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明天,就是你今天的結果。不懶惰、不偷巧、不抱怨、不放棄,過好每一天。只有這樣,你的未來才是可靠的、有保障的。只有這樣,夢想的實現才會水到渠成。
安于現狀就會死于現狀
現在的自己,永遠是有待完成的。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環境是我們生存的空間,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面對競爭環境的變遷,為什么有人能應付自如獲得生機,而有人卻步履維艱慘遭淘汰?
其原因與青蛙實驗頗為相似。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曾進行過一次著名的“青蛙試驗”:他們將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鍋里,青蛙觸電般地立即竄了出去。后來,他們又把它放在一個裝滿涼水的大鍋里,任其自由游動。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熱,青蛙雖然可以感覺到外界溫度的變化,卻因惰性而沒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到后來熱度難忍,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
這可怕的青蛙效應告訴我們——安于現狀就會死于現狀!事物的發展,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若一個人久久沉迷于無變化、安逸的生活,就往往忽略了周遭環境的變化,當危機到來時就只能像溫水中的青蛙一樣坐以待斃了。
1986年,作曲家譚盾初到美國求學。盡管有哥倫比亞大學提供的獎學金,但他仍必須到街頭拉小提琴賣藝來賺錢。和他一起賣藝的,還有一位熟識的黑人琴手。他們非常幸運地“搶到”了一個最能賺錢的好地盤——一家商業銀行的門口。
一段時間之后,譚盾賣藝賺到了一些錢后,就和那位黑人琴手分道揚鑣了,因為他沒有忘記自己來美國的目的是學習聲樂,而不是賣藝賺錢。因此,他將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提高音樂素養和琴藝之中……
就這樣,十年過去了。一天,當譚盾偶然路過那家商業銀行時,驚奇地發現:那位黑人琴手仍在那里賣藝!黑人琴手看見譚盾時很高興,說道:“兄弟,多年不見啦,你還好吧?現在在哪里拉琴啊?”譚盾說了一個很有名的音樂廳的名字,黑人琴手的表情很漠然,似乎沒聽說過那個音樂廳,他問道:“那家音樂廳的門前也是個好地盤,也很賺錢嗎?”
原來他想當然地認為譚盾和他一樣,仍在這樣或那樣的公共場合賣藝賺錢。他哪里知道,再次出現在他面前的譚盾,已是一位國際知名的音樂家,不再需要賣藝賺錢!
其實,現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黑人琴手”們,他們死守著“最賺錢的地盤”不放,甚至沾沾自喜,洋洋得意。但在“譚盾”們這樣的成功者看來,他們不僅沒什么可自得的,反而令人同情:安于現狀讓他們遠離了成功,遠離了驕傲的人生!
事實上,很多有本事的人之所以沒有大成就,不是缺乏條件和機遇,而恰恰是因為他們太容易滿足而不求進取。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朝九晚五、一周雙休、每天坐同樣的公車上學或者上班、在教室里或者辦公室里做同樣的工作、每次考試不好不壞或者每個月領同樣的薪水……這都會讓很多人安于現狀,沒有了堅持進取的勇氣。他們大多有這樣的想法:“我現在的生活充滿喜悅和滿足,以后要怎么做才能維持目前的這種狀態呢?”但是,你希望維持現狀,你周圍的事情卻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你所處的社會形勢每天也都不同,世界上的新事物也是層出不窮。安于現狀、墨守成規的人,終將被社會所拋棄。即使你有能力做得更好,但是因為你滿足于現狀,你的進取心開始逐漸消磨,所以你也許永遠都只能原地踏步,從而使你的目標可望而不可及。
其實,也只有小人物才會滿足于現有的生活,真正偉大的人物從沒有達到過他們的目標。因為隨著他們的進步,他們的目標會越定越高;隨著他們眼界的開闊,他們的奮斗心會逐漸增長。例如一位美國薪水很高的職業經理,在談到“成功的秘訣是什么”時,就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我還沒有成功呢?沒有人會真正成功,前面總是有更高的目標。”
當然,很多人會說,這些道理誰不懂呀?的確。人人都可以講出許多為什么不能安于現狀的道理,可為什么你說起來明白,做起來卻不是那回事呢?
也許是習慣使然。一般來說,若是過慣了那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是很容易安于現狀的。為什么?富而思樂,玩物喪志。因為對你來說,膏粱錦衣,什么都有了,什么都是現成的,還用得著自己努力奮斗嗎?
也許是胸無大志。人們常說“有志者事競成”,志向可以成為一個人前進的動力,可以鼓舞人的精神。若是沒有志向,必然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糊里糊涂過日子。
也許是不思進取。只有強烈的進取心才會促使人們去忘我地工作,超水平地發揮,去完成一般情況下似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而對于那些缺乏進取心的人來說,是能偷懶就偷懶,能省時就省時。
也許是得過且過。人一旦進入這種狀況,就會變得毫無生氣,今天能干的事非要拖到明天,原來能干的事今天也不干,結果就橡一臺機器一樣,久而不用就生銹了。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也不管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中,只要你失去向更高層次努力的動力,那么你的悲劇和毀滅也將要來到了。
尤其是作為年輕人,謹慎小心,雖說是一種優秀的品質,但裹足不前,安于現狀,只能讓人在當今瞬息萬變的社會中被淘汰出局。因此,我們一定要繼續保持身上的“不安分因子”,它的積極意義就是——會讓我們在持續的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增長智慧,即使在探索前進的道路上深一腳淺一腳,也是走在通往成功與幸福的捷徑上!
