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1章 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廣西戡亂(3)

朱棣當時正全力對付北方的蒙古人,沒有精力對此事的真偽進行調查,就冊封胡蒼為安南國王。胡一元和兒子胡蒼正在慶賀勝利時,陳氏王族一個漏網的王子陳天平跋山涉水跑到南京(當時明帝國的首都是南京)向朱棣控訴胡一元的惡行。朱棣不想卷入安南政治中,于是拒絕相信陳天平的身份。可巧的是,當時正好有胡一元的使節到南京,他們見了陳天平后,愕然下拜,陳天平的王子身份已毫無疑問。朱棣出于宗主國的立場,只好扛起這份責任。

1405年,朱棣命令胡一元迎接陳天平回國繼位。胡一元滿口答應,中國政府派遣一支軍隊護送陳天平回國。第二年,中國政府軍和陳天平進入安南國境,沿途歡迎人員表現得既熱情又恭順,這讓中國部隊指揮官放松了警惕,所以走到山路險峻、樹林茂盛的芹站(富良江北岸)時,他們中了胡一元的埋伏,陳天平被殺,中國部隊損失慘重。

朱棣大怒,他發現如果不給這個小國一點血的教訓,他們就不明白世界上還有宗主國這回事。三個月后,中國遠征軍在軍事天才張輔的率領下強行進入安南境,胡一元擺出象陣抵抗,張輔大破他的象陣,活捉了胡一元和他兒子胡蒼。

朱棣對勝利大喜過望,宣布取消安南國把其領土并入大明版圖,設置交趾省。但是,中央政府派遣到交趾省的官員都是貪鄙之人。幾年后,這些官員靠貪贓枉法、欺壓當地百姓,意料之中地激起了土著的造反,其中一支由黎利領導的造反隊伍脫穎而出。1427年,中央政府派出的遠征軍在倒馬坡(越南同登)遭到黎利的埋伏,全軍覆沒。黎利現在有了談判的資本,于是向明帝國第五任皇帝朱瞻基(明宣宗)請求冊封陳氏王族的陳皓為安南國王。這無疑是要明帝國把二十多年前吞下的交趾再吐出來。

中央政府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有人主張堅決不能喪失祖宗留下的國土,有人則堅信中央政府根本沒有能力控制交趾,朱瞻基審時度勢,同意后一種主張。于是,明政府冊封了那個不知是否確有其人的陳皓為安南國國王,明帝國勢力退出交趾。

幾月后,黎利寫信給朱瞻基說,陳皓突然死亡,要求他來繼承安南國國王的位置。朱瞻基明知黎利在耍花招,可已經沒有能力再發動戰爭,只好同意了黎利的請求。黎利獨立后,并沒有和中國對抗,而是采取了侍奉大國政策,兩國邦交更為敦睦。

兩國的友誼持續到1522年,安南國的權臣莫登庸控制了黎氏王族,1527年,也就是姚鏌重新把廣西變成叛亂者樂土時,莫登庸羽翼已豐,他殺掉了五年前就已控制在手的黎氏國王,自己稱帝。但黎氏王族在安南經營多年,擁有軍隊的成員多如牛毛。莫登庸必須要經過一場大的內戰才能站穩腳跟,也就是說,安南國現在處于大亂狀態。

桂萼敏銳地看到了這一點,他派王陽明到廣西的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趁安南國局勢大亂時把安南重新并入明帝國版圖。

實際上,早在1480年黎氏王族窩里斗得最兇時,明帝國第七任帝朱見深(明憲宗)的西廠領導人汪直就慫恿朱見深收服安南。全體政府官員都強烈反對,他們的論調是朱棣的頂級大學士解縉早就說過的:“交趾就是個不安分的惡棍,和他保持關系的最佳方式是承認它作為國家的存在,讓它按時進貢即可。它那地方的地理情況沒有設置郡縣的條件,把它納入版圖只是平添煩惱。”

朱見深不是雄圖大略的君主,所以他唯一一次拒絕了汪直的請求。此后明帝國對安南的態度,解縉的那番話始終是基調。但對有些雄心壯志,并了解帝國歷史的人來說,安南始終是他們心上的一個痛點。

桂萼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桂萼不但有這樣的雄心壯志,而且還有犀利的政治眼光。他認為莫登庸打內戰至少要打上三五年。這三五年間,中國軍隊完全可以先幫黎氏打垮莫登庸,最后再消滅黎氏。

桂萼大概和朱厚熜提過這個計劃,但朱厚熜一口就否決了。打仗需要錢,而現在中央政府沒錢。這從王陽明在江西南部剿匪時,官員們競相上奏章盛贊王陽明就能看出,很多奏章都重點指出,王陽明的功績不僅僅剿滅了多年的匪患,還因為他只花了很少的錢。

桂萼雖然遇到挫折,卻沒有放棄這一想法。他后來強烈建議起用王陽明,無非是想讓王陽明平定廣西匪患后乘追擊殘匪之機南下,收服安南。楊一清看透了桂萼的想法,同時也確信王陽明不可能執行桂萼的計劃。很簡單,王陽明是個極能審時度勢的人,絕不會打沒有把握的仗。一旦真的進入安南戰場,王陽明沒有必贏的把握,到那時,本來就受到多人非難的王陽明,肯定成為眾人的靶子。王陽明不會做這種蠢事。

桂萼認為自己的權威會對王陽明產生影響,所以他讓朱厚熜在1527年農歷六月下旬再向王陽明發出旨意:必須立即啟程去廣西!

