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做單純的人,走幸福的路(2)
- 因為痛了,所以哲學:寫給深夜獨自彷徨的你
- 木木
- 4874字
- 2016-05-23 14:21:45
12、人生在世,只不過是過路的旅客。
——(意大利)托馬斯·阿奎那
人,匆匆來,匆匆去。人生在世,只不過是過路的旅客。的確,人是不可能永遠活在世上的。無論你是帝王將相,還是普通百姓;無論你是超級富豪,還是一介平民,都無法逃脫人生之大限——死亡。我們每個人都無法主宰自己的生死,但我們可以把人生過得更有意義。
一個人只有在了解了生命的價值,知道了生存的意義,明白了自己的生活方向之后,才能真正看破生死。
死亡是一個結果,生活是一個過程,既然結果已經注定,為何不好好地享受過程。
面對無法回頭的人生,我們只能做三件事:認真地選擇,不要給自己留下任何遺憾;如果做了錯誤的選擇,也要理智地面對它,看看有沒有機會可以改變什么;即使什么都不能改變,也不要怨天尤人,接受現實,勇敢地向前走。
雖然我們都是生命的過客,但生命需要用真心去演繹,我們要盡全力走好每一步,讓我們生命的道路成為美的極致。
托馬斯·阿奎那(1225—1274):中世紀經院哲學的哲學家和神學家,他把理性引進神學,用“自然法則”來論證“君權神圣”說。
13、凡是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讓你更強。
——(德國)尼采
每個人對人生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它是豐富多彩的,有人認為它是跌宕起伏的……無論你有怎樣的看法,有一點永遠不會變:人生是成敗得失的結合體,五味兼容的調味瓶,想要真正領悟人生,必須先讀懂不幸、痛苦、挫折、失敗,繼而才能領略成功的喜悅。
其實挫折也好,苦難也罷,都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考驗,有誰能不經歷挫折,不經歷苦難就為自己爭得一片天地?不幸、挫折、失敗、苦難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沒有它們人生豈能活得精彩?
面對挫折,我們應該學會承受。因為不會承受就不會索取,不會承受就不會釋放。承受是磨煉、凝聚、造就和孕育,它是越千山,渡苦海,達到黃金彼岸的先決條件,亦是在布滿荊棘的人生旅途上,結出成功碩果的堅強堡壘。
尼采(1844—1900):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
14、沒有人生活在過去,也沒有人生活在未來,現在是生命確實占有的唯一形態。
——(德國)叔本華
人生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過去、現在和將來組成了整個人生。過去是用來追憶的,現在是用來生活的,未來是用來憧憬的。然而,現實中的人們卻往往把這三個階段混淆,沉浸于過去,幻想著未來,唯獨忽略了現在的重要性。
我們都在趕路,卻忘記了出路,在失望中尋找偶爾的滿足。
未來是不可預知的,我們唯有把握現在。
人活百歲,不過三萬多天。當你做著將來的夢或者為過去而后悔時,你唯一擁有的現在正悄悄從你手中溜走。與其為了昨天的事情后悔不已,何不認真對待每一個今天;與其將生命寄托在遙不可知的未來,何不隨緣面對每一個當下!
