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代序 人生必讀的教科書

大約從宋朝以來,中國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這是對孔子和儒學無以復加的稱贊。

孔子是個自強不息的強人,他生在禮崩樂壞的亂世,卻從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來殉人生的理想。孔子又是個品德高尚的賢人,他沒有因為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隨波逐流,不停地反省自己去偽存真,終生提醒自己除惡向善。孔子還是個充滿睿智的圣人,這絕不是個人的小聰明,而是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個人創造的大智慧,無論是歷代權貴、士子文人還是普通百姓,都從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中汲取精神的乳汁,培育心靈的花朵。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與人類文化長河中的其他(如三大宗教文化)現象一樣,雖歷經滄桑,卻總是生命之樹常青,以其強大的活力,不斷創造著人類文化的奇跡。其永久的魅力不是以某個人,乃至某一時代的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因為,它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精髓,中華文化之花不枯萎,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就會不斷地散發出醉人的芳香。這樣說,并不意味著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盡善盡美,包治百病,古往今來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包括各種學說、思想和體系,都如一把雙刃劍,其優長的本身就隱含著另一種缺欠。我們應該勇敢面對的是:一切人類文化和精神的發展永遠也逃不出悖論的陰影,這是所有文化的本質。當然,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亦不例外,這與我們稱贊它并不抵觸,就像近、現代諸多文化大師(包括魯迅先生在內)曾激烈抨擊孔學一樣,其一切抨擊都不可能從根本上,換句話說從人類發展的巨大時空中抹去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存在的痕跡及其久遠的價值。

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之所以能如生命之樹常青,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無形之魂,主要在于有一部經典性的傳家之寶——也是一部鎮世鎮心之寶——《論語》,它可以說是中國兩千多年來主流文化的木之本、水之源、心之魂。

人生必讀的教科書這部華夏“圣經”看上去雖只是些只言片語和對話、語錄,但兩千多年來被多少掌握歷史命運的統治者、多少夢想改變歷史命運的仁人志士反復品味而未能盡之。今天,當我們面對金錢社會的沖擊和信息時代的挑戰時,體悟一下先智的喃喃細語、溫習一下圣者的諄諄教誨,不僅是明智的舉動,也是一種人生的幸福。

《論語》其實是一部內容很豐富,形式又極靈活的書,除了文、史、哲、人生、教育這些大的方面外,還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因為它是語錄體,所以隨時閱讀都很方便,而且精煉并富于啟迪。因為它內容豐富,讀它就像采掘復合性富礦,不僅收獲頗豐而且還會有意外的發現。因為它形式靈活,讀者可以不必始終勞神,時而細細品味,時而瀏覽而過,更不須受那些“體系”、“層次”之累。這也是這部書歷來讀者面極廣的原因。

當然,讀《論語》還是有幾個問題需要注意把握的:

一是它的“仁政”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表現在社會政治方面就是“德政”,這是孔學中處于思想境界高層的內容。其精神就是“愛人”,從根本上說,孔子的社會政治理想就是要建立一個人倫有序、重禮、融洽、和諧的社會,因此他要求以德治國。在孔子看來,“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孔子認為,只要實行德政,就能受到人民擁戴。而“仁政”的具體措施則是愛民、富民、取信于民、舉賢授能等。為此,孔子反對對人民進行橫征暴斂和嚴刑殺戮,當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時,子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論語·子路》)。這種思想正好與法家學說形成鮮明對比,從這個角度看,孔子認為,以仁治國,不僅可以調解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同時還可以培養人的道德修養和自覺意識。

從歷史發展來看,孔子的上述思想是有其進步性和積極意義的。首先,他的德政、愛民、重民與后來孟子的“仁政”學說相結合,形成了儒家一整套政治思想理論,成為歷代政治改革家遵循、借鑒的依據,在中國歷史的發展和政治改革中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其次,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施政措施包含著一定的改革因素,對安定社會秩序,提高社會生產力,不失為大膽的嘗試。

二是表現了孔子人格理想的追求。與德政思想相適應,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有關人生道德修養的論點和見解,這是實現仁政的人格保證。在孔子看來,“仁”的實現,要通過“禮”來達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克已”既是人修身養性、培養高尚操守的過程,也是實現“仁”的途徑。因此,所謂“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規范,仁政也就可以實施了。在《論語》中,孔子提出了一系列行為準則和規范,來說明此理。如“孝悌”、“忠恕”、“恭、寬、信、敏、惠”等內容。由“修己”而崇德,最后達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貞而不諒、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等種種美德,修煉成盡善盡美的人格,這便是理想中的“君子”、“賢人”、“圣者”。這些對當今社會公民自身的人格培養,對公民道德修養的教育,乃至對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精神風貌的凈化,無疑是有著積極的引導和啟迪作用的。

三是反映了孔子進步的教育思想。作為一個大教育家,孔子對中國的教育史有著杰出的貢獻,他當然還沒有系統完備的理論,但《論語》中所展現出的教育學說和教育方法,在人類教育理論中,仍是最光彩的一頁。

在教育內容上,孔子重視“文、行、忠、作”。不僅重視書本知識,更強調社會實踐,提倡學以致用。在教育態度上,主張“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而且學習前人的東西要有自己的態度,去偽存真,改其不足而學其優長。在教育方法上,孔子善于因材施教,采用“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育,而從不填鴨式地強行灌輸。在學風上,孔子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多聞闕疑”“不恥下問”,反對弄虛作假和脫離實際。這一切,即使在當今最先進的教育理論中,依然是最重要的閃光之點。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僅僅是針對學校教育或家庭教育而言,它還是一種自我教育的理論,是人生不斷自修,不斷進步的學說。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的說法,把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人生的不斷追求融為一體,把做人與治學融為一體,真正實現了教育的本質。

作為一部先圣的經典,《論語》所帶給后人的啟迪和價值是說不盡的,而且越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孔子及其學說的魅力會越真實地展示出來。人類越發展,作為文化符號的人的本質特征就越突顯,先智的文化遺傳就越顯示出無可替代的價值。對于《論語》這部書,我們只能說:它是一切炎黃子孫必不可少的人生教科書。

劉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徽省| 曲阳县| 澄城县| 阿拉善左旗| 宁德市| 广宗县| 凭祥市| 花莲县| 阜南县| 长顺县| 盘锦市| 胶州市| 肇源县| 棋牌| 中卫市| 东辽县| 辽阳县| 班玛县| 灵宝市| 长岭县| 牙克石市| 赤峰市| 博野县| 盐城市| 漳州市| 清新县| 双城市| 广元市| 道真| 休宁县| 纳雍县| 青龙| 布尔津县| 崇明县| 互助| 赫章县| 湛江市| 久治县| 古田县| 开鲁县| 永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