王陽明接到圣旨后,無可奈何地嘆氣。他轉身對弟子們說:“看來廣西是非去不可了,不過你們看我的身體,還有活著回來的機會嗎?”

弟子們的鼻子一酸。王陽明開始劇烈地咳嗽,整個伯爵府的一草一木都能感受到那來自他肺中的疼痛。

走在成圣的路上

王陽明在1527年農歷七月初接到中央政府要他去廣西的圣旨,直到十一月二十才到達廣西梧州,險些走了五個月。從浙江余姚到廣西梧州在有路可走的情況下,距離大概是1600公里,一天即使走二十公里,三個月也足夠了。王陽明走得這樣慢,大概有三個原因:第一,他的身體狀況不允許,當他離開浙江余姚時隨身帶著一位醫生,他當時已不能騎馬,只能坐轎,他在這段時期給弟子們的信中經常提到他患了可怕的痢疾,廁所成了他待的時間最長的場所之一;第二,他在沿途各地都做了停留,和他的弟子們聚會講學;第三,多年對他不公正的風風雨雨消磨了他的斗志,他已不可能擁有當年去江西南部剿匪時的朝氣,急如星火地上路。

他離開余姚前,發生了王陽明心學史上最光彩奪目也是最后的一幕:四句教的解析。“四句教”全文如下:“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的兩位弟子各持己見,王陽明詳細地向他們做了解析。

很多王陽明心學研究者都認為“四句教”是王陽明心學繼“致良知”后的又一次升華,不過我們不必看王陽明的解析,只在這二十八個字上望文生義,就可以發現,它可能僅僅是王陽明致良知的一個程式,也就是面對一件事時如何“致良知”。用一種不客氣的話來說,“四句教”被后來王陽明心學的服膺者們極不明智地夸大了。

我們以一個例子來說明下。假設我們坐在天空下,只是沒有目的地望著天空,這個時候,我們的心就是“無善無惡”的。但當天空一顆隕石正墜向一個熟睡的人時,我們的心馬上就會動起來,這是“意之動”。我們的心動起來會產生兩種“意”,一種是善意,一種是惡意,所以這時就有了“善惡”,善意是,及時提醒那個即將被砸的人,惡意是,看熱鬧。這兩種“意”,是善是惡,我們是如何區分的呢?我們憑什么說看熱鬧那個意就是惡的,提醒那個意就是善的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良知,良知能知善知惡。那么,我們下面要做的事就是“為善去惡”,如果只是知道善意和惡意,卻不去行動,那也不是致良知。所以,我們必須提醒那個睡覺的倒霉鬼,有石頭要砸你,趕緊起來。這就是“格物”,也就是王陽明說的“煉心”,它煉的就是我們那顆慈悲的心。我們要經常實踐自己的善意來煉心,把自己的心煉成仁者的心。長此以往,我們就會成為偉大的人,因為孟子說了,仁者無敵。

“四句教”解析在王陽明心學史上被稱為“天泉證道”。王陽明一生中共證了三次道:一次是貴州龍場證出了格物致知的靈動之道——心即理;第二次是在江西南昌證出了“致良知”;第三次就是這次在浙江余姚證出了“四句教”。實際上,三次證道都是在加強它心學的“良知”宗旨,異曲同工,根本談不上是飛躍或者是變道,尤其是“四句教”只是王陽明心學的一個可有可無的補充。

王陽明這次去廣西可以看成是他對自己心學的一次檢閱和對往事的回首。1527年農歷九月中旬,他抵達錢塘江,拖著病體游覽了吳山、月巖、嚴灘。在游覽浙江桐廬縣南十五公里的釣臺時,他感慨萬千。釣臺位于富春江畔,東漢初期,大能人嚴子陵和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關系密切。劉秀請他輔佐自己,但嚴子陵婉言謝絕,隱居富春江畔以釣魚為樂,這就是釣臺的來歷。

七年前,王陽明押解朱宸濠和他的余黨路過釣臺時,非常想游覽此地,可當時的局勢緊張,他沒有時間。七年后他如愿以償來到釣臺,想到嚴子陵的高士之風,又想到劉秀對嚴子陵的體諒,于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當今圣上對他這個病夫的態度。他寫詩道:“滔滔良自傷,果哉未難己。”