延伸閱讀:安于現狀的人如何自我激勵?
1.離開舒適區。
2.找出自身的情緒高漲期。
3.調高目標。
4.逼真地想象自己的彌留之際。
5.撇開那些不支持自己目標的“朋友”。
6.迎接恐懼、直面困難。
7.“休整→重新投入”循環。
8.先“排演”一場比自己要面對的更復雜的戰斗。
9.在塑造自我的整個旅途中保持良好的感覺。
10.不沉浸在過去,也不耽溺于未來,立足現在。
11.敢于競爭。
12.不從別人身上找尋自己,在內省中塑造自我。
13.走向危機。
14.從細微處做改變。
15.敢于犯錯。
16.不怕拒絕。
17.盡量放松。
18.循序漸進。
好運氣不是坐等來的
把成功看成是命運安排和機緣巧合的人,要么出于謙卑,因為他已經成功;要么就是出于懶惰,因為他什么都不想做卻渴望成功。
時下,總是聽到一些年輕人抱怨世界的不公平。他們總感覺自己在事業上不成功,不是因為能力太差,也不是因為努力不夠,而只是因為上天沒有給予自己成功的好運氣。運氣,這個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素,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這些人歸納為失敗或者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了。
果真如此嗎?我們真的能將一切歸因于“運氣”這摸不著、看不到的因素嗎?
對于這個問題,美國文學家愛默生早已做過回答:“只有傻子才會坐以待斃相信命運。相信‘命中注定’的人是極其膚淺的,他們總是認為偉大人物所獲得的名聲都是碰巧而已,只是那個時刻對他有利,而在其他的時候,幸運之神可能就不會光顧他了。堅強的人相信因果,所有成功的人都實際上是因果論者。他們相信做任何事都不能憑借運氣,而只能憑借精神,自始至終都是堅強的意志和永不放棄的精神在推動他們進步,從而使他們在經歷無數風雨后,獲得了成功。”
如果你期待從天而降的運氣助你成功,那就和守株待兔沒什么兩樣。只有努力爭取,才會得到運氣的垂青。要知道,任何時候運氣都不會從天而降。許許多多天賦很高的人,就是因為不按照“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思想行事,妄想撞撞運氣而獲得成功,最終使自己窮困潦倒。
五年前,有兩個來自農村的人,準備外出打工。一個打算去上海,一個決定去北京。
可是就在候車廳等車的時候,他們各自又都改變了主意,因為他們同時聽到鄰座的人議論說:上海人精明,外地人問路都收費;北京人質樸,見了吃不上飯的人,不僅給饅頭,還送舊衣服。于是,那個想去上海的人想:還是北京好,掙不到錢也餓不死。而那個打算去北京的人想:還是上海好,給人帶路都能掙錢,還有什么不能掙錢的?
打定主意,兩個人巧合地又在退票處相遇了。原來要去北京的得到了去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去北京的票。
去了北京的那個人,發現北京果然好。因為他初到北京的一個月,什么都沒干,竟然沒有餓著。銀行大廳里的水可以白喝,大商場里歡迎品嘗的點心也可以白吃。
而去上海的那個人,也發現上海果然是一個可以讓人發財的城市。因為他只要想點辦法,再花點力氣,干什么都可以賺錢——帶路可以賺錢,開廁所可以賺錢,甚至弄盆涼水讓人洗臉都可以賺錢!而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也有了一個新的發現:一些商店樓面雖然亮麗而招牌卻比較黑,一打聽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負責洗樓不負責洗招牌的結果。他立即抓住這一個空當,買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辦起一個小型的清洗公司,專門負責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個打工仔,業務也由上海發展到杭州和南京。而這次,他又打算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場了。
可就在北京車站,一個撿破爛的人把頭伸進軟臥車廂,向他要一只空啤酒瓶,遞瓶時,兩個都愣住了。因為他們同時發現:五年前,對方就是曾和自己換過一次車票的人!
