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氣度是一種由內而外的修養(5)

無論做什么事情均應從淺處、實處入手。為官更應當一切從實際出發,那些汲汲名利、專好虛名的人,肯定不是好官。越是叫得響的人,其用心越是值得懷疑。反而那些老老實實辦實事的人,才是真正的棟梁。所以,對為官者來說,少一分張揚,就等于多辦了一件實事。

無論你身居高位還是家財萬貫,或者才華橫溢身份特殊,都不要忘記“禮”的本質,要把自己擺在與別人平等的位置上,要讓自己言行一致,要懂得謙虛,要誠心誠意。

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許多人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取得了一點點成績,就開始掉以輕心,得意忘形??墒牵麄儧]有看到,社會的環境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人們的心態也在不斷地跟著轉變。今天你還是一枝獨秀,明天可能就變成千朵成群。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尤其在職場中,如若鋒芒畢露,得意忘形,不僅會灼傷自己,也會傷害到你的同事,更有可能造成上司對你的提防。原本只想被重用,只想在職場中大展宏圖,到最后卻只剩下無奈的嘆息。一旦你出現不好的狀況,他們便會對你的所作所為做出強烈的反應,輕則說你意氣用事、不夠火候,重則落井下石,讓你承擔所有的惡果。

人們常說,風水輪流轉,沒有誰能夠一輩子一直春風得意,也沒有誰會一生都失意惘然。所以,在得意之時,請學會收斂自己的光芒。如果肆無忌憚,飛揚跋扈,那只能在別人風生水起而你陷入失意時傷害自己。到那時,不要怨恨別人將你灼傷,不要悲嘆人情的冷漠與世態的炎涼,想想自己當初是怎樣對待別人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自己釀的苦果最終還是要自己吞食。

人生是自己的,不要讓別人影響你

內疾外證,果愈幾分,凡郁怒最易傷人,余有錯處,弟盡可一一直說。人之忌我者,惟愿弟做錯事。惟愿弟之不恭。人之忌弟者,惟愿兄做錯事,惟愿兄之不友。弟看破此等物情,則知世路之艱險,而心愈抑畏,氣反和平矣。

——《曾國藩家書之致九弟·凡郁怒最易傷人篇》

沉著,自己主宰自己的意志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句話誰都會說,但真正做到的人卻很少,而那些能做到的人,大都已是成功人士。面對流言、讒言、諫言、良言、惡語……淡然處之,氣定神閑,看透其背后的實質,也就修煉出了“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大氣胸懷。

曾國藩認為,古往今來,失敗者之所以失敗,很大程度上要歸于氣度不夠開闊,心胸不夠寬廣,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受別人影響太大。在上面這封信中,曾國藩給弟弟分析了世道的艱險,絕不能因聽信小人之言而傷了兄弟間的和氣。人生是自己的,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別人的三言兩語阻礙自己。

在另一封給弟弟的信中,曾國藩還認真地剖析了自己,他說:“我一天比一天老了,卻還是經常管不住自己的懷疑,我一直不懈地抑制自己的情緒,不動肝火。近年來,當我憤怒、激動時,國荃賢弟總是勸我,即使你憤怒、激動時,也能及時收斂情緒,從這一點上看,你以后的前途不可限量呀,后福也是無限的。擔當國家大事的人必須有大氣度,憂慮、怒氣、怯懦之氣積在心中,便會有負擔,不利于成大事。以后你我兄弟走運時,要彼此勸誡,保留倔強的品質,除去憤怒激動的情緒,也就可以了?!?