不過我們感到奇怪的是,據王陽明自己說他當時患有嚴重的肺病、痢疾,還有足疾,可他還到處游玩。他年輕時求仙訪道,甚至還設想通過導引術使自己長生不老。可他不但沒有長生不老,反而大半輩子都處在病患之中。在他游覽當時以道士聞名的浙江常山時,對道家的強身健體思想表現出了極大的質疑。他在《長生》中寫道:“長生徒有慕,苦乏大藥資。名山遍探歷,悠悠鬢生絲。微軀一系念,去道日遠而。中歲忽有覺,九還乃在茲。非爐亦非鼎,何坎復何離?本無終始究,寧有死生期?彼哉游方士,詭辭反增疑;紛然諸老翁,自傳困多歧。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為?千圣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我們一定要特別關注這首詩,因為他是王陽明在人間的最后時刻對道家養生術的體驗式總結,同時他還暗示了我們很多事情。

王陽明大半生都信奉道家思想和養生術,他后來和道家只是在思想層面劃清界線,王陽明一生中有很多道家朋友,而占絕大多數的是鍛煉外丹的道教術士。據史料記載,王陽明在發配龍場之前就已經在服用這群道士給他的丹藥和謹遵他們給的藥方。比如有一個藥方就是少量的砒霜,王陽明一直在服用,目的是治療他的肺病。

肺病是王陽明一生中最大的心理和生理疾患,他千方百計想要祛除它,可我們都知道,在沒有青霉素的時代,肺病就是不治之癥。為了消除痛苦,王陽明選擇服用術士們鍛造的所謂仙丹。眾所周知,道士的仙丹里含有大量劇毒化學成分“汞”和“鉛”。偶爾服用不會有問題,可長時間服用就會積累毒性。明帝國中期的皇帝大都沒有活過四十歲(朱瞻基三十七歲、朱見深四十歲、朱祐樘三十五歲、朱厚照三十歲),和他們長期服用這種化學藥劑有直接關系。

也許王陽明服用仙丹是迫不得已,他有病在身。不過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年,他終于發現靠道教的養生術達到長生不老,甚至是最基本的強身健體也是癡心妄想。所以他才寫了這樣一首詩。

他說,“九轉還丹”根本不在道士的手中,而是在我們的心中,它就是“良知”:“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為?千圣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1527年農歷十月初,王陽明抵達江西廣信。三十多年前,他在這里拜見理學大師婁諒,由此步入理學之門。三十多年后,對婁諒而言,創建自己心學多年的王陽明已是他的逆徒。遠在天上的婁諒可能永不會想到,正是這個逆徒才讓他婁諒的大名傳播得更廣。沒有王陽明,婁諒充其量不過是個理學研究者而已,因為他指點了王陽明,才一躍而成為理學泰斗。師傅靠弟子成大名,婁諒是個典型。

王陽明一進入江西,他的心學光輝史來臨了。不但他在廣信的弟子蜂擁而至,就連遠在貴州的信仰者也跑來向他請教。王陽明早就聽說廣信的弟子們已為他設下接風宴,他不想太高調,所以就在船上陸續接見他的弟子們。由于弟子太多,他發現在船上接見他們有危險性,所以就傳話說,等他從廣西回來再和他們長談。弟子們抱著希望,戀戀不舍而散。不過他后來失約了,回到廣信的是他的肉體,他的靈魂登上了天堂。

對廣信當地的弟子,他可以呼喚散去,可對從遙遠的貴州來的弟子,他就不忍心了。

一個叫徐樾的弟子在岸邊如信徒朝圣一樣虔敬地希望和王陽明見面,王陽明答應了。徐樾還處于王陽明心學的初級階段——靜坐,他確信在靜坐中理解了王陽明心學,得到了真諦。王陽明就讓他舉例子說明,徐樾就興奮地舉起例子來,他舉一個,王陽明否定一個,舉了十幾個,已無例可舉,相當沮喪。王陽明指點他道:“你太執著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陽明就指著船里蠟燭的光說:“這是光。”在空中畫了個圈說,“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燭光照耀的湖面說,“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處,“這還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興奮起來,說:“老師我懂了。”王陽明說:“不要執著,光不僅在燭上,記住這點。”徐樾拜謝而去。

王陽明連夜出發,第二天抵達了南浦。南浦沸騰了。南浦是王陽明當年和朱宸濠決戰的戰場之一,南浦百姓為王陽明能解救他們于水火之中已感恩戴德多年。王陽明在南浦受到的歡迎和廣信不同。廣信歡迎他的大都是弟子,而在南浦,歡迎他的更多是老百姓。老百姓歡迎王陽明的理由不僅是王陽明給他們帶來了穩固的秩序和新生活,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們對王陽明心學很感興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高县| 城口县| 盐池县| 丰宁| 鄯善县| 巫山县| 丰城市| 东辽县| 专栏| 平邑县| 辽中县| 镇雄县| 新绛县| 刚察县| 铁岭县| 延津县| 通渭县| 石家庄市| 绥江县| 张家口市| 稻城县| 凤阳县| 浪卡子县| 视频| 绍兴市| 申扎县| 岳池县| 安庆市| 郑州市| 江阴市| 苍南县| 博爱县| 叙永县| 修文县| 望城县| 隆子县| 堆龙德庆县| 搜索| 房产| 贵德县| 乐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