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氣度是一種由內而外的修養(4)
- 氣度成就人生:曾國藩家書中的成功密碼
- 楊立朋 王園園編著
- 5571字
- 2016-05-24 19:21:12
這時,老板那憔悴的臉上綻出了光亮和笑容。他從座位站起來,帶著年輕人走到辦公區,對大家說:“放下你們手中的工作,我們要開一個重要的會,馬上開始。”會議室里很快就坐滿了人,老板示意年輕人講講這一次事故后的內心感受。再一次地,他熱淚盈眶,開始了平生第一次的關于感恩與責任的演講。后來,這位年輕人成了科學品牌管理的倡導者。
感恩讓我們在經歷風雨后變得成熟和穩重,讓我們在經歷困難與挫折時仍能繼續前行。
感恩,就是感謝我們生活中遇到的每個人。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領導……甚至感恩對手。感恩是一種心態,感恩讓一個人變得溫文爾雅,感恩讓一個人更加氣度非凡。
尊重他人會獲得更多機會
余蒙祖父金澤,頻叨分之榮,此次升官,尤出意外,日夜恐懼修,實無德足以當之。諸弟遠隔數千里,必須匡我之不逮,時時寄書現我之過。務使累切積德,不自我一人而呼,則庶幾持盈保民,得免帶致顛危,諸弟能常進箴規,則弟即吾之良師益友也。諸弟亦宜常存敬畏,勿謂家有人作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謂已有文學,而遂敢于情才傲人,常存此心,則是載福之道也。
——《曾國藩家書之致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篇》
尊重是一種相互的行為
在分析曾國藩這封家書前,我們先來看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為了保護他的子民,向一個巫婆求助,請她幫助戰勝敵國。巫婆說:“可以,但你必須答應我一個要求——讓你的弟弟,王國中最勇敢、英俊的騎士娶我。”但是這個巫婆真的長得又老又丑,還是個駝背,而且會說令人惡心的臟話,于是國王就與弟弟商議。為了國家的利益,騎士還是答應了巫婆。
就這樣,在一個微風和煦的日子,英俊的騎士與丑陋的巫婆舉行了婚禮。巫婆丑陋的外表和沒有教養的舉止,讓所有的賓客都感到不舒服。只有騎士沒有表現出一點厭惡之意,他對巫婆說:“我尊重我的諾言,同時我尊重你的習慣。”巫婆聽后非常高興。在騎士送走前來祝賀的賓客后,回到臥室,他看見了一個恬靜美麗的女子正坐在梳妝臺前,原來這才是巫婆真正的樣子。
她溫柔地對騎士說:“因為今天我感受到了你對我的尊重,所以我也尊重你,但我只能有半天的時間恢復我本來的容貌,你是希望我白天恢復還是晚上恢復呢?”這又是一個讓騎士很難決策的難題,因為他既想白天有這樣一個溫文爾雅的女子在身邊陪著,又想晚上與這樣一個容貌姣好的女子同床共枕……于是他說:“我尊重你的選擇,無論你選擇什么時候恢復容貌,我都會很高興的。”巫婆微微一笑說:“既然這樣,那從今以后,我都用這樣美麗的一面去面對你和所有人,無論白天或黑夜。謝謝你對我的尊重。”
雖然這只是一個童話故事,但其中關于尊重的深刻寓意卻值得每一個人去認真地深思。尊重他人,真的可以讓世界變得美好。
俗話說,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尊重是一種相互的行為,就像騎士尊重女巫,女巫也回報給他美麗賢惠一樣。“若欲取之,必先予之。”同樣,每個人都有自尊心,要想得到別人的認可與尊重,就要學會先尊重別人,使他感受到自己的重要,這樣你才能得到別人對你的善意和真誠的回報。
敬而不阿,保持非凡氣度
氣度不凡的人,從不吝嗇對別人的贊美與尊敬。尊重他人是良好修養的表現。成大事者,為人處世“敬”字在先。
孟子說:“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尊重別人也就是為自己減少一個對手,增加一個朋友。
