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謊言與潛意識中的種種本能(4)
- 謊言與潛意識心理學:斯坦福大學最有趣的謊言心理學
- 伍悅
- 4656字
- 2016-05-23 14:25:23
人們不喜歡撒謊的新聞,是因為人們希望有個可靠的消息來源,希望世界上還有值得自己信任的東西。這個問題,我們還可以更深入地探討下去,究竟什么是可信的?這一次,讓我們從謊言的對立面“真實”入手,看看謊言產生的必然性吧,首先說說我們每個人都曾希望的“實事求是”。人們心中的真實來源于四個方面:一是個人感受;二是被人告知;三是邏輯推理;四是觀察。那么這些真實情況真的真實嗎?
先說說個人感受,個人感受是個太私人化的東西,僅就一個例子說說個人感受有多不可靠。
一位叫露易絲的美國婦女曾被人強奸,警察逮捕嫌疑犯一名,婦女經過辨認,確定這個人就是罪犯。但是,那個嫌疑犯愿意用所有他能想到的方法發誓:他是被冤枉的,他根本沒做過這件事。但婦女堅持認為這個人強暴了他。最后,嫌疑犯被判刑。
十幾年后,警方破獲了一起兇殺案,罪犯交代了自己歷年來所犯的罪行,其中有一條引起了警方的注意,這位罪犯說,十幾年前,他曾經在某地強暴一個白人婦女。經過對照,這個人正是露易絲!而那位因認罪態度不好,已坐了十幾年牢的“罪犯”終于昭雪。
對露易絲而言,她簡直難以相信這個事實。這件事成為心理學的一個典型案例,被無數心理學家研究。在這里,我們僅僅用來說明,人的個人感受常常不準確,人意識到的東西,未必就是事實。一旦先入為主得出某個結論,我們的思維和判斷很容易被一種錯覺操控,得出與事實相反的或違背的結論,所以,不要太相信感覺,感覺會騙你。
然后說說他人告知。
書本、網絡、親朋好友、陌生人的談話、師長的教誨……每一天我們都在接觸他人口中的“真實”。但是,他人的智慧有限,目的有別,本身就不能做到百分百真實,就算做到了,對你而言也未必真實,例如一個盲人告訴你世界一片漆黑,那肯定是真的,但對你來說就是謬論。由此可知,他人說的事未必真實。
再說說邏輯推理。
在當今人類發展中,自然科學與有神論(或者說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死對頭,前者認為事實就是事實,沒見過的事實可以經過邏輯推論得知,就像偵探可以借由一些線索,經過邏輯推理找出罪犯。
但是,這只是一種理想情況。
現實中有很多不合邏輯的地方,愛倫坡有一篇小說叫《慘案》,真相是作案者是一只猴子,你覺得這符合邏輯嗎?
最后說說觀察。
都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可見人們對觀察的重視。但是,觀察一定會得到事實嗎?以下面的故事為例,想一想當你認為一個人在說謊時,他真的在說謊嗎?
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現在,讓一群少年到地里收麥子,然后讓幾個人同時從田埂上走過,再讓他們描述對這個場景的看法,得到的結論如下:
“秋高氣爽,麥田的顏色讓人心曠神怡,雖然我不覺得今年的麥子長得好。你們看,我畫了一張畫,還即興寫了一首小詩!什么?收麥子的人?不,我根本就沒注意他們,大概是一群挽著泥褲腳的老農?”
“真可怕,一群應該在學校讀書的少年,竟然在地里收麥子,這個村莊的未來沒救了,從這一點上就能看得出來。什么?麥子長得怎么樣?我哪有閑心看這個!”