在別人故意刁難或惡意中傷時,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多幾分成熟大氣,少幾分意氣用事。這讓曾國藩在處理與其他人的關系時游刃有余。

同治三年,曾國藩一手提拔起來的沈葆楨卻在關鍵時刻拆他的臺,故意與他爭糧餉。在別人看來,此時曾國藩怎能不動氣,然而他還是從大局出發,忍讓一步,息事寧人。

后來,曾國藩又想起此事時,感嘆道:那些一定要別人順從自己,總是設法鏟除異己的行為,是權臣的表現。能夠在別人抵觸時忍讓和顧全大局,才是用心良苦的圣賢應有的表現呀。我就當借用別人的抵觸,來磨礪我的品德修養,來成就自己的氣度,這樣做也許更好吧。

無論世事如何紛亂,都要主宰自己的意志,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就像身體的健康,取決于身體對于食物的反應;心理的健康,取決于情緒對于外在刺激的正確反應。每天所經歷的事情,所聽到的流言蜚語、良言惡語,有些有益身心健康,有些則必須及時排除,這樣才能永遠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去面對人生。

用行動證明自己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各種的流言蜚語,嘲諷打擊。那些惡意中傷你的人,最想看到的就是你落荒而逃或者氣急敗壞、歇斯底里的樣子。如果你對這些打擊毫不為意,他們反而如一拳打在了棉花上,無所適從。

在工作遭受排擠和打壓是不幸的,可這也恰恰說明了對手的心虛與怯懦,正因為他們怕你,才千方百計地用語言傷害你。從另一方面想,它不正是你展現自己能力和胸懷的機會嗎?沒有人可以一手遮天,努力工作,踏實做事,你的成績遲早會被他人看到的,你的胸懷和氣度終將贏得他人的敬仰。

泰戈爾說:“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比松飞峡赡軙龅礁鞣N打擊。遇到打擊時,處理的最好辦法是不要回避,因為那是懦弱無能的表現;也不要歇斯底里,那樣只會使打擊你的人得逞。坦然面對,用行動證明自己,才是最好的選擇。

作為某大型網絡公司有才能、有實力的人物李明,一直把同事趙旭看作競爭對手,總是想方設法排擠他。在一次升職競爭中,趙旭本來有晉升的機會,但作為副主管的李明故意把趙旭借調到子公司半年。這讓深知趙旭才干的小陳很是生氣,說李明太陰險,但礙于沒有證據,也只能干生氣。

可趙旭卻說:“還會有機會的,不要著急,也不用為我擔心,沒什么大不了的。以靜制動,靜觀其變,這樣才能抓住更好的機會。”趙旭在子公司仍舊兢兢業業,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而沒有因為受到排擠便消沉,更沒有抱怨自己的懷才不遇。

在一次總裁視察子公司時,發現了趙旭的卓越才干和高尚品質,于是任命他為公司總部的網絡應用開發經理。趙旭用自己的實力得到領導的賞識,成為公司最年輕的應用開發經理。

陰云不可能總是遮蓋天空,陽光總會從意想不到的地方照射進來,照亮世界。趙旭雖然受到了李明的打壓,可他不回避、不消極、不放棄,而是坦然面對,更加出色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終于被老板賞識。

用成績成就自己

說到用成績成就自己,就想起一個朋友的成功故事。

這位朋友曾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但她無論怎么做,總是受某位老同事的排擠,使她很難有展現才能的機會,最后無奈之下,她決定離開這家公司。之后,從做自由接案人到成立自己的小公司,幾年下來,如今她已擁有一家頗具規模的公司,收入也是當初拿人薪水的幾十倍。

而原來那家公司經營不善倒閉了,當初排擠她的人也失業了。這個朋友告訴我,她要感激當初大力壓制她的人,正是那個人給了她一個機會,讓她更好地發現了自己的能力,讓她有動力到別處去尋找夢想。

那些每天爭來爭去、從來不會靜心思考人生的人很難贏得最后的勝利;能夠自我調整、改變、開拓創新、心態平和的人更能適應環境而生存下來。只要心中有夢想,這個地方實現不了自己的夢想,那么就換個地方。只要懂得到別處找夢想,你將擁有更廣闊的天空。而那些愛說閑話的人,讓他們說去吧。我們追逐成功,就應不懼他人的議論。

人都希望自己幸福,都有自己執著的追求,都想活得好,成為有成就的人,那么就一定要丟棄你用來飼喂心靈與情緒的那些腐敗食物,丟掉那些自我憐憫。不要自憐地對自己說:“為什么這種事情總是發生在我的身上?”更不要在聽到或是看到別人成功或者幸運時,就憤憤不平:“我不認為他比我行,他只是走了狗屎運而已!”