生活從來不在別處,只在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
人只活在當下,沒有你之前,地球已然存在;有了你之后,地球依然存在。茫茫塵世間,人不過就是一粒浮塵,來自偶然,也不知去向何處。今世做人,就做好人的本分,不必追問前世,亦不必幻想來世。
活在當下,就是要我們用生命去體驗眼前的生活,讓我們把握時間,讓自己的生命從虛空變得沉甸甸。只有活在當下,才能讓我們擁有一個充實的過去和一個美好的未來。
當新的一天降臨時,我們都是一個嶄新的人,昨天已不復存在,未來還很遙遠。因此,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
叔本華(1788—1860):德國著名哲學家,意志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觀上,持悲觀主義的觀點,主張禁欲忘我。被稱為“悲觀主義哲學家”。
15、幸福是存在于心靈的平和及滿足中的。
——(德國)叔本華
金錢的誘惑、權力的紛爭、宦海的沉浮讓人殫精竭慮。是非、成敗、得失讓人或喜或悲。一旦所欲難以實現,一旦所想難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就會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古人云:“養心莫善于寡欲。”如果我們能夠把握住自己的心,駕馭好自己的欲望,做到寡欲無求,役物而不為物役,自然會覺得幸福了。
其實,真正的幸福源于內心的滿足,而非物質的滿足,因為物質是永遠無法讓人滿足的。真正幸福的人知道什么是滿足,因為在滿足中才能體味什么是幸福。在幸福的人眼里,一切過分的紛爭和索取都顯得多余,在他們的天平上,沒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了。
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懂得“知足、常樂”不僅能增添生活的樂趣,生活也會因此越來越美好。所以,我們要學會知足,學會在遠處欣賞人生的美景。
16、我們最大的愚蠢也許是非常聰明。
——(英國)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
有些人,唯恐吃了虧,事事要爭個明白,處處要求個清楚,結果到最后才發現:因為太清醒了、太清楚了,反倒失去了該有的快樂和幸福,留給自己的就只剩下清醒之后的創痛。
難得糊涂,糊涂難得。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才能在平靜之中體味這人生的酸、甜、苦、辣。
糊涂一點,人才會舒服,才會冷靜,才會有大氣度,才會有寬容之心,才能平靜地看待世間這紛紛亂亂的喧囂、爾虞我詐的爭斗,才能超功利、拔世俗,善待世間的一切,才能居鬧市而有一顆寧靜之心,待人寬容為上,處世從容自如。
有的事不明白就不會牽腸掛肚,就會少一分煩惱。佛陀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就是說人不可自尋煩惱,世人說我癡,我就癡給世人看。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1889—1951):出生于奧地利,后入英國國籍。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語言哲學的奠基人,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
17、上帝驚嘆細節。
——(德國)黑格爾
西方有句名言:羅馬不是一天能夠建成的。中國也有句諺語:使你失敗的是鞋底里面的一粒沙。
細節,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視,也往往是最重要的。細節,常以最渺小的姿態,爆發出最強烈的震撼。
成與敗有時真的不是差很遠,更多時候就只差那么一點點,甚至近在咫尺,絕對能看得見、摸得著。不過,就是這一點點,卻是要經過非凡的努力,要靠智慧和勤奮才能獲得。
只有深入細節中去,才能從細節中獲得回報。
細節是一種創造,細節是一種動力,細節體現修養,細節深含藝術,細節隱藏商機,細節凝結效率,細節產生效益,細節決定成敗。
蕓蕓眾生能做大事的人實在太少,大多數人都在做一些具體的事、瑣碎的事、單調的事。也許過于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礎。
我們只有在細節上嚴格要求自己,才能讓它成為你的得力助手,讓你在大局中穩步前進,最終奔向成功。
18、生氣是拿別人做的錯事來懲罰自己。
——(古希臘)柏拉圖
常常,世人將自己的喜怒哀樂掌控在他人的一顰一笑間;常常,人們因為一句話而耿耿于懷,因為一件小事而坐困愁城;常常,人們因為別人犯的錯而讓自己大發雷霆。這一切,都是因為人們對自己缺少一份控制力。
生命中有風和日麗,亦有云遮霧障;有沁人心脾的甜,就會有徹骨的痛,誰都無法改變。所以,無論你遭遇了什么,都不要一味地去生氣。
對別人生氣1分鐘,自己就失去60秒的快樂。
人生短短幾十年,何不讓自己活得快活一點,瀟灑一點。何必整天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生氣呢?若心透明一些,多一點兒包容,少一些計較,那么我們就不會為一些小事而生氣,也不會為了一些不順心的事而煩惱。
不生氣是一種好心態,更是一種好活法,是一種精神的解脫,更是一種理智的選擇!
柏拉圖(約前427—前347):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19、我無法了解死,只能體驗生。
——(丹麥)克爾凱郭爾
死亡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最恐懼的事情。它的可怕并不只是臨死時身體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死后留下的浩浩虛空。死后的葬禮無論豪華隆重還是簡單素樸,任何人都只能化作灰燼肥沃土地而無法死而復生。
生前苦心孤詣求得的榮華富貴、功名利祿,死后如浮云般消散殆盡,怎不可悲、可嘆?
人生中,路窄處,心寬走;路難時,慢慢走。誰出門還不遇上個雨天,人間還是晴天多。多幾分擔待,為了好好活著;多些珍惜,自會坦然來去。
人這一生,活著的時間是有限的,而死后,誰也不知道我們到底會怎么樣,是人們所說的投胎輪回還是什么也沒有就此消失……
所以人這一生要開開心心地活,為了不知道的結果好好活著!