“麥子長得太好了!粒粒飽滿!大豐收!不過割麥子的人技術真差,還有他們用的工具,天啊,他們用的是大躍進時代的工具嗎?什么?他們還是學生?我倒是沒注意。”
“什么?那里有麥子?有割麥子的人?抱歉,我沒看見。我剛失戀,我只想找棵樹,但是我沒找到。我確定那里沒有樹。”
同樣一個畫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側重點,有些人根本沒看到人,有些人沒看到那是一些什么樣的人;有些人看到麥子覺得長得不好,有些人覺得麥子非常好,有些人根本看不到地里有麥子。他們誰說謊了?誰也沒說謊。
人人都希望知道真相,但你看到的、聽到的真相,未必是他人眼中的真相。就像同一個人在演講,臺下的觀眾有人覺得演講者面目猙獰,有人覺得他面目慈祥,有人覺得他很輕松,有人覺得他很緊張,有人覺得他每句話都在表演,有人覺得他每一刻都很誠懇……誰說得是真的?誰又是假的?有時候,世界上的很多謊話,并不是因為它們失真,而是因為闡述者的理解,并非接受者的理解。基于這一點,在你想要戳穿一句謊話的時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也許,那并不是謊話,而只是源自你對他人的誤解。
由此可見,我們所追求的那種絕對的真實根本不存在,我們所能接觸的僅僅是事實的一個方面,想要看到事物的全貌,就需要長期的觀察和了解。所以我們常常被教導:凡事不要太早下結論,盡量做到多方面了解,才能得出更加符合事實的結論。
所以,新聞也撒謊,未必是真的有意識撒謊,而是經潛意識處理后,將信息撰改為自己最需要或最相信的樣子發布出來。這就是潛意識的改裝本能,我們很可能意識不到。要相信,真實是新聞的基礎,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機制,本身沒有那么透明美好,但也絕不是一個腐爛的支架。多數新聞記者,仍在對真相孜孜以求,為的是還原事實,鞭撻黑暗,讓更多的人了解并珍惜這個世界,只是沒有絕對的真相罷了。
我們需要的是有選擇地誠實
——潛意識中的掩飾本能
生活中,人們總是對他人的“虛偽”心有芥蒂,原因是這些人說了假話。
明星明明已經登記了,對外宣布未婚。
醫生明明知道病人快死了,卻對病人說病很快就會好。
職員對老板明明很不滿,但看到老板或老板的熟人,依然會贊不絕口。
鄰居家的小孩偷了錢,鄰居家的媽媽說:“根本沒有這回事!”
……
如果有人指責:“你們有沒有道德,有沒有社會責任感,有沒有良心?”他們也會倒出一肚子苦水。
明星苦笑說:“我怎么能說真話呢?一旦承認自己結婚,粉絲減少是小事,媒體一定會盯著我的另一半不放,非把人家的祖宗十八代調查清楚,一想到會有這么多麻煩,我覺得‘隱婚’是最好的選擇。換了你們,你們會選擇什么方法保護自己的愛人?”
一個醫生正在對患者進行治療,他說醫生必須學會撒謊,因為謊言是幫助患者建立信心的一部分。人們常說“醫者仁心”,并不僅僅指醫生對病人的救治,還指醫生不論對什么樣病情的患者,都有責任保持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和信心。非到萬不得已,醫生不會對病人說“你沒希望了”。
職員的話更加直白:“我可不想丟工作。”
就算證據明明白白地擺在媽媽面前,媽媽也絕不會在外人面前承認自己的孩子是個小偷,或者說:“是不是誤會啊?我家孩子從小就乖。”或者說:“不會是別人偷了賴到我孩子頭上吧?”最誠實的媽媽,也只會說一句:“哪個小孩子小時候不這樣呢,呵呵。”
這樣的事例,要多少有多少,幾乎每天都在我們身邊出現。說真話要面對種種尷尬境遇,說假話要面對道德質疑,這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矛盾。人們總會陷入兩面為難的境地,多數人在這種時候選擇沉默,裝作什么都不知道,這固然是一個好辦法。可是,事不關己,可以沉默,事情和你相關,你還能不說話?
這時候就只能使用謊言了,用謊言回避事實,用謊言化解敵意,用謊言尋求溝通,用謊言維持自己和他人的臉面……謊言如此有用,難怪這個世界到處都是謊言,誰的生活也離不開謊言,因為,人們沒辦法把真話說出來,說出來“后果很嚴重”。我們選擇說謊,因為環境,因為自身生存的需要,這就是人的生活,我們也會對這種境況表示迷惑和不滿,不過到最后,我們不得不承認謊言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于是重新回到“謊言狀態”。
不斷有人試圖脫離謊言,想要遠離人心的叵測,其中,做法最徹底的當屬隱士。隱士代表著一種生活態度,他們遠離人群,不理世事,只一心尋找心目中的大境界,為此甘愿過與世隔絕的簡樸生活。在中國,這方面的代表人物當屬“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在西方,隱士也不少,例如美國就有個叫梭羅的人,在湖畔隱居,寫了一部呼喚自然與人性的《瓦爾登湖》,成了不少西方人心頭的向往。
他們的歸隱,表面上像陶淵明說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實質卻是懶得再說謊。
隱士的生活真的那么質樸真實嗎?未必!陶淵明從官場回到了田園,農民們雖然老實,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小算盤,也會精打細算,平日也會撒個謊來借半斗米幾錢銀子,也會偷走后院的雞。梭羅在湖畔隱居,也要考慮食物問題,湖邊可以釣魚,釣魚就要用餌,這是欺騙;捕捉動物要挖陷阱,也是欺騙……世界上哪里有脫離謊言的地方,除非是烏托邦。
有的隱士對世事抱有厭煩心思,但又不愿意躲進山林與野獸為伍,于是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不是說“沉默是金”嗎?那我就在人群中當一塊大金子,“事不關己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這總行了吧?
