先生很爽快地接受了喬治·波特的建議。第二天一早,老先生來服務臺結賬,當時喬治·波特還沒有下班,他對老先生說道:“我不能收您的錢,因為那不是客房,希望你們昨晚睡得安穩。”聽完他的話,老先生贊嘆道:“好樣的,小伙子。我想你應該是每個老板都夢寐以求的員工,或許應該為你專門建一座大酒店。”

幾年之后,喬治·波特收到了那位老先生給他寄來的一封信。老先生在信中回憶了那晚的經歷,而且還在信中附上往返機票,邀請喬治·波特去紐約一游。

幾天后,喬治·波特在紐約曼哈頓繁華的大街上見到了當年的那位老先生。老先生帶著他來到第五街和第三十四街的交叉口,指著矗立在路口邊的一座嶄新的大廈對他說:“這是我為你蓋的一家新酒店,希望你能替我經營。”

喬治·波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驚訝地問道:“您是誰?您是在開玩笑嗎?”老先生笑著說:“我就是威廉·阿斯特,這當然不是玩笑,我早就說過,你是所有老板夢寐以求的員工。”

威廉·阿斯特是美國有名的酒店業大亨,喬治·波特在被任命為酒店經理后不久,阿斯特家族的產業被酒店業的后起之秀希爾頓家族收購,喬治·波特從那時起也正式開始為希爾頓家族工作。在他的努力之下,希爾頓酒店漸漸成為品位與格調的象征,成了上流社會的代名詞而蜚聲國際。

喬治·波特的成功固然有幸運的成分,但正是由于他善良和樂于助人的天性,才能在這種幸運到來的時候牢牢地抓住。而此后他更是由這種秉性出發,不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一個偉大的品牌。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思無邪”的重要性。

提高修養是個漫長的過程

儒家有“知易行難”之說。意思是說,懂得道理往往很簡單,而要去做卻往往很難。儒家不否認人的欲望,但是當欲望與“義”相違背的時候,就必須要克制欲望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義”。行事符合“義”本來也不是什么難事,在人前人后始終如一地以“仁、義”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才是儒家修行的難點所在。

儒家雖說“知易行難”,但并不是主張空談而不去踐行。相反,縱觀《論語》,孔子無時無刻不在教導弟子們要知難而進,做人生的強者。《論語·顏淵》中有這樣一段話:“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子張是孔子晚年時收的弟子,名叫顓孫師。孔子在回答他關于為政之道的提問時再次展現了充滿智慧的微言大義。孔子所說的“居之無倦”既指居位又指居心。他告誡子張,安守自己心中仁愛的性情不可倦怠,行事則處處忠于這樣的初衷,這便是做事之道。儒家的做事與做人實際上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居之不倦”自然可想而知。

300年前,英國和西班牙之間發生了一場戰爭。在那次戰爭中,直布羅陀要塞被英國控制,由于地處險要,易守難攻,英軍只派數量不多的士兵把守。

一天夜里,要塞司令騎上馬去巡視要塞中的各個炮臺。這是他每天晚上的工作,也是軍隊的紀律,目的是檢查出軍隊在防守上可能出現的漏洞。

當司令來到要塞內的一座炮臺前時,發現正在站崗的哨兵筆直地站在那里一動不動,這可是個特殊情況。往常,每當司令巡視炮臺的時候,站崗的哨兵都會舉起手中的步槍向司令致意敬禮。然而這次他已經走到哨兵面前,這名哨兵竟然只是看著他,并不舉槍敬禮。

司令很生氣,不禁大聲斥責哨兵說:“你難道不認識我嗎?為什么不遵守紀律?”

哨兵大聲回答說:“我當然認識您,司令。但是在幾分鐘之前,西班牙人襲擊了我們的炮臺。敵人的進攻雖然已經被打退,但我右手的兩個手指也被子彈打斷了,我現在已經不能把槍舉起來了。”

司令聞言大驚,連忙跳下馬走到哨兵跟前仔細查看,只見那名哨兵的手上鮮血淋漓,鮮血順著他手上扶著的步槍已經流了一地。司令見狀關切地問道:“你為什么不去包扎一下?”

“現在還沒到換崗時間,作為一名哨兵絕不能擅離崗位。”哨兵斬釘截鐵地說道。

哨兵的這番話讓司令非常感動。司令拿過了他的步槍,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兄弟,你趕快去包扎一下吧,我來替你放哨。”

哨兵回到營地并沒有直接去找醫生,他先回了哨兵班,告訴班長派哨兵去接替司令,然后才去找軍醫。由于耽擱了太長的時間,哨兵失去了手指,他再也不能開槍了。

司令派人將這名哨兵送回了英國,司令在給喬治國王的報告中還專門提到了這件事,喬治國王也被這名哨兵的事跡深深打動,特別接見了回國的哨兵,還特別提拔他成了一名軍官。

這名哨兵的事跡的確感人,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即使沒有人看到,這名哨兵都牢記著自己的職責,并始終忠實于自己的這種信念,站在哨位上沒有離開一步。這不就是孔子所說的“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嗎?

智慧點睛

儒家最講人性,在《論語》中可以看到,孔子對于人性并不像后世孟子和荀子那樣,將人性分為善、惡兩個極端。孔子認為人性最初都是相近的,是后天的因素才使人分出了善、惡。這就是為什么孔子極為重視品德修養的原因。安守內心的純真善良是品德修養的基礎,而在處世時的每個細節都堅持不懈地忠實于自己的操守則是培養高尚品德的必由之路。

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動力

從儒家所講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四種人生境界看,修身是其中的基礎和起點。這四種境界雖有次序,但并不是階段性的。作為推崇強者人生觀的儒家思想,這四種境界都是“死而后已”,特別是修身,它貫穿著人的整個一生。既然修身是一項如此艱巨的任務,那么儒家憑什么讓人能夠堅持下去呢?答案就是培養和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只有這樣,不論身處何種逆境,都能使人始終堅定自己的信念。

樂觀是最好的精神食糧

關于樂觀的精神,《論語》開宗明義,第一節第一句話講的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從這段話中不難看出,儒家在修身的過程中無處不體現著樂觀的精神。

孔子所講的“學”并非單純指的是“學習”,而更有一種對“道”的理解和覺悟。孔子說,在為學的過程中,如果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對所明了的學問、道理反復誦習實踐,是一件多么令人欣喜的事情啊!孔子是如此樂觀,反觀今天,在面對學習的時候,人們往往將學習與“發奮”“刻苦”等詞匯聯系起來,做悲憤狀,其實這是在給自己設立障礙。孔子對待學習的這種輕松愉悅的心情本身就是值得學習的。

孔子又說,許多來自遠方的志同道合者來見我,這是一件多么值得快樂的事啊!孔子的這段話正體現了他仁愛博大的胸懷,儒家思想是人際間的哲學,它的價值正是與人相處,培養樂于與人交往的情緒當然也是儒者的必修。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翼城县| 漠河县| 巫溪县| 集贤县| 安图县| 黑龙江省| 龙川县| 江华| 呼玛县| 朝阳县| 尼勒克县| 保康县| 泸溪县| 宁都县| 巴林左旗| 通州区| 白玉县| 开鲁县| 安吉县| 台江县| 平利县| 齐齐哈尔市| 宣威市| 澎湖县| 吴江市| 夏邑县| 奉节县| 楚雄市| 西平县| 邻水| 柳江县| 阿拉善盟| 五峰| 定陶县| 隆安县| 深州市| 巫山县| 阿拉善右旗| 斗六市| 喀喇沁旗| 丽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