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章)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習并且不斷溫習,不是很愉快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的人不是君子嗎?”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
孔子的弟子有若說:“作為一個人如果能實行孝悌之道,卻又喜歡冒犯上位者的,這樣的人是很少的。不愿意觸犯上位者,而卻喜歡造反的人,是從來沒有的。君子要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樹立了,‘道’自然就會產(chǎn)生。孝悌之道,就是仁的根本。”
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假裝和善,這樣的人,仁德是不多的。”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孔子的學生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盡心竭力了嗎?與朋友交往誠實嗎?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溫習了嗎?”
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
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發(fā)布政令要謹慎而守信用,要節(jié)儉財用而愛惜民力,役使百姓要不違農(nóng)時。”
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譯文】
孔子說:“學生,在家里要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有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jīng)典。”
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
孔子的學生子夏說:“把愛好美色的心換成尊貴優(yōu)秀的品德;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侍奉君主,能舍棄自己的身軀;與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可信。這樣的人,雖然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是學習過了。”
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
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自重,就不會有威嚴;所學的東西也不牢固。要以忠信為主,不與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死亡,按時祭祀遠代的祖先,百姓的德行自然會歸于仁厚了。”
10.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譯文】
子禽向子貢問道:“(孔子)他老人家每到一個國家,必然聽得到那個國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他老人家是靠溫和、善良、恭敬、節(jié)儉、謙讓來求得的。他老人家求得的方法,大概與別人求得的方法不同吧?”
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
孔子說:“父親在世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親死了以后,要觀察他的行為;多年不改變父親所走過的道路,可以稱得上是孝順了。”
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
【譯文】
有若說:“禮儀的作用,以和諧為貴,先王治理國家之道,最可貴的也在這里。無論大事小事都遵循這一點。有所行不通的地方,為求得和諧而和諧,不用禮儀來加以節(jié)制,也是不可行的。”
13.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
孔子的弟子有若說:“所守的諾言符合道義準則,諾言就可以實現(xiàn)。恭敬之心合乎禮儀,就可以避免遭受恥辱。所依靠的都是關(guān)系親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處不求舒適,勤勉做事而說話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不諂媚,富有卻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貧窮而樂于道,有錢卻謙虛好禮的好。”
子貢說:“《詩經(jīng)》上說:‘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樣下功夫,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孔子說:“子貢啊,現(xiàn)在可以和你討論《詩經(jīng)》了,提起學過的知識,你就知道將來要學的知識,并有所發(fā)揮。”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評點
《學而》16章,中心問題有兩個:一是治學,二是做人。
關(guān)于治學,孔子認為要有正確的方法和態(tài)度,比如“學而時習之”,就講了不僅要學習,而且要鞏固的重要性,也體現(xiàn)出孔子強調(diào)學用結(jié)合,才能真正學會知識的基本方法。又比如“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提倡在實踐中加以學習,而不是把學習架空在人們的社會實踐,乃至為人處世之上,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因此可以看出,孔子所講的學習,內(nèi)容極其豐富,它不僅僅是一般的書本知識,更不僅僅是坐而悟道,而是從社會人生的大背景,尤其人們的社會實踐中,去理解學習。讀書是學習,參加社會實踐,乃至日常的行為規(guī)范也是學習。這樣孔子就把學習與人生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把學習作為人生的有機部分。
關(guān)于做人,本章中孔子主要談及了“孝悌忠信”等行為規(guī)范和做人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悌)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所謂孝:就是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tài)度;悌:就是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tài)度。在封建時代,這是構(gòu)成人際秩序和社會穩(wěn)定的基本因素,所以孔子把它作為做人的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君將不君;國將不國。可見孝悌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chǔ)。又比如“主忠信”,強調(diào)君子要以忠和信這兩種道德為主。何為忠?就是對君王的正確態(tài)度;何為信?就是對朋友的正確態(tài)度。孔子認為有了這兩種正確態(tài)度,才可以稱為君子,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安身。對君王不忠,對朋友無信,便是小人。
孝、悌、忠、信,是孔子經(jīng)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人格標準的尺子,當然也是孔子心目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范疇的基本內(nèi)核仍是合理的。只在具體做法上,當代人有了自己的規(guī)范,比如在忠、孝等問題上,我們就反對“愚忠”和“愚孝”,這是歷史進步的必然結(jié)果。
由此可見,在學習與做人的關(guān)系問題上,孔子始終強調(diào)做人是第一位的,首先要做好人,這在今天依然是可取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