克爾凱郭爾(1813—1855):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家、詩人,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后現代主義的先驅,也是現代人本心理學的先驅。
20、如果是玫瑰,它總會開花的。
——(德國)歌德
常言道:“是種子,就會發芽,就會破土而生;是希望就會生根。只要相信自己,對任何事情不灰心,努力拼搏,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有自信心,就會披荊斬棘,踏平坎坷。”
人,要對自己充滿信心,才能戰勝一切困難而獲得最后的成功。要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是玫瑰,總會開花的。
自信的人是永遠不會被擊敗的,除了你自己最后精疲力竭,無力拼搏。
自信是人生成功的基石,人的成功之路必須踏著自信的石階步步登高。有了自信,人才能達到自己所期望達到的境界,才能成為自己所希望成功的人,堅持自己所追求的信仰。無論在什么情況下,自信者的格言都是:“我想我能行的,即使現在不能,以后一定能行的!”
21、友誼的臂膀很長,足以從世界的這一頭伸到另一頭。
——(法國)蒙田
生活中什么都可以缺少,唯獨不能缺少友誼。真正的友誼,跨越國界;真正的友誼,跨越身份地位。
有人說:和我一同笑過的人,我可能把他忘了;但和我一同哭過的人,卻永遠不會忘記。這就是一種作為患難與共的朋友,永遠銘刻記憶深處的友誼見證。可以想象,在同一片天空下你和他有同樣的歡喜、悲傷,心里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一個真誠的微笑,一次心靈的溝通,即使是悄然無聲,也遠勝過那種虛張聲勢的海誓山盟。
珍惜友誼,等于珍惜生命。當你擁有了真誠的友誼,你的生活天地就會寬廣,你就會覺得人生海闊天空,可以拋棄一切煩惱和憂愁,深感人世間的溫暖和真情。你就會深切體會到一種當你在我身邊的時候,你是一切;當你不在我身邊的時候,一切是你的友誼和真情。流逝的歲月可以剝奪人生原本美麗的容顏,但剝奪不了人生真誠的友誼。
歲月可以遠去,容顏可以老去,友誼卻是可以天長地久的。
友誼是生命的正能量。
蒙田(1533—1592):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作家。他的散文主要是哲學隨筆,因其豐富的思想內涵而聞名于世,被譽為“思想的寶庫”。
22、人最容易忘記的是自己。
——(丹麥)克爾凱郭爾
我們常常把眼光放得太遠,總覺得最好的東西都在遠方,都在其他人的手上,而忽略了我們自己。事實上,你手上握有的寶藏,不會比任何一個人少。問題的關鍵是,你要意識到自己的優秀,并且將其發揮到極致。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人,其實是你自己。
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他們似乎有著與生俱來的自信。正是這樣的自信,讓他們散發出與眾不同的光芒。而事實上,他們不見得真的比別人優秀,可是他們相信在某一方面自己是最優秀的,于是他們就向著那個方向去努力了。
在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想要改變命運,你所依靠的只能是自己。當你的心已碎,以為失去了整個世界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也許正因為這樣,一個新的世界即將出現在你的眼前,說不定比以前更好。
世上沒有幸運的人,所謂幸運,只是因為對自己選擇了相信,認準了目標,然后堅定不移地走了下去;世上也沒有不幸的人,所謂不幸,只是因為對自己喪失了信心,從而放棄了更好的生存方式。
23、只有信念使快樂真實。
——(法國)蒙田
信念之于人生,如同航船之于舵手。航船沒有舵手,就會在大海中迷失方向,就會在暗礁險灘中葬身,就會被驚濤駭浪所吞沒。
信念之于人生,如同飛鳥之于羽翼。飛鳥沒有羽翼,就不能展翅高飛,就不能掠過長空,只能望空興嘆。
人生沒有信念,就會在前進中迷失自我,生活就將變得暗淡無光,生命也會變得沒有意義。
人生需要信念,如同花草需要養分。沒有養分,花草就會枯萎、殆盡,即使茍活,也只不過是殘紅、慘綠,再也沒有生機與活力。
信念是根脊梁,支撐著一個不倒的靈魂;信念是個路標,指引著人生的道路。
人生如歌,信念如調。沒有調的歌永遠不能成為真正的歌,沒有信念的人生永遠都是沒有意義的人生。人生需要信念,有了信念,才可以使你撥開云霧,見到光明,見到希望;有了信念,才可以使你乘風破浪,駛向成功的彼岸;有了信念,才可以使快樂真實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