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益研發2.0:面向中國制造2025的工業研發
- 田鋒
- 2599字
- 2019-01-03 00:40:08
Preface / 序言
在當前我國制造業主要領域全面深入落實和努力探索實踐《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的關鍵時期,本書的出版對廣大讀者來說,可謂如遇甘霖,恰逢其時。作為本書作者的同行與好友,我很早就了解精益研發概念與體系的形成,并參與了相關內容的討論與凝煉,也知道作者所在公司的同仁們一直在深入中國工業企業進行實踐和驗證。今天,他們能把這份豐碩成果系統化地整理并發表出來,以饗讀者,實在可喜可賀!
當今,世界制造業呈現出全球化、精益化、協同化、服務化、綠色化、智能化的發展態勢。發達國家經濟體紛紛建立面向全球的資源配置、產品銷售網絡,構建集團管控模式,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精益運作。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占據價值鏈高端;從高能耗向低能高效轉變,實現綠色設計與綠色制造;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兩化融合,實現產品和制造過程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而我國制造業仍然面臨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環境壓力大、自主創新能力弱、制造業物流成本高、中小企業發展形勢嚴峻等諸多挑戰,總體上仍處于世界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
《中國制造2025》瞄準世界制造業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和落腳點。同時,也明確指出,我國現階段的發展重點還是加強工業基礎,促進創新、質量和綠色等協調發展,并在航空航天等制造業的重點領域夯實基礎,突破發展,占據制高點。未來10年,我國制造業將全面推進由低技術制造向高技術制造、傳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粗放式制造向綠色制造、價值鏈低端向價值鏈高端全面轉型升級和跨越式發展。
切實提升研發創新能力是我國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的重點和突破點,也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目標的重要抓手。本書作者抓住了中國企業產品研發和研發能力建設所面臨的挑戰與遭遇的核心問題,從全面而系統化的角度看待這些問題的復雜性,力求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中國工業企業面臨的問題的確不是單點的問題,也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需要用系統思維來思考,用體系方法來解決。精益研發體系基于系統工程的成熟理論和方法來應對這些復雜問題是非常正確有效的探索與選擇。本人對作者提出的精益研發目標模型的印象深刻,它將我們面對的諸多問題用系統工程的方法放到統一模型中來審視,并提出統一規劃、各個擊破的策略和方法,這無疑是解決這一復雜問題的正確思路、合理邏輯和有效方法。
精益研發體系的發展很好地補充和發展了精益企業體系。“精益”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和理論體系。進入21世紀,實現“精益”的方法、經驗日益豐富和成熟。在這期間數字化制造為“精益”的實現又提供了更強大的工具,擴展了“精益”在制造企業中的應用范圍。過去,我們在生產制造環節講求質量效能、成本控制,實際上設計過程也需要追求高質量、高效能、低成本,也就是將“精益”的思想從制造向研發環節延伸,在研發的每一個環節、步驟、流程中都盡量使用最優的方案,同時又能在設計活動中對產品設計的流程和狀態進行精確控制與優化,實現設計產品價值最高、成本最低。與傳統的研發過程相比,精益研發不是從局部去考慮、去配置,而是從整體上、系統上,從精益求精的優化上,來考慮整個設計系統、設計進程,從而達到更加高素質、高水平的一種設計狀態。值得欣喜的是,本書并未盲從由生產制造過程發展起來的傳統“精益”思想,而是通過對研發與生產之間的差異進行分析,提出“精益”針對研發過程的獨特觀點,對經典的“精益”思想做了豐富和發展,并形成了完備的實踐方案。
精益研發體系不僅是針對研發業務模式和技術方法進行再設計,而且提出了利用集成、協同的信息化平臺技術對這套研發體系給予有力支撐,在兩化深度融合和邁上智能制造的征途中,這無疑是符合時代潮流和發展要求的。在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正在通過兩化深度融合、技術改造與能力建設,構建新型工業裝備體系,它既包括“看得見摸得著”的工業硬裝備,如機床、大型工業流程化/自動化裝備,也包括由軟件系統集成的軟裝備。我們把現代IT系統和企業信息標準融合在一起,形成與硬裝備同樣重要的軟裝備,如新的研發系統、新的供應鏈電子商務系統,這實際上也創新性地構成了現代工業的軟裝備體系。如果說硬裝備為新型工業提供硬能力的軀體,那么由數字、網絡和智能構成的軟裝備則為現代工業提供靈魂和大腦。軟裝備不僅僅是軟件,還包括工具、知識、標準規范、業務流程,這些軟裝備恰恰是我國工業轉型升級和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支撐。精益研發體系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和要求,通過提出基于SOA的柔性架構,將企業現有的和未來將要發展的信息化系統集成整合,形成支撐全企業研發體系的核心工業軟裝備與統一的信息化體系,這是一條值得發展的技術途徑和能力建設的重要保證。
大力發展智能制造,著力構建智慧企業將作為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和落實《中國制造2025》發展的主攻方向。當前,我國正在創新發展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空間、網絡空間和智慧空間,并大力推動它們與以制造企業為主的物理空間的高度融合,從而形成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為主導的制造業創新發展環境,實現我國工業的跨越式發展和轉型升級。當前不論是“互聯網+制造”,還是“制造+互聯網”,其共同的目標就是促進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高度融合的智慧革命。當今的裝備制造業處在一個要用智慧技術和智慧機器進行改造的新時代,智能制造和智能裝備無一不是依據互聯網+數字空間/智慧空間/網絡空間來改造、滲透和融入整個工業體系中,從而形成當今制造業開始從數字化、網絡化邁向智能化的新時代。
因此,不論當前中國工業的現狀如何,發展重點是什么,智能制造的步伐只會越來越快,工業智慧化的氛圍將越來越好,對企業關于智能科技的采用和研發體系的智慧化發展要求將有增無減。我們也欣喜地看到,本書在最后一章對精益研發的下一步發展方向—智慧研發也進行了初步探討,提出利用現代智能科技對企業的研發體系進行改造,形成基于工業云的、開放式的、支撐智能產品的研發、支撐全生命周期和全產業鏈的智慧研發體系,這也比較符合當今中國智能制造、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所提出的智能化和智慧化發展思路,是非常有價值的思考與相當有益的探討,值得深入進行下去。同時希望在不遠的將來,智慧研發體系變得更加完整,切實落地,并加入這一場工業智慧化大轉型的浪潮中,為中國工業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工程師
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服務型制造專業組組長
楊海成
2016年4月