不要因為他人的三言兩語而失去了自我。那些經不起批評的人,人家說一句就要難過十幾天,聽人家幾句批評就要翻臉的人,事實上是極端沒信心的表現。

那種容易隨人家的奉承起舞的人,隨人家的批評而一蹶不振的人,注定要跟快樂說拜拜。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不能控制情緒的人,終究成不了大事。因為他們不大氣,沒有容人之量,那又如何能海納百川?

人生是自己的,當然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前途是自己的,當然要靠自己來走。

多讀書,為事業打好基礎

余生平之失,在志大而才疏,有實心而乏實力,坐是百無一成。李云麟之長短,亦頗與我相似,如將赴湖北,可先至余家一敘再往。潤公近頗綜核名實,恐亦未必投洽無間也。

——《曾國藩家書之致九弟·為政切不可疏懶篇》

書如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是一個人書讀多了,氣質自然會變得高雅,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在這個以實力說話的時代,必須多讀書來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曾國藩認為,盡管人的氣質是天生的,是不容易被改變的,但只要多讀書學習,還是可以改變的。讀書可以提高人的涵養,讓人說話做事氣度非凡。

在所有研究曾國藩的人中,有一個共識——曾國藩不聰明,讀書也不是很好,但他卻一直堅持努力讀書,最后還考取了功名,成就了一番大業。所以說,豐富的學識來源于持之以恒的學習。時間長了,知識越積越多,慢慢地這些知識就化作提高個人能力的動力,提高人的氣質的內在支撐,讓人由內而外散發出一種與眾不同的非凡氣質。個人能力的提高,個人魅力的增長,能更好地幫助一個人取得成功。

蔣介石一生崇拜曾國藩,不論是對他的博學多才還是他行軍作戰的本事,都備為推崇。

那些不了解曾國藩的人認為,他一定是自幼天資聰明,才取得了后來的豐功偉績。其實,曾家祖上世代務農,也就是說他出身貧寒。看完下面這個小故事或許我們能從中學到點什么。

少年時的曾國藩喜歡夜讀,常常讀著讀著就到深夜。一個冬天的夜晚,他挑燈背誦一篇經典古文,而那夜正好有一個小偷到他家行竊。小偷看到曾國藩在讀書,決定等他睡熟后行竊??墒堑鹊桨胍?,那個小偷還是沒有找到下手的機會,因為那一篇文章曾國藩怎么也背不下來,而梁上的小偷卻被凍得渾身打戰,他實在忍不住了,就跳下來氣沖沖地對曾國藩說:“我從來沒有見過比你更笨的人,我來背一遍你背的這篇文章。”說著,十分流利地背了一遍,然后憤憤地走了。在小偷走后,曾國藩沒有氣餒,仍舊堅持背過那篇文章才睡覺。

從上面不難看出曾國藩的天資之一般,但誰又能想到一代名臣少年時竟笨到如此地步?笨得連小偷都看不下去了,笨到小偷聽幾遍都背下了而他還沒有背下來。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的話,又不得不佩服曾國藩那種勤奮好學的態度。讀書貴有恒,正因為他做到了書山有路勤為徑,所以才有了以后的輝煌成就。

天資聰穎也要不斷學習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先輩們正是靠著書籍構建成的階梯,學做人,學做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進步,攀登上一個又一個科學的高峰。讀書學習能夠助推事業成功。一個時刻注意讀書,不斷進取的人,能不斷提高自己、超越自己,為自己的“成功號”方舟“加油”,讓自己更快地向目標挺進,直到順利抵達成功的彼岸。