現在,你還覺得這是“運氣”的事嗎?一個是利用當地的特點,賺取合理的錢財,由此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而另外一個呢?很明顯,他貪圖消極的安身立命,而忽略了積極進取的精神。當然撿破爛也是一種謀生的方法,可是兩相對比起來,這個差別未免也太大了。
很多時候,我們愿意相信命運,相信捉摸不定的運氣,其實說穿了,只是表示我們不能控制自己的生命罷了。很多人不相信一切能操之在我,害怕自己一旦因此而失敗了,就找不到借口來推脫責任,于是,相信運氣,歸咎于命運。但我們越是一味地相信運氣會從天而降,就越會不斷地拒絕身邊的各種機會,不愿接受各種磨煉和考驗,最后當然沒有人愿意再給我們任何機會。
其實,運氣好或不好,都只是不肯努力的人尋找的借口罷了。好運,是你用心付出,努力前進所灌溉出來的果實;壞運,是你努力不夠、好高騖遠的結局。真正聰明的人,總是會把運氣放在一邊,抓住每個可以幫助自己更上一層樓的機會,不放過任何使自己成功的可能。
因此,對于運氣,我們的建議就是:不要相信它。曾經擔任英國航空部部長的比佛布魯克也對這個觀念堅信不疑,他認為努力才是最可靠的。他說:“我常警告追求成功的人,不要依賴運氣,沒有任何想法比依賴運氣更愚蠢、更不切實際。這個世界依循因果關系在運作,運氣可說是不存在的。有時你以為某人成功得很僥幸,但他為成功付出的代價豈是你能體會的?”
延伸閱讀:幸運公式
幸運=熱情+專注+適應力+魅力+謙虛+慷慨+直覺+恢復能力+希望
熱情——保持好奇心:樂于嘗試并探索新的可能性。
專注——找到自己想要的:確定自己生活的任務和目標。
適應力——成為時間的主人:學會安排時間。
魅力——讓自己像個幸運者:成為別人樂于幫助的人。
謙虛——不要樹敵:任何人都可能在必要時拉你一把。
慷慨——讓施與受保持平衡:花費時間和資源幫助別人;也滿懷感激地接受別人的協助。
直覺——善用直覺:相信自己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恢復能力——不要抗拒,而是解決:要樂觀地面對生活。
希望——增強幸運:不但要像個幸運者,還要能感受幸運。
真正努力的人,沒時間抱怨
把時間花在進步上,而不是抱怨上,這就是成功的秘訣。
人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常常把抱怨作為發泄不滿情緒的一種方式。這在心理學上叫宣泄,宣泄出來,達到心理平衡,這樣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良好素質的培養。
但凡事有度,對這個度的把握,卻很少有人能恰到好處。當下,很多人已經將抱怨發展成了他們的生活習慣,成為他們對抗現實矛盾的一種手段。他們不停地告訴自己也告訴別人,他們的失敗是因為別人扯后腿、家人不幫忙,或是身體不好、運氣不佳,甚至連國外的戰爭都可以成為失敗的理由。
其實當一個人在抱怨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為自己找借口,而找借口的唯一好處就是安慰自己。但這種安慰是致命的,它讓人對現存的狀況無動于衷,并且給人一種心理暗示:我克服不了客觀條件造成的困難。在這種心理暗示的引導下,我們不再去思考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方法,哪怕是只要改變一下角度就可以輕易達到目的的事情,我們也會拖延或者放棄。
上帝是非常公正的,無論我們在干什么,他賦予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當我們的時間都被抱怨所擠占,能夠用在實戰歷練以及優化自身方面的精力就會少之又少。時間一長,這些都不可避免地轉化成惡性循環。
事實上,一個真正努力的人,是絕對不會把時間花在毫無用處的抱怨上的。因為他們堅信:“就算生活給你的是垃圾,你同樣能把垃圾踩在腳底下,登上世界之巔!”
有一位出租車司機,面對著不斷上調的油價和每天的“份兒錢”心煩不已,他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和周圍的司機朋友以及客人抱怨這些。眼看著自己的生意越來越差,他的抱怨也越發多了起來。
直到有一天,他聽到廣播里介紹勵志成功學大師韋思·戴爾博士出版的新書《心誠則靈》。戴爾說:“停止抱怨,你就能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不要做一只鴨子,要做一只雄鷹,鴨子只會‘嘎嘎’地抱怨,而雄鷹則在勞苦眾生中奮起高飛。”
這段話讓他茅塞頓開,他決定要做一只“鷹”。他開始留心觀察別的出租車,發現許多出租車很臟,司機的態度也很惡劣,于是他決心要做一些改變:每次有客人攔車,他都會主動下車幫客人打開后車門,并且遞上一張精美的宣傳卡片:“您好,我幫您把行李放到后備箱去,您可以先看看我們的服務宗旨。”卡片上面寫著:在友好的氛圍中,將我的客人最快捷、最安全、最省錢地送達目的地。開車之前,他會問客人:“想來一杯咖啡嗎?我的保溫瓶里有普通咖啡和脫咖啡因的咖啡。”如果乘客說:“我不喝咖啡,只喝軟飲料。”他會微笑道:“沒關系,我這兒還有可樂和橙汁。”客人往往會驚訝得有些結巴:“那就來一罐……可樂吧。”另外,如果路途比較遠,他還提供各種報紙雜志,還有一張專門準備的音樂廣播節目單。他不再有任何抱怨,而是盡心盡力地為客人服務:問客人空調溫度是否合適?問客人對這次走的路線是否有更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