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益研發2.0:面向中國制造2025的工業研發
- 田鋒
- 1787字
- 2019-01-03 00:40:08
Preface / 前言
競爭的加劇、需求的升級和技術的進步,讓工業產品越來越大型化和復雜化。為了駕馭大型復雜產品的研發全程,企業想盡了招數:引入與培養有經驗的人才,采納優秀設計方法學,細分和優化研發流程,使用各種先進研發工具,精細管理研發數據,積累和重用研發知識等。手段多固然是好事,但缺乏系統化和盲人摸象式的建設,只會讓研發體系變得更加錯綜復雜。企業看到的現象是:建設一次推倒一次,每次建設都回到原點。企業越來越需要一個高度整合的研發體系,把研發中的各種手段與要素管理和驅動起來,持續保證研發的高附加值。精益研發的提出,正是為了滿足企業的這種需求。
精益研發也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中國制造業具備“勞動密集型”“資源耗費型”“低技術附加值”的特點。低端制造業雖然表面上帶動了經濟發展和GDP提升,但抗沖擊能力嚴重不足,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環保問題和能源危機。歷次橫掃全球的經濟危機讓很多缺乏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的中國制造企業遭遇“突然死亡”。如何從勞動密集轉向知識密集,如何從耗能污染轉向節能環保,如何從低附加值轉向高附加值,是中國制造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升研發能力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切入點之一。“精益研發”倡導正向設計理念與方法,采用先進研發技術和設計方法學,優化、創新和規范企業研發流程,借助知識工程提高產品質量,創造更多附加值。
精益研發將知識、工具和質量方法與研發流程深度融合,達到提升研發價值和產品品質的目的。通過精益研發體系建設,企業逐步建立基于系統工程的正向設計體系,實現真正的研發創新。精益研發平臺作為精益研發體系的信息化載體,保證精益研發體系的良好運行,同時保證過程數據的完備、協同、共享和可追溯。通過建設高標準的研發體系,實現創新性、高效率、高質量和高附加值的目標。
從提出精益研發到現在大約有10年的時間,期間,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稱為精益研發1.0。這個階段的目標是“模式轉型”。針對企業多年形成的研發積累,將研發流程顯性化和數字化,將流程中蓄含的隱性能量釋放出來,反哺研發體系,以達到夯實能力、提高效率、加強協同及持續提升的目的。這里所說的隱性能量指的是研發過程中形成的知識經驗、研發工具、質量要求和過程數據等。
第二個階段稱為精益研發2.0。如果說1.0是提升效率的體系,那么2.0則是促進創新的體系。這個階段的目標是“正向設計”,這是企業技術發展和產品創新必備的能力。通過引入系統工程V模型,注重從需求入手的系統設計,并采納MBSE方法作為系統設計的支撐,強化了綜合仿真和綜合試驗,充實了綜合設計體系。2.0致力于厘清研發體系的所有要素,提出完備的企業研發體系理想模型。基于理想模型,我們可以緊貼業務進行模式規劃、能力規劃、資源規劃及信息化規劃。通過與理想模型對標,實現對研發體系的差距分析并實施變革,挖掘人員與組織的創造潛力。
精益研發是體系、框架和藍圖的總稱。除了總體系框架,還包括11個子體系。本書除了對總體系予以說明外,還對這些子體系也單獨展開討論。
無論是1.0,還是2.0,系統工程方法始終是精益研發的基石。我們采用了系統工程發展歷史中先后出現的三個重要模型,支撐和指導精益研發的技術、方法和實踐。系統工程作為國際成熟的方法論體系,在國外先進企業中得到成功應用,但在中國企業的實踐中沒有獲得預期效益,這就需要將先進理論與中國工業實際更緊密地結合,而精益研發則是將世界先進理論體系與中國工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系統工程在中國企業落地實踐的成果。因此,對于精益研發的建設,需要補系統工程的課。因此本書用一定篇幅簡單介紹了系統工程,包括INCOSE(國際系統工程學會)和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系統工程體系。
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國發[2015]28號),它很快成為引導中國制造業未來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為中國工業和信息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提出一系列原則性方針、重大工程、重點領域、戰略任務以及支撐保障措施。精益研發2.0在研發創新管理、正向設計、工業強基、強化質量、人才培養、智能發展等諸多方面將對《中國制造2025》提供較強的支撐作用,非常符合國家工業的發展趨勢。
《中國制造2025》發布前后至今,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理念幾乎在中國沸騰。如果說精益研發2.0是中國制造2025時代的研發體系,那智慧研發就是工業4.0時代的研發體系,是精益研發的智慧化發展。因此精益研發3.0的目標將是“智慧發展”,本書對此也將做一定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