曾國藩在家書中告誡弟弟,雖然家里有為官的人,家境還算富足,但也不能輕賤別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尊心;雖然你讀了些詩書,但也不能恃才傲物,對別人不敬。要把“敬”“仁”常存心間,這樣才可能使福氣常存。在這一點上,曾國藩為他的兄弟子侄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作為清朝漢族地主的一員,曾國藩既要討得清廷皇帝的歡喜,也要在漢人大臣面前樹立自己的威信,還要處理與洋人的關系,走得是何其艱難。而他能左右逢源,應付自如,靠的就是敬而不阿、以誠相待的態度。
1843年,曾國藩擔任四川鄉試主考官時,道光皇帝便派當時任大內侍衛的肅順和臺莊作為他的隨行護衛。曾國藩知道肅順是鄭親王的親弟弟,臺莊的祖上是被稱為“威猛巴圖魯”的皇親。這兩個人雖是曾國藩的下屬,但曾國藩從出身、門第和相貌上判斷出這兩個人不是等賢之輩。他看到肅順年紀輕輕,不過二十幾歲的樣子,卻偏偏戴著頂大沿帽子,雖是打扮成下人模樣,腰間竟然掛了塊價值連城的玉佩,讓人一眼便能認出是宮內之物;手上的玉石扳指紋路細密,圖畫也特別清晰耀眼,絕非市面之物;青衣皂褲,里面都露出雪白的襯子,若是侍候人的人,絕不會有這么干凈利落。臺莊也是貴族出身,兩個人對曾國藩不卑不亢,尤其是看人時眼睛似看非看,全不管面前人的反應。曾國藩便明白為什么道光皇帝派這兩個人來陪伴自己,明顯地帶有隨行監督之意,他也明白了這兩個人在道光帝眼中的位置,也可以預見他們日后的前途非同尋常。因此,曾國藩雖然身為上司,但對這兩個人也是傾心接納,推心置腹,尊敬謙和,力求與他們結成好朋友。
在這次主考四川途中,曾國藩處理了許多不法的清朝親貴,但每有大事必和肅順等商議,聽取他們的意見,使他們感覺到被尊重。
肅順很早就對曾國藩的為人處世懷有敬佩之意,曾國藩的尊上不媚上、敬下不欺下、崇權貴而不專事權貴的性格很對肅順的脾氣。盡管曾國藩出身貧寒、過分看重銀錢,對此肅順也有些不齒,但正因為這樣,才導致了曾國藩的“廉”,而滿族貴族那種盛氣凌人、敷衍了事、不學無術、專門討好皇室的作風,肅順從小就對之深惡痛絕。肅順深知在武學方面,滿族人強于漢人,但在文化方面,漢族人的文化一直處于世界前列,所以他對曾國藩也十分敬重。曾國藩在這次任主考的過程中曾被清朝親貴所誣告下獄,幾乎喪了性命,還是多虧了肅順從中說明斡旋,才得以逢兇化吉。
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席勒說:不會尊重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尊重他。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尊重是人際交往的前提。有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
生活中,對他人的尊重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也會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會對你哭;你對它憤怒,它也會對你憤怒;你打破它,那你看到的也將是支離破碎的你。因為尊重別人,等于尊重自己。
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競爭與合作并存、挑戰與機遇同在的時代,在實現奮斗目標的路上,可能會遇到很多競爭對手,也會遇到很多合作伙伴。我們不能對對手產生敵意,把他看作人生路上的絆腳石,而應該把他當作前進的助推器;對于合作伙伴,更要把他當成并肩作戰的戰友來信任、尊重。作為生活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我們要允許他人表達思想,尊重他人表現自己。當意見產生分歧時,要做到兼聽則明,尊重他人的意見,而不是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生活習慣、工作風格,與別人合作相處時,應該尊重對方的人格和自由。