歌德說:“人不只是生來就擁有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一般來說,人的成功分為事業的成功與人生的成功,而這兩者都離不開讀書,離不開知識的學習。所以說知識改變命運,知識能夠改善人的心態,重塑人的性格,進而成就人生。

世界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說“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聰明”,曾國藩用親身實踐做出了榜樣。不要給自己找借口:人家學習好是因為聰明,腦筋好,我學習不好是腦袋太笨了,沒有那個天分;人家工作成績突出是因為腦子轉得快,能說會道,我沒有那個能力。果真是這樣嗎?我們不能否認,聰明的人理解能力強,接受知識快,能夠在短時間里掌握新知識,但如果僅僅這樣的話是不夠的,因為知識是不斷更新的,人應保持一顆時刻學習的心。如果自大,自負,不知進取,自己的先天優勢也會輕易失去。比如“傷仲永”的故事,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方仲永是個天才,卻因其父的無知炫耀,沒有讓其繼續讀書,最終“泯然眾人矣”。如果你資質極高,再加上勤奮,那樣的效果當然是極好的。但如果你資質不高,那就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并一直堅持下去,終將取得成功。

回到前面故事中的那個小偷身上,不知他是否知道他當年奚落的曾國藩,最后取得了那么大的成績,為國家做出了那樣多的貢獻。想想小偷的天資遠比曾國藩要高得多,可他選擇了去做梁上君子,既然都能冒著生命危險去偷盜,那為何不把天分用到苦讀上去,那樣豈不是容易得多?

讀書永遠不過時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水平的快速提高,人們越來越相信“讀書無用論”,越來越不重視讀書,不注意提高自身文化素質。這肯定是不對的。如果說回到二三十年前或許不讀書真的能讓許多趕上機遇的人成就一番事業,但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里這是絕對行不通的。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點。在改革開放之初一夜暴富的人只是趕上了那個市場空間巨大、商品嚴重短缺的時機,只能是特例,不能認為其具有普遍性。在今天這個知識經濟時代,誰能保證當年大學沒畢業的喬布斯、比爾·蓋茨能取得現在的成就呢?但凡成功人士,沒有一點真才實學是不行的:百度的CEO(首席執行官)李彥宏曾是“北大”的驕子,GE(通用電器)前傳奇CEO韋爾奇擁有博士學位……

李嘉誠取得了巨大成功,而李嘉誠說他現在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沒有好好讀書,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雖然李嘉誠謙虛地說沒能好好讀書,但并不是說他沒有讀書。他幾乎每天都會抽出時間來讀書。給自己充電。他將家產的三分之一捐給社會,其中大部分捐給教育,以避免更多年輕人因為無法讀書而耽誤前程。

或許你無法取得像上面提到的成功人士那樣的高學歷,但一定要讀書。培根在《論讀書》中寫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睂W習改變人的智商和情商。

林語堂的《讀書的藝術》中有這樣一段頗為俏皮又充滿哲理的話:一個人若不好好讀書,他一年四季都有不讀書的正當理由: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來冬又至,不如等到來年。書到用時方恨少,不要再為自己找理由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寿区| 加查县| 南城县| 海晏县| 鹤庆县| 郁南县| 衡水市| 法库县| 都安| 彭阳县| 防城港市| 教育| 襄垣县| 潞城市| 连平县| 湟源县| 定兴县| 汉中市| 柘荣县| 和平区| 怀集县| 廊坊市| 沂水县| 饶平县| 镇沅| 团风县| 巩留县| 梁山县| 阿克苏市| 朝阳县| 关岭| 北京市| 临桂县| 桃源县| 饶平县| 嘉祥县| 修武县| 南召县| 通州市| 牡丹江市| 辽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