還是不行。你對父母沉默,父母打你;你對戀人沉默,戀人甩你;你對老板沉默,老板炒你;你對朋友沉默,朋友懷疑你;更有陌生人議論說:“那個人心機深著呢,可要小心提防,他曾做過什么什么樣的事……”——這時候,你還能沉默?只好打起精神來,開始說言不由衷的謊言,偷偷哀嘆“誠實在哪里”。
但你看,史密斯太太正對她的朋友們說:“我找到了一個誠實的幫傭,他不會說任何假話,這才能讓我放心。”你認為這位太太智商如何?稍有頭腦的人都會說:“你找的不是幫傭,是麻煩!你有沒有想過他對你誠實,還可能對別人誠實?”
是的,這位太太很不明智,如果幫傭發現了她的秘密(外遇、私房錢等等),只要他的先生發問,這位誠實的幫傭就會全盤托出,到時候,史密斯太太的生活會因“誠實”陷入信任危機,這恐怕是她根本想不到的吧?所以,我們最需要的不是誠實,而是有選擇地誠實。
為什么人們不愿意說真話?為什么很多時候,人們覺得必須說謊?這是我們必須要說清楚的問題,讓我們分析一下人的心理,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人們對待分歧的心理是什么?
面對分歧,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爭個面紅耳赤,更多的人愿意求同存異。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的很多時候,“求同存異”也是理想的狀態,更多的人表面上說:“你說的也有道理。”心里卻完全不贊同,這時候,他們說的話就是假話。
為了避免分歧帶來的沖突,撒謊成了人們必然的選擇,這種謊話是含糊的,不確定的,隨時可以推翻的,只能帶來暫時的一致。也可能矛盾就此被雙方忽視,如果沒有觸發點,今后再也不會影響二人關系。所以,對待分歧,回避和含糊帶過是多數人的選擇。
人們權衡利益的心理是什么?
每個人在權衡利益的時候,都會選擇趨利避害。如果兩方面都有害,那就選擇害處較小的那一方,在這種選擇和掩飾中,謊言無法避免。因為,現實生活中的選擇,并不是“魚和熊掌取其一”,沒有人會干干脆脆地拿起一個放下一個,相反人們都想兼得。
而且,選了一方,可能會給另一方帶來損害,為了避免損害增加,人們也會選擇謊言的方式。比起“兩相權衡取其輕”,人們更愿意“兩全其美”,謊言就成了避免傷害的不二法門。利益,不但促使人們趨利避害,也促使人們為了得到更多人的好感,更多的好處,更廣的人脈,更豐富的資源,不斷地偽裝自己,于是,我們才看到有些人在人際場上長袖善舞,他們嘴里很難聽到真話,但他們也是最會為自己謀利的一群人。
人們的道德標準又是什么?
在第一章,我們對此已經做了深入的分析,不管社會法規如何強
調,在人們的心理層面,依然認為那種出發點是為了他人的謊言是可以理解的,符合道德的。所以,當人們認為自己的目的是善良的,為別人好,他們會毫無負擔地隱瞞真相,選擇說謊。
謊言和道德有時并不對立,這也可以為很多說謊者尋找到一個良心的突破口,他們在說謊之前可以反復暗示自己:“我這么做不是為了自己,我是為了××好。”這樣的謊言,維持著和諧的人際關系,也動搖著復雜脆弱的人心,所以人們才會在信任與猜忌之間如履薄冰。
這樣分析完畢,就會發現我們能說的真話很有限,多數時候,我們必須靠假話生活。但話是假的,生活卻是真的,我們每天的吃穿用度是實在的,身邊的人也是鮮活的,成長的每一步都是可觸可感的,每一份感情帶來的也是真實的收獲。值得慶幸的是,人生有接連不斷的謊言,也有不可計數的真實,每一種,都是我們經歷的一部分,全都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