在與人交往中,我們要熱情、真誠,熱情的態度會使人產生受重視、受尊重的感覺。工作中,我們要尊重領導、尊重同事,同時也要尊重自己的競爭對手。
做到尊重別人其實很簡單。只需要在得到別人的幫助時,真誠地說一聲“謝謝”;當無意之中傷害了別人的時候,真誠地說一聲“對不起”;對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平等對待,一視同仁;對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不卑不亢,自尊自重。尊重別人不用你付出很多,往往就是一句溫馨話、一句發自內心的話;一個尊重他人的小舉動,一個眼神,一個微笑,就能像冬日的暖陽溫暖一個人的心,讓冷漠的人感動,讓心懷自卑的人樹立信心,讓處境窘迫的人重新找回自信。
功成名就之人,受到人們的尊重,因為他們創造了生活,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成就了自己,榮耀了家族,同時也發光發熱地溫暖了別人。同樣,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人,也應該受到應有的尊重。因為他們都有一顆善良、自尊、純凈的心靈,他們有自己的優點和特長,也默默地為這個世界發光發熱。
在高鐵上時,一位看起來挺“白富美”的女孩坐在一位農民工小伙子旁邊。女孩一坐下就立刻抱怨起來,還把乘務員叫了過來,堅決要求給她換一個位子。
幾分鐘后,乘務員回來說:“女士,普通座已經滿了,不過商務座還有一個……”女孩聽后十分高興。乘務員接著說:“我們從來沒有將一般乘客提升到商務座的情況,但剛剛已經獲得了列車長的特別許可。的確,讓一位乘客和一個如此令人厭惡的人坐在一起,實在是太不合理了!”
接著,乘務員對著那個農民工說:“真是打擾了,我們已為您準備好了商務座,請跟我走吧。”
周圍乘客自發地給出了熱烈的掌聲,農民工乘客拿了行李走向了商務車廂……
一個人在歧視他人的同時,也等于在歧視自己。不尊重他人的人,也得不到他人的尊重。
尊重他人與自尊,是一種情感的交流與互動,是一種愛的表達形式。但凡成功的人士,都有一個寬廣的胸懷,一種非凡的容人氣度,一顆博愛的心。尊重他人與自尊也是一種修養和氣度,它能提高人的涵養,鍛煉人的心志。
得意之時不忘形
諸弟主我十年以后,見諸戚族家皆窮,而我家尚好,以為本分如此耳,而不知其初,皆與我同盛者也,兄悉見其盛時氣象,而今日零落如此,則太難為情矣,由盛衰在氣象,氣象盛則雖饑亦樂,氣象衰則雖飽亦憂,今我家方全盛之時,而賢弟以區區數百金為極少,不足比數,設以賢弟處楚善寬五之地,或處葛熊二家之地,賢弟能一日以安乎?
——《曾國藩家書之致諸弟·述接濟親戚族人之故篇》
勿得意:樹大招風
人們說,困頓之時不移志容易,得意之時不忘形,要做到卻是難上加難,因為這是一種本性的自然流露。但是得意之時的忘形又是極端危險的,因為一旦志得意滿便會放松警惕,走向衰落和失敗。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一世英名的人物正是敗在了一時的得意上。曾國藩鎮壓了太平天國,成為名震中外的“中興名臣”,卻偏在高唱凱歌時還低調做人,我們不能不嘆服他的高明,也不得不敬佩他的氣度,不得不稱贊他的修養。
人的職位越高、功名越大,越容易頤指氣使、得意忘形。那么此時失敗也就隨之而來。曾國藩之所以受到許多偉人、名人之崇拜,成為封建時代最后一個精神偶像,與他能善收晚場有很大關系。
“聲聞之美,可侍而不可恃”“善始者不必善終”,這是曾國藩對功名的看法。
曾國藩曾寬慰、告誡弟弟說:我們現在處于極好之時,家事有我一個人擔當,你們就一心一意做個光明磊落、鬼服神欽的人。待到名聲既出,信義既著,即使隨便答言,也會無事不成。所以不必貪財,不必占便宜。
可見,曾國藩是把名譽和貪婪相對立來看的。貪婪的人,惡名加身;大度的人,清譽在外。一旦名聲遠揚,就可以不拘小節了。曾國藩的見識可謂高遠,甚至可以說有點狡猾。他把好名聲看成立身之本,認為本應正,源要清,不可本末倒置。
曾國藩對家族的名望和聲譽十分看重。為了保持這個家庭的名望和聲譽,曾國藩可以說殫精竭慮,鞠躬盡瘁。常言道,樹大招風。由于家大、業大、勢大,兄弟幾人都在朝廷做大官,于是乎外面就有不少關于他們兄弟的傳聞。
曾國藩就不止一次地聽說過對他們兄弟的指責,他不是任之聽之,而是一一轉告各位兄弟:或者直接責備,或者委婉相勸,希望他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因為名望所在,是非由此而分,賞罰由此而定。有一年冬天,朝廷中有一個叫金眉生的官員被好幾個人彈劾,結果家產被抄,妻子兒女半夜站在露天下,飽受風寒冰凍之苦。曾國藩說,難道這個金眉生果真萬惡不赦嗎?其實不過是名聲不好,懲罰隨之而來罷了。
所以說,人言可畏,眾口鑠金,積毀銷骨。那些議論不知道從什么地方興起,也不知道在什么時候結束。眾口難辯,沸沸揚揚,防不勝防。那些有才華的人,因為那些懷疑與誹謗無根無據,雖然惱怒,但還是悍然不顧,結果誹謗一天比一天嚴重。那些有德行的人,因為那些誹謗無根無據而深感恐懼,于是收斂下來認真反省,并對自己的一言一行十分謹慎,結果誹謗不攻自破,謠言也就一天天消散了。
曾國藩曾說過,我官居高位,又獲得了極高的虛名,時時刻刻都有顛覆的危險。通觀古今人物,像我這樣名大權重的人,能夠保全善終的人極為少見。因此我深深擔憂在我全盛之時,不能庇護你們;到了我顛覆之時,或許還會連累你們。所以我只有在我沒事的時候,時常用危詞苦語來勸誡你們,這樣或許能夠避免大災大難啊!
曾國藩不停地自我反省:我的聲望越來越高,就是我自己也不知道從何說起,只恐怕名望超過了實際……這全部責任在于做哥哥的提倡、做表率。懷著這種深沉的認識和憂懼,曾國藩把這一感觸時不時傳送到兄弟們身上。他鼓勵、勸勉他們為百姓多干實事,不要被名望二字所累。他說:“那才是我曾家門戶的光榮,阿兄的幸運!”
但凡功成名就之人,名望愈高,愈是珍重這份榮譽。曾國藩過人之處在于,他對自己的名望始終抱有懷疑的態度,甚至根本就認為沒有什么名望。
忌狂妄:槍打出頭鳥
有的人倚仗著才能、學識、權力和金錢,便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得意忘形。“狂”其實是不好的,要不得的,它的本意指狗發瘋,如狂犬。生存處世,如果與“狂”相結合,便會失去人的常態,便會有壞名聲。
狂妄與無知往往聯系在一起,“鼓空聲高,人狂話大”。舉凡狂妄的人,都過高地估計自己,過低地估計別人,他們口頭上無所不能,評人論事誰也看不起,總是這個不行,那個也不中,只有自己最好。在這種人眼里,他自己好比一朵花,別人都是豆腐渣。這種人生存必然不能一帆風順。
有的人讀了幾本書,就自以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無人可比,好像現在的文學大家、科學巨匠全部不在話下;有的人學了幾套拳腳,自以為武藝高強,身懷絕技,到處稱雄,頗有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架勢。然而,狂妄的結局是自毀家門,自斷后路,自斷人脈。
自己有無本事,本事有多大,別人都看得見,心里都有數,不用自吹,更不能狂妄。有道是:“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沒有多少人樂意接觸一個言過其實的人,更沒有一個人樂意幫助一個出言不遜的人。不論是莊子、老子,還是孔子,儒道兩家都勸人要以謙讓為上,不可自作聰明地顯示、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實力。只有這樣才能不被人妒忌,才能真正達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